字号:A+A-

演如法师:佛法在互联网传播的三种模式(图)

2012年09月05日 18:33  新浪佛学

  文/演如法师

  忘了是什么原因,让我在新浪上开通博客。曾经在其他网站也开过博,但一篇文字也没有发。回想起来,应该是新浪网页的设计,在沟通上很顺畅。也难怪在各大门户网门纷纷博客、纷纷“围脖”之时,新浪的博客和微博能做得风生水起。

  在新浪上开博,我坚持不偏离出家人的本怀,即使非佛教题材的博文,也尽量向佛法或是心灵靠近。虽然我没有资格代表僧团,但是,如果众多光临过的访客,有一人因此对佛法产生兴趣,我就对得起这一身僧装。我所认识的朋友,有的成为佛教徒,有的后来出家,更多的却是非佛教界的朋友。

  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多数的人,或常常烦恼不安、不知所措,或任意所为、轻视物命——开了博客,我结识了很多很多的道友、朋友,也愈发意识到,佛法之于安顿心灵的特殊作用。

  用什么样的方式诠释佛法,用什么样的渠道传播佛法——这是每个有志于续佛慧命的佛子常常思考的问题。

  每个弘法者都会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但是,网络这一渠道,却是被利用得最为广泛的一种。

  佛法在互联网的传播,经过了三种模式:

  第一阶段,佛教网站发文、交友及聊天室模式。

  其中佛教聊天室模式,现在已弱化到很小的比例。网站发文表达思想,需要有网站维护的技术,因此,文章的作者多是古德或是当代佛教名僧、名士。而平民若发表见解,除非懂网站维护技术,否则只有转战去聊天室,以公聊的方式表达。而佛教网站的交友栏目,一直没有火起来。这似乎与学佛人的关注内在,多于关注外在有关系吧。尤其是微博的兴起,估计更冲击了各大佛教网站的交友栏目。

  此模式中仍然大行其道的,是佛教网站发文方式,至今仍然占有相当的比例。但其现状是“供过于求”。即很多网站方热心搜集、整理并发表佛法相关文章,几乎人们想看的经典、开示或是佛教资讯都能找得到,但相信有兴趣阅读的人,一定不是所期望的那样多。正因为人们阅读方式的改变,阅读量的急剧减少,也导致第三阶段模式的兴起。

  第二阶段,佛教博客、群组、音频及论坛模式。

  此一阶段,是个体在互联网上的话语权被放大的开始。在公众中发出自己的声音,这是人类向往自由和渴望交流的本能。可谓顺应了时代及科技的发展。

  佛教博客的开通,尤其是不断加入博客队伍中的出家人,让僧俗之间拉近了距离,也让现实中没有弘法平台的普通人,有了说话的地方。博客不仅兼有上述网站发文的模式,同时也有交友的模式,其缺点是聊天和实时互动的功能较弱,这也是后来微博远比博客更为火热的原因。但我相信,博客不会被微博PK掉。两者在相当长一段时间,会并存的。

  这其中的插曲是:僧人开通博客,一段时间内,常被与僧人用手机、用电脑相提并论,好奇、支持和反对,各有一定的比例。形式与内容,这是各个领域都至始至终都在争论的。个体如何运用工具,发心的不同,自然效果各异。不过我相信,近年随着出家人博客的正面作用,僧人博客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佛教群组模式(如QQ群,新浪UC语音等),可定向与固定的、有佛教信仰或佛教爱好者之间交流;佛教音频中,大量反应佛教内容及形式的歌曲、赞偈及法师的弘法音频,使佛法变得生动、活泼,对于佛法的弘扬,功不可不;而佛教论坛模式的探讨功能和发出声音的功能,尤其是其推广、互动的功能,是其他模式所不能比的。而一些佛教团体或是寺院的网站,其网站浏览量,基本上是来自论坛粉丝的贡献。

  这一模式中积累的客户,一部分会继续沿用此种模式而不会转战其他模式。

  第三阶段,佛教微博、佛教视频及各种语音频道的兴起。

  微博以其短小、互动强大、灵活、方便的特点,反之影响了互联网甚至多媒体硬件的升级,而类似新浪UC、YY多玩软件的出现,也集合了聊天室、交友、群组、即时聊天工具的功能。

  相较前两个阶段的模式,微博更方便表达所想;但用之不当,反过来会影响生活工作。前两个模式于表达上并非最顺畅,但对个人空间的侵占性不强;但微博过于强大的时即时时讯,使掌上看世界成为一种习惯和潮流。与人聊天时,常遇到我一人坐着数念珠,旁人都低头举手数汉字、数图片的情形。佛教微博引导的作用,是目前互联网表达诸种形式中无可比拟的,但是,无法深入一个问题的探讨,有价值资源的收藏不便,以及垃圾、口水信息太多,是其不可避免的缺点。

  作为门户网站,如果欲开办佛学频道,我觉得有一个可以做的工作,就是整合以上资源。资源整合得当,比例分配合理,就更容易将佛法传播得深入人心。

  互联网的发展,人们了解佛法的机会越来越容易,与寺院、僧人之间的距离极大地拉近。佛法易得,但越来越多的人,对于佛法也不如原来珍惜经书一样地心生虔敬之心。对于道场和法师的零距离接触,慢慢像朋友一样,逐渐开始轻视或挑剔。隔着一层屏幕,点一下“X”或“关闭”,就可以漠视三宝,而不是生活中那样,合上经书时,我们会合掌回向;与善知识道别,我们会鞠躬道别。这不仅不会积累福业,反多生不善业。

  互联网之信息泛滥,同样在佛法信息上也有反应。正见的文章与邪见的说法,交替充斥互联网。过去只有被教界认可的大德有才有发言权,现在人人都可以导师的身份自居。这是佛法在互联网发展中的“正常”现象,但并不代表这个现象是“正确”的。信息的过滤,需要有人为的干预。否则,不正确的佛法见解,导人以恶道,并逐渐便正信的人们,失去对互联网的信任,也不利于从事互联网弘法者福德与智慧的累积。

  在新浪佛学频道开播之初,与各位道友共勉!愿今后的岁月,不离不弃,共同探讨生命的真谛。

分享到:

佛教万年历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