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祖国东南海疆的福建省福州市(简称榕城),素有“南中国佛都”之称。漫步榕城,随处可遇千年古刹。在历史上,福州不仅以其寺观之多、僧尼道士之众扬名天下,而且以其刻经种类之多、数量之大、名闻中外。时至今日,福州鼓山涌泉寺仍以其雕版印刷各种佛教典籍及其方志,流播全国,这在中外印刷界实属罕见。
释道三大藏,文明之见证
福州寺观刻书,源远流长。早在两宋时期,它就以雕印三部释道大藏经为天下瞩目。1080年,福州东禅寺等觉院住持冲真等发起募捐,雕刻佛教大藏经,到1103年完成,历时23年。该藏经于竣工当年即进呈朝廷,旨在“为今上皇帝祝延圣寿,国泰民安”,故称“崇宁万寿大藏”。东禅寺开启了中国寺观通过民间集资的途径雕印汉文大藏经的先河。同在福州地区的另一寺院——开元禅寺亦不甘落后,于1112年开雕大藏经,在该寺6任住持与地方名流的共同努力下,1151年左右基本刊成。这两部中国刻书史上最早由寺院印造的汉文大藏经,不啻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在福州东禅寺、开元寺竞相刊刻佛教大藏经的同时,一场雕造道教大藏的浩大工程亦紧锣密鼓地进行着,主其事者为福州天宁万寿观与福州知府黄裳。黄裳乃奉宋徽宗之旨行事。宋徽宗在崇宁、政和年间曾两度下诏搜访道家遗书,并先后命道士就书艺局、设经局校定大藏,讫则送往福州天宁万寿观,令时任福州知府的黄裳监雕。万寿观于宋徽宗政和四年(1113年)开雕,迄政和八年(1118年)竣工。该藏雕镂完毕,黄裳即进呈经板于京师东京(今开封),世称“政和万寿大藏”,是中国第一部雕刻的道教总集。然而这部中国最早刊印的道教大藏至今已荡然无存,这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个无可弥补的重大损失。
僻在东南一隅的福州寺观何以能在短短的六七十年内,成功地雕造了举世闻名的3部释道大藏经?笔者认为,这是宋代社会的政治环境使然,也是福州特殊的人文地理使然。
赵宋王朝建立伊始,为了巩固封建政权,笼络民心,竭力扶持佛、道教,在全国各地大建佛寺、道观,一时间僧尼、道士数量猛增。而远离京都的福州寺观,强烈意识到刻经是项无上荣光而神圣的事业,而榕城乃海滨邹鲁,向有厚重的儒道释文化积淀与优越的刻书条件。于是寺观的住持们走上社会,得到上层社会的认可与支持,这就从精神、物质、技术等层面最大限度地保证了雕印大藏经的顺利完成。
此外,在宋代福州寺观刻经史上还须补上一笔,这就是它们成功地刊行了道教金丹派南宗的创始人白玉蟾的系列经书。主其事者为白氏头号弟子彭耜与彭氏弟子、福州天庆观管辖都道正紫光林伯谦。为了传播新学说,他们与同门中人联手,先后编篡、刊行了白氏《雷霆玉经》、《大道歌仙系图》、《海琼玉蟾先生文集》40卷、《海琼白真人语录》4卷。正是由于以彭耜为首的福州道教中人,适时地把白玉蟾生平言论、著作编辑成集、雕梓发行,流布全国,才使得白氏南宗在思想上、理论上、组织上乃至道术上臻于完善,从而成为盛行南方、影响全国的道教派别。福州道士与天庆观的开山之功不可忽视。
传承刻经业,鼓山立新功
入元后,福州寺观的刻书业曾一度沉寂。然它首创的刻经传统己被八闽各地寺观所继承。自明万历年间始,迄清乃至民国,福州寺观刻书业再次大放异彩,其刻书种类之多、数量之大是前所未有的。如福州怡山长庆寺(今西禅寺)从明迄近代刊刻了近50种经书及方志,流播各地。更有福州鼓山涌泉寺,从明迄近代刻经350余种,一跃而为福建省寺观刻书之冠。
据考证,涌泉寺刻经肇始于明万历年间。清康熙年间,涌泉寺的刻经事业空前兴盛。是时该寺辟有专事刻书的永通斋,拥有丰富的书源。涌泉寺刻书范围极为广泛,既有汉文佛家经典,又有中土佛教诸祖语录,更有鼓山本寺历代祖师遗著。是时该寺刻本精湛绝伦,堪与唐宋媲美。但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到咸丰年间,涌泉寺的撰书、刻书中,可考的仅有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由该寺第72代住持遍照兴隆雕造、黄任编撰的《鼓山志》。目前鼓山寺所刊售的《鼓山志》正是由黄任修辑、张伯谟参订的14卷本。
清同治之后,鼓山刻书业又焕发生机,刻本从内容到体裁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内容上从早先刊刻汉文佛典、佛家诸祖语录为主,转为印刷广大信徒所需的佛学入门、善书及忏悔之类;体裁上大胆采用民间百姓喜闻乐见的“宝卷”形式。最能体现鼓山刻书特色的,除了其所雕《法华》、《楞严》等经典外,就是宝卷与方志,二者的版本价值与学术价值已引起海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
值得一提的是,鼓山寺历代住持及其僧徒都视经板为至宝,虽历经朝代更迭,兵燹水火,迄今为止,其所藏佛经、佛像雕板大部分仍完好无损。笔者到鼓山还亲眼目睹刻工专心致志修复经板的情景。正由于涌泉寺保护措施得当,这一万多片饱经沧桑的经板,今天仍能用以印书,流播海内外,为鼓山赢得“中国的第一法窟”之美誉。
浇开文明花,名扬海内外
纵观福州寺观刻书,其对推动福建乃至中国的宗教和刻书业的发展都做出了巨大贡献。
福州东禅寺、开元寺率先通过广募善缘、民间集资的方式雕印佛教大藏经,不仅揭开了福建寺观刻书史的第一页,而且在全国也产生了“轰动效应”。各地寺观闻风而动,纷纷募捐雕刻大藏经,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雕刻宗教经典的热潮。福州寺观自刻经伊始,就把流播宗教文化作为自己神圣的职责。他们不辍雕镂、印刷经书,源源发往全国,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中国宗教文化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我国民间通俗文学向纵深的发展。
同时,福建作为我国著名的三大刻书中心之一,福州寺观刻书也是福建刻书的重要组成部分。福州寺观成功地雕刻了3部举世闻名的大藏经,不仅为自己赢得了声誉,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福建官刻。福州东禅诸寺观也因此极大地提高了其社会地位,前来拜谒、取经的中外信徒络绎不绝,福州寺观的刻本亦源源不断地流传到海外各国,促进了中外宗教文化交流。
闁哄倻澧楀顔炬媰閿斾勘浠涢柨娑欑煯閹广垺鎷呴弴鐔告毆閻犳劕缍婇。鈺伱圭€n亜鍏婄紒浣靛妺缁变即宕ㄥΟ鑲╂惣妤犵偛鐏濋幉锟犳儍閸℃洝绀嬮悹鍥х墦閻涖儵鏁嶅畝鍐惧殲闁告洖銇樼粭鍌濄亹閹垮嫮纾�闁绘劗鎳撻崵顔芥交濞戞ê寮抽悹鍥烽檮閸庯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