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新闻
  • 图片
  • 微博
  • 博客
  • 视频

贾岛《题李凝幽居》赏析

2013年01月16日 13:14  新浪佛学 微博

  文/古代诗词与教学研究

  贾岛《题李凝幽居》涉及到几乎家喻户晓的一个故事。据《唐诗纪事》卷四十记载,贾岛在长安等待应举,某日,骑驴上街,忽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二句诗,初拟用“推”字,又改为“敲”字,并在驴背上引手作“推敲”之势,不经意之间冲犯了当时任京兆尹(京兆尹,中国古代官名,为三辅即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即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之一。相当于今日首都的市长)的韩愈的仪仗队,当即被捉问。贾岛如实作了回答。韩愈立马思之良久,对贾岛说:“作‘敲’字佳矣。”二人遂结为诗友。这段故事,后来成为文学创作中讲究斟酌字句的佳话,而且“推敲”从此也就成了为了脍炙人口的常用词(用来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时,反复琢磨,反复斟酌之意)。贾岛的《题李凝幽居》这首五言律诗从内容上看,只是写他拜访友人未遇这样一件活琐事,但却流传千古。“李凝”就是贾岛的友人,生平不详。“幽居”即指隐居处。全诗如下: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首联写道:“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邻并”一起居住的邻居。这一联的意思是说,幽闲地住在这里,却很少有邻居往来,只有一条杂草遮掩的小路通向荒芜的小园。其中,“闲”的意义就是心境的空闲,生活的闲适趣味。与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相对照。表现出了诗人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特别是诗人把“闲”字和“荒”字结合,不但表明了闲适的生活,环境的幽静,也暗示了朋友的隐居。同时,诗歌首先照应标题《题李凝幽居》中的“幽居”,开篇点题,突出重点,为后面的描写抒情铺垫。

  接着颔联承上而来,诗人写道:“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这一联的意思是说,鸟儿歇宿在池边的树上,归来的僧人正在月下敲响山门。这一联描写诗人步入幽居所见所闻的景色。其中“僧”是自称,因为诗人早年曾皈依空门。这是“荒园”的景色,诗人捕捉稍纵即逝的瞬间景致,把动态和声响结合,在一高一低和一动一响中,描绘出了一个和谐的境界。情景结合,意蕴丰富,这也不乏给我们以无尽的想象空间。比如,“鸟宿池边树”中,你怎么知道夜晚有鸟?联系下句,也许就是敲门之声惊动了已经进入梦乡的鸟,或者叽叽喳喳叫起来,或者因惊而飞。同时,这一联意象特别紧密,有“鸟”、“池”、“树”、“僧”、“月”、“门”等几个意象,并用一个“宿”字和一个“敲”字关合,形成了一个极为幽静的境界。

  因为诗人没有遇到朋友李凝,就回走,所以,颈联承上而转,诗人写道:“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野色”即原野上的景色。“移石动云根”指山顶云脚腾挪飘移,仿佛山石在移动。“云根”即古人认为云生在山石上,石为云根。这一联的 意思是说,走过小桥呈现出原野迷人的景色,云脚正在飘动,好像山石在移动。这里,诗人写回归路上所见,从而描绘了一幅十分优美的图画:月光照耀下的原野,色彩斑斓,晚风轻拂,云脚飘移。可以说,其中的“分”和“动”两个动词,将其中的几个意象结合起来,在动静结合中,给人亦幻写真,亦真亦幻,亦虚亦实的感受。这样描写,更加突出了山居月色的迷离,环境清幽的特定氛围。

  尾联写道:“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这一联是“合”,也是抒情,点出全篇主旨。“幽期”即归隐所约的日期。“不负言”即不违背约定。意思是说,我暂时要离开这里,但不久还要回来,要按照约定的日期与朋友一起隐居,决不食言。其中“暂去” 和“不负言”,不但表现了诗人迷恋友人幽居美迷人景色,而且透露出对隐逸生活无比神往。在诗人现在看来,现在暂且离去,不久当会重来,一定不负共同归隐的相约。我们可以从这里看出诗人对朋友的真诚之情,以及对官场的厌恶之感。

  在艺术上,首先,白描手法的运用。可以说,描写精当,表意明显。其次,用词精巧。诗中“宿”、“敲”、“分”、“移”、“动”等字,经过精心锤炼,表意十分精到。再次,中间两联对偶手法的运用,增强了诗歌的内蕴之美。

分享到:

猜你喜欢

换一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给本文挑错 电话:4006900000保存  |  打印  |  关闭

新闻

  • 新闻
  • 图片
  • 微博
  • 博客
  • 视频
鍒嗕韩鍒板井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