闂傚倸鍊搁崐鎼佸磹閹间礁纾归柟闂寸绾惧綊鏌熼梻瀵割槮缁炬儳缍婇弻鐔兼⒒鐎靛壊妲紒鐐劤缂嶅﹪寮婚悢鍏尖拻閻庨潧澹婂Σ顔剧磼閻愵剙鍔ょ紓宥咃躬瀵鎮㈤崗灏栨嫽闁诲酣娼ф竟濠偽i鍓х<闁绘劦鍓欓崝銈囩磽瀹ュ拑韬€殿喖顭烽幃銏ゅ礂鐏忔牗瀚介梺璇查叄濞佳勭珶婵犲伣锝夘敊閸撗咃紲闂佽鍨庨崘锝嗗瘱闂備胶顢婂▍鏇㈠箲閸ヮ剙鐏抽柡鍐ㄧ墕缁€鍐┿亜韫囧海顦﹀ù婊堢畺閺屻劌鈹戦崱娆忓毈缂備降鍔岄妶鎼佸蓟閻斿吋鍎岄柛婵勫劤琚﹂梻浣告惈閻绱炴笟鈧妴浣割潨閳ь剟骞冨▎鎾崇妞ゆ挾鍣ュΛ褔姊婚崒娆戠獢婵炰匠鍏炬稑鈻庨幋鐐存闂佸湱鍎ら〃鎰礊閺嶃劎绡€闂傚牊渚楅崕鎰版煛閸涱喚鍙€闁哄本绋戦埥澶愬础閻愬樊娼绘俊鐐€戦崕鏌ユ嚌妤e啫鐓橀柟瀵稿仜缁犵娀姊虹粙鍖℃敾妞ゃ劌妫濋獮鍫ュΩ閳哄倸鈧鏌﹀Ο渚Ш闁挎稒绋戦埞鎴︽倷閺夋垹浜堕梺鐟扮-閸嬨倕鐣烽崼鏇ㄦ晢濞达綁鏅茬紓鎾剁磽閸屾瑧顦︽い鎴濇閳ь剛鐟抽崶銊モ偓鍨亜閹烘垵顏柛濠傜仛椤ㄣ儵鎮欓懠顑胯檸闂佸憡姊圭喊宥夊Φ閸曨垱鏅滈悹鍥皺娴狀垳绱撴笟鍥ф灈闁绘绻橀崺鈧い鎺戯功缁夌敻鏌涚€b晝鍔嶇紒鍌氱Т楗即宕奸悢鍝勫箥闂備礁鎲$换鍌溾偓姘煎枦閸婃挳姊绘担鍛婂暈闁哄被鍔庣划鏃堟偨缁嬭锕傛煕閺囥劌鐏犳俊顐o耿閺岀喓绮欓崸妤娾偓妤呮煛鐎n剙孝闁宠鍨块、娆戞兜瀹勬澘顫犵紓鍌欑贰閸n噣宕归崼鏇犲祦闊洦绋戝婵嬫煛婢跺鐏ョ紒鎰⊕缁绘繈鎮介棃娴躲垽鏌熼搹顐㈠闁靛棔绶氬畷銊р偓娑櫱氶幏缁樼箾鏉堝墽鍒伴柟铏懇瀹曠兘顢橀垾鎵库€斥攽閻愬弶鈻曞ù婊勭矌婢规洜鎲撮崟顓犵槇闂傚倸鐗婄粙鎺椝夐悩缁樼厸闁糕槅鍘鹃悾鐢告煛瀹€瀣М濠殿喒鍋撻梺缁樏崯鍧楀汲閸儲鈷戦柛婵嗗閸h櫣绱掔拠鑼ⅵ鐎殿喛顕ч濂稿醇椤愶綆鈧洭姊绘担鍛婂暈闁规悂绠栧畷浼村冀瑜忛弳锔界箾瀹割喕绨婚崬顖炴⒑閹稿孩纾甸柛瀣尵缁辨帡宕滄担闀愭闂佸搫鐬奸崰鏍蓟閸ヮ剚鏅濋柍褜鍓氶弲鍓佺磼濡偐顔曢梺缁樻尭閸戜粙鐓浣瑰弿濠电姴鎳忛鐘电磼鏉堛劌绗掗摶锝夋煕閹捐尪鍏岀紒鎰殜濮婄粯鎷呴懞銉b偓鍐煠鐎圭姴鐓愰柣蹇旂懅閳ь剙鍘滈崑鎾绘煥濠靛棙顥滄い鏇熺矌閳ь剙鐏氬妯尖偓姘嵆閻涱噣宕堕澶嬫櫍濠电偞鍨堕悷銉╊敂閻戞ḿ绡€闁汇垽娼ф禒鈺呮煙濞茶绨界€垫澘锕獮鎰償閿濆嫮娉婃繝纰夌磿閸嬫垿宕愰幋锕€纾块弶鍫氭櫆瀹曞弶鎱ㄥ璇蹭壕閻庢鍠涢褔鍩ユ径濠庢僵闁挎繂鎳嶆竟鏇㈡⒑閹稿海绠撶紒銊ㄥ亹閼洪亶宕楃粭杞扮盎闂侀潧顧€缁蹭粙鎮橀鈧弻宥堫檨闁告挻绻堥敐鐐村緞婵炴帒鎼灒闁煎鍊楅鏇熺節閻㈤潧孝闁哥啿鏅濋幑銏ゅ幢濞戞瑧鍘介梺纭呮彧缁查箖藟婢舵劕鑸规い鏍仦閻撴瑩鏌涜箛姘汗闁哄棙锕㈤弻娑㈠Ω椤垵娈柣鎾卞€濋幃妤呮偨閻㈢偣鈧﹪鏌涚€n偅灏甸柟鍙夋尦瀹曠喖顢楅崒锔惧枠闂傚倷绀侀幉锟犲蓟閵娾晜鐓€闁挎繂顦弰銉╂煃瑜滈崜姘跺Φ閸曨垰绠崇€广儱鐗嗛崢锟犳⒑閹颁礁鐏℃繛鑼枛楠炲﹪鏁愭径濞⒀冾熆鐠轰警鍎戦柛妯兼暬濮婄粯鎷呴崫銉よ檸濡炪倖鍨靛Λ婵囦繆闂堟稈鏀介柛銉e妼瀵寧绻濋悽闈浶㈤柛鐕佸灦婵¢潧鈹戦崼姘壕閻熸瑥瀚壕鎼佹煕閺傝法肖闁瑰箍鍨归埞鎴犫偓锝庝簽閿涙粌鈹戦鐭亪宕ョ€n剛绀婇悗锝庡枟閳锋垿鎮归崶銊ョ祷妞ゆ帇鍨洪妵鍕籍閳ь剟鎮ч悩鑼殾濞村吋娼欓崘鈧銈嗘尵閸犲孩绂嶉娑氱瘈闂傚牊绋戦埀顒佹倐楠炴饪伴崘顏呮婵炴挻鍩冮崑鎾绘煛鐏炲墽娲撮柛鈺佸瀹曟﹢顢旀担璇℃綌闂傚倸鍊风粈浣哥暦椤掆偓鐓ゆい鎾卞灩閽冪喖鏌¢崶鈺佹瀻缂佸墎鍋炵换娑㈠箣閻戝洣绶靛┑鐐叉▕閸欏啫顫忓ú顏勫窛濠电偟鏅槐浼存⒑鏉炵増绁版い鏇嗗浄缍栭煫鍥ㄦ媼濞差亶鏁傞柛鏇ㄥ亞閻涒晛鈹戦悩鍨毄濠殿喗鎸冲畷鎰板箹娓氬﹦绋忛悗鍏夊亾闁告洦鍓欓埀顒€鐏氱换娑㈠醇濠靛牅铏庨梺鍝勵儐閻╊垶寮婚敐澶婂唨鐟滃宕戦姀銈嗙厽婵炴垵宕▍宥嗩殽閻愬樊鍎旈柡浣稿€块幊鐐哄Ψ閿旀儳绀侀梻鍌氬€烽悞锕傚箖閸洖纾挎い鏇楀亾鐎殿喗褰冮埞鎴犫偓锝庡亝濞呮牕鈹戦悩璇у伐闁哥姵鑹鹃妴鎺撶節濮橆厾鍘梺鍓插亝缁诲啴藟閻愭番浜滈柕澶堝劜椤ャ垽鏌$仦鍓с€掗柍褜鍓ㄧ紞鍡涘磻閸曨剚鍙忛柛顐犲劜閻撴盯鏌涘☉鍗炲箻闁糕晪缍侀弻鈩冩媴缁嬪簱鍋撻崸妤€钃熼柕濞炬櫓閺佸秵鎱ㄥ鍡椾簻妞ゃ儲宀稿娲嚒閵堝懏鐎鹃梺鑽ゅ枂閸庢娊鍩€椤掍礁鍤柛妯哄⒔閸掓帡宕奸妷銉у姦濡炪倖甯掔€氼參宕愰悽鍛婂仭婵炲棗绻愰顏勵熆鐠哄搫顏柡灞剧洴楠炴ḿ鎹勯悜妯间邯闁诲氦顫夊ú妯侯渻閼恒儰绻嗛柣鎴eГ閺呮繈鏌嶈閸撴稑鈻庨姀銈嗗€锋繛鏉戭儐閺傗偓闂備胶绮崝娆忈缚瑜庣粋宥嗐偅閸愨晝鍘介柟鑲╄ˉ濡插懘鎮¢崗鍏煎弿濠电姴鍟妵婵嬫煙椤旀儳鍘存鐐茬Ч椤㈡瑩鎳為妷銉︾亪缂傚倸鍊搁崐宄懊归崶顒夋晪鐟滄柨鐣烽幇鐗堝殥闁靛牆鎳庨悘濠冪節閻㈤潧校缁炬澘绉瑰畷鎴犫偓锝庡枟閻撴洘銇勯幇顔夹㈤柣蹇e櫍閺岋綁鏁冮埀顒勬偋閹炬剚娼栭柛婵嗗珔瑜斿畷鎯邦槾濞寸厧鐗嗛埞鎴︽倷閺夊灝鐨熼梺绯曗偓宕囩鐎电増妫冨濠氬磼濮橆兘鍋撻悜鑺ュ€块柨鏇炲€哥粻鏍煕椤愶絾绀€缂佲偓婢舵劕绠规繛锝庡墮婵″ジ鏌涚仦璇插闁瑰弶鎮傚顕€宕煎┑鍥ㄐ氶梻渚€娼х换鍫ュ磹閺囩倣娑橆潨閳ь剟鐛弽顐熷亾濞戞鎴犱焊閻楀牄浜滄い鎰╁灮瀛濋梺瀹狀潐閸ㄥ潡骞冨▎鎾崇煑濠㈣埖蓱閿涗線姊绘担瑙勫仩闁告柨鐬兼竟鏇㈩敇閵忕姷顦梺鍦劋閺岋繝宕戦幘鏂ユ婵炲棗顑囩槐鎵磽娴e弶顎嗛柛瀣崌濮婄粯鎷呴崷顓熻弴闂佹悶鍔忓Λ鍕幓閼愁垼妲肩紓浣稿€圭敮鎺椼偑娴兼潙绀嬮柍琛″亾缂併劌顭峰娲传閸曨剙鍋嶉梺鍛婃煥閻倿鎮伴鍢夋棃宕ㄩ鎯у箥濠电偞鎸婚懝楣冩倶濠靛洦鍙忛柛宀€鍋為悡娆愩亜閺冨洤鍚归柣顓熺懅閳ь剝顫夊ú鏍礊婵犲洢鈧線寮撮姀鈩冩珳闂佺硶妾ч弲娑㈠极瑜版帗鈷掗柛灞捐壘閳ь剛鍏橀幊妤呭礈娴gǹ鐏婂銈嗙墱閸嬫稓绮堟径鎰厸闁搞儯鍎遍悘顏堟煕婵犲懎鐓愰柟渚垮妼铻f繛鍡樺劤閺咃絿绱撻崒姘毙i柣妤冨█瀵鏁撻悩鑼€為梺闈涱槶閸庤櫕绂掓ィ鍐┾拺缂備焦蓱鐏忎即鏌i悢鍙夋珚鐎殿喖顭烽弫鎰緞婵犲嫷鍚呴梻浣虹帛閸ㄩ潧煤閿濆洦顐介梻鍫熺▓閺€浠嬫煟閹邦垰鐨哄褎绋掓穱濠囶敃閵忕姵娈婚梺缁樹緱閸o絽鐣烽崡鐐╂婵炲棗绻嬬花濠氭⒒娴e懙鍦崲閹扮増鍎嶉柣鎴f缁狀垱绻涘顔荤凹闁抽攱鍨块弻娑㈡晜鐠囨彃绗岄梺闈╁瘜閸樻悂宕戦幘鏂ユ闁圭儤鎸婚悵鏍ㄧ節閵忥綆娼愭繛鑼枛楠炲啯绂掔€n亜绐涙繝鐢靛Т鐎氼剟鐛崼銉︹拺閻犲洦褰冮崵杈╃磽瀹ュ懏顥㈢€规洘鍨垮畷銊╊敇閻樿櫕顔曢柣搴″帨閸嬫捇鏌涢弴銊ュ闁告ɑ鎮傞弻锝堢疀閺囩偘鎴烽梺鍝勬媼閸嬪宕愮€靛摜纾介柛灞剧懄缁佹澘顪冮弶鎴炴喐闁轰緡鍣i獮鎺楀即閻樿精鍩呴梻鍌氬€烽懗鍫曞储瑜旈敐鐐哄即閵忕姷锛欓梺闈涚墕閹叉﹢鏁愰崼娑楁睏闂佸湱鍎ら幐鎾箯缂佹ḿ绠鹃弶鍫濆⒔閸掍即鏌熺拠褏绡€妤犵偛妫濆畷濂稿Ψ閿旀儳骞楁俊鐐€栭幐楣冨磿閹邦儵锝夋倻濡湱绠氶梺鍛婄懃椤︻垱鎱ㄥ鍥e亾濞堝灝鏋熼柟鍛婂▕楠炲啴濮€閿涘嫮鎳濆銈嗙墬缁嬫捇濡堕锔解拻闁稿本鐟ч崝宥夋倵缁楁稑鍘惧ú顏勫唨妞ゆ挾鍋熼敍娆撴⒑閸涘﹦缂氶柛搴㈠▕閹矂宕卞☉娆戝幈濡炪倖鍔楁慨鎾倶椤忓牊鐓曢柣妯哄暱婵洦銇勯鈩冪《闁圭懓瀚缓浠嬪棘閵堝洨鐦堥梺杞扮劍閸旀牕顕ラ崟顒傜瘈闁搞儜鍕瘑闂傚倸鍊风欢姘缚瑜旂瘬闁逞屽墮閳规垿鍨鹃搹顐㈡灎閻庤娲╃紞浣哥暦閻旂⒈鏁囬柣妯碱暜缁辨娊姊绘担鍛靛綊寮甸鍕仭鐟滄柨鐣峰┑鍡╁悑闁告侗鍨卞▓鏇㈡⒑閹稿海绠撴俊顐n殜椤㈡艾饪伴崼鐔哄幐闂佸憡渚楅崢楣冨春閿濆鐓欐い鏃囧吹閻瑧鈧娲忛崝宥囨崲濠靛绀嬫い鎰╁灮椤撳吋绻濈喊澶岀?闁稿鍨垮畷鎰板冀瑜滃ḿ鏍р攽閻樺磭顣查柛瀣ㄥ€濋弻锟犲磼濮樿鲸鐨戦梺鍝勵儐濮婂湱鎹㈠┑鍥╃瘈闁稿本绮岄·鈧梻浣虹帛閹歌崵绮欓幋锔界畳闂備焦瀵х换鍌毭洪敃鍌氬惞闁逞屽墯缁绘繂鈻撻崹顔界亪闂佺粯顨嗛幑鍥ь嚕婵犳碍鍋勭痪鎷岄哺閺咁剙鈹戦悙鏉戠仸闁荤噥鍨拌灋闁告劦鍠楅埛鎴︽煙閼测晛浠滃┑顔煎€荤槐鎺楁偐瀹曞洤鈷屽Δ鐘靛仜閿曨亪骞冮埡浼辫櫣绱掑Ο缁樼彍闂傚倷鑳舵灙闁哄牜鍓涚划娆撳箳閹存梹鐎洪梺鍦劋閸ㄧ喖寮ㄦ禒瀣厽婵☆垱妞块崯蹇涙煛閸℃ḿ鐭岀紒杈ㄥ笚濞煎繘濡搁敂缁㈡Ч闁诲氦顫夊ú姗€宕归崸妤冨祦閻庯綆鍠楅弲婵嬫煃瑜滈崜娑欑珶閺嚶颁汗闁圭儤鎸鹃崢鎼佹⒑閹肩偛鍔楅柡鍛☉閳诲秷绠涢弮鍌滎啎闂佸壊鍋呯划搴ㄦ儗濞嗘挻鐓熼柟鍨暙娴滄壆鈧娲栭悥鍏间繆濮濆矈妲峰┑鈩冨絻閻楀繒妲愰幘瀛樺闁告繂瀚烽埀顒€鐭傞弻娑㈠Ω閵壯冪厽閻庢鍠栭…閿嬩繆閹间礁鐓涢柛灞剧煯缁ㄤ粙姊绘担鍛靛綊寮甸鍌滅煓闁硅揪瀵岄弫鍌炴煥閻曞倹瀚�

新闻

  • 新闻
  • 图片
  • 微博
  • 博客
  • 视频

集王羲之书《普门品》

2013年03月13日 11:34  新浪佛学 微博



































  文/把酒临风8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主要宣说观世音菩萨的普门示现。长行叙述无尽意菩萨与佛的两番问答。初次问答观世音菩萨得名因缘。二次问答观世音菩萨为众生说法的方便。末段特别赞叹观世音菩萨的弘大誓愿与神奇力量,并劝众生忆念归敬观世音(《添品法华经》在偈文前,更有庄严幢菩萨问无尽意菩萨,佛子以何因缘名观世音,无尽意菩萨便遍观观世音菩萨过去愿海,告庄严幢而说偈言等文,与偈文“具足妙相尊,偈答无尽意”语气不合,通行本已删去)。颂文之后,以持地菩萨称赞闻持本品功德作结。此为王羲之集字旧拓本。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原文: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敦煌写本)尔时无尽意菩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

  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若有持是观世音菩萨名者,设入大火,火不能烧,由是菩萨威神力故;若为大水所漂,称其名号,即得浅处;若有百千万亿众生,为求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真珠等宝,入于大海,假使黑风吹其船舫,漂堕罗刹鬼国,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是诸人等,皆得解脱罗刹之难。以是因缘,名观世音。若复有人,临当被害,称观世音菩萨名者,彼所执刀杖,寻段段坏,而得解脱。若三千大千国土,满中夜叉、罗刹,欲来恼人,闻其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是诸恶鬼,尚不能以恶眼视之,况复加害;设复有人,若有罪、若无罪,杻械枷锁,检系其身,称观世音菩萨名者,皆悉断坏,即得解脱;若三千大千国土,满中怨贼,有一商主,将诸商人,赍持重宝,经过险路,其中一人,作是唱言:“诸善男子,勿得恐怖,汝等应当一心称观世音菩萨名号,是菩萨能以无畏施于众生,汝等若称名者,于此怨贼,当得解脱。”众商人闻,俱发声言:“南无观世音菩萨”。称其名故,即得解脱。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摩诃萨,威神之力,巍巍如是。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若多嗔恚,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嗔;若多愚痴,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痴。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多所饶益,是故众生常应心念。若有女人,设欲求男,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设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植德本,众人爱敬。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力。若有众生恭敬礼拜观世音菩萨,福不唐捐。是故众生,皆应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无尽意,若有人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名字,复尽形供养饮食、衣服、卧具、医药,于汝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多不?

  无尽意言:“甚多世尊。”

  佛言:“若复有人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乃至一时礼拜供养,是二人福,正等无异,于百千万亿劫,不可穷尽。无尽意,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得如是无量无边福德之利。”

  无尽意菩萨白佛言:“世尊,观世音菩萨云何游此娑婆世界?云何而为众生说法?方便之力,其事云何?”

  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国土众生,应以佛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应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现辟支佛身而为说法;应以声闻身得度者,即现声闻身而为说法;应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现梵王身而为说法;应以帝释身得度者,即现帝释身而为说法;应以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现自在天身而为说法;应以大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现大自在天身而为说法;应以天大将军身得度者,即现天大将军身而为说法;应以毗沙门身得度者,即现毗沙门身而为说法;应以小王身得度者,即现小王身而为说法;应以长者身得度者,即现长者身而为说法;应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现居士身而为说法;应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现宰官身而为说法;应以婆罗门身得度者,即现婆罗门身而为说法;应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得度者,即现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而为说法;应以长者、居士、宰官、婆罗门妇女身得度者,即现妇女身而为说法;应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现童男、童女身而为说法;应以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身得度者,即皆现之而为说法。应以执金刚身得度者,即现执金刚身而为说法;无尽意,是观世音菩萨成就如是功德,以种种形游诸国土,度脱众生,是故汝等,应当一心供养观世音菩萨。是观世音菩萨摩诃萨,于怖畏急难之中,能施无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号之为施无畏者。”

  无尽意菩萨白佛言:“世尊,我今当供养观世音菩萨。”即解颈众宝珠璎珞,价值百千两金,而以与之。作是言:“仁者受此法施珍宝璎珞。”

  时观世音菩萨,不肯受之。无尽意复白观世音菩萨言:“仁者,悯我等故,受此璎珞。”

  尔时佛告观世音菩萨:“当悯此无尽意菩萨及四众、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故,受是璎珞。“即时,观世音菩萨悯诸四众,及于天龙、人非人等。受其璎珞。分作二分。一分奉释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宝佛塔。

  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自在神力,游于娑婆世界。”

  尔时,无尽意菩萨以偈问曰:

  世尊妙相具,我今重问彼,佛子何因缘,名为观世音?

  具足妙相尊,偈答无尽意。汝听观音行,善应诸方所,

  弘誓深如海,历劫不思议,侍多千亿佛,发大清净愿。

  我为汝略说,闻名及见身,心念不空过,能灭诸有苦。

  假使兴害意,推落大火坑,念彼观音力,火坑变成池。

  或漂流巨海,龙鱼诸鬼难,念彼观音力,波浪不能没。

  或在须弥峰,为人所推堕,念彼观音力,如日虚空住。

  或被恶人逐,堕落金刚山,念彼观音力,不能损一毛。

  或值怨贼绕,各执刀加害,念彼观音力,咸即起慈心。

  或遭王难苦,临刑欲寿终,念彼观音力,刀寻段段坏。

  或囚禁枷锁,手足被杻械,念彼观音力,释然得解脱。

  咒诅诸毒药,所欲害身者,念彼观音力,还著于本人。

  或遇恶罗刹,毒龙诸鬼等,念彼观音力,时悉不敢害。

  若恶兽围绕,利牙爪可怖,念彼观音力,疾走无边方。

  蚖蛇及蝮蝎,气毒烟火然,念彼观音力,寻声自回去。

  云雷鼓掣电,降雹澍大雨,念彼观音力,应时得消散。

  众生被困厄,无量苦逼身,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

  具足神通力,广修智方便,十方诸国土,无刹不现身。

  种种诸恶趣,地狱鬼畜生,生老病死苦,以渐悉令灭。

  真观清净观,广大智慧观,悲观及慈观,常愿常瞻仰。

  无垢清净光,慧日破诸暗,能伏灾风火,普明照世间。

  悲体戒雷震,慈意妙大云,澍甘露法雨,灭除烦恼焰。

  诤讼经官处,怖畏军阵中,念彼观音力,众怨悉退散。

  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胜彼世间音,是故须常念。

  念念勿生疑,观世音净圣,于苦恼死厄,能为作依怙。

  具一切功德,慈眼视众生,福聚海无量,是故应顶礼。

  尔时持地菩萨即从座起,前白佛言:“世尊,若有众生闻是观世音菩萨品,自在之业,普门示现神通力者,当知是人功德不少。”

  佛说是普门品时,众中八万四千众生,皆发无等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释义(宣化上人讲述):

  这一品名叫做普门品,有很多的意思。现在先讲这个“药珠”。因为“药珠”,所以说“普门品”。

  什么叫‘药’呢?‘药’就是药王树;什么叫‘珠’呢?‘珠’就是如意珠。什么又叫药王树?这是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人到山上去砍柴,砍回来的柴,就担到街市去卖,遇到一位医生,医生看到他这一担柴里面放光,于是就把他这担柴买回去。到家里把柴打开来一看,里面有一棵药王树。这医生得到药王树后,无论任何疾病,只用这棵树在病人身上轻轻一敲,或者轻轻一打,无论什么病就完全好了,救了不少人。就因为这样,所以叫‘药王树’。

  ‘珠’,就是如意宝珠。什么叫做如意宝珠?如意,就是遂心如意,也就是令你欢喜、满意。满足你的要求,成全你的欲望。你想要吃好东西,如意珠就现出好的东西来,不用你去买。你想要穿好的衣服,只要你对这如意珠想一想:‘我要一件最美丽、人间最稀有的衣服。’这时如意宝珠就现出你所欢喜穿的衣服。甚至你想要房屋,它也可以现出来。你想:‘晚间我想住一间最豪华的房间。’这宝珠就现出房子,这一夜住宿以后,第二天房子也自动回到如意珠里去。你想吃东西,如意珠所现出的东西,既不会多也不会少,恰到好处。你穿衣服,也不必预备衣架子,只要把衣服脱下,它就自动回到如意珠里去,所以叫‘如意’。如意珠有多大呢?是很小的一粒珠,可以随时带在身上,又不重、又不占地方,所以叫如意珠,遂心如意,妙到极点。总而言之叫‘如意珠’。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也就等于这棵药王树,这颗如意珠,能遂心满愿。只要你能诵念普门品,所求的事情,就能满愿。但可不是今天念,明天就有功效。必须先打一个稳固的基础,如造楼房要先打好地基,地基打不好,楼房也就没有法子建造了。‘普门品’虽然好像药王树和如意珠这么灵感,这么不可思议,可是你要先念普门品,天天念,念得观世音菩萨他认为你合格了,认为你有这个诚心了,然后你就所求如意,遂心满愿。不是说平时也没有念过,到时候就想求感应,即刻便有灵感。那一定要你平时用功修行,到时候‘普门品’就好像药王树、如意珠,有不可思议的微妙,不过首先要自己去念。

  有人说:‘佛教里面有太多东西要学了!又念楞严咒,又念大悲咒,现在讲“普门品”又要念普门品。这么多功课,我们那有这么多时间呢?’你不需很多时间,只要每天少睡一个钟头、少讲一点闲话,这些工作都可以做到的。如果你不想遂心满愿,说我无所愿求,我没有贪心、嗔心,也没有痴心,那你根本就不需要念,那就没话可讲了。要是你觉得将来或者会遇到什么事情,想求观世音菩萨或者佛帮忙,那你就应该多学一点佛法。佛法犹如大海,你连一滴都未喝就嫌多了,那将来这大海的水一定喝不完的。不过,只要尽你的力量,需要多少就饮多少,佛法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所以应尽你的力量来运用佛法。

  因为‘药珠’的意思,所以要说这普门品。还有一个意思,叫‘显密’。‘显’,就是明显;‘密’,就是秘密。这缘起你诵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有的时候,得到明显的感应;有的时候,得到秘密的感应。明显的感应,就是人人能看见、人人都懂得。譬如观世音菩萨救护众生,在普门品上说:‘设入大火,火不能烧。’楞严经上观世音菩萨述耳根圆通时也说:‘火不能烧,性火真空,性空真火。’譬如,你正坐在房里,一心一意念观音菩萨,而无意中著了火,这时只要你能诚心念观音菩萨,那么纵使邻居的房子烧了,你的房子也不会烧的。但这要无意中的而不是故意。如果你故意去点一把火试试看,我的房子会烧吗?那是必定会烧的!为什么呢?因为你根本想试验观世音菩萨,就因为你信不真切,所以才要试一试。就好像有个人有一位朋友,想知道这位朋友对我是否有真心,是不是个‘拾金不昧’的好人。于是等我这位朋友来了,便故意把五百块钱放在地下。我不必看著他,他要是个好人,就不会把钱拿走。为什么你要试验你的朋友?就因为你对这朋友没有真正的认识,不知道他是不是一个真正的好人,所以才去试验他。观世音菩萨在经上说的:‘设入大火,火不能烧。’你若对这点没有信心,观世音菩萨也不会来管你这么多闲事。你想自杀去跳海说:‘我跳进大海中,看看是否得到浅处?’假如你以试验来推测观世音菩萨这种神通妙用,这表示你对菩萨没有信心。你若对菩萨没信心,他可是不愿意多管闲事的。你说:‘我不试验怎能知道究竟是真的或是假的?’你知道是真的又怎样?你不知道是真的又怎样?你知道了一天还是要吃饭、穿衣服,才能活著,那你又何必多此一举呢?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释义(宝静法师讲述):

  妙法莲华经,是一经的总题。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是一品之别目。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是译题。先讲总题,次释别目,再讲译题。现所讲经,是微妙之法,难遭难遇,不轻容易听到的。诸位很踊跃的来听,这是很好的,但听时,无论懂与不懂,都应当恭敬寂静,诚意的听。懂固然得到妙法的益处,即是不懂,亦只要具至诚恭敬心,亦可得莫大之利益。因听经功德不可量故,所以大家要发慈悲心、殷重心,于寂静中听经,必能领受其中妙道,而津津有味。否则,就领会不到了!普门品,虽是法华经中之一品,然可代表全经,因皆是不可思议的妙法故。法华经共有七卷二十八品,观世音普门品,是第二十五品,既非全经,何以此品单行呢?因有非常灵感故。当初晋末北凉沮渠蒙逊病笃,医药罔效,昙无谶尊者谓此是业障病,必念法华经的普门品,即可痊愈。蒙逊依之持诵,未数日,其病果瘥。因此单行流通,而各处讲解甚多。因观世音菩萨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与我娑婆世界的众生,缘深缘熟故,无人不知晓,无人不恭敬的。并且有许多人,感到广大之灵验,所以今天听众异常踊跃,连袂而来。又本林因二月十九观音诞期将届,请讲普门品,诚为应时应机之教,有体有用有事有理之法。

  既欲讲经,必先释题。兹先讲"妙法莲华经"五字,妙法莲华经,以法喻立题。佛经有七种立题,所谓单三复三具足一。单三者:(一)单人,如佛说阿弥陀经。(二)单法,如涅盘经、般若经。(三)单喻,如梵网经、璎珞经。复三者:(一)人法,如地藏菩萨本愿经。(二)人喻,如如来师子吼经。(三)法喻,如妙法莲华经。具足一者:如大方广佛华严经。本经属法喻立题,妙法是法,莲华是喻。因妙法难解,借莲华为喻。妙法者,其法妙不可言。法是什么呢?所谓山河大地,世界国土,依正果报,世出世法,色法心法,虽万象森严,然要言之,不外佛法、心法、众生法三种。这三种法,原无差别,故称妙法。何以无差别呢?请先明我人之心在哪里。常人不明,恒将胸腔内的心,指为吾人之心,其实这是五脏之心,非真心呀!因这种心,是肉团心,又是集起心、分别心、妄想心。一旦死后腐化,就不能思量分别,是缘虑心故,不是我人的真心。须知我人的真心,是遍虚空,包法界。楞严所谓十方虚空,在我心内,如同片云点太清。试看一切万法,皆从心生,所谓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上至四圣,下至天堂地狱,皆从心所有,可知心外无法,心即是万法之本体。如明白了这个道理,则心悟妙理虚空小,故心法甚妙,叫做妙法。又须知心中恶念起,即仅一念生灭,已是变成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之因。一善念生,便生天人阿修罗三善道。念空,便成二乘。念慈悲平等,即成佛菩萨。所谓十方世界,都从心有。以心具十法界故,事理不二故,理具事造皆在一心故,所以佛界众生界,均在心内,包罗万象,有不可思议之妙。若用分别心即非,所谓举心即错,动念即乖,思不到,寻不着,如能识得此心,大地无寸土。如今天这样盛大的讲经法会,其始也是因为林内主持人的心一动,就有了这么大的法会。又如飞机轮船火车,一切万物,何尝不皆由心生而有呢?这便可证明心力不可思议,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故释迦弥陀,皆我心造;三乘圣人,亦我心造;六道众生,亦莫不皆然。所以众生,是十方诸佛心内的众生;十方诸佛,是众生心内的诸佛。观音,是众生心内的观音;众生,是观音心内的众生。所谓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是心是菩萨,是心作菩萨。只要有修有作,皆可成佛成菩萨了,故曰心妙。若迷昧本心,便为天、人、阿修罗、地狱、鬼、畜生六道众生。所谓心具地狱,心造地狱,心具天堂,心造天堂,鬼畜等亦莫不皆然。天堂地狱,既皆由自心造作,故曰心法妙。众生身口意三业,无非烦恼作业,以致受生死轮回之果报。然烦恼本空,即是了因佛性。烦恼原是智慧,因错用其心,将智慧翻作烦恼。智慧从何而来?烦恼之体,即是智慧,不须外求。身口意可造十恶,亦可做十善。楞严所谓生死轮回,安乐妙常,唯此六根,更无他物。吾人本性,本是不生不灭,但以虚妄因缘和合而生,因缘别离虚妄而灭。是知从缘而生,即是不生;从缘而灭,即是不灭。故作业原是解脱,生灭即是法身。故释迦牟尼佛,最初成道时,即云:"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由妄想执着而不证得。"是知众生心中具佛三德,故曰众生法妙。心法众生法既妙,则五住究竟、二死永亡之佛更妙。众生是佛心中的众生,山河大地,森罗万象,无一不是佛心中的物,无有差别,故曰佛法妙。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无差别法是妙法;此妙法人人本具,各各不无。本经普门即是无差别之妙法。是法非思量分别所能解,起分别妄想便非是妙,即妙成粗。如念佛念观音,念得一心不乱,无思量分别,即是妙。能超凡见,不着有;能脱圣解,不着空。超情离见即妙法,若是着有着空,落于凡情妄缘,即妙成粗。若无所住而生其心,离过绝非是妙法。有所住而生其心,即妙法是粗法。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佛性即妙法,故人人皆有妙法,人人皆可成佛。十方三世诸佛证此无差别之妙法而成佛;众生迷昧,错用此无差别之妙法,而妄起分别思量,即妙为粗,成苦恼众生。因惑作业,由业感生死。如凡夫的心,一切着有,计人我相,因致妙而不妙。罗汉虽了生死,但着于空,抱消极而不度生,虽证罗汉,还是粗而不妙。权乘菩萨,着二边,或但中,仍非究竟,还是粗隔于妙。惟佛不着空有二边但中,离过绝非,超情离见,证妙法而无遗,是为真妙。今以喻明之:众生具妙法而不相应,如在矿之金。诸佛证妙法而相应,如出矿之金。金虽有在矿出矿之别,然其体本不二。所以云:"但尽妄缘,即如如佛。一念回光,便同本得。"只要众生把凡情放下,别无圣解,在佛不增,在凡不减,在生不垢,在佛不净,在佛不生,在生不灭,一念返照,当体便是。但现前妄想执着,而未证得。仅具本有之妙法佛性,故名理即佛。各位来此听经,能明白心即佛,圆具妙法,名名字即佛。然虽知具妙法,若不真修,不能成佛,犹金不锻炼,不能成纯粹之黄金。我们今天能万缘放下,一念不挂,老实念佛听经,清爽历明,能所双泯,如是一心用功修行,虽未见到妙法,而能降伏烦恼,名观行即佛。倘念佛念观音,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内忘六根,外忘六尘,内忘身心,外忘世界,迥脱根尘,灵光独耀,此即自性观音相似现出,此即所谓妙法。到那时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无人相、无我相,能所双忘,用功到此地步,六根清净,见思脱落,名相似即佛。到破根本无明,亲证妙法,禅名亲见本来面目,天台名圆证三谛,净土名理一心不乱,不动自性,转识成智,智即妙法。众生转智成识,妙而不妙;佛转识成智,亲见本来面目,不妙而妙。亲见自性观音,见到亲生爷娘,即证妙法。到此地步,能分身百界成佛,名分证即佛。虽确证到妙法佛性,但未究竟,必须到五住究竟,二死永亡,见思尘沙无明烦恼皆究竟清净,分段变易生死皆究竟了脱,业尽情空,而得真解脱。如释迦究竟彻证此妙法,名究竟即佛。此以妙法显六即佛。吾人对于一切事物,都思量分别。思量是七识作用,分别是六识作用。一起思量分别,便落意识窝里,隐覆心性妙宝,此即生死根本。如能不起恒审思量,不起随念计度分别,则无所住,不住有分别,不住空计度,二边不住,中道不安,即显妙法。到此无住生心,分别亦非意识矣!即以寝食言,虽极微极易之事,亦无不是妙法。所谓:头头是道,左右逢源。昔庞居士家财富有,为办道故,将财宝尽丢汉阳江中,愿甘贫苦,使女编竹,使子耕田以为生。一日,互相谈道,庞居士云:"用功不易,证妙法难!难!难!难!十斛芝麻树上摊。"因贪吃好穿,恩爱习气,分别妄念,无始以来,已成习惯。虽明知都是空,然事实上,万不肯空,烦妄放不下。妄惑之路太熟,不易生;念佛参禅修观,欲证妙法,是生路,不易熟。修行诚难诚难!其妻庞婆云:"易!易!易!百草头上祖师意,拈来无不是。"翠竹黄花,无非般若。苏东坡所谓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地水火风,根尘识界,无非妙法。凡情妄缘,其性本空,即粗是妙,无权不实,妙性天然,本来如是,故云易也。其女灵昭女,异常聪慧,乃云:"也不难,也不易,饥来吃饭疲来睡。"行住坐卧,无非妙法,不过吾人吃睡,都不成样罢!试思吃饭时,常起妄想,去分别菜之好丑、味之甘苦。于是好则贪而多吃,丑则厌而少吃,这即是即妙成粗法。如能一心不乱,尽管往下吃,蓦直食饭,不起思量分别,所谓终日吃饭,没有咬着一颗米。以无意识作用。故如是吃饭,谓之应供,谓之妙法佛事。吃饭如是,睡觉亦然。睡时颠倒梦想,便非真睡。真睡,要如至人的无梦才是。无颠倒梦想,寤寐一如,即是妙法。昔玉琳国师之师兄,终日睡觉,人以为惰,但他的睡与人不同,寐中寂寂惺惺,惺惺寂寂,其功夫实超过玉琳,所以说睡觉也即是妙法。眠食如是,一切法无不皆然。要言之,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谓之妙法。所以不要去分别,不要去思量,一心湛然,阒尔无寄,天台所谓一心三观,净土所谓一心不乱,许尔与妙法,觌面相见。故昔释迦,讲妙法计有八年之久。天台智者,亦须九旬谈妙。若广开起来,横说竖说,穷劫难尽,只好由诸位亲见亲证罢!

  莲花不同凡花,借作比喻,以譬妙法。莲花内有莲子,外有莲花,子为果,花为因,花果一起,喻因果同时,不离本觉妙心。莲根藏泥水之中,而莲花则独立泥水之上。泥犹六道之着有,水犹二乘之着空;莲花之独立于泥水之上,即喻妙法超然空有之上,而显非空非有之中道义谛。莲根之不离乎泥水,即喻妙法双照即空即有,而显双照真俗之圆中妙谛,双遮双照,遮照不二。心包六道之有、二乘之空,故能广度六道三乘,此所以喻法之妙也。且莲花与莲子,两不相离,有花必莲,即证因果不二。释迦初成佛时,众生之成佛机缘未熟,不能直谈法华妙法,只好讲权门方便法,如华严、阿含、方等、般若等经,先来善诱劝导。初讲三皈五戒,次说四谛十二因缘,三乘等法,然虽说种种道,其实为佛乘,是名为实施权,即为莲而有花。四十年后,时至机熟,乃在法华会上,方开权显实,三乘同归一佛乘,无粗不妙,即如华开莲现。经云:"若有闻法者,无一不成佛。"又云:"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又花落莲成,喻废权立实。实外无权,妙外无粗,妙法全彰,众生无不是佛,此为法华前十四品之妙法莲华。但世人只知释迦前为悉达太子,十九岁出家,苦行六年,游历五年,到三十岁才成佛。其实释迦于无量劫前,尘点劫前,早已成佛,彻证妙法。然则何以再来成佛呢?为怜悯众生之生死轮回,故非生而现生,非灭而示灭,往来娑婆世界,不知其数。如梵网经云:"我今来此娑婆世界,前后八千番。"此犹约化迹而言,这才是佛的真面目。开迹显本,现身度生,有如千江之水千江月。水月是迹,天月是本,从本垂迹,如为莲故华;开迹显本,如华开莲现;废迹立本,则如花落莲成矣!迹门三喻,本门三喻,无一非喻妙法。妙法玄深,恐大家不易明白,因以莲华为喻。诸有智者,应以莲华之喻,而领悟妙法也。梵语修多罗,此云契经。上契佛道,下契群机,故名之为经。经者常也,千途同归,常住不变。经者法也,所以示我人以法度轨道。经者径也,为吾人修行之径路。经者典也,为教化众生阐扬佛化之定典也,这就是经字的解释。                                     (一九三六年在南通唐闸居士林讲)

  不同版本的《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具足妙相尊,偈答无尽意。汝听观音行,善应诸方所,

  弘誓深如海,历劫不思议,侍多千亿佛,发大清净愿。

  我为汝略说,闻名及见身,心念不空过,能灭诸有苦。

  假使兴害意,推落大火坑,念彼观音力,火坑变成池。

  或漂流巨海,龙鱼诸鬼难,念彼观音力,波浪不能没。

  或在须弥峰,为人所推堕,念彼观音力,如日虚空住。

  或被恶人逐,堕落金刚山,念彼观音力,不能损一毛。

  或值怨贼绕,各执刀加害,念彼观音力,咸即起慈心。

  或遭王难苦,临刑欲寿终,念彼观音力,刀寻段段坏。

  或囚禁枷锁,手足被杻械,念彼观音力,释然得解脱。

  咒诅诸毒药,所欲害身者,念彼观音力,还著于本人。

  或遇恶罗刹,毒龙诸鬼等,念彼观音力,时悉不敢害。

  若恶兽围绕,利牙爪可怖,念彼观音力,疾走无边方。

  蚖蛇及蝮蝎,气毒烟火然,念彼观音力,寻声自回去。

  云雷鼓掣电,降雹澍大雨,念彼观音力,应时得消散。

  众生被困厄,无量苦逼身,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

  具足神通力,广修智方便,十方诸国土,无刹不现身。

  种种诸恶趣,地狱鬼畜生,生老病死苦,以渐悉令灭。

  真观清净观,广大智慧观,悲观及慈观,常愿常瞻仰。

  无垢清净光,慧日破诸暗,能伏灾风火,普明照世间。

  悲体戒雷震,慈意妙大云,澍甘露法雨,灭除烦恼焰。

  诤讼经官处,怖畏军阵中,念彼观音力,众怨悉退散。

  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胜彼世间音,是故须常念。

  念念勿生疑,观世音净圣,于苦恼死厄,能为作依怙。

  具一切功德,慈眼视众生,福聚海无量,是故应顶礼。

  尔时持地菩萨即从座起,前白佛言:“世尊,若有众生闻是观世音菩萨品,自在之业,普门示现神通力者,当知是人功德不少。”

  佛说是普门品时,众中八万四千众生,皆发无等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王羲之(303-361,另说303-379、307-365、321-379),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号澹斋,汉族,祖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会稽(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中国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王会稽”。其子王献之书法亦佳,世人合称为“二王”。此后历代王氏家族书法人才辈出。东晋升平五年卒,葬于金庭瀑布山(又称紫藤山),其五世孙衡舍宅为金庭观,遗址犹存。

    王羲之出身于名门望族,从曾祖王览与《二十四孝图》中的王祥为同父异母兄弟,王览官至大中大夫,王祥官至太保。从伯父王导官至太尉,父亲王旷官淮南太守。羲之16岁时,被太尉郗鉴相中为“乘龙快婿”。初为秘书郎,后由征西将军庾亮荐为宁远将军,改任江州刺史、右军将军、会稽(今浙江绍兴)内史。因与扬州刺史王述有矛盾,辞官不再出任。王羲之任江州刺史时(345-347),曾置宅于临川郡城东高坡,名曰“新城”(今临川市文昌学校内),宅内挖有生活用井和练习书法用的洗墨池,对此南朝刘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临川内史荀伯子的《临川记》和宋朝文学大家曾巩的《墨池记》均有记述。《墨池记》全文285字,介绍了墨池来历,颂扬了王羲之苦练书法的精神。“文革”期间,墨池遭毁。2002年6月,抚州市政府引进外资500万元,重建洗墨池,恢复旧貌,供游人观赏。

    王羲之自幼爱习书法,由父王旷、叔父王廙启蒙。七岁善书,十二岁从父亲枕中窃读前代《笔论》。王旷善行、隶书;王廙擅长书画,王僧虔《论书》曾评:“自过江东,右军之前,惟廙为最,画为晋明帝师,书为右军法。”王羲之从小就受到王氏世家深厚的书学熏陶。

    王羲之早年又从卫夫人学书。卫烁,师承钟繇,妙传其法。她给王羲之传授钟繇之法、卫氏数世习书之法以及她自己酿育的书风与法门。《唐人书评》曰:“卫夫人书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内画家一丁内书黄庭经台,仙娥弄影,红莲映水,碧沼浮霞。”今人沈尹默分析说:“羲之从卫夫人学书,自然受到她的熏染,一遵钟法,姿媚之习尚,亦由之而成,后来博览秦汉以来篆隶淳古之迹,与卫夫人所传钟法新体有异,因而对于师传有所不满,这和后代书人从帖学入手的,一旦看见碑版,发生了兴趣,便欲改学,这是同样可以理解的事。可以体会到羲之的姿媚风格和变古不尽的地方,是有深厚根源的。”(《二王法书管窥》)

    王羲之善于转益多师,当他从卫夫人的书学藩篱中脱出时,他己置身于新的历史层而上。他曾自述这一历史转折:“羲之少学卫夫人书,将谓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比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钟爵、梁鹄书;又之洛下,见蔡邕《石经》三体书;又于从兄洽处,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耳。……遂改本师,仍于众碑学习焉。”从这段话可以看到王羲之不断开拓视野、广闻博取、探源明理的经历和用心。     王羲之志存高远,富于创造。他学钟繇,自能融化。钟书尚翻,真书亦具分势,用笔尚外拓,有飞鸟鶱腾之势,所谓钟家隼尾波。王羲之心仪手追,但易翻为曲,减去分势。用笔尚内抵,不折而用转,所谓右军“一搨瓘直下”。他学张芝也是自出机抒。唐代张怀耿曾在《书断》中指出这一点:“剖析张公之草,而浓纤折衷,乃愧其精熟;损益钟君之隶,虽运用增华,而古雅不逮,至研精体势,则无所不工。”王羲之对张芝草书“剖析”、“折衷”,对钟繇隶书“损益”、“运用”,对这两位书学大师都能“研精体势”。沈尹默称扬道:王羲之不曾在前人脚下盘泥,依样画着葫芦,而是要运用自己的心手,使古人为我服务,不泥于古,不背乎今。他把平生从博览所得秦汉篆隶的各种不同笔法妙用,悉数融入于真行草体中去,遂形成了他那个时代最佳体势,推陈出新,更为后代开辟了新的天地。这是王羲之“兼撮众法,备成一家”因而受人推崇的缘故。

    在《王羲之集》中,有一则《临川帖》:“不得临川问,悬心不可言。子嵩之子来,数有使,冀因得问示之。”表达了对临川的牵挂情怀。他在临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墨池”精神,一直鼓舞着临川学子。

    其作品真迹无存,传世者均为临摹本。其行书《兰亭集序》、草书《十七帖》、正书《黄庭经》、《乐毅论》最著名。

分享到:
给本文挑错 电话:4006900000保存  |  打印  |  关闭

新闻

  • 新闻
  • 图片
  • 微博
  • 博客
  •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