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太虚大师书法之管见

2013年03月15日 09:38  新浪佛学 微博

气定神闲宁静致远

                                               —— 对一代高僧太虚书法之管见

                                                               朱渝生

  引言:太虚,1889-1947,俗姓吕,字太虚,号华子,浙江崇德人。16岁出家。一生实践佛僧、佛化、佛国之三佛主义;并提出“教理革命、教制革命、教产革命”的佛教“三大革命”的口号。被视为中国近现代佛界革新派之代表人物。1928年赴英、法、荷、比、美等国弘法,并在巴黎筹设“世界佛学院”。为中国高僧在欧 美传播佛教之第

  一人。他著述等身,为后学留下了一部700万言的《太虚大师全书》,共64册。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太虚大师为抗日救国奔走,并到南亚各国向佛学界和侨胞宣传抗日,呼吁世界的佛教徒们行动起来,一致投入抗日救国运动。他在印度访问时,尼赫鲁亦主持欢迎,甘地、泰戈尔都热情会晤。

  太虚一生为国家、为民族、为人类、为社会弘法四洲,他是佛教界可称得上是“千古一人”。1946年元旦,国民政府授予他宗教领袖胜利勋章。

  1947年3月17日,太虚在上海玉佛寺圆寂,享年59岁。为悼念太虚,蒋中正亲题 “潮音永亮”四个大字,孙科题写了 “一代禅宗”,于右任题“真实不虚”,陈诚题“除内学之偏见,荡外道之邪执”,白崇禧题“弘法融理,广慈化宣;清规足式,净业真诠。”张群、何鲁、朱家骅、居正、沈鸿烈、李子宽、于斌、邹鲁、黄臧华等人都有题诗、题辞。这些手迹墨稿,全部收入由丰恺题写的《太虚大师纪念集》一书中。

  1988年,重庆佛教界在缙云山为太虚大师修建起汉白玉石宝塔,其塔名“太虚大师之塔”,由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题写。

  近两年来,我一直利用闲暇,默默地潜心收集、整理、研究,并撰写一系列抗战时期客居或世居重庆的名流学者、达官显贵、文化精英等,在八年抗战艰难困苦的岁月里,他们如何在陪都开展书画、诗词、戏剧、小说创作和相关且具史料价值的轶文雅事。

  通过对那段历史的挖掘及资料的阅读,我清楚地发现,这些名人中,如章太炎、蒋介石、林森、冯玉祥、于右仁、孙科、郭沫若、易君左、张治中、田汉等数百人,都与太虚大师有着亲密的交往。尤其是1937年—1945年期间,梁漱溟、戴季陶、顾毓琇、梅贻琦、顾颉刚、黄炎培、林语堂、翦伯赞、马寅初、陈铭枢、何鲁、老舍等百多人,应太虚大师和法尊法师之邀,登上缙云山汉藏教院参观、讲学、写生,同时还留下了一本十分珍贵的史册,其中有诸多诗文宏论和翰墨丹青。

  2002年,重庆市北碚区政协文史委将其定名为世界佛学苑缙云山汉藏教理院《名人书作典藏》编辑出版。这本书收入了社会各界近百位名人的诗词、书法、画作和题字,具有十分珍贵的史料价值、艺术价值和文献价值。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太虚在在缙云山创办了汉藏教理院,办学17年,为汉藏民族培养了不少佛教人才。纵观这段历史,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座宗教名山和避暑名山,因太虚而精彩,因汉藏教理院而扬名。

  由于诸多原因,自然引起我对太虚的关注,必然要对太虚大师的年谱、著作、纪念文集等,作一些了解和解读。太虚大师对于近代中国佛教的影响力,是非常巨大的。但真正了解太虚大师的人,那就很少了,至于继承太虚的思想和事业者,几乎没有,既便有,也是十分肤浅的。

  今年时逢太虚大师圆寂66周年。我特撰写了一篇短文,主要探讨的不是太虚大师的佛学思想、著作及诗词歌赋,而是从另一侧面揭示他在书法艺术上的造诣。现就我掌握的点滴资料,窥其太虚大师有限的墨迹书作,而与书道学者、佛界知音以及关注、崇拜太虚大师的诸位先生们,作一番交流,如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那就是我对太虚大师最好的纪念,也是我莫大的荣幸了。

  太虚学识广博,思想深邃。他的诗即兴而来,其中充满禅机。他的书法以行草见长,秀劲雅逸,灵动俊朗、结构开阔、用笔潇洒。

  让我们仔细分析太虚大师的作品吧,先看1932年8月20日,他在缙云山上主持汉藏教理院的开学典礼上,所口占并即兴书写的一首五律:

  “温泉辟幽径,斜上缙云山。岩谷喧飞瀑,松杉展笑颜。汉经融藏典,教理扣禅关。佛地无余障,人天任往返。九峰开佛刹,双柏闷灵宫。蟒塔传殊古,狮峰势独雄。海螺飞翠霭,莲髻耸晴空。无尽江山胜,都归一览中。”

  这首诗,说山说寺说境说旨,皆表述精尽。又直抒其胸其志。这诗的书作,虽然尺幅不大,却字字珠玑,笔精墨韵,若行云流水,连绵不绝,笔断意连,一派天成,美不胜收。

  太虚此诗手稿,早年刻于缙云寺石碑上,并修建有碑亭保护。碑楣“华藏总持”为时任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所题,现保存较好。这是太虚在缙云山所留下的唯一的一块石碑,为后人鉴赏、研究他的书法,提供了珍贵的蓝本。

  请看另一幅收入《太虚大师纪念集》(汉口三民印书馆1937年9月25日出版)里的太虚大师的遗墨,这是太虚大师为汉藏教理院题写的院训:“澹宁明敏”。上款题汉藏教理院院训,下款署太虚二字。尽管这幅作品只有四个大字,却意味深长;其超然、恬淡的书风、澹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意境,充分张显。

  另外,让我们再看看太虚大师在1941年为四川什邡罗汉寺撰并书的一幅楹联:

  法护龙夭十方慑归中土

  宗承马祖一口吸尽西江

  这幅悬挂于寺庙弥勒殿正门前厅两边的楹联,其典出于《五灯会元》公案,其字刻于黑漆木板上,阴文填金,古韵流芳,晋宋笔墨得以凸显。静静地观赏这幅作品,平和中见灵动,徐疾中见神采。其书法功底,由此可见一斑。

  太虚书法,如“云水禅心”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云在天上行,水于地中流,人世间万事万物,均在天地之间,禅指佛教静思之意。心静如水,胸无杂念,静中生慧,有此境界者,即可得“山水清气,极天地大观”也。

  太虚一生要做的事情很多,其主要精力在佛学。至于诗词、书法则是他的副业。据考证,太虚在59年的人生历程中,没有专门去临摹、学习哪家古人、哪个派别的碑帖。其书写能力和书法功底,全是他潜心读书(经书),抄经书,加之目识心记,手不释卷,笔不停挥,心手相随所至。这种对事认真,勤耕不辍的求学之道,奠定了他的学识和书法的根基。正如一位评论家所言,试将太虚的墨迹与王安石的《楞严经旨要卷》对比,颇多相似之处。如横笔左起特长,柰笔往末尾上翅,左右飞舞,骨瘦肉少。此晋宋笔墨共同之特色。太虚书法:“率意而作,本不求工,而萧傲简远,如高人雅士。”的确,他的书法墨迹和手稿,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派气定神闲、宁静致远的洒脱。加之,其不少书作,皆以优美悦目之字体,配以含蓄隽永之名句或诗句,旨在借书法和佛学以感染后学和芸芸众生。这就是太虚大师倾心佛学之余留下的“墨宝”,给我的深刻印象。

  文化需要传承,艺术必须弘扬,对太虚不能遗忘。

  通讯处:北碚南京路11号6单元3—1朱渝生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给本文挑错 电话:4006900000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