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山子咏月诗的禅悟

2014年03月13日 09:42  寒山寺 
寒山子咏月诗的禅悟寒山子咏月诗的禅悟

    一、吾心似秋月

  “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这首诗是寒山子诗的代表作之一。诗以秋月的晶莹,碧潭的清净以示我心,当然就是无尘无染,不可言说的悟禅,因此受到禅僧和诗人的广泛好评和推崇,而极富盛名。“动的是月的光影,水的波纹,变的是云的聚散,山的沧桑,而始终湛然宁静的是诗人的方寸之心。”“教我如何说”“诗句浅白,语言明了贴切。道出了禅僧心明空寂,离言忘境之语。” “心似秋月而实非秋月,心似碧水而实非碧水,这种境界是不可言说的。”“寒山笔下的碧潭秋月,不沾纤尘,犹如心性大放光明,不沾丝毫的烦恼杂念,这是禅家追求的最高境界。”“这首诗境之纯形上化,由形上再转入‘抽象的意象’,这是佛家禅语诗的特色。是由文字表达‘灵明妙心’的上乘手法。”禅宗法眼宗祖师文益大和尚诗中有“相看陌路同,论心秋月皎”(《睹木平和尚》)句,即用此诗之典,大慧宗杲禅师诗中也有“桶底脱时大地阔,命根断时碧潭清”(《赠别》)也用此诗之典。无独有偶,苏轼也喜寒山诗,有“但记寒岩翁,论心秋月皎”(《和寄天选长官》)句。宋僧释惟一有“吾心似秋月,秋月似吾心”句,并感叹“不是寒山子,何人解此吟?”(《中秋》)在《五灯会元》中,有灵隐惠淳禅师等二十位法师在上堂法语中举此诗,是寒山子诗被作上堂法语最多的一首诗。

  “千年石上古人踪,万丈岩前一点空。明月照时常皎洁,不劳寻讨问西东。” 当太阳西沉之后,月亮就会升起来。如盘的满月,如钩的残月,每天变化,每月循环。如此美妙之月,展现了无穷的魅力。诗中以明月皎洁喻自性的清净,一念之心即是悟,把握自心本性,不需向外寻求,故“不劳寻讨问西东”句,表明了佛法即此便是,无须探究寻访之意。

  “大海水无边,鱼龙万万千。递互相食啖,冗冗痴肉团。为心不了绝,妄想起如烟。性月澄澄朗,廓尔照无边。”“性月澄澄朗”是描写澄月,重在月之境。与“伫看晴月澄澄影”(独狐及《陪王员外北楼宴待月》)等有异曲同工之意。 “月的空明澄澈、灵动晶莹,象征了佛性的圆满、生灵的清净、了悟的透彻。”实现人月相契、尘垢两忘、超然物外的化境。

  二、月是心枢要

  “岩前独静坐,圆月当天耀。万象影现中,一轮本无照。廓然神自清,含虚洞玄妙。因指见其月,月是心枢要。” 一月同照古今同,古今人观月不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情况下见月也有不同,形成了多姿多彩的观月之象。诗中静坐见圆月已悟。“圆月的虚幻空无之质,清朗澄澈之气,悠远高致之韵,圆满光大之用,不就是禅髓之所在么?”佛教认为缘起性空,一切山河大地、日月星辰等都是因缘而生,故“一轮本无照”言及空界无有法,月亦本非实有,实即万法皆空。指月是佛教之传统开示之法。以指指月,以示惑者,惑者循指见月,即得旨意,“因指见其月”系因教而悟法,因语而悟义,直入禅心,故而直语“月是心枢要”。

  “竟日常如醉,流年不暂停。埋着蓬蒿下,晓月何冥冥。骨肉消散尽,魂魄几凋零。遮莫咬铁口,无因读老经。” 写骨肉分离之愁苦,逝者“埋着蓬蒿下,晓月何冥冥”,生者则慨叹因果阅读《老子》。明月的空明清新显示了诗人的禅悟之意。

  “云山迭迭连天碧,路僻林深无客游。远望孤蟾明皎皎,近闻群鸟语啾啾。老夫独坐楼青嶂,少室闲居任白头。可叹往年与今日,无心还似水东流。” “远望孤蟾明皎皎”描写的是孤月,与“皎皎空中孤月轮”(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都是相同意蕴。在路僻林深的寒山,独自面对着空寂的夜晚,都是实景的摹写,重点在居处所见,无心如水则显禅心空灵。

  “世间何事最堪嗟,尽是三途造罪楂。不学白云岩下客;一条寒衲是生涯。秋到任他林落叶,春来从你树开花。三界横眠闲无事,明月清风是我家。”诗中表现出三恶道是最苦的,不作隐士而修佛,任随秋叶落春花开,参透了三界便无牵无挂,看破了世间便无心无虚,“明月清风是我家” 揭心灵归家之喜悦,已成名句,直指禅悟之趣。

  “寒山唯白云,寂寂绝埃尘。草座山家有,孤灯明月轮。石床临碧沼,虎鹿每为邻。自羡幽居乐,长有象外人。”寒山、白云、孤灯、明月是为天然自在的景致,清净自在而为一尘不染所感动。如“逍遥游乎天地之间,真乃人生之大乐”,故而“长为象外人”。

  “本志慕道伦,道伦常获亲。时逢杜源客,每接话禅宾。谈玄月明夜,探理日临晨。万机俱泯迹,方识本来人。”诗中叙出家谈玄论理不及昼夜,指出只有万机俱泯,才能达到无我、无人、无心、无物之境。如佛所说:“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如是才能得悟,故有“方识本来人”句,诉自心通透安祥。

  三、月挂一轮灯

  “闲自访高僧,烟山万万层。 师亲指归路,月挂一轮灯。”佛家认为高悬天空的明月,清皎澄澈、圆满虚静,是本心佛性的象征。学人不畏千山万重,循月访高僧,亲近善知识。“高僧指点可谓拨开乌云见青天指点迷津开心窍,诗人看到了明月般清静圆满的佛家境界,并在光明圆融的佛辉照耀下走上了人生归路。”“用手指月亮给人看,这必须有主客两体,一个是指月亮给人看的,就是老师;一个是需要人指月亮给他看的人,就是学生。也就是在师徒之间通过手指的动作,而达到教人和受教的目的本身,并不是手指,而是月亮。”故此学人踏月归家,天上明月实为心中之灯。皎洁明亮,通达本心,增上智慧。

  “众星罗列夜明深,岩点孤灯月未沉。圆满光华不磨莹,挂在青天是我心。”晶莹皎洁的孤月挂在天上,“‘我心’就像秋月一样晶莹,像碧水一样透彻,无尘无染,不可言表。”诗人与圆月的孤独是天地相辉映,故而“挂在青天是我心”。

  “垂柳暗如烟,飞花飘似霰。夫居离妇州,妇住思夫县。各在天一涯,何时得相见。寄语明月楼,莫贮双飞燕。” 写夫离妇思的别愁离恨,“各在天一涯”写出相隔空间之遥远,“何时得相见”写出了聚首之无期。古人常以明月楼写相思之情,如“何处相思明月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千里相思明月楼”(李白《对雪醉酒后赠王历阳》)等,“寄语明月楼,即言相思之‘离愁’”,“又因‘双飞燕’之‘触景生情’深恐引起心灵上的共通影像,因此,不愿让双飞的燕子来引发自己更深更痛苦的相思了。”

  “重岩中,足清风。扇不摇,凉冷通。明月照,白云笼。独自坐,一老翁。”重岩上独坐的老翁实即作者自况,因其有多首自叙诗中如此。重岩、清风、明月、白云“成了寒山子的宇宙生命,个体生命与天地万物息息相通”,“再现了至大至全的个体,至醇至美的道,充满了宁静淡远、繁华落尽的静谧之美。”“明月照”仅只三个字,却足以显示“诗人以空寂澄明、自由闲散的心境,把整个心身投入到自然山水之中,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于是山林中的清风明月、秋水碧潭、白云孤鹤、草木鱼禽,就都成为诗人自我心灵的外化形式。外在的自然物境,与诗人万虑洗然的内在心境,便融为了一片清寂澄明的诗的意境。”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李白《把酒问月》)人生有限而宇宙无穷,月之永恒而人生易逝。月亮的意象展现了自然与人生、历史与现实、时间与空间,形成了审美的传统,也成为佛家的传统。寒山子的咏月诗,秉承了佛家指月的传统,月境与禅境相映,物境与心境相合,人性与心性相融。“带着一种令人不老的满足与天真,一种逍遥物外的仙情与佛意。” “在具体形象的描绘中,创造出一种充满哲理的悟境,予人以深刻的启迪和悠长的回味。”正是“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于良吏《春山夜月》)读寒山子咏月诗而忘指见月,便既得皎月之圆满,又得心性之感悟,既得禅意之幽静,又得灵魂之空灵。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给本文挑错 电话:4006900000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