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灵运与佛教的渊源

2014年04月10日 10:02  新浪佛学 微博 收藏本文     

  文/禅悦

谢灵运与佛教的渊源谢灵运与佛教的渊源

  谢灵运是我国南朝时期著名的山水诗人,也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他曾亲近过慧远、慧严等高僧,还曾参与校释经典。他对佛教有较深的研究,并利用诗歌作为弘法工具,撰写了大量佛教题材的诗歌。

  一、谢灵运生平

  谢灵运(385-433),原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生于始宁(今浙江嵊州),世居会稽(今浙江绍兴县)。出身江南士族陈郡谢氏,祖父谢玄为东晋将领,是淝水之战的英雄。因袭祖父谢玄“康乐公”的爵位,世称“谢康乐”。谢灵运少小好学,博览群书,擅长书画著文,文章之美,与颜延之齐名,时称“江左第一”。

  谢灵运于义熙元年(406)出仕,颇多周折。谢灵运恃才傲物,直言不讳,故常遭忌讳而不自知。元嘉十年(433),有人诬告谢灵运在广州参与谋反,文帝下诏,在广州对其行弃市(当街斩首)的死刑,时年四十九岁。

  谢灵运颇信佛教,死前布施自己的胡须,装饰南海祗洹寺的维摩诘佛像。谢灵运临死作诗曰:“龚胜无余生,李业有终尽。嵇公理既迫,霍生命亦殒。凄凄凌霜叶,网网冲风菌。邂逅竟几何,修短非所愍。送心自觉前,斯痛久已忍。恨我君子志,不获岩上泯。”

  谢灵运自比汉代之龚胜、李业,晋之嵇绍、霍原等贤士见弃于君王,为世所不容,惨遭极刑。希望能乘愿再来,以冤亲平等的佛心对待怨敌。在谢灵运不足50岁的短暂一生中,佛法给予他心灵安顿的皈依处。

  二、谢灵运与高僧的往来

  谢灵运自幼皈依三宝,与佛教的因缘很深。年长之后又遍访高僧,曾与许多高僧都有密切的来往,与他们谈佛论道。在所有高僧中,他对慧远大师最为佩服。他于东晋义熙年间到庐山参礼慧远大师,对慧远肃然心服,誓愿跟随慧远大师。

  《高僧传•慧远传》说:“陈郡谢灵运负才傲俗,少所推崇,及一相见,肃然心服。”一贯恃才自负的谢灵运能遇到一个令他一见倾倒,“肃然心服”的人是少有的。从此他便与慧远建立了深交,跟从慧远大师修习净土。他为慧远大师所居的东林寺开凿了东西两个水池,池中栽种白莲,并和志同道合者结社共修净土之业,慧远大师的“白莲社”就是因此而得名的。谢灵运为此作《无量寿佛颂》以资纪念。颂云:

  法藏长王宫,怀道出国城。

  愿言四十八,弘誓度群生。

  净土一何妙,来者皆清英。

  颓年欲安寄,乘化好晨征。

  这首诗叙述了佛陀前世为法藏比丘时,发四十八大愿,拯救苦海众生。热情颂扬了佛陀的悲智切愿。

  当时,谢灵运曾要求永久参加莲社,但慧远大师以谢灵运心绪杂乱为由,不允许他入社。谢灵运对此很感惋惜。他在为慧远大师所作的诔文中还提及此事,他说:“予志学之年,希门人之末,惜哉诚愿弗遂,永违此世!”

  慧远大师十分欣赏谢灵运的才华,当他在庐山立“佛影台”之后,就邀请谢灵运作《佛影铭》。在《佛影铭》中,谢灵运详细记述了彩绘佛像的因缘,赞叹佛影的相好庄严,颂扬了大师彩绘佛像的善举。铭文云:

  幽岩嵌壁,若有存形。容仪端庄,相好具足。莫知始终,常自湛然。庐山法师,闻风而悦,于是随喜幽室,即考空岩,北枕峻岭,南映滮涧,摹拟遗量,寄托青彩。岂唯像形也笃故,亦传心者极矣。……

  谢灵运在铭文中,还对所绘佛像环境的清幽和石壁雕凿的工艺作高度评价。铭文云:

  倚岩辉林,傍潭鉴井。借空传翠,激光发冏。

  金好冥漠,白毫幽暧。日月居诸,胡宁斯慨!

  曾是望僧,拥诚俟对。承风遗则,旷若有概。

  敬图遗踪,疏凿峻峰。周流步栏,窈窕房栊。

  激波映墀,引月入窗。云往拂山,风来过松。

  地势既美,像形亦笃。彩淡浮色,群视沉觉。

  若灭若无,在摹在学。由其洁精,能感灵独。

  慧远去世后,谢灵运又亲作《庐山慧远法师诔》,并亲撰碑文。在诔文中,谢灵运对慧远大师一生以至孝之心跟随道安大师学法,以及隐居庐山,足不出山弘扬佛法的过程作了介绍,高度赞扬了慧远大师淡泊名利,戒德高洁,勤修净行,弘扬净土法门的功业。谢灵运还对自己没能成为慧远大师的门人弟子感到遗憾。谢灵运在诔文序中说:昔释安公振玄风于关右,法师嗣沫流于江左,闻风而悦,四海同归。尔乃怀仁山林,隐居求志。于是众僧云集,勤修净行,同法餐风,栖迟道门。可谓五百之季,仰绍舍卫之风;庐山之嵬,俯传灵鹫之音。洋洋乎未曾闻也!予志学之年,希门人之未,惜哉诚愿弗遂,永违此世。

  在诔文中,谢灵运以极其沉痛的心情,对慧远大师的谢世深表哀悼。也为自己没能在大师有生之年成为他的弟子而难过。谢灵运在诔文中缅怀慧远大师云:

  生尽冲素,死增伤凄。单絷土椁,示同敛骸。

  人天感悴,帝释恸怀。习习遗风,依依余凄。

  悲夫法师,终然是栖。室无停响,除有广蹊。

  呜呼哀哉!

  端木丧尼,哀直六年。仰慕洙泗,俯惮莩筌。

  今子门徒,实同斯艰。晨扫虚房,夕泣空山。

  呜呼法师,何时复还!风啸竹柏,云蔼岩峰。

  川壑如泣,山林改容。自昔闻风,志愿归依。

  山川路邈,心往形违。始终衔恨,宿缘轻微。

  安养有寄,阎浮无希。呜呼哀哉!

  除慧远大师外,谢灵运结交的名僧还有慧严、慧观、道生、昙隆、慧叡等人。元嘉年间,北凉昙无谶译出的《大般涅槃经》传入建业,但不符合南朝人的阅读习惯,慧严、慧观和谢灵运一起进行修订,使文字更加精美。谢灵运是大文学家,又是当时少有的懂得梵文的人,他为这部《涅槃经》的定稿作出了贡献。如《涅槃经》原文“手把脚蹈,得到彼岸”过于质朴,谢灵运改为“运手动足,截流而度”。使文辞更加优美。

  不过在思想上他与道生的关系最为密切,道生是中土顿悟成佛的首倡者。谢灵运写了一篇《辨宗论》,专门阐发了道生的这一学说。在这篇文章中,谢灵运兼取华夷两地、孔释两家有关修养的理论,为道生的顿悟说进行论证。谢灵运认为,竺道生折衷儒、释两家的意见,去佛家的渐悟而取其“能至”,去儒家的不可及而取其“一极”,从而论证了顿悟成佛说。竺道生的观点标志着中国佛教史的一大转变,把中国思想传统和佛家教义结合起来,对佛家的心性学说作出了重大发展。这也在佛教中国化的道路上走出了一步。这表明谢灵运不仅有着高深的佛学素养,并能迎合新的思想潮流,对佛教教理、教义加以理解和发挥。

  少帝景平元年秋,谢灵运称病去职,后移居会稽。有高僧昙隆居住匡山石门香炉峰,六年不曾下岭。后来在上虞徐山与谢灵运相遇,两人相见恨晚,一起游历山水,探讨佛理,甚是投缘。两年之后,昙隆圆寂,谢灵运为作《昙隆法师诔》云:

  缅念平生,同幽共深,向率经始,偕是登临。

  开石通涧,缇柯疏林,远眺重叠,近瞩岖嵚。

  事寡地闲,寻微探赜,何句不研,奚疑弗析。

  帙舒轴卷,藏拔纸辟,问来答往,俾日余夕。

  谢灵运在诔文中,回忆了与昙隆法师的往来交情。二人有共同志愿,曾一起登山临水,劈开山石,疏通溪流。到了山上,远望重叠的山峦,近观崎岖的山路,探寻幽深的去处。两个人又共同研讨佛经,解释疑难,直到夕阳西下也不知疲倦。从这段描写可知他们在游山玩水时是更热心于探讨佛理的。

  谢灵运笃好佛理,对方言音律多所通解,得知乌衣巷的慧叡法师精通梵语,便前往向他请益,因而对经文中诸多梵语的读音意义多能融会贯通,著有《十四音训叙》,条例梵汉,对于当时译经、读经裨益匪浅。

  三、谢灵运的佛教诗歌作品

  谢灵运作为南朝最著名的山水诗人,他不仅创作了大量山水诗,还创作了许多佛教题材的诗歌作品。在这些佛教题材诗歌作品中,表达了他深厚的佛教学识和修行体验。对于他的佛教诗歌,中唐诗僧皎然曾说:“康乐公……所作诗,发皆造极,得非空王之道助邪!”他的这些诗歌作品对弘扬佛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他的《登石门最高顶》诗歌即是其中之一。诗云:

  晨策寻绝壁,夕息在山栖。疏峰抗高馆,对岭临回溪。长林罗户穴,积石拥阶基。连岩觉路塞,密竹使径迷。来人忘新术,去子惑故蹊。活活夕流驶,噭噭夜猿啼。沉冥岂别理,守道自不携。心契九秋余,目翫三春荑。居常以待终,处顺故安排。惜无同怀客,共登青云梯。

  诗歌描写了石门最高峰周围的风景,这深幽迷人的景致,常常使人迷路,以至于很多人找不到返回的路径。在夜幕降临之时,经常听到猿猴的啼叫。在这幽静的夜晚,使人没有心思理会其他事情,只有一心守护道业。此情此景,诗人感到些许淡淡的遗憾,因为没有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参观石门绝壁。

  谢灵运还作有《石壁立招提精舍》一诗。诗云:

  四城有顿踬,三世无极已。浮欢昧眼前,沈照贯终始,壮龄缓前期,颓年迫暮齿。挥霍梦幻顷,飘忽风雷起。良缘殆末谢,时逝不可俟。敬拟灵鹫山,尚想祗洹轨。绝溜飞庭前,高林映窗里。禅室栖空观,讲字析妙理。

  在本诗中,诗人表达对时光易逝,人生无常,浮生如梦的感叹。面对人生的苦短,诗人在自己的禅室中认真研读佛经,从事禅观修道。从中可以感受到一个潜心研修佛法的佛教信徒的身影。

  谢灵运有很多诗歌都描述了他的佛教情结。他的《过瞿溪石室皈僧》:“望岭眷灵鹫,延心念净土,若乘四等观,永拔三界苦”表达了诗人虔诚修行净土法门,希望超脱轮回之苦的愿望。他的《临终诗》表达了晚年的心境“……恨我君子志,不得岩上泯。送心正觉前,斯痛久已忍。唯愿乘来生,怨亲同心朕。”这是有感于生不得志,以佛教自慰,希求来世解脱。他还写有《山居赋》,细致地描写了自己的山居生活,其中也倾诉了对佛教的倾心和对修道的体验。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