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与佛教之缘(图)

2014年05月05日 14:41  《禅》  收藏本文     

  文/中弗

陆游与佛教之缘陆游与佛教之缘

  补怛洛迦(即普陀山)之名,原出《华严经》善财南行。经中叙述善度鞞瑟胝罗居士,示善财童子云:南方有名补怛洛迦,有菩萨观自在。汝诣彼问: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修菩萨道?颂曰:

  海上有山多圣贤,众宝所成极清净。

  华果树林皆遍满,泉流池沼悉具足。

  勇猛丈夫观自在,为利众生住此山。

  汝应往问诸功德,彼当示汝大方便。

  善财渐次游行彼山,见岩谷中林树蓊郁,观自在菩萨于金刚石上(今普陀磐陀石说法台即指其处)趺坐,无量菩萨围绕。据此,普陀山遂成圣地。

  普陀山向以海天佛国、观世音菩萨道场著称于世,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地处舟山群岛中的一个岛屿。岛上梵宇林立,佛教历史悠久,名胜古迹随处可见。一千多年来,虽几经劫难,然佛门净土仍然吸引着难以数计的善男信女前来朝山进香,拜观音、朝圣迹、祈福寿、保平安。寺院香烟鼎盛,四时不绝。

  古今中外有不少名士、高僧为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普陀山吟诗填词,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佳作。其中有宋朝大诗人陆游所作的诗:

  (一)《海山》

  补洛迦山访旧游,庵摩勒果隘中州。

  秋涛无际明人眼,更作津亭半日留。

  (二)《追补》

  碧海无风镜面平,潮来忽作雪山倾。

  金桥化出三千丈,闲把松枝引鹤行。

  海上乘云满袖风,醉扪星斗蹑虚空。

  要知壮观非尘世,半夜鲸波浴日红。

  从这两首诗中,我们更深刻地领略了一番普陀圣境的秀丽风光。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十二岁就能作诗,直到八十六岁还是“无诗三日即堪忧”。1153年,陆游廿九岁,赴锁厅应试,取第一。明年试于礼部,又名在前列。时秦桧要他孙子取得第一,不料竞被陆游夺了。秦因怨陆,加以陆又“喜论恢复”,“语触秦桧”,于是竞被黜免,连考官都几乎得祸。从此,陆游归返乡里,在这不川页利的逆境年月里,他不是消极怠懈,而是意志力口倍奋发,不断致力于诗歌写作。同时与家乡几位信佛的同窗,赴普陀朝山礼佛。在此时候,留了以上两首佳作。

  秦桧死后,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陆游才被派往福建省宁德县作主簿县官。由于他信奉佛教,在任职的第一年,便赴天冠菩萨道场一一支提山华严禅寺礼佛,同时写了一首《雍熙寺与僧夜话》诗[注1],描写这座深山古寺的夜色,诗曰:

  高名每惯习凿齿,巨眼适逢支道林。

  共话不知红烛短,对床空叹白云深。

  现前钟鼓[注2]何曾隐,匝地毫光[注3]不用寻。

  欲识天冠真面目,鸟啼猿啸总知音。

  支提山天冠菩萨的道场,地处宁德西北鹫峰山脉中段东麓(主峰1139.4米,距宁德市区四十公里),层峦复嶂,凡九十有九,山中套山,峰峰相连,逶迤延绵,茫茫山地,气势磅礴。宋开宝四年,吴越王钱椒敕赐支提山华严禅寺,命了悟禅师主持法席,同时还赐一面“华严禅寺”的大匾,挂于寺前,不久,钱五赐铸“千圣天冠”铁佛一千尊。传说,钱王派官员送千尊铁佛,船到中途,遇上风险,船夫将半数铁佛弃于海中,但当官员把余下的铁佛运到支提山华严禅寺时,见弃海者已先进寺内就位,才恍然大悟,原来半山岭上看见的那些晒衣群僧,乃是弃海之菩萨像也。故而,那晒衣之岩,称“晒衣岩”(距华严禅寺7.5公里),同时还有“辟支岩”、“百丈岩”、“千圣同居土”、“说法台”等圣迹。从这个时候开始,支提山华严禅寺的天冠菩萨道场正式形成了,而了悟禅师是这道场的开山祖师。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四十五《诸菩萨住处品》第三十二记载:

  尔时,心王菩萨摩诃萨,于众会中,告诸菩萨言:佛子,……东南方有处名支提山,从昔已来,诸菩萨於中止住。现有菩萨名曰天冠,与其眷属众一千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

  陆游在其《老学庵笔记》中,曾有亲眼看见吴越王钱椒的长紫袍存放在华严禅寺的一段轶闻记述。

  陆游所处的年代,是北宋和南宋更迭的特殊历史时期,兵连祸接,内忧外患……当局荒谬乖张,社会动荡诡谲,官场险恶黑暗。他在宁德只做了四年的主簿小官,后改授敕令所删定官,于1161年罢归乡里,1163年替张浚策划北伐失败,又被免去官职。过了七年之后,1170年,陆游才到四川夔州(今四川奉节县)任通判,又到宣抚使王炎的幕府中办理军务。王炎被调回朝廷,幕府被撒散,陆游调到成都任四川制置使范成大的参议官。

  由于陆游绍兴家族前辈笃信佛教,使他从小就受到佛教思想的薰陶,因此,在他的诗作中,有不少篇章与佛教有关。如专程赴普陀山和支提山朝圣、礼佛、写诗等事例。他即使在随军,或在幕府任上的时候,也总要到附近的寺院礼佛、写诗,甚至借宿于简陋的寺舍,从不计较居住条件。他相信因果,喜素食,行动不拘礼法,被人讥其颓放,因自号放翁。他受佛教思想的影响较深,不与当时的强权者同流合污。陆游在川陕生活了九个年头后东归,即在江西抚州(今江西临川)、浙江严州(建德县)、临安(杭州)等地只做了几任地方小官,于1189年底又被罢斥了。从此之后,直至1210年这段晚年生活,都在故乡中度过,为人民做了不少好事,同时经常上寺院,与僧人成了莫逆之交。其密切的关系,正如他诗句中描绘的:“共话不知红烛短,对床空叹白云深”。

  嘉定元年(1208)九月,陆游以八十四岁高龄,应宁波天童寺住持无用禅师弟子之请,为《无用禅师语录》写序。天童无用禅师(1138—1207),法名净全,诸暨人,俗姓翁,弱冠出家,后入径山参大意宗呆,得授心印。陆游的《序文》是:

  伏羲一画,发天地之秘;迦叶一笑,尽先佛之传;净名一默,曾点一唯,丁一牛刀,扁一车轮,临济一喝,德山一棒,妙喜一竹篦子,皆同此关捩,但恨欠人承当。

  天童无用禅师,盖卓尔能承当者。末见妙喜,大事已毕,岂有住山示众之语可累编简哉I放翁谓:“若不投之水火,无有是处。”惟韩退之所云“火其书”,其语差似痛快。又恐退之亦止是说得耳!五百年后,此话大行,方知无用与放翁却是同参。

  《序文》首先列举“伏羲画八卦”、“迦叶一笑”等几个典故,以历史上儒家、佛教界名流和良工巧匠在参修、行事、传道中掌握“关捩”以川页利解决事物矛盾和启发他人警觉的例子,解释、说明“关捩”的重要。譬如唐代高僧义玄(?—867)住真定临济院创临济宗,常用叱喝之声提撕弟子警醒,称为临济一喝。还有宣鉴禅师(782—865)初住德山,其道峻险,棒杀天下衲子,称为“德山一棒”o棒与喝均为提撕弟子惊醒之法,有“一喝大地震动,一棒须弥粉碎”之说。因为拨动“关捩”而顿然感悟的,更是屡见不鲜。这说明“关捩”无所不在,要在拨动与启发。

  禅宗的“棒、喝”是拨动“关捩”的有力工具,但如果“关捩”结构尚未完善,那么,即使棒如雨下,喝声震天,也是无济于事的。因为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而《无用禅师语录》正可作为承担拨动“关捩”作用的外因。那么,陆游却说:《语录》无需编简,可投之水火,为什么呢?正如物乙经》所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陆游的一生不是一帆顺的,由于他经历了坎坷的遭遇,亲身受到苦难,深刻体会到老百姓的忧患疾苦,故而他的诗作,富有浓厚的悲悯情怀。再者,他平生崇佛,对佛理多有研究,所到之处,多住在寺院,广泛结识佛门僧侣,从而言行、诗作中蕴涵着深刻的佛家思想。再阅其《语录》序一文,所举的实例,及措词、内容,可窥出陆翁学佛,已深得三昧的境界。文章的结尾,又明确地表示:“无用与放翁却是同参。”同参指的是共同参禅实践,而且两人的悟解也是一致的。

  从以上的事实,特别是在公元1189年,最后一次被罢斥后,看出陆翁返回老家,过晚年生活的时期,更贴近了佛门,学佛也就更精进了。

  公元1210年春,陆游八十六岁,与世长辞,临终遗诗《示儿》: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首绝命诗的精神与佛教报四恩中的报国土恩是一致的。他临死前,心中念念不忘的,不是求自己个人的生死,而是祈求祖国领土统一完整,人民过着和平安乐的生活,体现出诗人高尚的思想境界,不愧为一位杰出的人民诗人。

  注:

  1、雍熙寺即是华严禅寺,因为宋雍熙二年(公元955年)太宗皇帝敕赐额“雍熙禅寺”,遣使重个爹寺院。

  2、现前钟鼓,指的是当地钟山。

  3、匝地毫光,指的是当地景色天灯。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