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济寺的衰落与复兴(图)

2019年09月25日 14:57  新浪佛学 微博 收藏本文     
澄灵塔是临济寺的主要建筑,也是该寺唯一保存下来的古建筑。(摄影:@箫吟清)澄灵塔是临济寺的主要建筑,也是该寺唯一保存下来的古建筑。(摄影:@箫吟清)
澄灵塔文物保护碑。(摄影:@箫吟清)澄灵塔文物保护碑。(摄影:@箫吟清)

  文/许惠利

  自从唐义玄禅师开法镇州(今正定)临济院后,临济思想流通四方,远播海外,而临济祖庭亦几经兴衰。

  一、临济寺的历史

  临济寺的创建早于临济宗。《正定县志》载:“临济寺,东魏兴和二年(540)建,在城东南二里许临济村。”唐大中八年(854),义玄得仰山开示北行镇州,继普化禅师住持临济院,“以其近于滹沱之津渡,遂以临济自名”(《真定十方临济惠照玄公大宗师道碑铭》)。师以三玄(三种原则)三要(三种要点)四料简(四种简别)接引徒众,门风峭峻,归者云集,遂成一宗。后世以寺名宗,称“临济宗”。正当临济禅院门庭隆盛之时,镇州一带发生战争,“适西兵革,师即弃去”。唐咸通元年(860),“太尉墨君和于城中舍宅为寺,亦以临济为额,迎师居焉”。临济徒众随之由城外迁入城内。唐咸通八年(867)四月十日,师于大名府兴华寺圆寂,弟子分舍利建二塔,一在大名,一在临济。

  唐以后,临济宗风盛久不衰,而作为祖庭的临济寺则因战乱频仍日益衰败。宋金之际,南北交兵,寺为焦土。大定二十三年(1183),金世宗因梦有感,曾敕修义玄祖师塔。蒙元兴起,临济寺迎来了唐以后的最盛时期。据《大蒙古燕京大庆寿寺西堂海云禅师碑》载:窝阔台汗七年(1235)“岁在乙未,镇阳史帅疏请(海云)住持府中之临济禅寺。师重念祖师道场之地,即应命。既至,乃为兴修成壮丽。”其规模从元人笔记可窥一斑。元色目人葛罗禄贤(一译郭罗洛纳新)《河朔访古记》载:“临济寺在真定府城中,定远门街,飞云楼之东。其三门下有唐吴道子所画布袋和尚像(此记有误,布袋和尚乃五代时僧人,晚于唐)及摇铃普化真赞、东坡墨竹、绿筠轩诗等石刻,极为精妙。”海云禅师驻住锡临济虽仅一年有余,却为有元一代临济寺的兴盛奠定了基础。蒙哥汗七年(1257),海云示寂,诸大弟子分舍利葬秦赵者为塔七,其中一座就建在临济寺。《松雪斋集》载有赵孟頫撰写的《临济正宗之碑》碑文,内云:“海云性与道合,心与法冥,细无不入,大无不包。师住临济院,能系祖传,以正道统。佛法盖此而中兴焉。”从中可以看到海云禅师对中兴临济寺、光大临济宗作出了巨大贡献。元至正三年(1343),临济寺又进行了一次重修。

  元以后,临济寺的法运渐渐跌入低谷。明朝二百余年,仅正德十六年(1521)重修了一次。当时临济寺沿中轴线自前向后依次为:山门、大雄殿、澄灵塔和祖堂,另有东西僧房各六间。明末清初,寺院荒废。时人王士禛《题临济废寺》诗云:

  欲问西来意,先参临济师。

  主宾谁辨取,棒喝任交驰。

  野鹊巢危塔,行蜗上断碑。

  休何—茎草,宝界现琉璃?(见《雕丘杂录》)

  其荒凉之状令人寒心。直至清雍正四年(1726),才进行了一次修缮。雍正十二年(1734),敕“封唐镇州临济寺僧义玄为真常慧幽禅师,谕旨嵌塔上”(《正定县志》)。道光十年(1830),总兵舒通阿出资重修临济寺,认为“佛在前、祖师在后,未免尊卑不分,道法不明。应请佛于后、祖师配于两旁”,使寺院布局有所改变。

  民国时期,临济寺除澄灵塔外,尚有祖堂三间,东配殿三间。可惜1947年底在解放正定的战斗中,祖堂和东配殿被国民党柏乡县还乡队拆毁,仅剩下澄灵孤塔茕孑无依了。

  二、慧照澄灵塔

  澄灵塔是临济寺的主要建筑,也是该寺唯一保存下来的古建筑。据《真定十方临济慧照玄公大宗师道行碑铭》记载:唐咸通八年(867),师“杖锡归大名,居兴化寺之东堂。一日摄衣据坐,与三圣然公问答,即以正法眼藏授之,而说偈曰:

  源流不止问如何,真照无边说向他,

  离名离相还自禀,吹毛用了急须磨。

  说此偈竟,端然示寂……茶毗所得舍利,其徒分而为二,一塔于魏府,一塔于镇阳。诏谥曰‘慧照禅师”,匾其塔曰‘澄灵’,子孙相继主之”。魏府即大名,镇阳即正定。建在大名的塔今已无存,建于正定的唐塔,金代进行了改建。据上面的碑文记载:“金国兵兴,寺为焦土,唯塔独存,岿然于瓦砾中。大定二十三年(1183),世宗夜梦师乞徙塔干净域。遣使视之,果为粪坏芜秽所埋拥。使还以闻世宗命吏率高行师德董其役。距址进二十步,树砖浮图九级,藏舍利焉”。金大定二十五年(1185)工竣。现存塔即金代重建之遗构。

  “澄灵”,义为清净空灵。澄灵塔为八角九级密檐式实心砖塔,通高30.47米,建在八角形砖砌基台上。台上为石砌基座,再上系砖砌须弥座。束腰正面镶嵌清雍正十二米(1734)谕旨石刻,其余各面均有二壶门花饰。须弥座上是由勾栏、斗拱组成的一围平座,勾栏上雕“卍”字图案和花卉图案。平座上以三层仰莲承托塔身。塔身第一层较高,四正面做砖雕卍形假门,四侧面饰方形假窗,转角刻圆柱,柱头有卷刹正面的圆共形假门上端嵌石匾一方,阴刻篆文“唐临济慧照澄灵塔”。第二层往上,层高骤减,密檐相接,各开间宽度亦相应递减,形成柔和协调的轮廓线,使整个造型显得稳重挺拔。塔身各层檐下均施砖仿木构斗拱,平座和第一层檐下为五铺作为双杪,其余为四铺作出单抄。一、三、五、七、九层补间铺作只用华拱,二、六层除华共外尚有45°斜拱,四、八层则仅用斜拱。正如古建专家梁思成先生在《正定调查纪略》中所说:临济寺塔“虽在至微的斗拱布置上,也是经过一番匠心的”。塔身各檐的角梁为木制,檐瓦、脊兽和套兽均为绿琉璃制作。第一层檐下与各层角梁悬挂风铎。塔顶覆绿琉璃瓦、塔刹由仰莲、宝瓶、相轮、圆光、宝盖、仰月、宝珠等组成。

  澄灵塔因主要用青砖砌成,故又称“青塔”。正定县城内共有四座塔,分别是天宁寺木塔、广惠寺花塔、开元寺砖塔和临济寺青塔。“这青塔在正定四塔中为最小的一个,但清晰秀丽,可算塔中上品”(《正定调查纪略》)。

  民国时期,澄灵塔已经残破,塔刹损坏。解放后,澄灵塔作为正定城中的重要文物得到保护。1979年5月28日,日本临济、黄檗两宗联合成立“日中友好临黄协会”。从1980年起,每年派团访华礼祖。当他们看到澄灵塔残破严重时,便发愿捐资修复。经过中日双方的共同努力,1986年5月19日,修葺一新的澄灵塔正式落成。是时,以松山万密为名誉团长、盐泽大定为总团长、有马赖底为秘书长的日中友好临黄金协会访华团一行,同以赵朴初会长为首的中国佛教界人士一起,云集寺内,举行了隆重的庆祝仪式。

  三、临济寺的复兴

  1984年,临济寺正式交由佛教界管理,作为佛教活动场所向国内外开放。当时寺内没有一间佛殿僧房,僧侣仅有有明和尚一人,条件极为艰苦。

  在中国佛教协会与日中“日中友好临黄协会”的共同努力、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协助下,1987年重建了大雄宝殿。殿坐北朝南,位于澄灵塔后,高11米,宽20米,面阔五间,硬山调大脊灰筒瓦顶,额枋绘旋子彩画,殿前有月台。殿内正中供奉释迦牟尼佛和迦叶、阿难二尊者、文殊、普贤、观音及十八罗汉的樟木雕像。

  1988年5月18日,河北省佛教协会成立,会址就设在临济寺,复兴祖庭被列河北省佛协成立后的一项重要任务。为尽快地建好祖庭,会长净慧法师亲自设计、多方筹款,计划将临济寺建设成为拥有东、中、西三路院落近百间房屋的宏伟寺院,并设立禅学中心,弘扬宗风。

  按照规划,中路由前向后依次是:山门殿、澄灵塔、大雄宝殿和藏经楼。山门殿为歇山灰筒瓦顶,面宽呈明五暗七形式,殿内中间设义玄祖师画像石。山门殿两侧拟建钟鼓楼。澄灵塔的八角形石坛四周,将围立石栏杆。澄灵塔后大雄宝殿前添置墨色大理石宝顶一座。两厢配殿,东为客堂、斋堂;西为讲堂、禅堂。大雄宝殿两侧并排各有一座殿堂,东为法乳堂,内供禅宗初祖菩提达摩、六祖惠能和临济义玄三位祖师像;西面的是传灯堂,内供日本临济宗明庵荣西、南浦绍明和黄檗宗隐元隆琦三位祖师像。大雄宝殿后系一片洼地,拟就势修莲池,池上建亭一座,亭后即两层高的藏经楼。东路院落主要为僧寮和香积厨,最后面设无上堂(方丈室)。西路主要为禅学研究中心,南北五进小院为参学寮,供研究人员居住,最后面为聚贤堂。所有殿堂均有游廊相接,只要进入山门,足不履土便可步入各殿堂。

  1988年5月19日,临济寺举行佛像开光典礼,广州光孝寺住持、临济宗第四十四代传人本焕老法师与日本临济宗永源寺派管长篠原大雄长老分别主法。前来礼祖的日中友好临黄协会第八次访结团,向临济寺赠送了铜磬、木鱼等法器,并捐赠日币一百万元,作为修建祖庭之用。

  现在,山门殿、大雄宝殿、法乳堂、传灯堂和十七间东僧寮已全部完工。今年三月下旬海内外佛教人士将云集临济祖庭,隆重举行山门剪彩、祖师安座仪式。其它未完项目仍在紧张进行,临济祖庭正复兴重光。

  (来源:《禅》刊1990年第一期)

文章关键词: 临济寺 正定 澄灵塔 古刹 临济宗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