笃志佛学,兼修众艺
夏荆山居士1923年出生于山东潍坊,16岁时,师从郭味蕖先生学习丹青,后又遍访名师,研学花卉、人物、仕女、山水等绘画技法;28岁时,拜南亭法师为师,皈依佛门,发愿将此身心奉献于佛陀;此后,潜心于佛法,广行菩萨道,追随海内外高僧大德修学显密教法长达50余年。这就是海内外知名的佛教绘画艺术家——夏荆山居士的人生历程。
1971年,48岁的夏荆山居士自台湾移居美国加州,进入美术学院研修,同时参访世界各大博物馆进行研习、临摹,专心致力于佛教绘画艺术,数十年如一日,功力日渐深厚。
在留居美国的37年中,夏荆山居士游历世界五大洲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其间,饱经波折,但是最终笃志于佛学,兼修众艺。他自述此生最大的幸事,就是拜在佛学大师、国学泰斗南怀瑾先生的门下,朝夕侍学,追随5年。南怀瑾先生言传身教的教育,奠定了一生修学处世的基础。夏荆山居士说。
“平等之怀,唯理是尚”是夏荆山居士的常言。对于佛教各宗派,他并不独崇一宗而排斥他宗,他曾说:“药无贵贱,愈病者良;法无优劣,契机最妙。”这种诸宗并弘的做法,是本着为佛教整体着想的用心。此外,由于自小对儒学的学习,兼广修程朱陆王之学,他不仅对于内明、国学有深入的学习,而且对于易数、哲学、绘画、书法等都能融会贯通。
如果说通常的艺术匠心,只是为了传达艺术家创作的热情与个人独特的灵境,那么优秀的佛教绘画艺术则扬弃了这些凡尘的意境。如果说士大夫绘画重在一个“意”字,文人绘画重在一个“情”字,那么佛教绘画就重在一个“净”字,这一个“净”的境界,包含了真、善、美。夏荆山居士的佛像绘画艺术,圆融地体现了佛菩萨的智慧与慈悲。他将自己对佛教深切真实的体悟融入每一件作品之中,用中国画的写意、工笔画的细腻和西洋画的透视、写实融为一体的技法,绘制出了一幅幅清净庄严、慈悲无我的佛画。他的佛像绘画作品,不仅赢得了佛教信众的欢喜赞叹,也受到诸多海内外艺术大师的赞誉嘉勉。
办学育人,传承我国佛教绘画艺术
1994年,70古来稀的夏荆山居士回国,并带回了他一生中全部的文化智慧典籍,创办了佛教艺术画院——“荆山画院”,这座艺术殿堂矗立在京郊密云水库边。夏荆山居士收养、接收了百余名生活困难而善根深厚的青年人到画院学习绘画。他意在通过言传身教,传承和发扬我国佛教绘画艺术这一人类宝藏。
荆山画院的学生入校后,食宿全部由画院承担,画院还给每个学生一定的工资和补贴。在生活上,夏荆山居士对学生从饮食起居到为人处世都关心备至;在学业上,从佛学的基础理论,到佛法解释、佛经典故,他都亲自教导,把自己毕生的佛像绘画技法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荆山画院的学生们在文字中提到他时都用“恩师”,在生活中都尊称他为“爷爷”。
夏荆山居士自己无论到哪里都随身带着纸笔,即时书写,不虚一刻光阴,珍贵的画册里全部是他逐一写下的一生心得。
愚者多烦恼,智者常欢喜,这句夏荆山居士常说的话,他自己对此作了最好的明证。以一颗欢喜感恩之心,笑迎生活中的一切境缘,动静皆具慈悲,语默无非教化,这正是若水般智者给我们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