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妙雅
和田达玛沟佛寺壁画是环塔克拉玛干一带规模最大、数量最多的佛教遗址群中发掘出来的。年代上限约在魏晋时期,下限约公元10世纪—11世纪。其壁画内容以及出土文物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和田、乃至塔克拉玛干地区中古时期佛教发展情况。对这些珍贵壁画文物实施必要的修复保护,不仅能使其蕴含的艺术价值与历史信息得以再现,而且能为西域佛教建筑、佛教文化史研究提供珍贵的实物资料。
达玛沟佛寺壁画蕴含着极高的艺术价值与历史信息价值,对西域佛教文化史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图画资料。
达玛沟佛寺的壁画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和表现力,能够以简练的笔墨,塑造出个性鲜明和内心复杂的人物形象。线条和色彩一直是我国传统绘画的艺术语言,例如敦煌壁画,全面的继承了这个传统,并适应创造新形象的需要有所发展。壁画的起稿线豪放自由,粗壮有力,寥寥数笔土红线,人物形象脱壁而出。我国传统壁画不事晕染,战国时代开始在人物顶部饰以红点。两汉时代才在人物面部脸颊晕染红色,以表现面部的色泽,虽然有一定的立体感,但不强。西域佛教壁画中的人物,均以朱红通身晕染,低处深而暗,高出浅而明,鼻梁涂以白粉,以尔隆起和明亮。这种传白印度的凹凸法,到了西域为之一变,出现了一面受光的晕染;到了敦煌又有所改进,并使之与民族传统的晕染相融合,逐步创造了既表现人物面部色泽,又富有立体感的新的晕染法。
目前发掘出的首批被修复的壁画,多是前期考古出土的文物以及公安部门破案收缴后发还给文物部门的文物。壁画修复前,均放置在当地办公楼和博物馆内。为防止壁画表皮掉色剥落,当地曾对壁画进行了保护性揭取,即先将壁画和其依附的建筑物一起切割下来,再用石膏对其进行加固。然而,由于历史久远和壁画本身脆弱,这些被保护加固后的壁画仍出现不同程度的酥碱、起甲,一旦壁画表层颜料剥落,壁画将失去它原有的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