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契丹文“六十一”号银鎏金禅杖

2013年10月23日 11:43  新浪佛学 微博
辽契丹文“六十一”号银鎏金禅杖辽契丹文“六十一”号银鎏金禅杖
辽契丹文“六十一”号银鎏金禅杖辽契丹文“六十一”号银鎏金禅杖
辽契丹文“六十一”号银鎏金禅杖辽契丹文“六十一”号银鎏金禅杖
辽契丹文“六十一”号银鎏金禅杖辽契丹文“六十一”号银鎏金禅杖

  文/泉痴山人

  禅杖也叫锡杖(梵文khakkara),为比丘行路时所应携带的道具,属比丘十八物之一。梵名音译作吃弃罗、吃吉罗、隙弃罗;又称有声杖、声杖、禅杖、鸣杖、智杖、德杖、金锡杖。关于锡杖的由来,在《毗奈耶杂事》中说是为了比丘托钵时,不惊吓到施主家所为:“苾刍乞食入人家,作声警觉,拳打门扇,家人怪问。佛言:‘应作锡杖。’苾刍不解,佛言:‘杖头安镮,圆如盏口,安小环子。’摇动作声而为警觉。至不信家,久摇锡时,遂生疲倦,而彼家人竟无出问。佛言:‘不应多时摇动,可二三度摇,无人问时,即须行去。’”

  锡杖,其形状分三部分,上部即杖头,由锡、铁等金属制成,呈塔婆形,附有大环,大环下亦系数个小环。摇动时,会发出锡锡声。中部为木制;下部或为錞、鐏、铁等金刚所造,或为牙、角造。据《大唐西域记》卷二<洛阳伽蓝记>卷五所载,唐代有通身皆铁质,杖头安四股者。辽承唐制,有二股六镮、四股十二镮等类,且大镮中心饰有宝珠、五轮塔、佛像等。本文之杖即为四股十二环,中心佛像之禅杖。

  锡杖除了生活中所需,也有深刻佛教意义。在《佛说得道梯磴锡杖经》中说:“佛告比丘:‘汝等应受持锡杖。所以者何?过去、未来、现在诸佛皆执故。又名智杖,彰显圣智故。亦名德杖,行功德本故。圣人之表帜,贤士之明记,道法之正幢。’迦叶白佛:‘何名锡杖?’佛言:‘锡者轻也,倚依是杖,除烦恼,出三界故。锡,明也,得智明故。锡,醒也,醒悟苦空、三界结使故。锡,疏也,谓持者与五欲疏断故。’”

  锡杖的不同形状,象征着不同的意义。《佛说得道梯磴锡杖经》中说:锡杖有三錞,代表忆念三涂苦恼,则修戒、定、慧;念老、病、死三灾,则除贪、嗔、痴三毒等等。而四股者,则是断除四生(胎生、卵生、湿生、化生)之轮回,或表苦、集、灭道四谛。十二环者,表十二因缘,通达无碍,三重四股,以念如来七觉意法,通錞钻八,用念八正道,二股是迦叶如来所制立也,令诸众生记念二谛:世谛、第一义谛,以立其义。

  辽银鎏金禅杖赏析

  一个寺庙能造一根鎏金禅杖,在辽代从寺庙经济上说,大都可以做到,因为每个佛寺都有一个千人邑或数个千人邑供养,可在金银铜铁铅五金全部由国家严格控制的辽朝,铸制金银制品不仅是有钱就可以做到的。还需要有关部门审批,数量大可能还需中央决策机关,甚至皇帝批准。从这根精美的四股十二环、中心佛像的银鎏金禅杖,制作工艺和制作数量看,这批禅杖绝非一寺一庙定做之物,而应是由国家统一制作并颁赐给有关寺庙的国家供佛之物。

  细观本文考释之杖,其长1060毫米,在约300毫米以上为杖头,中起莲花宝座三层,上端坐高180毫米宽50毫米佛祖一尊,底层莲座下按四方伸出四股向上扬起之笼骨,与杖顶宝塔下伸出向下笼骨在杖头中间焊接成大环状,每股环上穿系三个小环。杖顶塔身、莲座下均錾刻精美花纹。佛像背饰宽80毫米背光,背光背錾刻三个契丹小字数字“六十一”。此种六加十加一的写法,比六十加一的写法稀见,但显得更庄重。

  杖头下是管状杖身,径约25毫米,满錾宝相花等繁复花纹,杖底成圆骨朵形。全杖遍体鎏金,金光闪耀,宝相庄严。全杖仅重607克,体现了“锡者轻也”的铸杖宗旨。从编号、瑬金、錾刻,工艺精美程度看,该禅杖已达高档艺术品的水准,这一切充分说明它只能是国家监制。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给本文挑错 电话:4006900000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