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缘茶缘中明心见性

2013年08月22日 13:51  新浪佛学 微博

  茶是什么?在政治家那里,茶是提倡廉洁、对抗奢侈之风的工具;在词赋家那里,茶是引发思维以助清兴的手段;在佛家看来,茶是禅定入静的必备之物。

  那么,禅又是什么?有人去问禅师。禅师无言,只是将茶水注入来客的杯子中。杯子满了,而禅师还在继续往那只杯子里注入茶水。茶水不断地溢出杯子。来客终于忍不住说:“茶水已经溢出来了,不要再倒了。”“你就像这只杯子,”禅师说,“里面装满了你的想法与看法,你不倒空你的杯子,叫我如何告诉你什么是禅?”

  杯子当中的空,用来盛茶水,因为空,才有用。习禅时,扪心自问一下,杯子倒空了吗?这个道理犹如《法句经》说,蛇饮水化毒,牛饮水化乳。是毒是乳,关键在于当事者是否有一颗智慧,澄明,善良的心。禅者有 “六度”,又称“六波罗密”。“波罗密”是梵语,翻译成汉语是“到彼岸”。这六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

  “遇水舍己,而成茶饮,是为布施;叶蕴茶香,犹如戒香,是为持戒;忍蒸炒酵,受挤压揉,是为忍辱;除懒去惰,醒神益思,是为精进;和敬清寂,茶味一如,是为禅定;行方便法,济人无数,是为智慧。”投茶入壶,如同菩萨发起的“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大愿,“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滚滚热流,浑身冲沏,以利他心,受种种苦,不改其香,犹如菩萨广行布施。茶叶无论是在枝头,还是被采下,都坚守那片新绿,不为外界所变,犹如菩萨严谨持戒。茶叶,在生命最美好的时光,无端地被人掐折,承受晾、晒、炒、揉、捻、烘、焙、烤、酵、挤、压、烫、泡等,就像菩萨逆来顺受,默默忍辱。

  饮茶,能够帮助我们这些俗人除懒去惰,醒神益思,茶就像菩萨一样帮助我们建立勇猛精进的精神。无论何时何地,无论品饮者是好是坏,只要他有所需要,茶就有所奉献;和静怡真,好似菩萨修习禅定。无论热水泡茶即冲即饮,还是冷水泡茶慢慢变浓,茶香依然,如同菩萨以方便法,普度众生!从哲学观点看,禅宗强调自身领悟,“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即所谓“明心见性”,主张所谓有即无,无即有,重视在日常生活中修行,教人心胸豁达些,而茶能使人心静,不乱,不烦,有乐趣,但又有节制,佛教提倡坐禅,饮茶可以提神醒脑,驱除睡魔,有利于清心修行,与禅宗变通佛教清规相适应。所以,僧人们不只饮茶止睡,而且通过饮茶意境的创造,把禅的哲学精神同茶结合起来。茶文化实际上构成了中国佛教文化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僧侣们以茶供佛,以茶待客,以茶馈人,以茶宴代酒宴;于是,逐渐形成了一整套庄严肃穆的茶礼,尤其是佛教节日,或重要的法会都举行较大型的茶宴。唐时有的寺院还可以为仕宦各界迎亲送友设置佛门礼仪的茶宴。宋代在皇家寺院中,遇到朝廷赐钦袈、锡仗、法器时都举行隆重庆典,往往用盛大的茶礼以示庆贺。日本茶道即是以禅宗义理为灵魂,倡导“和、清、静、寂”的茶道精神。中国的佛教禅宗,主张“顿悟”、“大觉大悟”,人们在品茶中得到精神寄托,也是一种“悟”,所以说,饮茶可以得道,茶中有道,佛与茶便连结起来,佛理与茶理便有共同之处。

  “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茶禅一味的中国传统释家禅茶茶道,与道家茶道—样,同样是中华茶文文化的经典,虽然中国茶道主要是参化了道家的思想,但同时也处处充满禅机。在中国的茶已在世界上备受推崇的今天,国人更应该了解更多茶文化,学习更多关于惮茶的经典。是极具禅意的。以茶说禅,借茶说禅的无我,是一种譬喻,是一种方便,更是一种智慧。初饮苦涩,再饮回甘,饮后余香,这个过程犹如人生。我们一直在享用茶,从饮茶中感悟人生,难怪禅师眼里的茶,会和佛教里的菩萨一样,在世间做着“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的事业。佛教强调“禅茶一味”以茶助禅,以茶礼佛,茶类中,“普洱茶” 最有禅意,慈心如铁不更改,悲愿如水济苍生。正是“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饮普洱茶在从茶中体味极苦寂的同时,也在茶道中注入了极回甘的佛理禅机,这对茶人以禅茶道来修身养性的,借以达到明心见性的目的大有好处。

  禅茶,在日本是“和敬清寂”,在韩国是“和静俭真”,在中国是“和静怡真”。茶类中,“普洱茶”最有“和静怡真”的禅境。这就是普洱茶性宽厚而亮洁,内涵深邃而高雅,虽历经岁月反而越陈越香,更具历史生命。在中华文化传承的释道思想中,品茗意境是宁静而淡泊。云南普洱茶无论在生长、加工、饮用都十分“平常自然”,不是刻意而做作,也不因赶时髦而标新立异,是实事求是、习以为常、合乎自然的行为和规律。不呈欲望,不强求之,顺其自然,就是静。天地之间,苍生万物,都有其生死、运行、因果的道理。这些道理,有的是永恒性的“常道”。永恒性的普洱茶是先天自然,而时代性的加工,也符合后天的自然。只有在明心见性中才能感悟普洱茶的禅文化真谛。

  有人说世上没有两杯完全一样的茶。就算是同一壶中沏出的两杯茶,饮者的心情阅历喜好不同。品出的味道便有悬殊,更不要说经历环境、时间、心情、际遇的变化。感悟普洱茶即认识其本质所表现的独有特色和内涵。而非外在大环境所营造的诗意或气势,或者人和物共合关系的情景。这些气势及情景并非茶的真性,它们也可以同样应用到饮酒、抽烟之环境中,营造出同样的艺境效果。在云南民族的生活里,不知是茶改变的生活,还是被生活改变了茶。他们一边吃着煨得浓黑的烤茶,在极苦之中寻求极甜,经由回味来谋求从苦到甜的转化。他们并不懂什幺茶文化,只是辛苦了一天,晚上围坐在火塘边,吃着苦涩的烤茶,去获得一种难得的享受。

  明心见性乃最高的智慧,即以最真实、极残酷来面对生与死,以真生、真死之精神处理自己的生命。不必提及前世,前世只是杳杳不真;不必想到下辈,下辈只是虚无不实;不苛求今生,因今生是那么匆匆短促。明心见性于普洱茶是自然而完美体现于陈、香、滋、气中的和与真,是在静与雅中品尝感受到普洱茶丰富且完美品性,在全面营造平常自然情境之下,完全理解普洱茶的自然,由心神导引,臻及自然艺境,阶及静、真的精神达到参悟自觉而能渐悟的目的。用惮茶一味来丰富发扬普洱茶文化吧!认识普洱茶道精神,首先要对普洱茶有充分认识及了解,包括普洱茶历史、生产、种类以及识辨其新旧好坏、特色,和知道制造、陈化等方法理论;再者能掌握冲泡的技术方法,而后才能品尝出普洱茶真性,而更进一步能完全接受,且喜爱普洱茶的品饮。由知普洱、而会普洱、而懂普洱、而爱普洱茶而后能超越精神层面参化在道。

  归结起来,禅茶一味的普洱茶的精神实质就是最合乎自然的“和、静、怡、真”,所以在普洱茶的采种、加工、贮藏、冲泡、品饮及其当中的一切操作、一切布置用具、一切态度和秩序技等要求合乎平常自然,以达到静的精神。普洱茶的特点就是真实质朴。故普洱茶的技术应合乎科学;茶事传承应合乎真理;技术处理应合乎自然;茶的品饮亨用应合乎和敬怡雅。如茶青的制作要日晒生茶、茶品的陈化要干燥清新、茶叶的冲泡要高温宽壶,茶汤的品茗要真实自然。因此在惮茶文化中,能符合这些精神的茶事,才能趋近事实真理,才能走进惮化的佛茶,以平常自然的真实感受泡出好茶、提升茶的品质。有了静真的普洱茶,才能从感受普洱茶的陈、香、滋、气中由精神层面,参化至惮的境界。普洱茶的“三韵”:陈韵、喉韵、神韵,都莫不是在自然、质朴、率真和稚淡中出真美,体现着和静怡真的惮道的精神。在质朴自然,返朴归真中使自己的心境得到清静、恬淡、寂寞、无为,使自己的心灵随茶香弥漫,仿佛自己与宇宙融合,升华到“悟我”的境界。

  所以,在普洱茶的品饮中,不是用嘴在品,用舌头在品,而是用心在品,用自己的心灵在品。品人生、品文化、品思想、品情感。你在品茶的同时,茶也在品你。品出茶的味道,其实也就是品出了人生的味道。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给本文挑错 电话:4006900000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