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禹凝
一位同修说,我们和明海大和尚的缘分很深。
这让我想起,我这个俗人最早认识大和尚时所感到的惊异。
那时,我还是一个无家可归的浪子,跌跌撞撞浑浑噩噩寻找着自己的家园,遍寻无着,心力交瘁。这个世界上,真的还有理想吗?有真理吗?有坚持理想和把握真理的人吗?那些日日夜夜困扰我的疑惑和烦恼,真的是毫无意义的吗?……终于,一个酝酿了很久的机缘,让我在尘土飞扬中踏入这座寺院——柏林禅寺。
漫无目的地在万佛楼前的长廊里徜徉,橱窗里的文字,让我不由驻足。多么亲切的话语啊!我惊异于它们怎么会在一个寺院里出现呢?就像曾经经历过我们内心的困惑,就像曾经和我们生活在一起,那么平实无华,却触动我的心弦。我看到下面的署名:明海。
从柏林寺回来以后,我开始从网站上了解他,他的《俯躬寮散记》,让我更加惊异,禁不住一气读完所有的文章。这是一个寺院方丈的内心世界吗?这是一个普通人的真实的内心世界吗?一个人怎么能够这样毫无遮挡毫无矫饰地袒露自己的内心?像一个纯真澄澈的孩童,把他的好捧给你,把他的坏也捧给你;把他的力捧给你,把他的弱也捧给你; 又像一个洞察世事的长者,把那些你想破头也想不明白的丝丝缕缕点点滴滴,清清楚楚地放在那里,笑眯眯地看着你,让你知道这就是智慧。
我不明白这两种特质怎么可能在一个人身上同时出现。可是,那些丝丝缕缕点点滴滴,像甘霖般渗入我干涸的心田,内心有种东西,开始鲜活起来、充实起来。
后来,参加夏令营,听到他娓娓开解皈依、托钵的意义,见到他机智善巧、妙趣横生地开示答疑,更蒙他亲自指导和带领禅修。庙堂里的塑像不再只是个塑像;藏经楼不再是武侠小说里藏武功秘笈的地方;那一袭长袍的清净,终于不再是逃遁的结果;而从前内心持有的禅即是“安静”的概念,也被彻底改写。
后来,参加赵州一味禅茶社组织的读经班,才知道诵读《法华经》竟是缘起于大和尚的倡议。大和尚为鼓励我们学经,百忙之中专程赶到北京,为我们开示法华玄旨。从此每周一次的《法华》读经班,两年间不曾中断。
后来,我开始正规的禅修。后来,皈依的因缘终于成熟……
修行的道路上渐行渐远,回首一路留下的印迹,可以鲜明地看到自己的成长。当年曾经深深影响和吸引过我的一些书籍和言论,已成明日黄花。然而间或偶得大和尚的开示,总是相见恨晚,一气读完。很多次于烦恼的时候,无意中翻看以前读过的开示,竟宛如初见,像清晨的阳光照入沉睡的深潭,像潺潺溪水带走泥沙和污垢。心开,意解。
今天,终于捧到这本《禅心三无》——大和尚的开示集,大部分内容我都是第一次得见。一一读来,仿佛又听到他清晰柔和的声音,从心里流过。通畅,柔软,明澈。
他是一个虔诚清净的佛教徒和修行者,却不惮于无微不至地体察芸芸众生的烦恼和痛苦。
他是一个日理万机的管理者和普通人,却不忘记时时刻刻地葆有如如不动的清醒和觉照。
他精通佛法奥义,却说着普通人能够听得懂的话。
他贵为方丈之尊,却亲切得像我们身边的一个朋友。
他把佛法的微言大义, 转化成我们熟悉的语言和思维,告诉我们如何做人,做好人,做好的男人和女人,做好的企业家和劳动者,做惜福的人,做清净的人,做感动的人,做清醒的人,做无忧、无悔、无怨的人。原来,这就是禅。
他用他独特的视角和认知,厘清我们对一些仪轨的误解,告诉我们世界其实广阔奇妙得不可思议;告诉我们心的能量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告诉我们就在这方寸之间,我们能够与广袤无垠的世界归属、联接、统合在一起,创造出新鲜、满足的生活。原来,这就是禅。
读着这本集子,不由想起他在导读《法华经》时,教我们要学会“还原”和“激活”。把佛陀的经典还原到当时的时空环境,得其意旨;将其意旨在当下的时空环境下激活,加以运用。净慧老和尚也曾经说,众生无量,法门无量,而一切法门终须契理契机、畅佛本怀。
原来他就是一直在这样亲身实践着,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
一路上,他随时随地、毫无悭吝地与我们分享他的收获和感动。 他把智慧之种,慈悲地植入我们的心地;他把慈悲之水,智慧地浸润我们的心田。
他也许不是圣者,但是他愿意捧出他的心,在黑夜里做一盏坚定无畏的灯,照亮我们未来的道路。
愿这本集子能让更多的人,和我一样,拉着他温暖的手,走过最黑暗、迷惘和无助的路程,迎来新生的第一缕清风和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