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圣严法师
何谓八正道?
八正道的八个条目为: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基本的佛法,乃是四圣谛中灭苦的道圣谛,指的是如何使烦恼的众生,从苦恼和痛苦中出离。
出离就是解脱,一般人在生活中,有的是心理的苦恼,有的则是在观念上的挣扎。多数人以为心理和观念似乎是相同的,其实并不相同。观念上的挣扎,是一种思想;心理上的困惑,则是一种情绪。思想可以用理论及逻辑来说明解释,所以在观念上,往往属于理性的挣扎;而情绪则是心理的活动,它不属于理性,是一种感情的挣扎。
八正道就是要解决我们人类的这两种困扰:一是思想的、观念的,另一个则是心理的、情绪的。
八正道的前两个项目“正见”及“正思惟”,主要是处理和解决观念及思想上的颠倒,从困扰中获得解脱。至于其余六项,是处理心理上、生活上的一切烦恼。能够从这两类的烦恼得到解脱,就是出离三界,证得阿罗汉果了。
八正道的地位
八正道为三十七道品的七科之一,也是声闻出世道品次第中的第七科。前六科是以四念处(又名四念住)修观慧、修禅定,配合四圣谛,次第证声闻道品。第七科八正道是依四圣谛的正见、正思惟,实践身、语、意的清净无染行,精进于正念及正定而超凡入圣,故又名为八圣道、八圣道分、八支圣道、八贤圣道、八正圣道、八正圣路、八正法、八正路、八直道、八品道,亦即是求趣涅槃的八种道支(品)。
所谓声闻的道品次第,就是初果须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罗汉。八正道是根据四圣谛而得正见,正见则是以四圣谛来看此人生,从苦及烦恼而得解脱的快乐;正思惟,是很正确地作意,真正而如实地认知,并与无漏的慧学相应。然后实践身清净、口清净,语言以及身体的行为不再惹起烦恼,而得清净心,此中包括了八正道的正语、正业、正命等三个项目。
接着要以精进的心来修行四念处,从四念处而修习正确的观慧。有了四念处来配合四圣谛,必定可以得到无漏的智慧而得解脱。依循八正道,能使充满烦恼的凡夫,转变为具有甚深智慧的圣者,也就是“所作已办,不受后有”的阿罗汉。
八正道,也是求得涅槃的八种修道条件。涅槃又称寂灭,寂灭是不生不死、解脱生死,从此不再受三界中的流转生死之苦。所以释尊成道后,初度五比丘,所转的四谛*轮,主要就是讲生老病死的苦(果)、苦集(因)、苦灭(涅槃)、灭苦之道(八正道)。
八正道是舍苦乐二边的中道行
《中阿含经》卷第五十六《罗摩经》有云:
五比丘,当知有二边行,诸为道者所不当学:一曰着欲乐下贱业凡人所行,二曰自烦自苦,非贤圣求法,无义相应。五比丘,舍此二边,有取中道,成明成智,成就于定,而得自在,趣智趣觉,趣于涅槃;谓八正道,正见,乃至正定,是谓为八。(大正藏卷一。七七七页)
根据这段释迦牟尼佛在《罗摩经》里所说的经文,说明世间有乐行与苦行这二种边行,不在这一边就是在那一边,然而此二边行都不是修行解脱道之方法。兹介绍二边行如下︰乐行在古印度有一类思想,佛经中称为顺世外道,是唯物论的快乐主义派,认为人生在世间的目的就是为了享受而追求快乐。快乐主要是从眼、耳、鼻、舌、身五根而得;看到的是美色,听到的是妙音,闻到的是好香,尝到的是美味,触受到的则是柔软、细滑、轻松。生而为人的价值,就是要享受五欲,否则死后还归地水火风的四大,不再有未来生;若不享乐,便失去做人的意义。但是要满足五欲是永远不可能的,正所谓欲无止尽,带来的结果还是烦恼,而非真正的快乐。例如历史上有些君王,过着穷极奢华的生活,不仅仅享受物质欲、权力欲,也享受了名望欲,可是享受愈多,接踵而至的冲突、麻烦也愈多,下场也就愈悲惨。这是凡夫,而非圣人的行为。苦行为了希望从烦恼得解脱,认为一定先要让自己受苦,受的苦愈多,烦恼就愈轻,以为苦受够之后就可得解脱。佛经里记载,在释迦牟尼佛时代有些苦行外道,为了求生天而修苦行。或以草为衣,或以树皮、树叶为服;或只吃草木、花果、牛粪、油滓;或一日、二日、三日一食;或以尘土荆棘加身;或者投渊、赴火、常翘一脚、五热炙身;或常卧于灰土、荆棘、恶草、牛粪之上;受持牛戒、狗戒、鸡戒、鴩戒;经常以灰涂身,或将自己的身体埋于地下,唯露一头面在外;或者每天有若干时间浸在水中;或者每天花几小时将自己的两只脚倒吊在树上,希望以此等修行而得生天。过去在中国大陆曾看到有人在夏天穿了很厚的棉袄,到冬天则每天赤脚在冰雪中行走;在台湾也曾看过有人每天对着强烈的阳光睁眼看两三个小时,他们认为受苦愈多,罪业也消得愈多。
其实象这样的苦行是不可能得解脱的,因为这是属于“邪见”及“戒禁取见”的欲乐行及自苦行,均非正道,亦非中道。苦行往往会被认为是精进修行,但是释迦牟尼佛说,以苦为因,得到的是苦的结果。烦恼是在心,并非让身体受苦之后,烦恼就会消失。佛说修道要修中道行,中道是不苦也不乐;佛法的修行者既不是为贪求欲乐之享受,但也不许自苦其身心。人的基本生活是必须的,如果克苦得不穿衣、不居舍,学水中的鱼虾、林中的鸟兽,这都不是佛法。
八正道是不苦、不乐的中道行,是灭苦的道圣谛。生、老、病、死是是生命本身的过程,是苦的结果,所以称之为“苦苦”。凡夫在人生的过程中,欲界有五欲的欲乐,色界、无色界有禅定的定乐,但这都是暂时的乐,无法永远保持不变或者不消失,所以称之为坏苦。如果修行八正道,就可以从烦恼、生死永得解脱,也就是从苦苦及坏苦中得解脱,而到达圣人的层次,以寂灭为乐。
释迦牟尼佛并不否定世间的现法乐,但是欲乐的时间很短,是暂时的;定乐的时间虽然较长,但也是无常的。因为进入再深的定也会出定,当定力退失时,定乐便会渐渐消失。最好的乐是解脱乐,从此以后不会再与自己的观念起冲突,也不会再与自己的情绪起冲突,自己的前念与后念不会矛盾,外在的环境不可能影响到内心。因为心很清楚地知道外在的环境,只是一个现象而已,跟自己没有一定的关系。此时已经没有自私自利的自我中心的执着,能够不受环境状况的影响,也不受身体状况的影响,这叫做解脱乐。
例如:当释迦牟尼佛知道他的父亲过世后,回到故乡处理父亲的后事,甚至为父亲抬棺送葬。佛是个大解脱的人,可是他还是一个人,父亲也还是他的父亲,应该尽人子之责。但因为已是圆满的觉者,所以不会因为父丧而悲伤,而且他的父亲虽然未得解脱,可是已经听到佛法,将来必定会得解脱的,这便是悟道者的标准典范。
八正道的定义
《中阿含经》卷第七《分别圣谛经》云:“云何苦灭道圣谛?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若以梵汉对照,则如下列︰一、正见。二、正志(正思惟)。三、正语。四、正业。五、正命。六、正方便(正精进)。七、正念。八、正定。
依据《中阿含经》经卷七《分别圣谛经》对解说八正道的共同基本句型是︰“念苦是苦时,习是习、灭是灭、道是道时,或观本所作,或学念诸行,或见诸行灾患,或见涅槃止息,或无着念,观善心解脱时。”下接八正道的各项道品内容︰
正见是︰“于中择、遍择、决择择,法视、遍视,观察明达。”
正志是︰“于中心伺、遍伺、随顺伺、可念则念,可望则望。”
正语是︰“于中除口四妙行,诸余口恶行,远离除断,不行不作,不合不会。”
正业是︰“于中除身三妙行,诸余身恶行,远离除断,不行不作,不合不会。”
>正命是︰“于中非无理求,不以多欲无厌足,不为种种伎术咒说邪命活。但以法求衣,不以非法;亦以法求食、床座,不以非法。”
正方便是︰“于中若有精进方便,一向精勤求,有力趣向,专着不舍,亦不衰退,正伏其心。”
正念是︰“于中若心顺念,背不向念,念遍、念忆、复忆心正不忘,心之所应。”
正定是︰“于中若心住,禅住、顺住,不乱不散,摄止正定。”
又说︰“过去时,是苦灭道圣谛,未来现在时,是苦灭道圣谛。真谛不虚。”(大正藏卷一。四六九页)
从经文得知,八正道的每一道品的基础与宗旨是相同的,那就是:(一)系念、忆念,念四圣谛法。(二)观行,观本来所作所为,学习着依四谛法而修行;在修行过程中,得以发现种种过失灾患,也从修行四谛法而达成止息烦恼,得入涅槃解脱,它的要领是当“无(执)着(的心)念”、“观(上)善(的)心解脱”。
基于这样的共通性,来逐条修习八正道的各项道品:正见的重点在于依如上的四圣谛等共通原则而做抉择;正志是依共通原则而修伺(思惟)的念和望;正语是离四种口过;正业是离三种身过;正命是不依咒术等作为活命行业;正方便是学到修行方法之后,应当一向精进,专着不舍;正念是心顺念、念遍、念忆、忆心正不忘失;正定是心住,不乱不散,其实就是由依四圣谛等修住心而得解脱。
另外依据《杂阿含经》卷二十八的第七八五经,佛陀说明八正道的八个道品的共通性,有两项宗旨,那就是“世俗有漏、有取,向于善趣”以及“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观其内容,所谓“世俗有漏”的八正道,即是与有漏作意相应的八正道;所谓“圣出世间无漏”,即是能依无漏正见、思惟无漏四圣谛境,与无漏作意相应的八正道。例如正见的世俗有漏是:“苦,彼见,有施有说,乃至知世间有阿罗汉,不受后有。”正见的圣出世间无漏是:“圣弟子,苦、苦思惟,集灭道、道思惟,无漏思惟,相应于法选择,分别推求,觉知黠慧,开觉观察。”又如正念的世俗有漏是:“若念、随念、重念、忆念,不妄不虚。”正念的圣出世间无漏是:“圣弟子,苦、苦思惟,集灭道、道思惟,无漏思惟相应。若念、随念、重念、忆念,不妄不虚。”再如正定的世俗有漏是:“心住,不乱不动,摄受寂止,三昧一心。”正定的圣出世间无漏是:“圣弟子,苦、苦思惟,集灭道、道思惟,无漏思惟,相应心法,住不乱不散,摄受寂止,三昧一心。”(大正藏卷二,二○三至二○四页)
于经文所见,《杂阿含经》的八正道,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凡夫弟子所修,一个是圣弟子所修。凡夫弟子信有布施、有说法、有阿罗汉、有出离觉、有正语、有离身三恶行,有如法不如法的生活方式,有精进方便行,有不妄不虚念,有心住于不乱不散的定境,都是与有漏思惟(作意)相应的。至于圣弟子,是已证初果至四果的有学及无学人,是直接以思惟无漏的四圣谛来配合八正道,所以是与无漏思惟(作意)相应的。
修行八正道,多是由凡夫的世俗有漏,而进入出世间无漏的。以下就用这样的角度,来解说八正道的道品次第。
八正道的内容
一、正见
正见,又名“谛见”。
正见便是见苦是苦、见习(集)是习、见灭是灭、见道是道。苦、习是世间因果,即是十二因缘的流转;灭、道是出世间因果,即是十二因缘的还灭。
正见肯定世间因果,便是见有布施、有斋戒、有咒说、有善恶业因、有善恶果报、有此世彼世、有父母。便是见有世间之真人往至善处,见善去、善向。
正见认知出世间因果,便是见于此世彼世而得成就涅槃,自知、自觉、自作证。如此见于世间及出世间的因果法,便是如实知见。所以依正见而先得“法住智”(对因果缘起的决定智)及“涅槃智”。
正见,就是依四圣谛而得的知见,即是正确的看法,故又称为“谛见”,因为谛就是如实和真实。正见与不正见是相对的,不正见,又名邪见或颠倒见。唯有与无漏智慧相应的空、无常、无我是正见。
每一个人几乎都有自己的看法与想法,对自己的观点非常执着,认为自己的意见是最正确的,例如哲学家们为了思想、为了意见,可以与人争得面红耳赤。其实,任何人的想法都不可能是真理,有的根本就没有道理,但却把自己的执着,认为是真理,这便是颠倒见。大的颠倒见会引发宗教思想及政治思想的冲突,小的颠倒见则在家庭、夫妻、朋友同事之间造成不和。
修八正道能从苦苦、坏苦,而得究竟解脱之乐。一般人知道的乐,是因六根的官能受到六尘的刺激之后,会觉得兴奋、快乐;或者是因释放、发泄而舒解身心的压力所得到的快感。另一类精神品质高的人,则能体验到离开观念的苦、心理的苦、精神层面的苦,获得禅定的乐以及解脱的乐;至于谁是精神品质高的人呢?凡是愿意接受八正道的人就是。
释迦牟尼佛成道之后,最早为五位比丘弟子说的,就是苦、集、灭、道四圣谛,由四圣谛可以知道我们所住的这个世间,本身就是个苦的事实。今天有位女众菩萨一边流泪一边告诉我说,她九十二岁的母亲往生了,心里很难过,我安慰她说这已经是高寿了,可是因为是自己的亲人,即使活得再长久,也是会舍不得的,这就是爱别离苦。又曾有一位电台记者访问我,他看到我在传记里写着,当我回到俗家时,发现父母均已去世,面对他们的墓碑时,我流下了泪,他问我说:“您是圣僧,怎么也会流泪呢?”我说:“我是凡夫,不是圣僧。父母就是父母,父母往生时我都不在他们的身边,回去看到的只是他们的墓碑,对父母的感情,一时间都涌现在脑海里。无法报答父母恩,我怎么能不流泪呢?”这让我体会到爱别离苦,这就是一个苦的事实。
苦从何而来?必定有它的原因,我们从无量世以来造了种种的业,受种种的果报,受果报的同时,又在造业,凡是造业就称之为“集”;凡是受果报的,便称之为“苦”。苦的事实,是因为有苦的原因,但是凡夫非常愚痴,为了逃避苦的原因,为了追求快乐的结果,往往制造出更多不快乐的原因,这也就是“集”。如何从苦的事实得到解脱,必须要“灭”苦,例如锅底正在用柴或炭在烧火,如果要灭掉火,必须釜底抽薪将柴火或炭拿掉,这样就不会制造更多苦的原因。就如同有人犯了法,判刑关在牢房里,本来刑期坐满之后就可以出狱,结果在牢里又犯法,甚至还逃狱,逃狱时又再犯罪,于是再度被抓进牢里时就被判双重的罪刑。因此,逃避果报是错误的,减少制造让自己受苦的原因才是正确、可靠的,所以要断集之后才能灭苦。
但是,要灭苦、断集,并不是从此以后不做坏事就不受苦报,因为从无始以来造的种种恶业,变成了习惯,心里虽然知道要不做坏事、不说坏话,却因为习性使然,而口造业,身体也会犯罪。所以要用修道的方法来规范身、口、意三种行为,才真正能够灭苦、断集。
知道苦是由苦集而来,就会知道必须在修道之后才能够灭苦,修道能生智慧而离烦恼,灭苦便是从烦恼开始灭起。一切烦恼的总称是无明,那是因为智慧的光明被无明的烦恼所掩盖、障碍;当灭了无明烦恼之后,便灭了往后的生死轮回之苦,这是生死还灭,即得解脱。
修道的目的,是要从苦得解脱;修道的方法首先要以持戒来约束我们身、口行为。譬如伤害人会制造苦的因,要断苦必须持戒,持戒要先从语言以及身体行为两方面去努力。可是,仅仅语言和身体不伤害人,并不代表心就不起烦恼,要如何调心,就要让心随时随地都保持平静,不受身体及环境的影响,而产生痛苦的反应。我看到许多持戒清净的人,虽然不做坏事,可是心里还是会有坏念头,烦恼仍然很重。如何能使得心念经常保持平静,那就是要修定。因为虽然持戒清净,但由于没有修定,即使身口不犯过失,心念还有烦恼。因此,除了要修正语、正业、正命,还必须要以正精进来修炼与正见、正思惟、正念相应的正定。
八正道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正见,必须以正见做为基础,修行其他的七个项目时,才能清楚地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正道。就像夜间在山路开车,没有车灯或地图时,也许碰巧能到达目的地,但是这种机会并不多。正见,就是车灯、就是地图,能够让人平安、安全、正确、快速而顺利地到达解脱的目的地。
具备正见,能让我们知道修道能离苦而得解脱;如果不知道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以及种种身心的状况就是苦果,那就不可能修行了。
首先要认知,凡事有因、有缘,苦能集,苦也能灭,苦集和苦灭,都是从因缘而产生的因果,其中又包含世间苦的因和果,以及出世间解脱苦的因和果。世间的苦因、苦果,是苦集;出世间的苦因、苦果,则是苦灭。不知道苦集、灭苦的人是愚痴的凡夫,已悟知苦集、苦灭的人是有智慧的圣者。知苦集就是“法住智”,证苦灭则是“涅槃智”。法住智是指如实了解十二缘起法的智慧;涅槃智是能够灭苦的智慧,这是在修道之后才能证得的解脱智。正见,就是以法住智,知道因为有因、有缘,所以有苦,必须要如法修行,修成之后才能证涅槃智而得解脱。
一九八九年我到印度朝圣,当到达释迦牟尼佛悟道处的菩提伽耶,看到纪念大梵天王请佛说法的那根高大的石柱时,不禁流着眼泪跪在石柱前感恩。在我背后有位信众奇怪的问我:“师父,您的感情这么脆弱,看到一根石柱也会哭啊?”其实我是感恩佛在此说法,如果释迦牟尼佛成佛之后没有说法,那么如今我们就听不到佛法,也没有机会用佛法来帮助自己了,所以当时非常感动、非常感恩。
一九七七年,我的师父东初老人圆寂,当我在美国接到台湾的电话时,马上流下眼泪,我知道从此以后我没有师父了。对恩人、对父母、对老师、对儿女、对学生,对于生老病死,是什么就是什么,这也是智慧。而不是说反正都是无常的、无我的、空的,还要感什么恩、尽什么责?如果这么想,那便不是智慧,而是愚痴了。因此,以正见而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非常清楚的,有责任、义务,在时间的前后关系中,从过去到现在、未来,只要未得解脱,三世因果确定是有的,否定它,即是外道的邪见;肯定它,就是正见。
人们都害怕、恐惧死亡以及各种危机,担心死后不知往何处去?在生之时又不知何时会有危险降临?譬如当亚洲流行SARS期间,大家都非常害怕被感染,于是美国的东初禅寺采取预防措施,凡是从东方的中国大陆、台湾、香港等地区来的人,都请他们暂时不要进入寺内。当时有一位杂志记者采访我时问道︰“遇到恐惧时怎么办?如何才能不恐惧?”我就以SARS来做比喻,知道这种病是会传染的,如果身处这样的环境中,就要预防,而非徒然的恐惧紧张,这就是智慧。如果不做好预防工作,光是害怕、恐惧,那是没有用的。
当时我刚从莫斯科指导禅修回到东初禅寺,有一位居士看到我非常疲倦,就很担心的说:“师父,您的身体这么弱,台湾又正流行SARS,七月份时您还要回去吗?”他的意思是说我的年纪大,免疫系统又差,碰到传染病时的死亡率较高。所以我也对那位访问我的记者说:“有一段时间,全世界发生空难的机率频繁,有人劝我最好不要出门。但是我说,假如我应该死亡,上飞机不是正好赶上吗?如果还临不到我死,上了飞机也不会有事!”如果我的任务已了,任何时间都可以走;如果业障未了,还需要我受罪、受苦、受难,大概就要多活几年了。
因此,得正见,学佛法,首先要具备“法住智”。没有法住智,就想追求无我,追求空,追求灭苦得道的“涅槃智”,这是有问题的。凡是不相信世间的因果,还想去追求出世的因果,这是颠倒。所以务必记得两句话:“未得解脱,先尽责任;尚未成佛,先做好人。”先要深信世间因果,把生而为人的本身做好,这就是法住智。涅槃智是目标,法住智则是修行的过程。当我们修行了自知、自觉、自作证,而晓得“所作已办,不受后有”,应该做的全部都已做好,具足了法住智,才能得到涅槃智。有了涅槃智,仍须有法住智来广度众生。
自作证,就是证明自己已经彻底了悟生命的事实,是从因缘而生,又从因缘而灭。生灭,有一期生灭及剎那生灭。一期生灭,是从母亲怀胎具有生命开始,直到死亡结束为止;剎那生灭,包括我们的心念,以及身体的细胞组织,在极短时间之中,都是剎那生灭,所以人既会成长,也会衰老。例如两年前,我赞叹一位老太太会背〈楞严咒〉,她说这是小事情,年轻时就会背了;一年前我去看她,她背不出〈楞严咒〉,只能背〈大悲咒〉了;今年春天再去看她时,连〈大悲咒〉也背不出来,只会背〈往生咒〉了。下次再去看她,她大概只会念一句“阿弥陀佛”了,最后必然是由衰老而死亡,这便是因剎那生灭而进入一期生灭。
涅槃智原则上是灭一期生灭,但并不是只有当下的一期生灭,而是从此以后就不生不灭了。并且是在未死之前,已经实证到、体验到任何一种现象,不论是身体现象、心理现象、环境自然现象,以及社会现象的自性,都是不生不灭的。如果不是每一剎那都在即生即灭,我们根本就不存在了;然其每一生灭现象的自性是空的,所以也是不生不灭的,所以当下就是实证涅槃智了。
二、正志
正志,又名正思惟、正思、正分别、正觉,或名“谛念”。
正志,有“伺”、“念”、“望”的功能,也就是在具备正见之后,进一步作意思惟正见所见的四谛。对正见所见的,作更深入的正确观照。
正见是从闻法而来的增上慧学;正志是从作意审思而来的增上慧学。看到一切是苦、是无常、是无我,因而对于名利、权势、恩怨,都能放得下了;从无我的正思惟中,趣向于离欲离执而出世间,便是如实作意的“谛念”。
所有一切现象,主要都来自于我们的身体以及我们的心念。身体的感觉有时似乎能带来快乐,其实有身体便是一桩苦事、一种负担,因为身体并不一定完全能接受自心的指挥及控制,它会生病,并且会产生种种生理上的反应,这不是自己所能掌控的。压制反应,是件苦事;不能压制,又会制造其他苦的原因。所以要观身体是一种无常的现象,会带来苦的事实。苦,是心理的感受,如果很清楚观察到我们的身心是无常的、是空的,这就与无漏的智慧相应了。
知道有苦、有无常,那是正见,之后,必须能够无常、无我、空,才能够离苦。我认识一个人,最近他觉得自己的生命已经没有什么希望了,随时都可能死亡,既然迟早会死,不如自杀算了。他虽然知道苦和无常的观念,但是觉得很痛苦,以为自杀就没事了。
像上述这样的人是否有正见和正思惟呢?在观念上、理论上他知道,无常应该就是无我,无我就是空,但是他没有体验到我这个身体虽然是苦,但是苦也是空的,既然苦之中没有我,那为什么一定要自杀、要逃避。他为了要逃避苦而想自杀,便没有真正的体会到空以及无我。要真正体验到空,必须具备菩提心,空和菩提心是一体的两面,没有菩提心,只是想着:“我是空的。”这是假的空、消极的空,不能真正离苦而得解脱。
三、正语
正语,又名“谛语”。
“正见”成就慧增上学;“正思惟”是依慧增上学,引发在日常生活中的“正语”、“正业”、“正命”的实践,成就戒增上学;“正念”、“正定”是依慧增上学成就定增上学,“正精进”则依慧学而成就戒定慧的三增上学。
正语,即是以四种妙行──不妄言、不两舌、不粗恶语、不绮语,远离四种口过──妄言、两舌、恶口、绮语。常作如实语,故名“谛语”。
正见是正确的认知,正志是用正确的心念来审思正见的内容,而正语是要如何配合语言行为着力修行。正语,即为真实的语言,《金刚经》云:“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因此,正语必须要离开四种不好的语言:(一)妄语:说谎;(二)两舌:挑拨;(三)恶语:粗话;(四)绮语:花言巧语以及戏谑的话。除此之外,《瑜伽师地论》中又提到修学出世道的人,也不得说︰“王论、贼论、食论、饮论、妙衣服论、淫女巷论、诸国土论、大人传论、世间传论、大海传论。”
语言,是用来表达自己的意见、思想和智慧的,而不是用来伤害人的;与他人互动时,目的是使得他人得到幸福、快乐、安慰、鼓励,也使他人发挥智慧心和慈悲心,当他人得到利益的同时,自己必定也会得到利益。因此,即使语言的表达非常好听,但是却伤害了人,那就不是好语言,也不是正语。
我们在对家人、朋友、部属和长官,对任何人在用语言表达时,让他人不起烦恼、不生邪见的就是正语,如果让他人生起邪见、邪思,或使他人困惑,甚至很痛苦,马上就要自我检讨,要来修八正道中的正语了。
能够实践正语这一项修行法门,对任何人都会尊敬,跟任何人相处都是和谐的。如果遇到无理取闹的人,要知道是他在受苦,我们应该用菩提心、慈悲心,希望所有的人都不要那么愚痴和烦恼。如此念头一转,便不会用恶语相向了。
四、正业
正业,又名正行,又名“谛行”。
正业,即是身三妙行──利益众生、广作布施、净修梵行,离三类身恶行──杀生、不与取(偷盗)、邪淫(出家众为不淫欲),清净合乎正道的行为,故名“谛行”。
为何会产生这三类不正行?是由于三种原因:(一)邪见:不正确的知见,认为三种不正行是修行的法门,认为是能够使自己健康、长寿乃至生天的方法;(二)贪心:因贪财、贪名、贪男女色,而犯了三种不正行;(三)瞋怨心:为了报复,发泄自己的怨恨、愤怒而去杀、去偷、去邪淫。
目前中东地区的以色列、巴勒斯坦,经常发生冲突,互相杀戮,还有美国在发生九一一恐怖事件之后,对阿富汗及伊拉克等地发动战争,这都是因为彼此仇恨、相互报复,是很愚痴的行为。从佛法的角度来看,如果能以菩提心、慈悲心来对待所有众生,这些行为便不会产生。
因此,正业实际上就是对生命的尊重,保护生存环境里所有的资源及生态,绝不能为了私利而伤害到其他人,使社会、全人类受到损失。此外,要养成多结人缘、多布施的习惯,目的是让他人得离苦,使自己生欢喜。
五、正命
正命,又名“谛受”。
命,就是活命、生活,正命是佛弟子的生活方式:在家佛教徙,要以合乎佛陀教法的生活方式,谋取各种生活所需;使用之时,不得浪费奢华,也不过于悭吝刻薄。要避免与杀、盗、淫、妄、酒等五戒相违的各种职业。
出家佛教徒,一向以施主供养生活所需的四事──衣、食、卧具、医药为来源。当避免五种邪命:(一)诈现奇特相以求利养,(二)说自己功德以求利养,(三)学占卜说吉凶以求利养,(四)大言壮语以求利养,(五)向彼称此,向此称彼以求利养。如《遗教经》说:“持净戒者(比丘)不得贩卖贸易,安置田宅,畜养人民、奴婢、畜生。一切种植,及诸财宝,皆当远离。”如法获取生活资源,以正确清净的生活方式接受生活之所需品、所需物,就是“谛受”。
人活在世界上的第一要件是求生存,而正当的活命方式,必须要跟三无漏学相应,并以智慧、慈悲的立场来考量。智慧,是不使自己生烦恼;慈悲,是不因自己活命而伤害他人,甚至包括其他的众生。每个人都应该有工作,一般人考虑的工作是法律所允许的,但是有些在法律上允许的工作,也会让人受到伤害,对己、对人,既不智慧,也不慈悲。做为一个修行佛法的在家人而言,最好能够避免与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等相违的职业。例如以杀为业的肉品商,他们并不觉得是做了坏事,只是提供人们食物,算是一种服务业;然而拿众生的生命做为赚钱谋生的一种方式,这是不慈悲的。
有一位男居士来皈依三宝之前,他家三代养猪,皈依三宝之后便改行了。这位信徒过去在一年之间都会饲养二千至四千头猪,他曾经跟我说:“师父,我只是养猪而已,我把它们照顾得肥肥大大的,我没有杀生,我是很慈悲的。”
我问他:“这些猪要一直养下去吗?”
他说:“不是,是要卖给屠宰场,那些杀猪的人才不慈悲。”
我说:“你能将他们请来,让我见见他们吗?”
这位信众带了两位屠宰场的老板来见我,我说:“你们什么行业都可以做,为什么一定要做杀猪的行业呢?”
其中一位老板说:“过去杀猪是很残忍的,而我们很慈悲,研究出如何使猪死得快乐,事实上我们并没有要杀猪,而是有许多人要吃猪肉,我们不杀,其他的人也会杀的。”
我说:“不管你们如何慈悲,把猪杀了总是真的。”
“法师!如果你真正慈悲的话,就叫那些爱吃猪肉的人不要吃,那我们就可改行。”
正在此时,另外有两位先生在一旁听到我与养猪、杀猪的人的对话,我便问他们两位是否吃猪肉?其中有位说:“师父,我们没有一定要吃猪肉,可是我们不论走到哪里,都是卖荤食,不吃肉很不方便。最好叫他们不要养猪、不要杀猪,我们就不会吃了。”可见养猪杀猪的谋生方式,对修行佛法的人而言,乃是必须终止的。
又如以偷盗方式来谋生的人也不是正命。不予而取,谓之偷;强夺豪取,谓之盗。世界上每样东西都是有主的,凡是不属于自己的,都不可以偷取或抢夺。曾有一件发生在台湾国家公园的案子,有一群人组织了一个公司,专门至高山上挖掘一种特殊的小石材,还捡了一些树根,结果经人告发,这个公司的人抗辩说:“这些石块与枯树根在山上太多了,都没有人要,我们不捡,石块变成废物,枯树根会烂掉,岂不可惜。我们公司是把它们变成有用之物,化腐朽为神奇,为国家社会增加财富,为何要禁止?”结果法院还是判决他们盗窃国家财物,因为这东西是属于国家公园所有的。
正命,是依据慈悲和智慧的原则来从事各种行业,否则就不是正命而是邪命了。在家人的家庭和事业,其生活方式能够持五戒就可以了,就算是正命。而出了家的比丘和比丘尼,就更严格了,因为出家人的生活所需,主要是由信众供养,自己不需要从事以及经营谋取资生之物的行业。
但由于生活环境和风俗习惯不同,各地佛教出家人的生活方式也有差异。在印度,出家人的生活全部都是靠信众或者王臣来布施;而中国的出家人,有供养习惯的信众不多,因此中国的出家人必须种田,以求自耕自食。在印度,出家人种田是邪命;在中国,出家人种田则是正命。
又例如,在中国古代,经典是不可以卖而是布施的;还有在我年轻时的中国大陆,比丘弘法讲经要收门票的话,会被人骂说是在贩卖如来,将佛法当货品贩卖,这是邪命。可是到了西方社会,弘法演讲不卖票,场地费从哪里来?像达赖喇嘛在西藏寺院内弘法不卖票,可是他到了美国、欧洲,凡是来听他演讲都需要买票,而且票价很贵。
去年春天,我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举办了一场演讲,因为没有卖票,以致于筹措各项经费时颇为辛苦。今年我们又准备再办一场演讲,但是预计来听经的人需要买票,因为自给自足,由听讲者自己付钱。这是社会环境使然,不算是用佛法换取金钱,所以这还是正业、正命,而非邪业、邪命。
六、正方便
正方便,又名正精进、正治,或名“谛法”。
有了正见、正思惟的慧学基础,又有了清净的身、口二业的戒行,自然能得身安心安,接下来便可以勤修正念和正定,而趣于证得解脱涅槃了,故名“谛法”。
正精进,便是三十七道品的第二科四正勤:(一)未生的恶法,使之不生;(二)已生的恶法,使之断除;(三)未生的善法,使之生起;(四)已生的善法,使之增长。
正精进通用于三无漏学:(一)戒学,努力于离毁犯而坚持净戒;(二)定学,努力于远离定障的五欲及五盖;(三)慧学,努力于远离邪妄知见及各种烦恼障碍。正方便又称为正精进,便是于诸道品,一向精勤,勇猛向前,专着不舍,勉力不退,伏烦恼心。
正精进涵盖了全部的八正道,也就是努力不懈地远离戒、定、慧三无漏学的障碍。然而仅仅远离还是不切实,必须积极地去修诸道品,才能伏除各种障碍。
七、正念
正念,又名“谛意”。
正念是如实忆念诸法之性相,令不忘失。即是依四圣谛理,顺念、遍念、忆念、念诸道品。若以四念处为例,即是忆念观照“身、受、心、法”的自相及共相,以对治净、乐、常、我的四种颠倒,由四念虑而生起念根、念力、念觉支。
身念处观自相是观自身相不净。其共相则是观自身是苦、空、非常、非我,以对治身净的颠倒想。受念处观自相是观自己欣求乐受,结果却生苦受。其共相则观自己所受是苦、空、非常、非我相,以之对治乐受的颠倒想。心念处观自相是观自己能求之心不住。观其共相是观不住之心,是苦、空、非常、非我,以之对治心是恒常的颠倒想。法念处观自相是观一切法,皆为因缘所生,无有自性,即成观法无我。观其共相是观一切法,无非是苦、空、非常、非我,以对治把一切法执之为我的颠倒想。
正念,是与无漏慧相应的,故又名为“谛意”。事实上,八正道虽然是三十七道品中的第七科,但是它最完备,也可以独立运作,因为它涵盖了前面的六个科目。释迦牟尼佛教导弟子们修行时,最基本的佛法就是“四圣谛”与“八正道”,而八正道中的第一项“正见”,即为四圣谛。因此,八正道里有理论、有方法,也有平常生活实践之准则,以及如何到达修行智慧和禅定的目的。
若以六念法门为例,一心忆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天、念施,便是正念。若以净土法门的念南无阿弥陀佛的六字洪名为例,念佛念至临命终时,能够心不颠倒,意不错乱,便名之谓不失正念。
八、正定
正定,又名“谛定”。
正念修习成就,即能成就正定。即是离五欲及五盖的恶不善法,成就初禅乃至四禅。由世俗有漏的世间禅定,依四圣缔的“苦、苦思惟、集灭道、道思惟,无漏思惟相应”,便是趣向涅槃的胜定,故名正定。依正定而起现证缘起寂灭性的无漏慧,那便是涅槃智,也就是断烦恼、了生死、得解脱。
正定,是八正道里的第八项,也是三十七道品的最后一个道品。三十七道品一开始是四念处修观,而后修四种神足的禅定,而正定便是与四神足、定根、定力、定觉支相应的解脱定。
禅定的定义为“心一境性”,性质是念头止于一个境界,止于一点上;是由五停心,特别是数息及不净二观,另有八解脱、八胜处、十遍处修习而成。
定是有层次与阶段的,正定是最高而殊胜的出世间禅定。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心能够比较稳定,情绪不易受到波动、起伏,似乎有点定力、定功,似也可以称之为定,但不是禅定。真正修行禅定的方法而得较深的定,共有“四禅八定”的层次,四禅是色界的初禅、二禅、三禅、四禅,每一禅就是一个定的层次;而入第四禅后又有四种深定,是无色界的定;实际上就是四个禅天之中,有八个层次的定。
在佛法所见的凡夫世界分为三大层次︰(一)欲界︰欲界的众生执着于贪恋的享受,追求五欲,不离五盖等恶不善法,以物质世界为自己的生命,若欲界众生能够次第修九住心,而与舍受相应,即入未至定,成为初禅的前方便。(二)色界:已进入禅定的境界,感觉到住在定之中,而被物质负担释放了的觉受。它有四阶︰初禅离生喜乐、二禅定生喜乐、三禅离喜妙乐、四禅舍念清净。(三)无色界:更深的禅定,属于第四禅天里更高层次,也有四阶︰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但即使到达了这个层次,如果因为执着于禅定的经验,执着于禅定的寂静,所以仍未得解脱,若有无漏慧相应,如此便可由四禅而入第九次第的灭尽定,便从三界永得解脱。
我常在禅修期间告诉来参加的禅众们说:“用度假的心情、用享受的态度来修行。”这对于没有参加过禅修的人而言,是无法理解和想象的,整天都在打坐,又不准讲话,食物与睡觉的地方也都不像餐馆和旅馆,怎么可能抱着这种心态呢?可是很奇怪的,许多参加过禅修的人,他们多半会一次又一次的再来,一些在家居士,只要有假期能安排出时间,一定会不断地再来参加禅修。他们真的把禅修当成度假,当成享受,这就是得到了禅修的好处。
没有参加过禅修的人,我鼓励大家来试试看。如果我们每天都有一段时间练习禅修的方法,这一天的心情都会平稳、和谐;如果每星期、每个月、每年,都能有较长时间的定期修行,自然而然会体验到禅修的好处。如果能进入禅定,便能经验到轻安︰初禅得语言灭轻安,二禅得寻伺灭轻安,三禅得喜灭轻安,四禅得出入息灭轻安。轻安的定乐,超胜于世间法中一切的欲乐,若与空慧相应,便从烦恼的我执得解脱。
大家尚末得到解脱,也未成佛,也不可能马上证得阿罗汉果,讲八正道的正定,似乎跟我们没有什么关系。但是修习正定还是有用的,普通凡夫虽未修得四禅八定,也可以练习着在平常生活里,如何能够不受身心与环境状况的影响。例如最近有一位六十多岁的老太太,她在三个星期前检查身体时,发现心脏和肝脏之间有一个拳头大的肿瘤,医生还在研究这是属于什么瘤时,这个肿瘤却在短短的时间内疾速变成了有八磅重,从外表看那位老太太好象已怀孕了七、八个月,她的家人都很恐慌,送到医院时医生说已经不能动手术了。由于她听我讲过这样的两句话:“遇到麻烦的病症时,只有把病交给医生,把命交给佛菩萨,系念佛菩萨,自己就没事了。”她就用我的这几句话,让她少了一些不安,也算是从念佛观而得的安定力。
又例如最近我的一颗牙齿有问题,让我很不舒服,请一位医生替我治疗。当时他为我打了麻醉针,所以不觉得痛,等到回来后就寝前,麻醉药已经退失,那个部位不但很痛,而且还有些灼热,可是当时已经很晚,医生大概也休息了,我只好等到隔天早上再说。然而痛还是很痛,我就告诉自己说:“不是我在痛,而是我的身体在痛,就让它痛吧,我要睡觉了。”这样一想,我的身体和头脑就放松了,在朦胧之中睡着了。睡了三个小时之后醒过来,牙齿居然不痛了,这也算是从念处观而得的功用。
八正道与三增上学
佛说的脱苦之道,即是八正道,其内容其实就是戒定慧的三无漏学,又名三增上学,都是由闻慧而进入思慧,再依修慧而现证解脱慧的涅槃智。也就是由闻慧的正见,生起思慧的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这部分属于戒增上学;再由思慧而进入正精进、正念、正定的修习,而生起修慧,依修慧而得现证慧;这既是定增上学,同时也是慧增上学。因为八正道是由正见等而入正定,故不同于世间禅定,所以得到定增上,也就得到了慧增上,究竟便得俱解脱。
现依据印顺法师《成佛之道》,将三增上学及闻思修证四种慧位,与八正道的关系,列表如下:
八正道与四圣谛
八正道的“正见”,是闻四圣谛法;“正思惟”是审思明察四圣谛法。释尊于鹿野苑为五比丘初转*轮,说的便是四圣谛法。
生死苦果的事实,是由造了生死业的苦因而来,即是苦谛与苦集谛。如果顺着苦谛与苦集谛的因果循环,便是十二因缘的生死流转,便是世间的苦海;如果不造生死业,便断集谛,亦灭苦谛,便是十二因缘的生死还灭,便能出离世间的苦海,而得解脱。
但是,集谛不易断,苦谛就不易灭,那是由于无始以来的无明烦恼,总是令人陷在造业、受报的漩涡之中,无法超脱。故欲灭苦谛,当断集谛;欲断集谛,当修道谛。所以,修习道谛,才是证苦灭谛的正因;证得苦灭谛,便是修习道谛的结果。
生死苦的果报,是因无始无明而造了生死业。无始无明即是十二缘起的第一缘起,若观无明、观无明集、观无明灭、观灭无明之道……,乃至观老死、观老死集、观老死灭、观灭老死之道,这便是十二缘起的四谛观了。为了要以修习道谛,来断苦集谛而证苦灭谛,所以释尊为弟子们说了八正道︰以正见,闻知四圣谛,离于邪见、边见;以正思惟,审慎明察四圣谛,向于离欲,向于灭苦之道;以正语、正业、正命,向于断截苦集圣谛,不造生死业因;以正精进,修习戒定慧的三增上学,向于苦灭圣谛;
其中“正见”一项的内容,即是佛在鹿野苑为五比丘说的“三转十二行相”的四谛*轮: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四圣谛。何等为四?谓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若比丘于苦圣谛当知、当解,于集圣谛当知、当断,于苦灭圣谛当知、当证,于苦灭道迹圣谛当知、当修。
若比丘于苦圣谛已知、已解。于苦集圣谛已知、已断。于苦灭圣谛已知、已证。于苦灭道迹圣谛已知、已修。如是比丘则断爱欲。转去诸结。于慢、无明等究竟苦边。(《杂阿含经》卷十五)
哪些是苦,哪些是集,什么是灭,什么是道。
苦是应知的,集是应断的,灭是应证得的,道是应该修习的。
苦、我已彻知,集、我已断尽,灭、我已证得,道、我已修学完成。
这也就是表示,佛陀是从四圣谛的知、断、修、证中,完成了解脱生死的大事,弟子们也应该照着去实行才对。如何修学?便是依据八正道而修证四圣谛了。
八正道与十二因缘
八正道既与四圣谛密切相关,当然也与十二因缘有关系。因为四圣谛就是为了处理十二因缘的苦集二谛,而说出了灭苦、断苦集的道谛。八正道的正见,便是让弟子闻知由于十二因缘的苦集二谛,因果循环,而成生死苦海。也让弟子闻悉当修苦灭道圣谛,而断苦集谛,而证苦灭谛。也可以说,八正道的功能,便是能使十二因缘的生死流转,变成为十二因缘的生死还灭;生死流转是无边的苦海,生死还灭是涅槃和解脱。
佛陀在《阿含经》中常说:“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谓无明缘行,行缘识,……生缘老死”,称为“纯大苦聚集”,便是指的十二因缘的生死流转,是由苦集而有苦果,在受苦报的同时,又造苦因的苦集,并且循环不已。
佛陀在《阿含经》中又常说:“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谓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生灭则老死灭”,称为“纯大苦聚灭”。便是十二因缘的生死还灭,是由修习道圣谛,而断苦集谛,证苦灭谛。因修道圣谛而得无漏的涅槃智,而灭无明;无明灭、则行亦灭,行灭则识亦灭,乃至生灭老死亦灭,此时便从苦谛与苦集谛得解脱。
由此可知,修习八正道,即是四圣谛中的道圣谛,若不修习八正道,便不得涅槃智;不得涅槃智,便不能断集、不能灭苦,便永远流转在十二因缘的生死苦海而不得解脱了。
八正道是四圣谛中的道圣谛,是用来断集灭苦的道品次第。四圣谛的苦谛及集谛,便是十二因缘的三世因果;若要出离十二因缘与三世因果的范围,必须修习八正道的道品次第。所以也可以说,八正道的道品次第,是为了对治十二因缘的生死流转而设。
八正道的范围相当的广,可以说是“戒、定、慧”三无漏学,也可说是“四圣谛法”,四圣谛法之中如果没有八正道,四圣谛就不能成立;既然八正道与四圣谛是分不开的,自然跟十二因缘也分不开了。因为四圣谛是使我们离苦得乐,而十二因缘就是苦的事实,修八正道就是要灭除十二因缘构成的大苦聚。
八正道是三乘共法
闻佛所说的四圣谛法,如法修习而得解脱的,称为声闻。未闻佛说四圣谛法,自观十二因缘法而得解脱的,称为缘觉,梵名辟支佛。合此二者,总名为二乘圣者,相对于大乘的菩萨道而言,二乘又名为小乘的解脱道。
但是,大乘的菩萨道,必须也以解脱道为基础。不论大乘或小乘,出离生死的才是佛法,所以解脱法门的八正道,是大小三乘共通的涅槃门,也即是《阿含经》中所说别无二法的“一乘法”。因此,不仅小乘的《中阿含经》及《杂阿含经》宣扬八正道,诸大乘经中,亦盛赞八正道。例如:
《佛说阿弥陀经》介绍西方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称扬“七菩提分、八圣道分”。
《楞伽经》云:“唯有一大乘,清凉八支道”。
《维摩诘经。佛道品》中有云:“象马五通驰,大乘以为车,调御以一心,游于八正路”。同经〈菩萨品〉亦云:“三十七品是道场,舍有为法故。”
依据《摩诃止观》卷七上的引文:“涅槃云:能修八正道者,即见佛性,名得醍醐。”
由此可知,如果从大乘圣典的立场来看,八正道便是大乘法。
虽然有许多人认为四圣谛、八正道是属于小乘的佛法,可是在大乘的经典和论典里,都主张用八正道来修行菩萨道,也就是说,菩萨道的完成是需要八正道的。八正道是以小乘出发,却也是完成大乘佛法的基础。
八正道即为大乘佛法
若依据《大智度论》卷十九(大正藏卷二十五,二○三页至二○五页)所说的三十七道品,根本就是大乘的菩萨所修道品,对于八正道的部分则如下列所说︰
正见─菩萨于诸法空无所得住。是智慧,如四念处、慧根、慧力、慧觉中已说。
正思惟─断一切思惟分别,因诸思惟分别,皆从不实虚诳颠倒生。菩萨住如是正思惟中,不见是正是邪,过诸思惟分别。观四谛时,无漏心相应。
正语─菩萨知一切语皆从虚妄不实颠倒取相分别生。是菩萨作是念,语中无语相,一切口业灭,诸语皆无所从来,灭亦无所去。菩萨知一切语言真相,虽有所说,不堕邪语。
正业─菩萨知一切业邪相,虚妄无实,皆无作相,一切业空,菩萨入一切诸业平等,不以邪业为恶,不以正业为善,无所作,不作正业不作邪业,是名实智慧。
正命─一切资生活命之具,悉正不邪,住不戏论智中,不取正命,不舍邪命,亦不住正法中,亦不住邪法中,常住清净智中,入平等正命,不见命,不见非命,行如是实智慧,以是故名正命。
正方便─如四正勤、精进根、精进力、精进觉支中已说。
正念─如念根、念力、念觉支中已说。
正定─如四如意足、定根、定力、定觉支中已说。
由此可知,八正道就是自利利他的大乘佛法,以下根据《大智度论》所讲的八正道,重新略为解释:正见大乘的菩萨行是修无所住心,也就是说《金刚经》讲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正思惟大乘的正思惟不需要有一定的方法,而是以心中没有“我”的这个着力点来作为方法。正语菩萨知道我们所用的一切语言,都是从虚妄的颠倒见所产生的种种分别心,这都不是真实语。真实是不必透过语言、文字理解的;然若用语言,亦不堕邪恶。正业业是行为,透过语言、身体、意念所产生的种种行为。从菩萨的立场来看,所有一切业,无所谓邪与正、恶与善,这是无分别智。因为没有主观的我执在里面去判断邪、正、善、恶,一切的行为便都是平等的。正命从大乘菩萨的立场来看,只要心中没有自私的我,用任何方式来谋取生活之所需,都是正确的。在《华严经》里看到许多的大菩萨们各有不同的职业,甚至还有妓女、魔术师、暴君等。从凡夫来看,这些人都是在造恶业,是邪命,然而经典中说他们是为了度众生而显现不同身分的大菩萨。但是也请大家不要误解,认为邪淫、杀人、偷盗,都是因为要行菩萨道,如有自私自利的自我中心,做种种不正当的事,便是恶业。正方便、正念、正定此三项都是为了利益众生而修,这就是大乘法。虽然修的方法与小乘相同,可是目的是为了利益众生。就像释迦牟尼佛出家修道不是为己,而是因为众生有生、老、病、死等问题,为了要使众生从苦中获得解脱,才去修行的。
出离三界的八正道
古来都说声闻道的三十七道品,是次第修证的方法。初修四念处;到了暖位,修四正勤;到了顶位,修四如意足;到了忍位,修五根;到了世第一位,修五力;到了见道位,修七觉支;到了修道位,修八正道。
这是约就七类的各别特胜意义而说的,如果从经典中来看,任何一类道品,都是能解脱生死的,都可说是“一乘道”。
若将三十七道品的功德性能整合起来,也不外乎十类,印顺导师的《成佛之道》,依《大智度论》卷十九所说:“是三十七品,十法为根本,何等十?信、戒、思惟、精进、念、定、慧、除、喜、舍。”,而归纳为:
信──信根,信力。
勤──四正勤,勤根,勤力,精进觉支,正精进。
念──念根,念力,念觉支,正念。
定──四神足,定根,定力,定觉支,正定。
慧──四念处,慧根,慧力,择法觉支,正见。
寻思──正思惟。
戒──正语,正业,正命。
喜──喜觉支。
舍──舍觉支。
轻安──轻安觉支。
在三十七道品的七科(类)之中,叙述得最圆满的,是第七科的八正道。所以经中常将四圣谛与八正道合起来说;更简要地说,无漏道品便是戒、定、慧的三种增上学了。
八正道是佛陀提供给人间离苦得乐的八个项目。人类有两个基本的大问题,从生命的过程之中,会遇到身心以及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等问题而感觉到不快乐,不同的人有不同程度的感受,福报大的,受的苦难少;福报小的,受的苦难就多。
不论是福报大小,任何一个人,到最后都无法避免死亡。八正道就是帮助我们解脱这两大问题的方法︰一是如何度过种种的困难而不自扰扰人;二是面临死亡时,不会恐惧、害怕、无奈。(二○○三年四月二十日、二十七日,五月八日,十一月二日、九日、十六日,以及二○○四年五月十六日、二十三日,共计八场,圣严师父讲于纽约东初禅寺,姚世庄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