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天佑法师:佛陀对居士的要求

2012年12月21日 11:12  弘化社

  文/天佑法师

  题按:印祖所谓敦伦尽份,就是学佛要根据身份。居士作为在家者,以多修福报、护持三宝为正务。若极端追求出离之法,整日不思好好生活,又不能放下红尘毅然出家,那不是佛陀所赞许的。

  《杂阿含经》第91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祈树给孤独园。时,有年少婆罗们名郁阇迦,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俗人在家当行几法,得现法安及现法乐?”

  佛告婆罗门:“有四法,俗人在家得现法安、现法乐。何等为四?谓方便具足、守护具足、善知识具足、正命具足。 ”

  “何等为方便具足?谓善男子种种工巧业处以自营生,谓种田、商贾,或以王事,或以书疏算画。于彼彼工巧业处精勤修行,是名方便具足。

  “何等为守护具足?谓善男子所有钱谷,方便所得,自手执作,如法而得,能极守护,不令王、贼、水、火劫夺漂没令失,不善守护者亡失,不爱念者辄取,及诸灾患所坏,是名善男子善守护。

  “何等为善知识具足?若有善男子不落度、不放逸、不虚妄、不凶险,如是知识能善安慰,未生忧苦能令不生,已生忧苦能令开觉;未生喜乐能令速生,已生喜乐护令不失,是名善男子善知识具足。

  “云何为正命具足?谓善男子所有钱财出内称量,周围掌护,不令多入少出也、多出少入也。如执秤者,少则增之,多则减之,知平而舍。如是,善男子称量财物,等入等出,莫令入多出少,出多入少。若善男子无有钱财而广散用,以此生活,人皆名为优昙钵果,无有种子,愚痴贪欲,不顾其后。或有善男子财物丰多,不能食用,傍人皆言是愚痴人如饿死狗。是故,善男子所有钱财能自称量,等入等出,是名正命具足。

  “如是,婆罗门!四法成就,现法安、现法乐。”

  婆罗门白佛言:“世尊!在家之人有几法,能令后世安、后世乐?” 

  佛告婆罗门:“在家之人有四法,能令后世安、后世乐。何等为四?谓信具足、戒具足、施具足、慧具足。

  “何等为信具足?谓善男子于如来所,得信敬心,建立信本,非诸天、魔、梵及余世人同法所坏,是名善男子信具足。

  “何等戒具足?谓善男子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是名戒具足。

  “云何施具足?谓善男子离悭垢心,在于居家,行解脱施,常自手与,乐修行舍,等心行施,是名善男子施具足。

  “云何为慧具足?谓善男子苦圣谛如实知,习、灭、道圣谛如实知,是名善男子慧具足。

  “若善男子在家行此四法者,能得后世安、后世乐。” 

  尔时,世尊复说偈言:

  方便建诸业,积集能守护,知识善男子,正命以自活。

  净信戒具足,惠施离悭垢,净除于迷道,得后世安乐!

  若处于居家,成就于八法,审谛尊所说,等正觉所知,

  现法得安隐,现法喜乐住,后世喜乐住。

  佛说此经已,郁阇迦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通篇经文就讲了两个问题:现世安乐与后世安乐。当然,如果作引申则可以理解成为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人间幸福与永久幸福。世间安乐与出世间安乐。

  在家居士,如果要想得到现世安乐,要做到四点:方便具足、守护具足、善知识具足、正命具足。

  居士不是出家人,必要创造生产社会资源、努力赚取生活资本。所以基本的工巧技能,一定要掌握。或者学文、或者学工、或者学理。掌握了职业技能,将来才能养活自己、护持三宝。联系到当今社会,很多父母自己信佛,孩子受到影响,不好好学习,整日想着出家、修行。这就很糟糕,如果孩子将来没有出家的缘分,又无一技之长,那是很辛苦的。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赚钱要合法,当然更好是也符合道德操守。然后对于财产,要懂得积蓄,不能做月光族。要尊重自己的劳动所得,不要乱花钱。如果要引申,可以理解为惜福。

  所谓善友为依,如果自身就足够上劲,那么周围一定也能认识许多上进的朋友。通过这些好朋友的帮助和促进,激励自己更好得生活,并且不会堕落到颓废的状态。这也是四正勤的助缘。

  会赚钱,还要会花钱。佛陀在这里,只是开示如何把生活过好,所以并没有说大家要把钱都拿出来做布施。也没有鼓励大家贴金、造庙、塑像、带排位、放生、共修。因为布施功德,主要还是体现在后世安乐的需要——福报培养。就现世安乐而言,还是要把自己的钱财安排好,量入付出,这本身就鼓励理性消费。佛陀曾开示,如何花钱,如《善生经》中广说。如果一味贪享五欲,毫无厌足。那就是完全忽略将来的生活,这可不是有智慧的表现。

  说完世间安乐,佛陀继续开始出世间安乐。同样也是四点。一是信具足,二是戒具足,三是施具足,四是慧具足。

  首先当有正信。要具足正见,然后一心皈依。不要人云亦云,也不要妄自菲薄。在见道之前,信都不是具足。当然,站在佛教的立场,我们一般还是说,要皈信佛、法、僧三宝。

  关于戒律,同样也要有正确的认识,不要犯戒禁取。居士,守足五戒,那就足够了。若多,也是一天一夜八戒。在多就不是普通居士身份所适合的了。受什么戒,持什么戒,一定不要自己想当然。做得多错得多。所以做到五戒就可以说是戒具足。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自己有了一定的物力、财力,那就要有规划得适当去做布施。作为福报的培养。当然,为了避免被习气俘虏,我们要平等施,亲手施。要产生对施舍的喜悦,那是很重要的。

  最后要有智慧,不然什么都是白搭。要知道什么是佛法?佛法为什么好?真的适合我吗?这很重要,因为正见决定了正道。没有正确的方向,一切努力都是打水漂。

  所以居士学佛,一定不要舍弃物质生活。现今很多在家人,过分执着不符合身份的行为,导致与常人殊异,工作懈怠,生意放弃,家庭不睦,夫妻冷漠,儿女不顾。这可不是佛陀所赞许的。每个佛弟子,对外都是佛教的名片,自己的偏极,会让大家误会佛教。这是很有害处的。

  大乘佛教讲究五明,对于出家人而言,认真办道是正务。对于在家人而言,把生活过好才是正务。一定要学一点技术,不要说红尘苦短,没时间学习和赚钱。那是痴愚。吃着娑婆的饭,却投资到极乐去。所以不管做什么,钱一定要赚,因为生活安定,才能安心办道,才能滋养色身,才能布施和供养。当然赚钱,最好是通过正当途径,或者打工、或者买卖。如果投机,那就风险太大了。而且投机多是博弈行为,会导致心的波折,与安乐相违。可以适当做些投资,但是不要整天牵肠挂肚的就好。

  真正的佛教,就是要了解真相——一切受是苦,一切法无我,一切心无常,一切身不净。可是很多人并不那么想,企图得到常乐我净的保票。于是就要逃,去那寿命无量,没有恶道,处处和谐,吃用不愁的地方。必须承认,这些条件很优厚,作为常人肯定会动心。不过佛陀会让大家去红尘五欲,烦恼火宅里待着么?这里省略数十字,然后回答:和谐和谐。

  佛陀对居士的态度,就是好好生活、尽力布施。在将来有了缘分,那就出家学道。我们在佛陀的经典里发现,佛陀极少对在家人说出世间法。那就说明了不同身份做不同事情的重要性。首先接触佛法,如果真的上道了,那就不要在家继续闷着了,直接出家就好。如果听闻佛法过后,还是觉得红尘“堪能忍受”,那就好好当个在家人。不要越位去做非分之想。

  此经就是本着这个宗旨,说明了世间福报的八种正因。不要企图这样做就能彻底解脱。因为导致涅槃的方法,佛陀一点没谈。包括放生、吃素、礼拜、忏悔,都是在业报上做文章。都不是真正能达到究竟安稳的道路。因为佛陀说过,要想解脱,唯一无二,只有三学四念处。慕念于佛陀的智慧和伟大,体念于法宝的真切和实用,感念于僧团的慈悲和精进,我一再宣说:我皈依佛、我皈依法、我皈依僧。

标签:
分享到:

佛教万年历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