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观法师:无相金刚偈对治苦闷

2014年04月25日 09:55  新浪佛学 微博 收藏本文     

  节选自《冥想三部曲》,1991年2月,台北大昆卢弘法院  

成观法师:无相金刚偈对治忧郁成观法师:无相金刚偈对治忧郁

  过去心不可得,

  现在心不可得,

  未来心不可得。

  大凡人之所以易流于伤感者,皆因有一颗敏锐之心灵,若无敏锐之心灵,则瞑然无觉矣。此于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尤为然,于你我亦然也。哲学家、文艺家者流,因有敏锐之心灵,故其见月盈时,则知其将亏,见花开则知其必谢,见生则知必有死,但又没有能力去改变它,于是乎伤月悲秋,叹人生之聚散无常,感生死之迁谢无则,不可捉摸预测,深为所苦所恼,诗词之中秦半为此而作,王国维之所谓“性情之作”者是也,亦即古人之所谓“言志”之作也。至于你我,虽不是什么“家”,若未克降伏自心,亦常不免于自伤老大。譬如现有您之玉照数帧于此,分别为一岁、五岁、十岁、二十岁、三十岁之时所摄者。面对如是众多“过去之我”,宁不喟然而兴无边之联想,与夫无尽之浩叹耶?这些联想大概是:当时的我,多么年轻、快乐,当时的游伴多么有趣… … 等等,不一而足,今昔一比,总不免令人觉得过去都是好的:“过去那段美好的时光”令人向往,令人怀念、 沉缅、心醉、于是乎不旋踵,即堕于过去种种不可复得之境界中,如入泥淳,深不可拔,而凡夫之人犹常自误以此沉缅为“美”或为“美感经验”者,沉醉不已― 所谓“低徊唏嘘、荡气回肠”!实则身心痛苦不堪,而不自如实觉知;此即佛所谓之“众生颠倒”,以苦为乐;既然以苦为乐,以苦为“美”,则欲出苦即更加遥遥无期。

  当此之际,若欲出此痛苦泥沼,当思:“过去心不可得”,若深思其理,深观自心,即自解脱。希腊原子论哲学家德莫克里托斯谓:“当你把一只脚伸入溪水之中,拿出水面,再放进水中时,那水已经不是原来的水,而脚也不是原来的脚了”。因此,过去的你已不可复得。此即‘ 维摩诂经’ 所谓:“是身如浮云,须臾变灭,是身如电,念念不住”者是也― “过去的你”已不可复得。再者,所谓“现在”、“过去”、“未来”,憎峦黑际的分别,于永恒的时问之流中,本无分际,实乃人类为方便而巧为立名;复次,严格说来,并无所谓“此刻”,因为正说“此刻”之时,“此刻”早已成为过去。若了此义,则知“过去心”实不可得。若知过去心不可得,则不复强求过去之某些心态、 想法、或感受,而欲其常住不改,甚至欲其复现,乃至欲住于过去之某种境界。于此再举一例:假若您记日记,试翻您的日记看看,你会发现你以前所记的,不管你当时觉得多么兴奋,多么快乐,甚至多么愤怒,或曾有一种想法或理念,使你觉得非常大的鼓舞,而勇猛迈进… … 然而如今,时过境迁,不管你多么努力,再也无法回复到当时你所感受到过的那种兴奋、快乐、愤慨、激昂等等。

  这就是“过去心不可得”最简单的阐释。既然不可得,即“不可强得”;即欲强得,亦不可能得之,唯有徒增痛苦而已。了解此义,即是般若波罗蜜多。何以故?波罗蜜多名“度”,解了此义,可度自心,即是有般若,故名般若波罗蜜多。是故六祖惠能大师教以“无忆”、 “无念”法门,亦本于以诸佛所说之“不可得”之无上甚深真谛,实为无上法宝也,有志者当于自心中力行之。复次,方才言及“敏锐之心灵”,鄙意以为,学佛者亦须如彼诗人、哲学家、艺术家一样,具有一颗敏锐之心灵,并进而深求佛理。释尊当初之所以能毅然出家探索人天之至理者,就是因为他有第一等敏锐之心灵,故能于四城门见众生生老病死,即深深自觉知其苦,因动大悲;由大悲故,愿求大智以度诸苦难。是故鄙见以为:敏锐之心灵为一切文化之最初根本;因有敏锐之心灵,故对人生之苦难“有知有觉”,非同凡愚之无知无觉也;因觉知苦,故或求逃避(如世俗人)、或求转移(如彼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之所为),或求度脱(如释尊及佛弟子之所为)。然俗之俊彦之士,藉文字、音声、颜料、公务、政事等以求“一时之暂免”,或片面之“麻醉”、“发泄”等,皆是假借外缘,故无由自主,如前“无待”篇中所说。然而吾人亦不宜厚责于彼俊彦之士,盖知其面对此广裹无边、不可知、不可解之世相,若非修学佛智,凡夫之人唯有寄予无量无可奈何之喟叹,而无力面对、了知、超越。即如吾土之圣人孔夫子,面对无常之时,亦不免于发“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之浩叹,而况智德等而下之者耶。是故,唯有依诸佛所教之般若智慧,如实照了,知一切烦恼、苦乐,或现在、或过去、 或未来,皆由心造,皆不可得。过去者已灭,现在者不住、未来者未生,故不可得。若知无得,则“以无所得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