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孝法师:优点决定高度

2015年04月22日 06:30  新浪佛学  收藏本文     

  我们能够入佛法,都是因为每个人生命当中有一些过人的品质和因缘。在这些品质当中都是有所偏向的,而佛陀具足了什么呢?具足了智慧又具足了慈悲,还具足了力量。

  佛法的根本是清净,清净相对于我们凡夫来讲是不清净,不清净的境界也是无量无边的。因为我们的心念充满了散乱,充满了无始劫来的我执、烦恼执两种障碍,所以,我们没有办法现量地看到自己生命河流当中有什么障碍。这使我们总是具有一分,而不是具足圆满的三分,所以这种不清净是很难觉察的。

  清净和什么相应呢?和无我相应,而散乱和我执相应。我们现在修行是为了对治散乱,以便于对治我执。我们把佛法概括为禅定,生命的全部;把生命当作是佛陀的代名词,代表了一切的圆满。通过禅定的力量,慢慢地,我们就会发现不清净的现实。

  禅定真是一个非常难非常难的事情,正是因为这个修行的人多,成道的人凤毛麟角。历史上,成就的人都有一些不共的缘起,不过无非三种力量:智慧过人、慈悲过人或者愿力过人。

  一个人一生中,如果这三方面的资粮达到一定量,他和佛法的缘分会不断地成熟。清净是非常难以觉察的,所以凡夫用功的时候,首先要锻炼细心,去认知这颗心,保任这颗心。

  我们不断强调心,但用心也是非常难的事情,甚至比禅定更难。哪里来的力量能使你细心下来呢?把自己的念头落下来,不再天马行空地打妄想呢?答案是:对于生死的畏惧。

  生死客观存在,但生活当中,我们对生死感受不到,因为生死的时候人是昏迷的。所以对于我们,生死好像没什么。所以,一般人甘愿沉迷一生一世。而修行人呢,知道有这么一回事,但知道不等于感受,知道是“分别作意”(和散乱相应)。

  我们禅定的时候,可以思维一下生死,到底何为生?何为死?看看自己通过思维生死,是不是真正发起出离心了。发起出离心的标志是什么呢?是一切知见都会放下,一切人我都会放下,是非更要放下。

  为什么呢?就好像绑赴刑场的人,你和他说一些生活当中的琐事,比如菜盐重了盐淡了,你说他会挂碍吗?他根本就不会理你。所以,生死心发起的话,它就能够顿断一切现前的境界。我们细心去思维,就和清净接近了。能够清净下来时,我们才能够回观自己。

  回观自己什么呢?我们会发现,在自己的性格、语言当中,慈悲、智慧、愿力三种力量哪一个会比较明显一些?没有禅定的力量,自己是很难发现自己的。

  我们老说“优点决定高度,缺点决定去处”,高度是什么呢?高度是我们这一生在佛法当中所理解到、所发现的:在我的生命当中,哦,佛法是这样子的。或者你发现它的智慧,觉得很好,发现佛法能帮助很多人。去处是哪里呢?是生死。

  在我们的境界当中,我们就像盲人摸象,对于佛法的感觉仅某一方面,“佛法仅仅如此”,而佛法有什么美、有什么好只有佛陀知道。比如,有些人认为,佛法就是四大名山的香火;佛家富贵、堂皇,可以做帝王之师……世间人觉得不可思议,出家人怎么把搞科学的、搞哲学的,什么人都能统到一块儿?这不是出家人的力量,是法本身有的力量。

  我们发现,世间的任何事情都是有因有果的,当中都有因缘,一环套一环。通过清净的力量,我们会不断发现生命的一些品质,真正保任自己的一些善根,让它更纯粹。

  怎么保任呢?让自己的智慧或者慈悲,或者力量更圆融、更无我。你会发现,自己所有的思想、语言、对佛法的看法都带有相对性。慢慢地,你不会再固执地认为:“哦,佛法就是这个样子的。”

  我们不要认为自己很圆融,一般人总会有一些偏颇之处的。哪怕阿罗汉得了果位,佛陀说大乘的涅槃之道,他们听了不相应还会退心呢!

  不仅学佛的人,世间做事业、有所承担的人,他们有的人也智慧过人或慈悲过人,这来源于天性或者后天的学习。但是现在社会急速变化,虽然天性使然有的人成功了却没有总结,最后都变成了有漏的法。到了一定位置,因为自己的烦恼和我执退也不能退,进也不能进,只能选择堕落,这就是现世间的过患:没有更深一层的法,人没有依靠没有皈依处。而实际上,真正的佛法还没有入门呢!

  由此,佛陀说:“世间的一切,世俗谛就是苦、空、无常、无我的。”虽然这是真的,但对陷于我执、烦恼的人来说,他会接受不了。他会觉得,难道我努力了这么多年甚至一生,付出了那么大的代价,你一句“空”,岂不是把我的一生都抹杀了吗?而人生的结局必然会显现,总有一天这些都要归零,都要无常,都非他所有,这是道很无情的一面。

  道不安立于任何东西,一切人、一切事、一切法都是相对的,需要从相对当中不断地归零。为什么呢?因为它们属于生命的外围,缘生则灭。

  佛陀说:“一切法都是因缘”,所以叫缘起。但佛陀说的缘起之法是很难了解的,是凡夫有漏的意识很难捕捉到的对境。你说佛法难不难?非常非常的难。要想达到清净、入佛法的门,各种状况都不一样。那么,每个人的法在哪里?在每个人的内心当中。你能不能发现自己的问题?发现自己有一点点智慧,能不能替众生承担呢?愿力能不能让你坚持生命的选择呢?

  慈悲、智慧、愿力这三个资粮非常重要,它们互相依存、互相限制、互相作用,我们才能够不断升华自己对佛法的知见,不断去除我执掩盖下的偏颇。我们学佛有多大愿力?世间人的愿力是很强的,两万五千里长征也不退缩。修行的时候如果真有这种境界出现,我们退缩不退缩?在世间来讲有多少这样的事情,人们面对的是成长的煎熬,对自己信念的追求有没有放弃?学佛也同样如此。

  我们现在学佛也在世间,那佛法出世间的在哪里呢?出世间的也要在世间才能成就。成就了,最后的刹那它能够产生一个反向的作用力,把我们带到出世间。所以,并不是说我们开始就修出世间法,和世间人不打交道,这是错的,不过是自己落入自己主观的想象。

  因此,学佛是一条很真实、很现实的路。我们不要在温室里待得连免疫力都没有了,每天无所事事,你吃一碗饭不知道感恩,下了座也不知道还要如理地思维,这是混日子了。混日子本身也不怕,但是你今天不能如理地作意,就在非理地作意。非理的作意到了一定量,你会被自己的概念打败,还不知道从哪里败的。所以说,修行很难很难!

  有些人说,修行不是靠加持吗?没错,修行是靠加持的,但加持的是你的外缘不是你的内心——这是佛陀也没有办法做到的事情。佛陀当年在王舍城,只有三分之一的人对佛陀有感觉,而真正依止佛陀不退转证得果位的人就又少之又少了。这说明什么?说明佛陀的加持和自己的努力是两方面的事情。还有,我们的智慧对缘起的把握就是法界缘起力。这三方面(自力、他力和法界缘起力)缺一不可。

  我们最后证到的是什么呢?还是法界的缘起。这是一个非常纯粹的理,理性的生命规律。这无上的法则是任何人都没有办法回避的。所以,最终顺应道我们才能够解脱,而所有的烦恼、执著、惑业苦都是逆着道的,所以说逆道者亡!我们不断地亡,亡了以后又生了,所以逆天者亡、顺天者昌。我们不要夸大自己的想法,那是逆天而行;不要被自己的情绪和我执左右,那同样是自取灭亡。这是法界缘起力,不是说谁和谁的关系好,就可以给你通融通融开个后门。

  入佛法之门,你首先要静下来安住神,安住神后你会看到,“噢,这一切都是幻相”。光知道没用,你要坚持做才可以。我们要闭起门来放下一切,面对过去做适当的反省。通过定力发现幻相,心会慢慢地脱离境界、习气、惑业苦种种磁场的作用。这个作用与过程就是养道。

  我们办白马招觉院这个道场可以说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能够提供给大家的也非常有限。虽然有限,但是非常的重要,它就好像淤泥里的一块木板,能够给大家脚下带来一块落脚的地方,我们要知道感恩。感恩的时候我们才会珍惜,珍惜才会有真正的清净,清净才能产生智慧,从智慧当中才能产生承担的心力。所以,回过头来说,你火烧眉毛的、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是我们要有一些修行人的品质,不要追求那么高深的道。我们把自己看得太大了,要把这颗心沉下来,从现实生活中观察,要学会珍惜,学会感恩,学会偷偷地修行。

  修什么呢?要多培福,多去成就别人,别人这会儿烦恼了,我们能够帮助他。人都有脆弱的时候,作为修行人同样如此。我们不要内心壁垒森严,害怕别人打扰自己的修行。我们在禅坐上找到一点点感受,就把它当作宝贝捧在心里,害怕别人把自己的宝贝拿走。哎呀!他怎么不护持我,又来干扰我……这些状况都是不知道珍惜,没有惭愧心,不知道感恩,不知道偷偷去成全别人。你有一份珍惜,因果就不一样了。在业力链条的推动下,我们的生命与肉体受这种力量左右。如果你能够有这种心力,就能够抵消业力的磁场,今天就不会欠债。

  日子一天天地过,我们这个禅定一天天地修。有的人禅定还没有入进去,那更要赶紧加油修,人生没有多少日子,别人也没办法不停地等待我们。我们自己要好好去成熟,去培养一些好的生命品质。不要都不知道佛法从哪里修,只是随顺自己的想法、看法、情绪和感觉:“哦,佛法是这样,佛法是那样”,不知道全面地放下自己感性的觉受,按照理性的要求去培养自己的善品……人就变得混乱、散乱,最后被业力的磁场左右而不自知。

  我们要确立什么呢?这颗修道的心有多少是虚的,有多少是不顺道的?我们要去观察。自己的病要自己才能治得了。佛门就是这样子,善门难开善门也难闭,来的人有他来的因缘,走的人也有走的因果。世间都是缘生缘灭的,这是规律没有办法。

  来日方长,我们学佛也只是开始,甚至还没有开始只是原地踏步。哪怕我们后退了都不要紧,为什么?人都是一念之间的事情,也没有什么了不起、大不了的。要有平常心,要有长远心,要耐得住寂寞。总之,常坐常修,不要一曝十寒的,否则很麻烦。

  我们找依止的善知识,不是说软弱的时候找一个墙靠一靠,找个奶妈哄一哄,不是这样的。我们找善知识的意义,是昏迷的时候他能够大吼一声让我们清醒;非理作意的时候,他在我们的伤口上撒点盐给我们消消毒,不让脓疮继续痛下去。

文章关键词: 如孝法师 开示 修行 佛学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