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信法师:互联网+佛教连接社会责任

2015年10月25日 23:36  新浪财经  收藏本文     
北京龙泉寺信息中心负责人贤信法师

  编注:北京龙泉寺信息中心负责人贤信法师在第四届世界佛教论坛“一即一切——佛教与互联网”分论坛发言。

  佛教如何面对此深刻变革的时代?

  像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这些,已经成为整个社会生活的一部分。这些出家人也在用,比如我和在座的几位嘉宾,之前也在通过微信保持着随时的探讨和交流。学诚大和尚说:“佛法是古老的,但佛教徒是现代的。”我们不可能自外于这个以科技文明为表征的时代。出家人即来自于这个时代,也要和同处于这个时代的人保持沟通。

  其实在新技术的应用与创新方面,佛教也常常站在时代的前沿。好比现在信息技术的爆炸式发展,一千五百多年前,印刷术的发明也给当时的时代带来巨大的变革,知识和文化开始从精英阶层向平民阶层转移。世界现存最早的一些印刷品,都是佛经,专家研究发现,佛教的出家人和信众对印刷术的发明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这项技术也随着经书法宝的流通而向世界传播,逐渐促成一些列深刻的社会变革。

  出家人的修行本身,是趋向内心的,不需要太多技术和外在的信息。比如在龙泉寺,多数出家人都是以佛法的学修,包括藏经的校勘等为主,没有公事不接触手机和网络。但是我们的弘法利生事业,却要时刻保持与时俱进,相关负责人也要借助现代通讯工具,并熟练运用各种新技术、新媒体等。

  像前段时间,寺院的法师们校勘、出版律藏经典,龙泉寺信息中心专门为此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大家为相关的文字处理软件和排版软件等,开发了几十种专门的插件程序,从文本检查、格式处理、版式调整以及信息统计等,让大家的编辑和排版工作变得更精确、更高效。

  另外,做藏经校勘需要寻访大量的古籍善本,我们从全球收集各种善本目录,将它们电子化,然后再导入专门为此制作的数据库中,目前为止已经整理了十多万条善本目录信息。前后参与此工作的有超过五百多人,分布在全国各地,乃至来自海外,大家通过网络来组织、分配和协同工作,包括召开各种网络会议等。这样的工作方式在过去是无法想像的,我想,这也代表了佛教界对新技术、新媒体的积极主动地、创新性地应用。

  佛教的精神资源如何助益于时代的经济与社会发展?

  个人电脑和互联网行业从诞生之初,就带着一种“以人为本”的特征。互联网+发展战略之所以能够对制造业、农业、能源、金融、生态和服务等众多行业,实现跨界融合和创新驱动的整合,根本还在于对每一个个体不同诉求的关注、对创造力的激发,以及全新组织力的形成。

  面对当前社会经济的转型,经济学家厉以宁谈到,经济发展除了传统的市场调节和政府调节两种手段之外,也应重视道德与文化调节的第三种手段。同样,人们对资本的认识,也从过去的物质资本、人力资本而到如今对社会资本的重视,社会资本是一种由人际关系和发展环境等构成的无形资本,以信誉和信念为其建立的根本。当道德调节与社会资本普遍欠缺的时候,经济和社会发展就会面临诸多瓶颈。比如说现代大都市中普遍的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和疏离,以及道德的滑坡等等。

  在这种情况下,龙泉寺仁爱慈善基金会从2008年启动“仁爱心栈”项目,志愿者们每天清晨都走上街头,向路人奉送免费的爱心粥。现代都市中的人,不缺这一杯粥,但缺乏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爱心与互信。当许多路人的眼光从一开始的怀疑、排斥,逐渐变成如今的欢喜和认可时。他们正在重建的是这个社会中人与人之间那种互信的链接,从而提升无形的社会资本。

  截至到目前,在七年的时间里,“仁爱心栈”项目已经在全国各大城市开设了19个奉粥点,一年365天从不间断,参与奉粥的志愿者达到25万人次,累积奉送爱心粥350万杯。这其中的每一杯粥,都是一次陌生人之间互信关系的建立,而这种人与人的互信,乃至人对社会的信心,正是建设一个自律的、人人有责的社会的基础。

  有时候,解决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需要一种超越的视角和深切的关怀。对于一个有佛教信念的人来说,出于对智慧和慈悲的追求,他会将“探索未知”和“利济社会”当作自己的天职与社会责任。无论身处哪一个行业,他都会把这个职业当作实践自己社会责任的起点。

  互联网+的发展战略,以尊重人性来作为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契机,而佛教精神中这种促进社会良性发展的共同愿景,能够在各个行业之间,形成一种社会责任的互联;让众多的企业达成正面发展的共识;激发更大的创造力;并为众多的个体提供一种正向整合的力量。

  佛教如何把握时代契机,在传播与发展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社会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里边讲“隐恶扬善”,善的传播会构成一种示范效应,反之亦然。但现代传播尤其是自媒体时代则刚好相反,更多会关注那些反常和负面的内容。这方面如果不注意,就容易因为各别事件而引起普遍的焦虑和消极。佛教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更加积极主动地去传播善的、正能量的内容和观念,充分把握新技术和新媒体的传播特征,来平衡人们的信息空间,让大家更有效地缓解内心的压力。

  学诚大和尚2006年开设博客,通过网络传播佛法,并为大家答疑解惑,到现在已经有十年的时间,2008年开通龙泉之声传统文化网站,2009年开通微博。并且分别开通英、日、韩文的网站,以及11种语言的微博,积极主动地向全世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佛法的正能量。

  另外谈到网络时代的孤独症,有人说:“我们对科技期待的越多,我们对彼此期待的越少。”在一个量化计算的时代里,人们对世界的看法正逐渐变得单一。另一方面,大家在社交网络上选择性地展示自我,当对这种重塑的自我过度依赖时,反而会成为一种自我的枷锁。佛教讲究“无我”,讲究在利他中消融自我,这样才能释放出更加宽广的心灵空间。

  中华传统文化注重内心的修养,佛教寺院正是这种传统活着的载体,保留上千年的各种仪轨和生活规范,都更加注重内心的觉悟,往往能够给身处其中的人带来一种无言的震撼,这种震撼中包含的信息量是极大的,而且往往难以量化地表达。

  这几年龙泉寺信息中心连续举办了三届IT禅修营,专门针对信息技术领域的从业人员,从刚参加工作的程序员,创业者,到企业的高管、老总等都有。大家来到寺院里,慢慢把心安静下来,经过理性戒备期和感性体验期,最终趋向一种悟性的启发,通过那种无言的共鸣,来达到对这个世界一种全息的认识,大家都感觉特别受益。

  禅修营结束之后,我们把这几百人分成小组,通过微信群来开展善行实践活动,提倡亲身实践,并通过照片、短视频等实时分享。在将个体的善行实践,分享到网络自媒体空间的过程中,通过启发他人的善心,完成二次的善行。

  所有这些实践,也都是在尝试对佛教的精神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此来回应现代科技发展,及其所引发的社会问题,提升佛教文化对现代科技文明的融摄力,并更好地体现佛教的当代价值。

文章关键词: 佛教 社会责任 互联网 行业 贤信法师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