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法师:人间佛教回归佛陀本怀

2016年02月02日 06:30  新浪佛学  收藏本文     
青年于佛光山体验「过堂」青年于佛光山体验‘过堂’

  第四章  佛教东传中国后的发展(一)

  所谓‘人间佛教’,不是哪个地区、哪个个人的佛教;前文所述,人间佛教就是佛陀的教法,是佛陀为人说法的宗教。佛陀降诞在人间,成佛在人间,弘法利生在人间,三藏十二部经典等,都是为人而说;就是大乘佛法的净土观,所谓娑婆即净土,烦恼即菩提,心净国土净……这些都是告诉我们佛陀的教示,以人为本,不离开人间,成道也必须在人间完成。正如禅宗六祖惠能大师所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一切法无非真理,一切法都是人间佛教。

  佛陀灭度后,弟子们将佛法弘传各地,成为亚洲世界的共通文化,到了现今二十一世纪,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宗教之一。

  佛教东传中国,到东汉明帝永平七年(六四),正式派遣博士弟子蔡愔等人前往西域求法,将月氏国迦叶摩腾、竺法兰两位沙门请回洛阳白马寺,于此,从皇帝由上而下,佛教就正式在中国传扬开来。 

  从东汉到现在,佛教在中国历经二千多年的流传,从传入、融和到本土化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学、语言、艺术、音乐、建筑等面向的影响深远,并且进一步弘扬至韩国、日本、越南等国家,成为东亚文明的基石。

  之所以能产生如此恢宏的效应,中国佛教继承大乘、小乘佛法的人间性格与积极入世的精神,并予以发扬光大,上自帝王公卿、下至庶民百姓,无不生活在佛教深厚的文化内涵当中,可以说是最重要的原因。

  虽然历朝佛教时有兴衰更替,但僧信二众秉持人间佛陀示教利喜的本怀,注重利生的事业,拥护国家政治的领导,关怀社会大众,福利群生,建设中华文化。从历代高僧大德身上,处处可以看见人间佛陀的示现、人间佛教精神的发扬。他们有的辅佐皇帝担任国师,有的西行取经从事翻译、文化交流的工作,有的创建丛林、订立清规,或开凿石窟、植树造林、开设碾米厂,施设无尽藏、修桥铺路、提供避难所、从事僧侣救护、施诊医疗、教育讲学、传戒住持正法等等,无一不是人间佛教的阐扬。今天,我们要继往开来,也必须本此精神,所以本章就历史面向作一纵览,期能收到以古鉴今之效。

  一、人间佛教的生活行仪

  衣食住行在日常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即使成了觉者的佛陀,也不能离开衣食住行的人间生活。在五乘佛法中,人天乘入世生活的需要,到声闻乘的出世思想,在大乘菩萨道之下,把人天、声闻、缘觉融和起来,就叫做菩萨道的菩提心。菩提心就是人间佛教。

  这里就从衣食住行等生活行仪,讲述佛教东传中国后发展的概况。

   

  所谓‘民以食为天’,吃,是人生重要的大事。从现今中国人的饮食文化里,可以看见佛教带来的深远影响。好比我们常吃的蔬果当中,有一半以上都是伴随佛教东传,从西域丝路引进的外来品种。例如:大麦、荞麦、扁豆、豌豆、茄子、哈密瓜、葡萄、西瓜、石榴、西红柿、胡瓜、胡桃、胡萝卜、菠菜、波罗蜜等,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主要食物。假如没有这许多蔬食,中国这么多人口,在生活上,你说又要增加多少不便吗? 

  除了蔬菜,中国人早斋吃粥的习惯也与佛门文化有关。经典记载吃粥有消食、除饥、益寿等多种利益,逐渐成为百姓早斋的饮食之一。甚至为了纪念佛陀成道,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寺庙道场就会烹煮腊八粥分送给社会大众。延续至今,腊八节已经成为中华文化,也是全球华人重要的节庆之一。像佛光山海内外道场,每年这一天分送的腊八粥,就不只百万碗以上。

  禅茶一味 喝茶融入仪轨

  再者,中国人吃茶也与古代丛林茶文化的推动有关。像客堂奉茶是待客之道,一般僧众集合饮茶叫‘普茶’;特别是,禅僧打坐最怕昏沉疲倦,茶具有提神醒脑的作用,成为僧侣合适的饮品。

  更进一步的,喝茶被融入到禅堂的仪轨、生活中,好比禅堂清规中的仪节、职务等。像禅宗‘赵州茶’等脍炙人口的公案,可以看出茶对中华文化的影响,透过禅者的点拨,提升到不同的境界,可谓贡献甚大。

  今日,享誉世界的名茶,许多也都与僧人有所因缘。例如:江苏洞庭山‘碧螺春茶’,福建武夷岩茶的‘大红袍’,杭州玉泉寺的‘龙井茶’;还有西双版纳的‘普洱茶’等,最初都是出自佛门的茶种。

  像西藏人士他们多以牛羊肉食为主,没有普洱茶来帮忙消化,生活也难以生存。全国种茶的地方,大多靠近寺院的名山大川,供应全国人的饮茶,‘禅茶一味’,就这样的跟文化结合在一起。

  乃至唐朝鉴真大师把茶带至日本,成为日本茶文化的始祖;宋代荣西禅师到中国留学,回到日本极力宣扬饮茶等等;也可以说,透过佛教,日本吸收了中国文化并且发展了自己的‘茶道文化’。佛门僧侣对茶文化的发扬与中华文化的传播,实在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此外,佛教对世界最大的贡献之一,是素食文化的实践与推广。最早,佛世时为顺应当时社会习俗,僧众托钵乞食,除了不拣精粗,也随顺信徒供养的方便而食用,并没有荤素的分别。

  及至佛法东传中国,由于托钵乞食在地理、气候上不易适应,安居一处弘法利生成为常态,寺院于是设置库房、厨房,自炊自食。中国佛教倡导素食,是为了实践慈悲的精神,再加上儒家的‘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思想影响,素食于是成为中国佛教日常习惯和修持生活的特色。佛儒的文化结合,成为现在世界素食的良好生活习惯,人间佛教尊重生命的重要理论。

  佛教虽然没有反对肉食,但主张不杀害生命,充分体现慈悲平等,生命一体的精神,与现代提倡环保、护生的理念相呼应。

  

  食文化说过之后,我们再说衣的文化。

  中国服饰在魏晋南北朝以后,受到佛教与中亚文化的影响很大,不论是衣服样式或色彩选用上,都有很大的突破与改革。从代表中华文化的唐朝时期妇女的装扮,就可以看到佛教与中华文化融和的成果。 

  好比唐朝妇女喜爱穿着来自西域的大红石榴裙,这类似于佛教飞天图像的‘飞天髻’,以及由释迦牟尼佛的发髻演变而来的‘螺髻’,都是当时宫廷妇女喜爱的发式之一。此外,璎珞原本是佛菩萨颈项上的装饰,也随佛教传入中国,成为妇女与乐技喜爱的配件。还有,来自印度的‘忍冬纹’、‘莲花纹’以及‘八吉祥纹’等,也都是来自佛教的纹样。 

  特别是一直到现在,中国僧侣穿着的长衫、大袍(海青),甚至偏袒右肩的袈裟,都来自于印度,成为汉服的代表,可谓现代僧侣保持了传统的中华文化。 

   

  再说到住。佛教崇尚自然,修行人大多澹泊物欲,喜爱与自然为伍;佛世时,因为印度天气炎热,弟子们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有的比丘在山间结集而居,便能安度终生。但中国有些地方天寒地冻,在大雪飘飘的天气里,哪里能到处去居住呢?因此就有了寺院的建设。 

  中国最早的寺院是东汉永平年间的鸿胪寺(白马寺),本来是官方接待贵宾的官署,但因为印度的迦叶摩腾、竺法兰二位僧人驻锡很久,后来国家的宾馆‘寺’,就成为中国僧侣居住修行的道场。 

  不但‘寺’,后来中国佛教在建筑又增加,如:‘院’、‘庵’、‘讲堂’等多种名称,都是佛教的居处。甚至佛教的寺院建筑的巍峨庄严,成为中华文化建筑的特色,影响皇宫的建设也参照了佛教宫殿的样式,乃至中国农村许多排列式的房屋,也是受佛教僧侣群居一地的影响。 

  后来,中国寺院有所谓‘马祖创丛林,百丈立清规’,中国佛教就有了典章制度,历代的皇朝受佛教规范的影响,对于居住规章也有许多的改良。 

  这许多寺院,除了有集民间大众的力量兴建而成,也有由皇朝敕建;例如,金山江天禅寺、南京的栖霞古寺等,因为敕建的殊荣,成为国立的寺院,大多规模弘大,气势不凡。另外,在断崖山壁开凿而成的洞窟寺院,遍于中国西部、北部,为边陲地区的民众,带来心灵的慰藉,这也是中华文物的宝库。 

  总之,佛教发展至今,寺院建筑已产生多元风貌,为人间增加了许多彩色;凡此适应时代需求而作的改变,都可以看出人间佛教的弘传轨迹。

  

  说到行,更是佛教重视的文化。因为早在佛世时代,如印度僧侣次第乞食,比丘们走路,眼看前方,心不外驰,双臂放平自然摆动,步伐稳重均匀,徐徐而行。

  在中国,佛教讲‘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就是注重行、住、坐、卧之间都要合乎威仪。所谓‘行如风、坐如钟、立如松、卧如弓’,来展现一位修道者由内而外相行仪上的庄严正派。

  尤其,佛门特别注重排班的行仪,寺院僧团举凡早晚课诵、殿堂进出都要排班。除了重视走路威仪,也特别讲究要队形的整齐划一。经由这种排班训练,培养对空间、时间的敏锐度,不必争先恐后,这也是人间佛教必要的修行。 

  说来,现在更应该恢复这种排班的文化,特别是现在社会推挤、不排队、公共场合大声讲话,甚至喧哗呼叫等;如果能倡导这种中国佛教的轻声慢语,行走威仪,排班的次第,讲究生活教育,加上中国传统士大夫的温文儒雅,我们社会就会更详和有序。

  中国佛教自禅宗一花开五叶,五家七宗之后,宗派多了,规矩也多了,钟板号令行仪也就更讲究,晨钟暮鼓,各家也都有一定规矩。比丘们出外参学,从这个寺院到那个寺院挂单,彼此寺院拜访问候,以及各个寺院的种种纪念日,诸山寺院也都依丛林规矩行仪,互相往来而不失礼。

  生活即修行 佛门礼仪尽现

  人间佛教对于生活即修行的重视,完全表现在五堂功课与三餐饮食,佛弟子们行仪如礼的节度中,也因此能获得信徒的恭敬尊重。所谓‘举佛音声慢水流,诵经行道雁行游,合掌当胸如捧水,立身顶上似安油’,这许多良好的生活习惯,都渊源于佛陀的行仪教化所致。好比宋代大儒程颐在目睹定林寺众僧入堂,威仪济济的行世,发出‘三代礼仪,尽在斯矣’的赞言,则是佛门礼仪受到肯定的最好明证。可以说,中国人的衣食住行生活,受佛教这许多影响。所以,中华文化、人间佛教都与佛陀遥相呼应。当今的教界,特别是佛教的僧侣,对于人间佛教这种致关重要的义理,不能不认识它。

  所谓人间佛教,就是人所需要的,衣食住行都是人的生活所需,人间佛教要也顾念人的需要,有很多的规章、格式、规律,这些对于中华文化的影响,可以说已经水乳交融不容分割。所以,我们更要重视中华文化人间佛教的发展,应该让它回归到佛陀的怀抱,这是当今佛教徒所应该努力从事的工作。

文章关键词: 佛教 人间佛教 星云法师 文化 中华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