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严法师:反观自照明心见性

2016年04月15日 15:34  新浪佛学  收藏本文     
其实人人本具佛性,并非向外求得其实人人本具佛性,并非向外求得

  有些人整日忙忙碌碌,想求明心见性,其实人人本具佛性,并非向外求得;可是许多人都不觉察自己内在的本来人,仍然向外寻找,结果徒劳往返,浪费了宝贵的人生与所有的心力。

  人世间有许多外境事相、人我是非,我们要藉境、藉人、藉事,好好锻炼自己的心,并且时常反观观自性。若逃避现实,舍离事相,或处处计较,则时时烦恼,不得自在欢喜。

  自性清明,一般人常被外境所转,受习气遮染,慧光无法彻照。唯有反观内心本地风光,系缘修心、藉事炼心、随处养心,才能明净湛然,离苦得乐。

  ‘终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偶过梅花下,春在枝头已十分。’人,应自我觉醒,在人群中即刻修行。不必弃世遁入深山林内,执迷不悟;或到处参访求道,一无所得。唯有一心不乱,及时把握当下,方能明心见性!

  寻找心灵的故乡‘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情,困扰了人的一生,人的一生也在七情六欲中打转,直到生命的尽头,我们仍然不知‘情’究竟是何物。

  从中国文字的结构看,‘情’字是竖心旁,自然脱离不了心的作用。而佛经上说:‘心如工画师,能著各种色’,‘情’也是一样,可黑可白,可冷可热,可深可浅,可大可小;总之,人情冷暖,千差万别,也令人捉摸不定。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为的就是一个情字;‘天若有情天亦老’、‘多情总被无情恼’,为的也是个情字;‘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为的还是一个情字,情之为物,真可说是‘剪不断,理还乱’了。

  ‘红楼梦’中多愁善感的林黛玉在葬花词中说:‘侬今葬花人笑痴,他日葬侬知是谁’,痴情男女,百感交加,感怀的只在自己,似乎除了自己,天地间就没有 别人,于是就像温室里的花朵,见不著世面,经不起风浪,不能走出儿女私情的漩涡,只能够深锁春闺,孤芳自赏,难怪要注定成为小说里的悲剧性人物。

  宋朝蒋捷的虞美人词:‘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 点滴到天明。’同样是望雨听声的日子,随著年岁的成长、情境的变迁,感情世界也起了很大的变化,从少年的不识愁滋味到中年的客途秋恨,老年的不堪回首,其 间情感的波涛起伏很大,但都不外乎对自己境遇的感伤,又何曾把集中在自身的感怀扩散到天下苍生?所以文人的感情总让人觉得狭隘,跳不出私情的漩涡而自怨自 艾。

  又像‘三国演义’卷前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 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这虽然已走出了狭隘私情的胡同,但所持的是一种冷眼旁观世局的冷漠心态,似乎世间的一切纷攘苦痛,都与我无关,如此,逸则 逸矣,并不是我们所希望的长情与大爱。

  长情要展望未来,大爱要放眼天下,能够展望未来,放眼天下,才不致落入小乘,才能迈向菩萨大乘之道。

  其实,历代名传后世的文人,也并不全在病酒与悲秋中为赋新词强说愁,像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云:‘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 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又如白居易‘新制布裘’云:‘安得万里裘,盖里周四垠,稳暖皆 如我,天下无寒人。’这种关怀天下穷人寒士的长情与大爱,更足表现烁耀古今文豪的伟大慈悲悯人情操。

  谈情要谈长情,说爱要说大爱,大家都在滚滚红尘中被七情六欲所转,所以常常迷失自我,渐失那分天真无邪的赤子之心,只要我们能勇猛精进,不断找寻心灵的故乡,则菩萨的‘觉情’就不难显现了。

文章关键词: 佛法 修行 证严法师 明心见性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