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一法师:问题识得莫为冤

2016年06月16日 18:12  新浪佛学  收藏本文     
明一法师开示明一法师开示

  这几天,其实平时也常常有很多人跟自己说:“感觉自己退步了,没有好好用功”。而且说的时候很惭愧,很想忏悔,问有没有一个什么办法能使得自己不这样懈怠,希望自己能够永远勇猛精进。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这说明大家知道自己的毛病,只是一时的无明烦恼粗重,难以克服而已。

  其实,知道自己有毛病,那么这个毛病就算是有救了。因为我们往往是自己有什么毛病还不知道,这样就更加不知道要如何去做功夫。这在我们常常说的话“不怕念起,就怕觉迟”中可以看出来。所谓的念起就是有毛病了;所谓的觉迟则是有毛病还没有知觉,知觉比较迟钝。

  所以,我们只要能够及时发现自己的毛病,我们就有救,我们就不冤,这就是所谓的识得莫为冤。因为我们知道自己的毛病之后就可以改正它,世界上没有知道自己有错误而不去改正的人,或者说是没有明知故犯的人。所以,我自己常常说知道了毛病,那么这个毛病就被解决掉三分之二了。

  这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是能够体会到的。我自己以前在做项目或者是在设计、调试软硬的时候就有很深刻的认同。比如我们发现自己的程序有问题的时候,我们的第一个做法就是去找程序中出现错误的地方,为此我们在程序中安设了许多的BUG来进行所谓的调试。

  如果程序运行出错了,而又找不到出错的地方,自己很清楚一定是自己出错了,有问题了。没有找到错误,就要加班加点去找,去调试。如果找到了出错的地方,那么今天如果实在太累还可以先休息,因为问题算是解决了三分之二了。剩下的事情只是改正错误的问题,只有工作量的问题了。

  修行佛法也是一样,我们怕的是问题找不到,甚至成为祖师们骂的:“自屎不觉臭”,要是这样,那么问题就大了。反过来,如果能够知道我们的问题,那么我们就算是解决了三分之二的问题,就有救了。下面只剩下自己去做功夫的事情了。做功夫有很多方式,自己找个适合自己的方式去做就是了。

  比如发现自己懈怠的人,可以在自己生活环境里面供养佛像,这样一看到佛像就会想起生死,就会想起不能懈怠。那么我们就会去用功修行;就会去努力修行;就会去放弃懈怠;就会去精进修行;就会去勇猛修行;就会去……总之我们看到佛像就会想起我们是佛弟子,要了生脱死的话就不能懈怠。

  这就和我们没有学佛的人常常在自己的案头放一个座右铭一样,利用座右铭这个工具提醒自己要努力、要刻苦,对于懈怠心很强烈的人,我们佛弟子还可以应用戒律来约束自己。因为我们知道如果不去努力,那么我们就犯戒了(尤其是菩萨戒,很多是讲我们不去干什么事情是犯戒的)。

  犯戒就要下地狱,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所以我们要守持戒律,就要努力、就不能懈怠。这和世间没有学佛的人应用奖励的效果一样。如果我们精进努力了,我们就可以得到某个奖品,那么很多人会为此而不懈怠。只是我们佛弟子应用戒律的约束会更加强烈一些。

  这些观念在古代的祖师公案里面也是常常能够见到的。比如“识得莫为冤”公案。这个公案是说梁山缘观禅师座下,有个园头。他是个开悟的人。有人要他露个消息,找梁山缘观禅师印证一下。园头说,我不去问则已,要是去问非把梁山缘观禅师从座上问下来不可。

  有一天园头就找到梁山缘观禅师,他们进行如下惊人的对话:

  园头问:“家贼难防时如何?”

  梁山说:“识得莫为冤。”

  园头说:“识得后如何?”

  梁山说:“贬向无生国!”

  园头说:“莫是他安身立命处么?”

  梁山说:“死水不藏龙。”

  园头说:“如何是活水里龙?”

  梁山说:“兴波不作浪。”

  园头接着说:“忽然倾湫倒岳时如何?”

  梁山从法座上走下来,一把抓住园头,说:“阇黎!莫教湿着老僧袈裟角。”

  这则公案写下了这两位已经能彻底觉悟的人境界。所谓的家贼就是指我们与外界接触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因为我们常常被这六根所骗或者说是管不住自己的六根,所以形容这六根就像六个贼一样,在盗取我们法财,在毁掉我们的功德林。

  园头问六个贼管不住怎么办,梁山缘观禅师就说:“识得莫为冤”。这就是我们一直在说的道理。公案后面的解释大家有兴趣可以自己去理解。其实也就是像前面提到的应用佛像等等方式,只是这里应用的是无生法忍的方式而已。初步的理解也可以用心不附物等来理解。

  尤其是后来的“倾湫倒岳”这么大的境界来的时候也是要求你心不附物,要求你像对待一般的波浪一样去做,这样才不会“湿了袈裟角”。我自己好像在以前的日记《自觉》一文中也有所描述,大家要是有兴趣也可以去找来看看,这里就不再重复了。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