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A+A-

广钦老和尚:水果伏虎师(图)

2012年08月22日 13:49  新浪佛学
广钦老和尚法像广钦老和尚法像

  释广钦(1892—1986),法名照敬,派名广钦,俗家姓黄,福建省惠安县人,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12月26日,生在一贫如洗的家庭中。4岁那年,他父母为给长子娶亲无钱,就把他卖给晋江县南门外的李姓人家作养子。他的养父李树,在山坡地种水果为生,日子勉强过得去。养母林菜,信佛茹素,以中年无子,才买一个养子。

  广钦自幼体弱多病,到李家后,养母待他如同己生,为求平安,依当时习俗,养母带他到观音亭许愿,把他送给观音菩萨做契子。广钦7岁起随着养母茹素,终生不改。不幸9岁那年养母弃世,又过了两年,养父李树也病故,广钦至此孤苦零丁。后来经远房亲戚的安排,由乡人带他到南洋谋生。11岁的广钦,在南洋的福建同乡商店里做学徒,事实上是煮饭扫地打杂,过了数年,年龄渐长,体力增加,与人结队上山,垦林伐木,工作虽然辛苦,但赚钱较多,生活也较自由。

  一日散工,工人准备搭乘轻便推车下山,广钦忽有预感,觉得台车不安全,警告同事不要搭这班台车,别人不信,这班车果然途中翻覆。过后同事中有人说:“你自幼吃素,又能料事如神,何不出家修行去?”

  别人是顺口而说,但在广钦听来,“一言提醒梦中人”,想起自幼孤苦,养父母早逝,人生无常,说死就死,人生终要走这条路,自己何必再绕圈子呢?于是他决计返回家乡,出家修行。

  就在1911年,他20岁,到泉州承天寺,向住持转尘老和尚请求出家。转尘命修苦行的瑞芳师为他剃度,承天寺是以“佛喜转瑞,广传道法”八字传承法脉,所以为他命名广钦。初出家,作外坡职事,每日种菜除草,简直和伐木工差不多。并且由于丛林人多,供众不易,饮食粗粝,汤汤水水的没有营养。一日出坡工作,近午收工回寺,闻得午斋云板响时,众人纷纷赶往斋堂,广钦也随众走向斋堂,转尘老和尚却叫住他,要他把出坡的工具各归原位。广钦这时饿得头昏眼花的,收拾着工具,一念嗔心忽起,心想做这么重的活,吃这么差的饭,何苦来哉?一怒之下,丢下工具,走出寺门,心想和尚不干了。

  没有走多远,心中又自忖道:“我原是为了生死大事,才出家修行的。如今吃了这一点苦,就灰心转意,这不是有违初愿吗?”想到这里,立刻返回寺内,收拾好工具,向转尘老和尚复命。老和尚一切看在眼里,说:“吃人不吃,做人不做,以后你就知道。”

  经此一番教诲,更刻苦自励,不敢再有退转之念。他自思自己不曾读书,不认识字,既不能讲经说法,又不会敲打唱念。唯有吃人不吃,做人不做,才能植福报恩。于是除了出坡的工作外,每天为大众盛饭,等大众吃饱,他吃残饭,甚至于把桌上地上散落的饭粒收拾起来吃。寺院中砍柴煮饭、搬砖运瓦的粗活贱役,都抢在别人前面做,从无怨言。如是做了十多年的外坡及杂役,改委为香灯,早起晚睡,清理大殿,以香花灯烛供佛,打板醒众。有一次他睡过了头,慢数分钟敲板,心中惭愧,跪于大殿门口,向大众忏悔。以后他不敢熟睡,夜间于佛前打坐。由于敬戒心重,不时醒来看时间,无意中为他后来的不倒单打下基础。

  到了1933年,他已经42岁了,但还未受具戒,仍是一名沙弥。他之所以不肯受戒,是自觉资质鲁钝,不敢上欺佛祖,下瞒众生。直到他在鼓山寺的一次精进佛七中,证得念佛三昧,才敢去受戒。据他30年后对一位外国来参访者说:“当时,在念佛声中,忽然之间,身心皆寂,如入他乡异国,睁眼所见,鸟语花香,风吹草动,一切语默动静,无非是念佛、念法、念僧。”

  是年,他到莆田县慈寿禅寺从妙义和尚受具足戒。这时,他的剃度师瑞芳已经逝世,他受戒归来,决意入山潜修,请得转尘老和尚应允,携带几套简单的衣服,外加10多斤米,到泉州城北的清源山,觅得一个岩壁上的山洞为安身之所,开始13年的潜修生活。

  泉州城北的清源山,是一座茅草丛生的荒山,山如堆木,一层比一层高,而后山则丛林密布,时有乡人入山打柴。广钦进山,往高处攀登,找到一个宽5、6尺、高一人许的山洞,恰可供他一人安住。于是他就在洞中坐禅念佛。10多斤米很快就吃完了,以后就以树薯野果充饥。日久成为习惯,他就断了人间烟火,成为一个专吃蔬果的自然人。后来他到了台湾,也是一直以水果为食,因此信众就称他为“水果师”。到80岁以后,因为牙齿全脱,始渐用流质的果汁乳为食。

  清源山的后山多猴,亦有老虎出没,他居山日久,人兽和平相处,彼此了无畏惧,后来遂有猿猴献果、猛虎皈依的传说。泉州人皆知“伏虎师”其人。

  他在洞中潜修,经常入定,传说往往一定经旬。有一次,一定逾月,不食不动,入山打柴的樵夫,日久不见这位“伏虎师”的踪迹,就找到洞中探视,见他跏趺而坐,鼻息全无,误以为已经入寂,急到承天寺报知转尘老和尚,以人死入土为安,不能任置洞中。老和尚亦感到事情有异,一方面命人上山,准备木柴,另一方面送信给卓锡永春普济寺的弘一法师,请他前来鉴定。弘一法师得信,即赶到承天寺,与转尘老和尚上山探视。弘一法师到洞中观察良久,肃然赞叹曰:“此中定境,古来大德亦属少有。”乃弹指三下,请师出定。

  广钦在洞中潜修13年,他的内证境界,非外人所能揣知。1945年,下山返回承天寺。翌年夏天,端午节后,福建永春的林觉非居士到承天寺游览,与师相遇,洽谈甚欢,事以师礼,并告以将赴台湾谋职。二人过往十余日,分别之时,广钦告林居士曰:“你到台湾教书,务要与我来信。台湾佛教受日本神教影响,已是僧俗不分,我与台湾有缘,将渡海兴建道场,度化众生。”林觉非抵台后,初任教职,继任职铁路党部,与广钦保持联络。1947年5月,在林觉非的安排下,广钦与一位台籍的普旺师结伴来到台湾。普旺师是基隆人,后改名普观,为基隆市佛教讲堂住持,现已圆寂多年。

  广钦抵台时,已55岁,初在基隆的极乐寺、灵泉寺等处挂单。中秋节后,到台北新店,在碧潭吊桥对岸的空军公墓附近,得一废置的日式空屋住下来。翌年,于新店后街的山壁间,凿了一个山洞,命名曰广明岩——后来于此改建成了广明寺。1951年,他在山洞右后方的大石壁上,雕凿了阿弥陀佛大佛像和佛龛。佛龛高两丈六尺,宽一丈九尺,深九尺。佛像高两丈一尺,莲座高三尺,长八尺,宽六尺。这是台湾首开凿石造像风气的第一座大佛像。

  在这段时间内,有一件夜度日人鬼魂的故事。任职台糖公司的周宣德居士,住在万华昆明街的台糖宿舍,他常到附近的法华寺礼佛,受寺中斋姑之请,每星期天在寺中为信众讲经。据寺中斋姑告诉他,寺中夜间闹鬼,门窗会无人自启,电灯也会无人自开,所以夜间无人敢住在寺内。

  有一天下午,周居士在法华寺附近的西宁南路上,遇到一位身材不高的老和尚。周居士合十为礼,请问法号,答曰:“广钦”。问住何处,答“没一定”。周居士看他步伐轻盈,目光炯炯,颇有道行的样子,乃请他到法华寺休息。二人进入法华寺,老和尚先礼佛,然后在地板上跏趺而坐。寺中斋姑欲为老和尚备晚餐,他说:“我不吃饭,只吃水果。”周居士到寺外买了一串香蕉,放在他身旁的木桌上。到了黄昏,他不言去,周居士与斋姑等相继离寺,留下他一人在寺中过夜。

  第二天早上,周居士与斋姑们到了寺中,老和尚仍坐在原处,手指殿前右侧一客房说:“那里有两个日本鬼,你们去翻开榻榻米,取出尸骨,让我给他们超度。”

  斋姑们找工人来掀开日式房右侧的地板,果然找到了两具骷髅。老和尚叫他们把骷髅放在焚化冥纸的炉中烧掉,他在旁念佛念咒,然后回到殿中说:“已经超度了。”当日他仍没有走,吃了些香蕉;晚间仍在原处打坐。第三天早上,他说右侧后面的寮房里还有一个鬼。工人掀开日式房的地板,果然又发现一具骷髅,也送入炉中焚化,老和尚念佛持咒后说:“他也走了。”

  在老和尚超度亡魂之后,寺中平安无事,夜间不再有异常事件发生了。

  1951年底,老和尚听说土城、三峡界处的成福山上,有一天然古洞。有一天,他率领几名弟子到成福山,攀藤而上,在山上发现一个东向的天然大石洞,高两丈多,深两丈多,宽数丈,他打发弟子们回去,独自留在洞中。夜间有月光照射,翌晨朝阳初升,光霞照耀洞中。老和尚为之命名曰“日月洞”。洞顶有泉,清澈甘美。于是就在洞中过着隐居的生活。后来,他在洞外搭建木屋三间,供奉地藏王菩萨圣像,并在洞顶另建茅棚,接引弟子同修。日久之后,附近的善男信女去参拜他,愈来愈多。

上一页12下一页

分享到:

佛教万年历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