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博物院展出“唯善呈和”万德法师书画作品展

2014年09月15日 10:23  新浪佛学  收藏本文     
山西博物院展出“唯善呈和”万德法师书画作品展山西博物院展出“唯善呈和”万德法师书画作品展

  8月18日至9月18日,由山西博物院主办的 《唯善呈和——万德书画作品展》在山西博物院会展中心开展。展览共展出万德法师书画作品200余幅,以中华传统笔墨,表达对自然、人生的感悟,激发观众对“善”与“和”的心灵共鸣。

  万德,号雪菴,大同法华寺住持,1975年出生于山西祁县。自幼学习书画,1996年至2000年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万德法师的绘画作品多取材于山水、花鸟、人物等,画风清疏淡远、宁谧洒脱、诗画相融,继承了中国传统文人画风 “以禅理入书画,借书画阐禅理”,用清新的笔墨语言抒写了参悟身心世界、尊重生命现象的独特感受。

  《唯善呈和——万德书画作品展》自2013年起,已先后在北京新保利、台湾佛光山、马来西亚吉隆坡举办巡展。本次在山西博物院展出是巡展中的第四次展览。此次在太原展出后,还将应邀赴香港、日本等地巡展。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由远古走来,便散发着其独特的芬芳。由“甲骨文”,中国最古老智慧的汉字开始,便记载历史的沉淀与文明的结晶。及至后来,随着笔、墨、纸、砚的相继诞生,同样也担当起传承和记载文明的历史重任。华夏民族,是最具智慧和开创精神的民族,在不断了解和掌握与自然相依并存的关系中,随之也创造出了无数的历史文明。人文关怀,一直是先辈智者不断总结和提倡的核心。历代文人士子,用手中的笔不停地书写着人与自然、人与万物、人与生命之间的丰富情感,所以也不断产生了无数文化遗珍。笔、墨、纸、砚与琴、棋、书、画,一直并驾齐驱。在抒发人对天地自然的高度认识和体悟。无论是儒家的“止于至善”、释家的“众善奉行”、道家的“上善若水”,这种大善同行的过程,正是走向人与自然天地万物和谐共生的过程。人类文明的进步,必定要以“和”为主旨。人心的和善、社会的和谐、世界的和平,也是人类永恒的关怀和主题。

  展览分为三个部分,集中展出万德不同题材的作品200余幅。第一单元为小品和手卷,表现了“信手拈来皆为道”的中国先贤哲思、文人情趣和生活感悟。第二单元通过“梅、兰、竹、荷”四君子、仙佛人物画与传统诗词书法等作品,体现“笔善意和”、“含道映物”的哲理思想。第三单元展出巨幅的经塔、观音和墨荷作品。使人感知“为往圣继绝学”的意志与信念,才是文化与艺术传承的精神力量。

  塔经抄写缘起历程

山西博物院展出“唯善呈和”万德法师书画作品展山西博物院展出“唯善呈和”万德法师书画作品展

  塔的建筑形式缘起于古代印度 称作窣堵坡或浮屠 是供奉或收藏高僧佛舍利(佛骨)之建筑 随着佛教传入中国的窣堵坡与中土的重楼结合后 三国之际 丹阳人笮融 大起浮图 上累金盘 下为重楼 是中国造塔的最早记载 所造的塔为楼阁式 经历了各朝的发展 并与临近区域的建筑体系相互交流融合 逐步形成了楼阁式塔 密檐式塔 亭阁式塔 覆钵式塔 金刚宝座式塔 宝箧印式塔 五轮塔 多宝塔 无缝式塔等多种形态结构各异的塔系

  中国塔一般由地宫 塔基 塔身 塔顶和塔刹组成 地宫藏舍利 位于塔基正中地面以下 塔基包括基台和基座 塔刹在塔顶之上 通常由须弥座 仰莲 覆钵 相轮和宝珠组成 也有在相轮之上加宝盖 圆光 仰月和宝珠的塔刹 这些形制是由窣堵波演化而来的

  塔在佛教之中位极尊贵 意非寻常 古代修建寺庙多造佛塔 以为恭敬供养 绕塔修行 如《造塔功德经》《譬喻经》举出十种造塔之殊胜果报 一 不生于边国 二 不受贫困 三 不得愚痴邪见之身 四 可得十六大国之王位 五 寿命长远 六 可得金刚那罗延力 七 可得无比广大之福德 八 得蒙诸佛菩萨之慈悲 九 具足三明 六通 八解脱 十 得往生十方净土 《僧祇律》中说 若人于百千黄金布施别人 所获得的功德 不如一善心 恭敬礼佛塔的功德

  随着佛教来华后的逐渐生根开花 佛教寺院和佛塔也林立广布 起初寺院的建筑多以塔为中心 围绕完成其他建筑 佛教的广泛流传和深入民心 也使得历朝历代建寺造塔几现高潮 依序为北魏 唐 宋 辽金 明 其中更有奇者 唐宋间已有抄写经塔之先河 此塔经是将佛教经文经排列组合 围绕成形 远看如一塔影侧现 如此精妙之物 观者美不胜收 但需大量的智巧和工夫

  经文浩浩 实渡河越海之舟航 宝塔巍巍 乃导迷标月之智炬 纵观历史长河 艺林奇葩不绝 禅林英萃无穷 历代丹青高手或施墨翰以寄情抒臆 禅家妙笔或挥动霜毫而传法弘道 是故艺林高士往往喜交禅林耆宿 禅借艺而远播宗风 艺假禅以擎树高标 艺禅之契悉在文字 英华

  古来士子贤才无不诗文精妙 往往通禅旨方为墨客上品 历代高僧大德多是笔墨清华 每每贯文词乃称禅林尊宿 诚如古语所云 佛门常会龙门客 禅林时集翰林人 诗为禅家拈花手 禅为诗家裁玉刀 是以禅艺相通 双旨互灌 多有历代丹青翰墨之佳作 激扬文风 清品如流

  回思二十余年前 因参拜清凉山 偶于大显通寺之佛国藏珍楼得瞻一康熙三十一年(公元一六九二年)之巨幅《华严经》塔 其字如蝇头 阶层鳞次 飞檐翘角 塔刹风铃 须弥莲座不一而足 获瞩之下三拜九叩难平胸臆 如此精美之作竟然沉睡三百余年 实实难得一睹真容 拜瞻之下 为古德之精神钦佩至极 折服无余 归即自忖 予向极喜翰墨丹青 何不学为所用 发古之大心 为往圣继绝学 以利将来

  是以拜瞻古代塔经为吾之初衷 触动发心再造塔经 旋归省城太原崇善寺 经禅临池之暇 久作思考如何着手 若落实是举实亦寸步维艰 只有查找有关文字数据 寻知中国古塔之历史沿革 式样规制 又驱车查看古塔实物 摄影拍照以备归来参照设计 经逐一斟酌反复推敲 又复查校经文 排列拼甃 经数年方有《法华经》 《楞严经》 《无量寿经》 《金刚经》之雏形 设计稿始得初成

  其中《无量寿经》塔犹值一说 山西应县有佛宫寺之释迦塔 俗称应县木塔 乃木构塔中年长之最 此塔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一零五六年) 为塔中之寿者 已有九百五十七年 通高六十七点三一米 外五内四层 暗合九五之尊之意 久经斟酌 最后以此塔为创作蓝本 设计《无量寿经》 两者寿域相应 以祈正法常住 久利群生

  虽经数年之修改推敲 雏形得见 最后当需择一寂静之所 方能实施抄写 遂于定纸购笔 循序添备妥当之下 二○○五年择地大同 选得一僻静之所 名之华藏精舍 遂于此精舍掩关三载 素食简服 净心静穆 一划一字 终历三易寒暑 塔经告竣 遂成 《法华经》塔两部 《楞严经》塔一部 《无量寿经》塔七部 《金刚经》塔一部 又刺血将以上四种塔经各写一部 共合计血墨经塔十五部 另书《楞严经》《普贤行愿品》《心经》《金刚经》等血经多部

  抄写完毕后 送经北京装裱具轴 其中《法华经》塔经文字数为六万九千二百七十六个字 落款四十个字 共计六万九千三百一十六个字 《楞严经》塔经文字数为六万二千零三十五个字 落款三十二个字 共计六万二千零六十七个字 纵约九米 横约三米 《无量寿经》塔经文字数为一万七千三百九十八个字 落款五十个字 共计一万七千四百四十八个字 《金刚经》塔经文字数为五千一百七十五个字 纵约三米 横约一点五米 并将其中《楞严经》塔奉送五台山普寿寺收藏供养 《法华经》塔奉送河北赵县柏林禅寺收藏供养 《无量寿经》塔分别赠于五台山黛螺顶 山西交城玄中寺 苏州灵岩山寺 江西庐山东林寺等收藏供养 其余血书《法华经》塔 《楞严经》塔现收藏于大同法华寺藏经楼 《无量寿经》塔及《金刚经》塔之血经 陈列于东西展厅 以飨诸仁者法眼

文章关键词: 万德法师 佛教书画展 塔经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