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中国香道文化高峰论坛六大家品香论道

2014年11月24日 10:51  佛光网  收藏本文     
第三届中国香道文化高峰论坛六大家品香论道第三届中国香道文化高峰论坛六大家品香论道
第三届中国香道文化高峰论坛六大家品香论道第三届中国香道文化高峰论坛六大家品香论道

  “香”约河北,以香结缘,美丽唐山,秋色迷人。2014年11月15日上午,由全国燃香产品分技术委员会、中国香文化研究学会、河北省香文化研究所主办,《中国制香技术》编辑部、河北古城香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河北省茶文化学会协办,金古月集团承办的第三届中国香道文化高峰论坛在美丽的凤凰城唐山隆重召开。使千年香道文化重新又袅袅腾升起缕缕香烟,净心闻香,吐香蕴玉,无量无边。来自全国各地香文化爱好者200多人参加参加了本次论坛。著名香文化专家陈云君、宗舜法师、乔木森、马守仁和连续三届中国香道文化论坛策划人舒曼,以及河北古城香业集团董事长杨金庆等莅临大会并作演讲。

  宗舜法师:“烧香者,亦非世间有相之香”。这是说,我们焚烧的香并不是世间的沉檀龙麝这些有相之香,“乃是无为正法之香”。

  宗舜法师,湖北人,字化默,号无尽灯楼,禅宗曹洞宗第四十九代传人,历任苏州戒幢佛学研究所弘法部、教学部、研究部主任、研究员,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学术委员会特约研究员,南京师范大学客座教授,江苏尼众佛学院研究生导师,现任中国佛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香论作品有《法身香光自庄严》。

  香道的历史文化变迁,经过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反复雕铸,使它凝聚得如此厚重、丰润和神秘。其中,佛门用香缘于印度,譬如《大智度论》里所载,烧香是在寒时,涂香是寒、暑天皆可。寒时加些许沉水香,热时加些许旃檀香,冷时适烧沉水香,热时适烧檀香,以及《妙法莲华经》里涉及以香花、涂香、烧香、末香供养等记录,这些文字记载足以证明二千多年前印度人用香达到了极致。本次论坛第一位演讲者乃宗门香事高手宗舜法师以《宗门香事》入题与众开示。言语间不紧不慢地宗舜法师从佛教说香、香之十德、香之六事、香与解脱等四个方面为与会者勾画出宗门香事之发展轮廓。宗舜法师开示重点则以“辨香”、“选香”、“合香”、“焚香”、“赏香”和“忘香”的香之六事进行言简意赅地归纳和梳理,显现出佛门用香的细腻与考究。

  宗舜法师所演讲的核心内容所在,便是佛门香道的精神层面要义——“香与解脱”。宗舜首先引述达摩大师所造《观心论》中说:“烧香者。亦非世间有相之香,乃是无为正法香也,薰诸秽恶业悉令清灭”之语,阐述佛门正法香中“戒香”、“定香”“惠香”、“解脱香”“解脱知见香”的种种关联及关系,并得出佛门“五香”乃世间无比——以智慧之火,烧无价之香。

  “烧香者,亦非世间有相之香”。宗舜法师最后指出,我们焚烧的香并不是世间的沉檀龙麝这些有相之香,“乃是无为正法之香”。无为正法之香“薰诸臭秽”,能够熏除这些污垢臭气,“断无明恶业,悉令消灭”,把无明恶业都能够断除,令他们全部消灭。所以宗门香事核心落脚点是在这里,以无为正法,断除烦恼恶业,解脱生死轮回。佛教的香事,是解脱之事。佛教的香道,是成佛之道,如是而已。所谓焚香者要进入到“终日焚香而不知香在哪里?”的境界中去。宗舜法师言近旨远,把宗门用香思想表达淋漓尽致,犹如用释迦之香焚出清净光明,香气弥漫,渗透众人心灵。香有多种,焚法各异,事在人为,其果归一:宗门香道,是成佛之道。以此引宗舜法师一偈:

  佛教我观有为相,静室独坐月朦胧。忽闻比丘烧沉水,一缕寂然入鼻中。

  乔木森:香艺,就是艺术的表现香和艺术地感受香。香艺的生命就在于创新,只是这种创新要符合艺术表演的规律,而不是其它。

  乔木森,上海人,早年从事专业文学创作,出版电影、戏剧、电视剧本、小说等多部。曾任上海市茶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现任上海市香艺研究所所长、研究员。2010年首次提出“香艺”、“香艺师”概念与名称,并完成初、中、高级香艺师职业培训教材的编写。同时开办香艺师职业培训。香论作品有《香艺为什么这样香——试论中国香艺培训及当代生活》,另有《中国香艺》一书也即将出版。

  物换星移,星斗之变,在中国香艺文化的发展进程中,儒释道三教用香从互争雄长中走向了携手共勉,从争奇斗胜中转入暮气横秋。如今在中国香艺诸多培训中,当以上海市香艺研究所所长乔木森先生所创办的香艺培训基地而闻名。从中国香文化角度而言,上海香艺在当今中国香艺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地位。本次论坛第二位演讲者乃中国香艺海派创始人乔木森先生以《简论中国香艺》契题和与会代表共同分享了中国香艺的魅力。

  乔木森先生首先梳理出中国香艺的几大要点——香艺、香艺表演、香艺中香品概念、香艺反映香完整性等元素,显现的则是一种完美香事与古老文化相得益彰,共融共进,继而升华到一种艺术表现形式。

  说到香艺,乔木森认为艺术地表现香,也就是运用艺术的形式、艺术的方法将大自然的香体应用于我们的物质生活。艺术的感受香,就是通过艺术的环境、艺术的感觉去体会香;说到香艺表演,乔木森认为,不同香料的体现,不同香器具的运用,不同香料的行香过程与方法,不同香气的不同感受方式,不同时期不同香气文化的表现与体验,都需要香艺的表演来推广。人们正是需要通过这样的载体与媒介走进香,认识香,喜爱香,我们完全没有必要排斥它;在谈到香品概念时,乔木森说道,纵观这几年来各地所举办的香博会,基本上总是四大件:沉香原料、线香、珠串、与香炉。而这些香品的样式也基本都是传统的。它从一开始就不能满足当代人对香生活的物质需求和精神追求。鉴于此,今天的香品,必须要进行在继承中国古代香文化的基础之上,广泛地进行香品的创新与利用。不然,香文化还是一种小圈子的自娱自乐,真正的香文化复兴之梦仍旧不会醒来。

  在香艺反映香完整性方面,乔木森最后总结道,当下所出现的一些所谓的香道,只是一种从日本舶来的用香形式。从方法上既不科学,在观赏上也不艺术(演示)。这些所普遍表现的仅仅是一种沉香的体验。许多香品如香囊、香敷、香衣、香浴、香医、香艺、香饮、香食、香玩等等,花卉香、草本香、脂类香也可以成为了主香。而不同香料的不同功效,又是沉香一种所不能概全的。

  乔木森先生的演讲,除了概述中国香艺外,这背后蕴含着他对创立现代香艺的美好愿景,寓言深刻,启人心扉。他对香艺之见,同样以一种科学精神架构起中国香文化体系与其脉络的传续。

  马守仁:合香,按照一定的香料配伍原则,按照不同剂量调和在一起,使气味融合,满足合香者身心诉求,从而形成的一种独立香品。

  马守仁,长安人,号冷香斋主人、南山如济等。生平无它好,唯嗜茶、香道、读书而已。读书之余,坐而瀹茗;煎水之余,起而焚香,信奉以为人生乐事,不过如此而已。现在各地辅助多所香道研修班。香论作品有《佛教典籍用香述略》《山居焚香》。

  合香一直是中国古代用香的主流,直到明代中叶以后,单品香的品鉴才逐渐取代了和香。但和香的方法却得到保留,特别是在线香制作方面。合香方法在明代传入日本,日本香道中常说的“六种熏物”,就是六种和香,也称炼香。随季节的更替而制作的六种经典配方——“梅花”、“荷叶”、“侍从”、“菊花”、“落叶”、“黑方”。究竟什么叫合香?本次论坛第三位演讲者乃山林派香道师马守仁先生以《合香七要》为题与众分享了如何配料制作香品的要点。马守仁常日隐居终南山,以袅袅的香烟,清悦的梵音,淡淡的清茶,构成了他终南山神秘而具魅力的如来隐室。

  马守仁先生在演讲中认为,混合诸香的技术对中国人而言,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中国人长久以来依“君臣佐使”的原则,混合各种药材以配制复方方剂,来达到理想的疗效。这种调配复方药剂的观念和经验,自然会带给和香者宝贵的理念。关于合香七要,马守仁依据隋代《香法》《杂香方》《龙树菩萨合香方》和宋代的《香谱》以及明代《香乘》等史籍,归纳整理并阐述了合香七原则。

  马守仁说,一要按传统合香方和合香品,做到货真价实;二要根据古方,酌情加减香料配方,以达到最佳效果;三要不可虚妄夸大合香医药作用;四要香料炮制、粉碎、合和、熏烧等程序,可借鉴现代工艺;五要香丸、香饼是传统合香成果,可以借鉴;六要单纯的末香(无论粗、细)窨制后用来熏焚效果更佳,而且有益身心健康;七要香材无论贵贱、香器无论精粗,总以长养香德为要。

  马守仁最后介绍,至隋唐时期,和香方法大兴于世,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和香方。如,唐开元宫中香、江南李主帐中香、唐化度寺衙香法、后蜀孟主衙香、钱塘僧日休衙香、杨贵妃帐中香等。合香一直是中国古代用香的主流,直到明代中叶以后,单品香的品鉴才逐渐取代了和香。但和香的方法得到保留,特别是在线香制作方面。

  马守仁的演讲一如一股山野清风徐徐袭来,湛然飘香,甚至是一种心性的显发而香洁久远,给我们描绘出一幅终南山美妙有趣的山居香道生活。

  杨金庆:现代制香告诉你,古代熏香体验中并未科学检测,天然合香可能含有危害物质影响人体健康,为了对人体安全要相信标准,香道用料需要检测。

  杨金庆,河北人,国家燃香标准起草人之一。1983年创办“古城香业”,2004年获得中国燃香行业第一个中国驰名商标;2012年其制香工艺获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古城香业在十年间连续通过中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以及国际质量体系英国皇家UKAS认证。香论作品有《一支美好东方熏香是怎样制造出来的》。

  焚香起源于汉,兴于唐,盛于宋,自古至今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古代用焚香或熏香驱瘟防疫、养生保健、香化环境、美化生活,祭祀先贤、祈福未来等等,熏香的用途广泛,在欧美国家熏香用于精神疗法的保健,称为熏香疗法,在东南亚国家称为芳香疗法。由于人们习惯的认识海外的一些负面影响,人们普遍认为香精是化学合成的香品,制成的香品含危害物质影响人体健康。又认为天然香料是芳香植物制成的香品。其实,无论是天然香料还是香精做馥香剂与填充料配制而成的香品,对都可能含有危害物质。本次论坛第四位演讲者乃中国香产品标准制定者之一、河北古城香业集团董事长杨金庆先生以《天然香料和香精两种馥香剂制成焚香品安全性》为题,解答了目前香文化爱好者最为关心的问题——合香的配料究竟哪些具有对人体的危害性。

  杨金庆在演讲中首先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香道应用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随着社会科学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焚香的安全性。目前,市场上许多所谓香道小作坊制香时,常用柴粉杂物做填充料和某些化学添加剂,这些香对人体健康无安全保障。燃香熏香制作过程中,无论古代和现代都要加入植物填充剂料。譬如,香成型用的粘粉、榆树皮、白胶(榆木)粉、水麻皮、红粉、木粉、红糖和蜂蜜以及燃料、助燃剂等等,都有可能含有重金属、甲醛和烟雾危害的物质,但它和国标生产的香道产品在外形上无显著差异,消费者并不了解该产品重金属已经超标,已经对人体产生了危害。

  杨金庆先生指出,目前国家对焚香产品有三项强制性规定:一是重金属的含量指标(毫克\千克):铅≤90;镉≤75;汞≤60;铬≤60;砷≤25;二是有害物质含量的指标(毫克\立方米):甲醛≤0.10;苯≤0.11;甲苯≤0.2;二甲苯≤0.2;三是对原材料进行了限制指标:不得使用含镁及类似含镁的易燃易爆等物质。

  杨金庆先生最后说道,中国古代有许多香方,但对于天然香料的现状与安全性,这在当时条件下难以检测植物配料遇燃所产生对人体的有害物质,尤其与沉香、檀香合香时,哪些植物可取,哪些植物不可取,这都需要进一步考证和进行科学检测。所以说,焚香的标准是很重要的。随着香道文化的复兴,制香作坊正在逐渐增多,出现了国家级制香产品少,三无(无营业执照、无厂名、无品牌)香品多,真香少,用垃圾香精泡制的假沉香多,无标、无厂、无标准标注、无生产日期的香道产品充斥市场,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杨金庆先生的研究课题,是目前初入香道抑或是玩香人最为关心的问题。杨金庆认为,历史赋予了香文化如此厚重文化底蕴的载体——香道产品,最终还是要回到国家标准的问题上来。

  陈云君:香学概要,真品、精品、良品、巧合和规制为“本体五要”,以及作诗、听琴、书画、弈棋和品茶为“外延五事”。

  陈云君,江西人,著名诗人、书画家。幼承家学,及门诗古文学者、书法大师吴玉如,并亲近巨赞法师、梁漱溟先生于佛学、诗词、书法、绘画潜心研习40年。书宗晋人,画追四王。酷爱品茗焚香,固守儒家道统,“这是陈家的传统,从陈宝箴到陈寅恪无不如此”,陈云君如是说。香论作品有《燕居香语》《香界七笺》。

  人类用香始于神秘崇拜。先民先认识食物之香气,进而再认识花木之香气。后为礼敬天地,于是选用有香气的食品、花草,偶而焚之,见烟气直上山顶融合于云端,以为烟气上升氤氲的状态可以与上苍神仙通话,故以“燎烟”演变成“焚香”,并乃至后有所谓“香学”概念。

  关于香学,海内外著作较多,内容大同小异,大要在于介绍香料、使用香料,特别是对沉香本体论述较多,也涉及香文化或者日本香道之语,但总觉文化气息欠少。所以,陈云君教授所著《燕居香语》刻意弥补此处缺陷。本次论坛第五位演讲者乃中国香道重量级人物陈云君教授,恰以《香学概要》入题阐述了香学“本体五要”和香学“外延五事”的文化内涵。

  激情饱满的陈云君先生在演讲中说,所谓香学的“本体五要”乃指真品、精品、良品、巧合和规制五个方面:关于“真品”,在于香商之诚信和玩香者的知识问题。目前香道产品的炒作,还是出现在价格问题上;关于“精品”,在于对稀有奇南原料、奇南制品和古香收藏,以及丝奇南、零碎奇南、奇南粉等用作煎香品鉴的问题;关于“良品”,在于上品沉香和以原品煎香、香粉篆香的使用上问题;关于“巧合”,在于香本合理配合(如沉香配冰片、檀香配柏香)与混合配(如沉香、檀香配诸花)的问题;关于“规制”,在于如何禁止使用化学香精或少用天然萃取香精与不使用动物胶的问题。当然,陈云君先生演讲重点主要还是体现在香学的“外延五事”文化内涵。

  陈云君先生指出,作诗、听琴、书画、奕棋和品茶构成了香学“外延五事”,诗人焚香,宜用精品原香(沉、檀原物)或巧合之香煎香;琴者焚香,宜用规制线香,置于琴桌一角,用精致香炉一支独立,清烟袅袅而上。以琴曲配香很重要(如普安咒宜配红土沉、高山流水宜配奇南、十面埋伏宜配印度老山檀等;书画家焚香,宜用良品,或巧合之香煎香,淡淡轻烟。写住经及小楷,宜精品煎香,无烟为上。写草书宜良品篆香,远置飘香;棋手焚香,宜用良品篆香,稍远置于棋台之外,取其飘然而偶至;茶者焚香,宜用良品线香,配精致小香炉,茶者听琴,以茶配香,品绿茶、白茶宜奇南及红土沉,品普洱、铁观音、大红袍宜配印度老山檀之类。

  陈云君先生最后强调,所有合香、制香皆可用于各类外延,可以依主人所好而定。陈云君先生此番香话人生,除了让人刮目相看之外,更多的则是对文人焚香感叹不已。而如今,当我们触手“文士焚香”这一现象时,发觉以陈云君先生为代表的香学要义则让现场代表陶醉其中。

  舒曼:不疯魔不成活:就茶文化而言,使得不想“神经”的人急着要“神经”;就香文化而言,使得不知“神经”的人正在走向“神经”。

  舒曼,上海人,茶文化学者,《吃茶去》杂志总编、河北省茶文化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世博十大名茶总策划兼总执行人,连续十二届河北省金秋茶会总策划兼总执行人,连续三届中国香道文化高峰论坛总策划兼总执行人,连续四届京津冀茶馆三地茶馆经济区域合作论坛策划人兼总执行人。香论作品有《香文化漫谈》,编写中国第一本香文化刊物《古城香文化》。

  今天的香道文化高峰论坛开得很成功,各位专家就中国的香道、香学、香艺以及宗门香事发表了各自的高见,当然也存在不同的观点和看法,这是好事,学术上历来倡导百家争鸣。我是本次大会的策划者和组织者,想留出更多的时间聆听专家的高见,所以本次论坛没有安排我发言,但我还是借上台通知会后事项之际,情不自禁地想说几句。

  刚才听到陈云君教授谈到时下茶文化与香文化都要“神经”了,而且就茶文化的“博大而不精深”和香文化的“精深而不博大”谈了些许看法,我对这个说法很感兴趣,昨天在饭桌上就已经与陈云君先生、马守仁老师等点到了这个话题,在此想补充几句。

  陈云君先生所谈到茶文化与香文化都要“神经”了,这“神经”两字绝不是贬义词,而是指对茶文化抑或是香文化进入痴迷的状态、进入痴迷的境界,掉进“茶堆”或“香堆”里不能自拔的人。说得崇高一点,就是指一种职业精神抑或是敬业精神。陈先生几年前就曾经说过“中国茶文化博大而不精深”,主要指精细化程度不高。我的理解是中国茶文化没有像日本茶道、英式下午茶在世界上美誉度和知名度,在此情形之下又发生了原本就是普普通通的中国茶被人炒作的已经“物是人非”了,还譬如说,茶叶的农残超标问题;各地毁林种茶大开茶园面积增量,导致中国每年大几十万吨茶没人喝的问题;地方茶文化资源或产业发展各自为阵、各立山头问题,等等,等等,这些与茶文化的“精深”是格格不入的,这是茶文化“神经”的另一走向,不可取。但即便如此,诸多有一点“旧”的文人雅士仍耐不住寂寞而纷纷归茶,掉进了“茶坑”爬不上来了,真的有些“神经”了,这其中况味有俗有雅。如今,香道文化大兴,茶者又往“香堆”里跳,我五年时间里策划了三次“中国香文化论坛”,也是“神经”的一种表现,无事找事,是谓弘扬中国香文化。然而,现在的香道文化又似乎正在步入误区,以为玩“沉、檀、龙、麝”者就是在弘扬中国香文化,就是“玩香”,对于百花中的诸香似乎看不见,究于玩“沉香”者,毕竟是少部分人玩得起,点火焚香,不如说点火“烧钱”,如此说来何以普及?我很赞赏乔木森老师提出的“让香艺走进生活”,现在他所做的一切就是把香艺普及到大众层面。综上所述,于是得出:

  中国茶文化博大而不精深,而且已经“神经”了——大众而无影响;中国香文化精深而不博大,而且正要“神经”了——小众而无普及。但是,毕竟茶文化和香文化在当今中国吵得很热,竟如注入了兴奋剂,大有如火如荼之势,于是又得出:就茶文化而言,使得不想“神经”的人急着要想“神经”;就香文化而言,使得不知“神经”的人正在走向“神经”。

  对此现象,刚才宗舜法师在今天演讲中说得极妙:“不疯魔不成活”。我懂得这句话的道理,无论对茶文化还是对香文化具有一种深深的迷恋,这种迷恋让人深陷其中,如痴如醉,忘我地全身心付出。古往今来能成就一番大作为者,不乏疯魔之辈,唯有此等“神经”者的痴迷投入才能终成大器,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贡献出成果。但是我想,但凡“神经”不可转入“极端”为好,时时要有理性的头脑。

  陈云君教授已经从学术层面对今天的论坛作了很好的总结,我只想从行业层面说一些自己的看法。有些茶馆,香产品和茶产品都在经营。现在有很多茶文化的痴迷者开始痴迷于香文化,而香文化的爱好者也开始痴迷于茶文化。茶与香从来也没有分过家,自古文人焚香、煮茶、插花、挂画“四艺”,都是互为体用关系,茶与香两者同样是互为体用,茶馆当以茶为体,香为用,香馆当以香为体,茶为用,体用结合,两者兼顾。

  最后想说,“神经”也好,不“神经”也罢,弘扬香文化的最终目的就是步入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一种境界里去,就像今天宗舜法师所言——早日到达“终日焚香却不知香在哪里”的境界中。如此,升华到精神高度,功德无量!

  这场学术论坛,其实已经超越了就香论香的一种交流,所有专家学者都是茶文化研究领域的佼佼者,但都又“耐不住寂寞”纷纷跳进了“香堆”,并且在香文化领域研究颇深,有独特见地。可以说,这场论坛其意义在于“如是我闻”,开启发掘中国香文化资源,以清净之心为基础,用“香之十德”焚出一炷中国传统文化的心香,表达了一种正直、清廉、善良、高尚的香品和“正清和雅”之香性。先香艺后升于香道,然后妙观大义,启心贞照,识以悟新。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也许常常会因为一杯茶、一炷香而谋面,但相同的场合、相同的环境、相同的主题、相同的人物又有几何?大家的内心总觉得有一份眷恋,眷恋那香炉中散发不尽的兴味。一次中国香道文化高峰论坛,是一台助推器,助推器的作用能使中国香文化得到进一步发展。中国香文化发展到今天,连续三届唐山高峰论坛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

  中国香文化,是几千年来我们祖先留下的一份宝贵资源。历史将证明,古老的中国香文化,越闻越有味,越嗅越入心!(舒曼)

文章关键词: 烧香 香道 中国香文化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