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灵澈《东林寺酬韦丹刺史》赏析

2012年10月19日 16:09  新浪佛学

  文/邢汶

东林寺酬韦丹刺史

                                          (唐)释灵澈

年老身闲无外事,

麻衣草座亦容身。

相逢尽道休官好,

林下何曾见一人?

【作者简介】

  释灵澈(?~公元816年),又名灵彻,俗姓汤,字源澄(或澄源),会稽(今浙江绍兴)人。灵澈早年住在今绍兴云门寺,讲经授徒之余,诗文亦颇有名望,与刘禹锡、刘长卿、吕温等名士相交甚密。后游吴兴(今浙江湖州),结识当时负有盛名的诗僧皎然,成为知遇之友。皎然对灵澈的才华非常推崇,把他引见给当时担任御史中丞的诗人包佶,尤其盛赞灵澈的《归湘南作》“山边水边待月明,暂向人间借路行。如今还向山边去,唯有湖水无行路”。后来皎然又带灵澈去面见包佶,包佶给予了很高的礼遇。

  因此,灵澈的诗名,因皎然的推荐和赞誉,而逐渐隆盛。尽管两人无师徒之份,但推测灵澈应比皎然年幼很多,又有知遇之德,所以后世大多称灵澈是皎然诗风的最佳继承人。权德舆称灵澈是皎然的入室者,赞誉他的诗歌如“风松相韵,水玉相扣”。刘禹锡在追忆少年时光时,曾生动记载了灵澈与皎然在一起的情景:“初,上人(指灵澈)在吴兴,居何山,与昼公为侣。时予方以两髦,执笔砚,陪其吟咏,皆曰‘孺子可教’。”

  后灵澈辞别江浙,进入湖北、江西、湖南等地,曾住东林寺,后驻锡衡岳寺,不知所终。

  生平见《宋高僧传》卷15,《全唐诗》录其诗一卷。

【说明】

  公元9世纪初,大唐宪宗时期,著名诗人韦丹在江西南昌做官,担任江西观察使。同时,另一位著名的诗人灵澈和尚在距离二百公里外的庐山东林寺驻锡。两人交情很好,经常互相酬答诗句。有一天,韦丹给灵澈寄去了一首感情很深的诗:

  王事纷纷无暇日,浮生冉冉只如云。

  已为平子归休计,五老岩前必共君。

  韦丹在这首诗里说了,自己被皇帝派遣,管辖江西一处地方,责任重大,公务繁重。但是他已经意识到了,这些“神马都是浮云”,所有的功名利禄,都是虚假的,没什么意思。等将来,把手头上的事情都处理完了,一定和您一起归隐庐山,享受清闲有趣的人生。

  这个“已为平子归休计”是什么意思呢?平就是向平,是东汉时期一个高人,他因为看透了富贵贫贱,于是快快地把女儿嫁了出门,帮儿子娶了媳妇,然后就云游四海,最后不知所终,传说他最后成了神仙。

  灵澈和尚收到这封信之后,也回了这一首。这首诗意思浅显,却远比韦丹的原诗出名。

【注释】

  麻衣:纯粹有布、毫无文饰的衣服,称为麻衣,意思指普通老百姓穿的最寻常的衣服。郑玄注《诗经》:“谓之麻者,纯用布,无采饰也。”

  草座:用稻草或蒲草编制的坐垫,形容其简陋。

  休官:辞去官职。

【白话释】

  我已经年迈苍苍身心清闲了无余事,

  穿着粗布衣服坐在草垫上也能度日。

  遇到很多人都说道不做官该有多好,

  但能放下世缘隐居山林的没有一人。

【赏析】

  其实韦丹在历史上也是一名负有盛誉的清廉官员,他在江西担任最高行政长官,做了不少的政绩,老百姓很感戴他。他死之后,也经常采用各种方式纪念他。直到他死了很多年之后,皇帝在闲聊之中问大臣:在治理江西的官员里,不知道谁做的比较好啊?当时担任江西观察使的一个人就直接说,韦丹做的最好,从来没有继任者能超过他的。皇帝听了很感叹,于是命令在江西给韦丹立祠纪念。

  韦丹在江西任职的时候,与灵澈交情很好。灵澈回复给韦丹的这首诗,一直传诵到今天。两个人的诗歌酬答之后,不久就各自分别,各走人生路了。

  韦丹收到这封信之后的反应,历史没有做记载。毫无疑问,他并没有因此感到触动,因为他此后一直都很欢快地做官,从来没有做过辞职归隐的举动。当然,灵澈和尚也并不是挖苦他,因为他俩是非常好的朋友。我仔细揣测诗里的意思,实际上有对韦丹的勉励。灵澈希望老朋友能够真正认识到世间功名的无谓,真正放下这些妄想驰逐。

  在这样一个对白之后,韦丹继续做他的江西观察使,直到去世。但实际上,韦丹的下半生并不平安——在他去世的时候,朝廷要逮捕他的命令就在路上,因为有人举报他有违法事实,皇帝震怒,下令立即逮捕。只是因为他已经死了,方才作罢。因此也算侥幸全终。而灵澈继续过他幽闲自在的生活,他曾有诗说“山边水边待月明,暂向人间借路行”,他也的确只是在人间借一条路走一走。他的余生再也没有详细具体的记载,只知道他曾经在湖北、湖南、江西呆过,在衡岳寺做过住持……其他皆不可考,就像天边的一只孤鹤,只在人间瞬息一闪,就泯灭了踪影。

  直到今天,“相逢尽道休官好,林下何曾见一人?”这句诗,都形象地描摹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真实形象。从当年秦朝的李斯开始,到我们生活的当下,这首诗都是真实写照。丞相李斯在被押送刑场,即将腰斩的时候,流着泪对亲人说:即便我现在只想每天牵着我那可爱的小黄狗,到东门外溜达,也做不到了——是的,他醒悟了,然而,醒悟已经迟了。

  现在也可以经常听到很多在大城市里拼命拼搏的人说,哎呀北京交通太拥堵了,实在不是人生活的地方,还不如我们老家的小县城,安静轻松。也经常听一些担任基层官员的人说,做官有什么好的呢,吃吃喝喝,实在没意思,羡慕你啊,无牵无挂,一身轻松……我们抛去这些话中的最无聊的客套、礼节和废话,仍然可以听出“相逢尽道休官好”的那种意味。

  人有病,去寻求医生的帮助,医生给我们开了最好的药方。但我们如果不愿意吃药,那身体就不能好,病情也不能痊愈。人心里有病,寻求佛陀的帮助,佛陀也为我们开了最好的药方,但如果我们不能遵照佛陀的指示,看清世界的真相,那么,我们的内心也就不能得到解脱,我们的重负也就不能放下。

  所以说,佛陀的智慧,不可思议,惟福报甚深者才能领会。我们就知道,佛陀的道理,非为演说张扬,而需脚踏实地去履行,才能得到真实的利益。

  佛教如果不能指导自己细微的生活,给予我们人生真实的利益和自足的快乐,那么,佛教就没有任何意义。以香客的心理,祈祷佛祖保佑自己升官发财,是贪婪者的妄想。以游人的心理,参观几座殿堂,读几则公案,便作为朋友聚餐的谈资,是愚痴者的反证。佛法是活泼泼的,对于勇于审视自身的人,真切追求人生真理的人,那是轻快而易知。而对于那些虚言矫饰,在名利妄想里打滚的人,那是难于上青天。

标签:
分享到:

佛教万年历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