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三、福慧双修菩萨行•佛法对治凡夫心

2012年10月30日 09:54  新浪佛学

  1.福报受用三宝恩•广集资粮纳法义

  刚才谈到,我们如何来起心动念。心指“三心”,即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自觉已圆,能觉他者,如来应世。”佛陀出现世间,他本来已经福德智慧圆满,其目的是要来觉悟有情,广度众生。菩萨初发心,他还没有圆满福德、智慧,就是在发心的过程当中,不断来累积福德、智慧的资粮。阿罗汉只修慧不修福,菩萨福慧双修,福也修、慧也修,不是偏慧的,而是两种并重的,两足尊。

  佛陀在世的时候,比丘都要去托钵。托钵时,每个人福报不一样,所以所得到的供养也不同。当然,我们现在寺庙里,出家人不用去托钵,寺庙里有斋堂、大寮等等,来提供我们修行上面所需要的物质、后勤的一些条件。但是反过来说,我们出家,如果没有这份福报,那么情况又不同了。

  比如,世间上的一个不学佛的人,同家里没有来往、没有关系了。也就是,你不给家里面找麻烦,但是你也不去帮助家里。你在外的话,要怎么生活呢?你要不要去工作?肯定要去工作,不去工作,就活不下去,你要住哪里,要吃什么,还得穿衣服、也要坐车。那这就是福报的问题了。你必须要去工作,不然生活没有来源,就会饿死。要么你去讨饭,讨饭也是一种工作。要么你要去求人,求人也算是一种工作。要么,你让社会上的一些慈善团体对你进行救助。

  但是我们到庙里来,情况就跟在社会上不一样了。为什么很多人会到庙里来供养、顶礼呢?他有信心。一方面,是施主自己修福报,一方面,也是三宝的福报。当然,还有一方面,就是我们自己也有一定的福报。因为你住在一个庙中,大家变成一家人一样。一家人,只要有一个人很有福报,别人都不会发愁了。所以我们这么多人,不知道哪个有福报,出一个,其他就不用干了。

  也就是说,我们在佛门当中所消受的许许多多的福报,都是三宝给予我们的。但是,我们要体会得到,可不是容易的事情。我们总觉得:这里本来就应该有一个庙,庙里的出家人本来就应该好好修行。就是,对许许多多的事物的认识和看法,总以为本来就应该如此,原来就应该如此。那我们作为寺院当中的一员,如何来认识发心,来认识福德、智慧资粮的重要性,就显得尤其重要了。不然的话,我们自己的发心、所作所为,同佛法的这些基本的概念不能结合了,甚至会背道而驰。所以在寺院里,自己要常常去感受到三宝对我们的功德。自己在三宝地,如何来成就福德、智慧的功德,怎么样让我们的资粮累积得越来越多?资粮累积得越来越多,就表明我们内心越来越充实,内心越来越有力量。

  一年到头,我们也做了很多的事情,大家也很用功、精进,也能够吃苦耐劳,这样也就在慢慢累积资粮。资粮得到累积之后,逐步对佛法当中的一些观念,我们会有一点点的体会。如果没有用功,没有用心,没有真正求法、求道的心,就不容易感受得出来。能够有感受,能够相应,就说明此时此刻我们有一定的境界。这个境界,就是刚才我所谈到的,讲说跟听闻相应的一种境界。

  2.讲闻相应入道基•善察因果缔观心

  讲说跟听闻相应,也是很不容易的,并且是非常重要的。在听的时候,如果能够很快觉察到、感受到说法的法师所讲出来的这些话的内涵、意义,我们的心就有办法领纳。讲佛法的法师,只有对闻法的人根机、状况了解,才有办法讲佛法,才能够做到有的放矢。所有的佛法,都是为了要对治我们的散乱心、分别心。

  《楞严经》里谈道“狂心顿歇,歇即菩提”,所有的这些妄念止息了,清净心就显示出来,菩提心就显示出来。就如我们早上念经的时候,念到最后,大家越来越齐心,大家的心力越来越强,内心的力量也越来越大,并且越来越专注。很容易感受得到,大家读诵经文的时候的内心的力量。如果我们内心是散乱的、不平静的、躁动的,去念经的时候,所发出来的声音,又不一样了;我们坐在这里的威仪,又不一样了;我们整个的身心的外相,又不一样了。所以我们在佛堂当中用功、修行、修心,就是慢慢慢慢来认清自己的心,认清自己在起什么心,动什么念;什么因,什么果。起什么心就种什么因。什么因?善因还是恶因?世间的因还是出世间的因?今后的果是什么?这些因跟果在佛法当中,应该是属于哪一道、哪一类?这样子只有在内心非常清明的时候,才能够有所觉察。

标签:
分享到:

佛教万年历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