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五、明辨烦恼巧对治·普皆回向障自除

2012年10月30日 11:11  新浪佛学

  佛法也一样,这种境界比名言本身所要表现的涵义更高。因为文字是一个文字相,文字里面所说明的道理,道理里面所包含的内涵和境界,要通过文字本身来理解道理,从道理本身再契合这种法的一种境界,这样我们内心才会有收获。我们常常讲烦恼、智慧,烦恼究竟对我们有多大的妨碍,对我们有多大的障碍、影响,有多大的坏处?我们也能知道烦恼造业、受苦、轮回、流转,但我们怎样来把自己内心的这些烦恼给它归类、分类、给它贴上标签——这是什么烦恼,那是什么烦恼……就很重要。犹如我们库房里的东西,那么多东西可以一包一包给打包打好、贴上标签,你要找就很好找。物质的东西很好归类,精神的东西就不好归类,烦恼就不好归类。因为你自己心都乱了,怎么归类?就搞不清楚。

  只有你清楚的时候才有办法归类。正念分明的时候、智慧具足的时候,才有办法了知烦恼。我们起烦恼的时候,内心的这种见解和心相本身就是烦恼——有时一个烦恼起来,有时候可能两个三个烦恼同时起来——烦恼起来的时候,自己是认不清楚说我们自己在起烦恼,这种心态就是一个烦恼的心态。我们一个人,从早到晚、一年到头,很少时候会认为说我们的心态是有问题的,我们大部分的时间会认为我们的心态是正常的,甚至我们学佛,我们的心态比别人要好,不会认为有问题,会认为比别人好。而本来是要作病想,“于自安住如病想者”,本来我们修行就是要认清我们烦恼的特点、烦恼的相状。如果我们一作意说,我一定要比别人好,这样怎么能够认识到烦恼呢?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本身我们这种心态已经就是成问题的一种心态。

  所以我们学了佛法,就是要认清烦恼的一些特点,然后来对治。对治,当然也可以用禅宗的办法:“离相”——不让它起烦恼,不去管它,烦恼到底怎么表现?只要不让它起、不让它起心动念,什么烦恼就都不起了。但如果起来了怎么办?要吃什么药?双管齐下,正面的、反面的、积极的、消极的办法都能够要。有时候你认为,现在这个烦恼起来了,我要再拿一个法来对治,结果对治不好更烦恼。“多嗔众生慈悲观”——本来你嗔心大,我们说要修慈悲心、去帮助别人,“好言相劝柔软语”,本身你这样去修去做就是很不容易的事情、很难的一件事情。脾气暴燥要一下变成非常调柔,本身就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情,就是很难过的事情。你坚持一两天,坚持不下去了,觉得这个很难修,或者更烦恼,弄不好还会引发更大的嗔心。你说我修了慈悲心、对人对事修了慈悲心,修得不灵验、修不好,别人感受不到你的慈悲心——这是常常会发生的,而这种嗔心还会再增长。

  我们念经、打坐、做功德、闻法……为什么要回向?就是将自己所得到的功德,回向、布施、分享给所有的众生、亲友、怨家、冤亲债主、法界众生,让大家都能够消除业障,离苦得乐,与无量无边的众生结缘。这种心要慢慢慢慢去培养,自然而然我们心心念念利益众生的念头、念力就会越来越广。不能老是想,我现在听了一句佛法是别人没听说过的,或者说,我今天有一个什么心得,别人理解不了、别人理解不到,好像很神秘一样、好像觉得我们比别人要高出一筹一样,这就不是一种回转归向法界众生的一种心态。其实我们所得的、所拥有的好的东西、好的部分应该愿意让大家都能够得到,让我们所有的善愿、善行、善举、善法不断增长广大,应该愿意布施回向给所有的众生。自然而然时间长了,我们对其他众生就不会有怨有仇、不会发嗔心,就是自然而然的,因为这是从大的方面来着眼、来着手、来用心。我们不愿意别人、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个众生受苦,我们希望所有的人、所有的众生得到快乐,我们不愿意跟所有的众生结怨、跟所有的众生有违缘,我们都是要忏悔的。

  如果我们常常去串习这样一些概念,我们就可以少花功夫说我要怎么来对治嗔心、怎么来对治慢心、怎么来对治怀疑……要对治怀疑、对治慢心都不是容易的事情。因为我们怀疑,不是说对所有人说的话都怀疑,是对有些人说的话怀疑、有些人说的话不怀疑,那到底有没有怀疑?信心也是一样——是对有些人说话有信心、对有些人说话没有信心,那到底有没有信心?就都分不清楚了。慢心也是一样——有时候觉得我们会比谁高,有时候觉得我们会比谁差。要把我们所有的心变成佛菩萨的一种平等心,就很不容易了,就必须要有这种和光同尘的一种心理,要有一种回向法界众生的一种心理。

标签:
分享到:

佛教万年历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