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一、觉观喜乐自心求•四无量心善护念

2012年10月30日 12:09  新浪佛学

  我们谈到粗分别心、细分别心,觉跟观的问题。觉,觉察,比如我们在走路,在吃饭、穿衣服、休息、苦恼、快乐等等,自己会觉察到,就是自己特地去注意,注意自己在做什么。

  当我们觉察到自己的行为的时候,我们身心就会有反应。比如我们高兴的时候,身心就愉悦了,我们苦恼的时候、忧愁的时候,想不开,那我们的表情肯定就是不好。

  那么前面就是“觉”的过程,后面就是“观”的过程。 就是欢喜的境界、快乐的境界,身心舒畅、没有障碍;逆境不顺心、不如意,就有障碍。有障碍,我们的身心就出问题。所以,修定、坐禅、打坐,这样就是在觉跟观方面去用功,这方面做的比较好,人就会欢喜、就会快乐。

  欢喜快乐,比如我们在这边念经、闻法,非常相应、非常欢喜,也会产生现法乐,产生快乐。快乐是因为我们用功,跟佛法相应得到的,烦恼远离得到的,内心寂静得到的。 常常听说离苦得乐,得到快乐,那么快乐怎么得到?就这样得到了,不是说我们要去追求快乐。

  快乐不是一个具体的物质,它是人内心的一种觉受,苦乐忧喜舍,它在外面去追求怎么能够追求得到呢?我们以什么心情来追求快乐?如果我们已经有了快乐的心情,那么你不需要再去追求,你已经有了。 如果我们以苦恼的心情怎么能够追求到快乐的境界呢?这也讲不通,也不切合实际。这个快乐就跟佛法相应得到了,内心专注得到了。

  智者大师写了一本《释禅波罗密》,这里面也专门谈到觉观喜乐,最后要达到一心,就是喜乐的情绪、觉受慢慢也很淡了,没有了,完全一种平等的心态,舍念清净。

  四地之禅:离生喜乐地、定生喜乐地、离喜妙乐地、舍念清净地,到无色界、空无边、识无边、无所有、非想非非想,就更高了。 所以,我们要获得快乐不是心外求法,心外求法他求不到了,自心中求。

  你在佛堂,来拜佛的时候,你的座位被人家占了;你来听课的时候,你的经本被人家拿走了,那你就起烦恼了,“这个位子本来就是我的,你怎么坐在这里?这本来就是我的经本,你怎么把我的拿走?”这就是因为我们自己安立了:这个位子是我的,那么你不能坐;这个本子是我的本子,那你不能用。但是另外一个人呢,他来的时候觉得,这个位子空的,我可以在这里坐。这经本没有人用,我拿来用用,看一看。那你很难说谁错谁对。他看到佛堂坐满了,只有这个位是空的,当然我可以坐在这里。那么你这种嗔心,而且这种内心的不愉悦就是因为这样的境界引起的,你的位子,你的本子被人家占了、拿走产生的。不管是谁拿了你的本子,不管是谁占了你的位子,他都会起烦恼,他不管是什么人,认识的,不认识的。

  在我们内在当中,就会有一种自我的保护的意识:就是我自己需要的东西,别人不能侵犯;我自己喜欢的东西,别人不能来影响来妨碍,如果影响妨碍,我们内心就会烦恼。 那么觉察到了之后怎么办呢?

  比如说,别人占了你的位子,那么你就观了,我这个位子有必要让给他吗?如果让给他,那我站在后头去,或者我没地方坐,就得站在那里;如果说不让给他,可以好好给他商量,说这个是我的位子。但你可能觉得,“哎呀,人家坐在那里,又不好意思让人家起来”,但是你又不愿意让给他,那你常常会这样子……是不是?其实内心常常会自我矛盾。 这个时候你怎么观就很关键。你用智慧来观,你用利他的心来观,还是以自利的心来观就很关键。

  如果我们是利人的心,利他的心,那都好说。那反过来那就不好说了。 每个人他都有一种自我意识,那这个就需要去观。我们观错了,就会有很多后患引发出来。我们观对了,我们前面已经觉察到,那我们内心可以转化,这种境界产生,我们赶紧要调心,赶紧要想办法,这样的话就会很好。

  就比如我们昨天没有电,我们的同学马上就去买发电机,这很好,以后我们没有电了马上就可以启动。如果我们不去考虑这个问题,没有电了,我们课都讲不了,暖气都烧不了。昨天我就很担心因为一个晚上没有电,这锅炉又烧不了,暖气片都冻了,那就是很麻烦的事情,这几天下去都会很麻烦,还好后来又有电了。

  很多事情会有一种连锁的反应,只要我们没有观察到,下面的问题是不断的。那我们去观的时候,还要以智慧、要以欢喜的心、以平等的心、以快乐的心情,四无量心去观,这是大乘佛法所强调,要逐步逐步去培养。培养起来之后怎么办呢?还要善护念之。如果我们不善护念之,这个念头过去了,我们的心力马上又会低沉。因为你遇到境界的时候,内心很高昂,境界一去,就会形成落差。

标签:
分享到:

佛教万年历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