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三、大乘成就赖尊重•恭敬承事唯法求

2012年10月30日 12:11  新浪佛学

  1、菩萨行道依尊重•外缘知识破慢执

  《华严经》里头说:“善男子,若诸菩萨随善知识所有教诫,诸佛世尊心正欢喜。若诸菩萨于善知识所有言教,安住无违,近一切智。于善知识言教无疑,则能近于诸善知识。作意不舍善知识者,一切利义悉能成办。”

  就是我们修行、修心,法师们对我们的教授教诫非常重要。 善知识的教诫“诸佛世尊,心正欢喜”,为什么呢?佛菩萨看到我们、知道我们能够如理如法依止善知识学佛法,心正欢喜。对“于善知识所有言教,安住无违,近一切智”, 为什么呢?善知识告诉我们的佛法,我们能够安住无违,也就是能够照着去做,佛法就起功用了,佛法就起了妙用,当然慢慢慢慢就接近一切智,就逐步逐步在佛法的道路上走。

  “于善知识言教无疑,则能近于诸善知识”,就是我们听到佛法的时候,不产生怀疑,有信心,这样子的话,我们的功德,我们对佛法的成就近于诸善知识,前面是近一切智。“近于诸善知识”,就是所有的善知识。“于善知识言教无疑,则能近于诸善知识”,对一位善知识言教无疑的话,则能近于诸善知识。为什么呢?诸善知识其目的也是引导我们对佛法、对佛陀的言教,产生信心,产生正解。我们对于一位法师的开示的佛法能够不产生怀疑,就表明我们对佛法已经建立了信心。

  “作意不舍善知识者,一切利义悉能成办”,我们要去作意不舍,这个也是很关键的。那我们能不能?有没有呢?会不会去作意不舍善知识呢?今天我们觉得这里讲的好,听得高兴。过几天我们自己起烦恼,觉得再换一个地方去听一听,这里讲的也很好;再换一个地方听一听呢,那里也讲的不错。

  实际上,无论出家的法师也好,我们在家的居士也好,你在一生一世当中,能够真正亲近依止到善知识是很少的。无论我们北方的也好,南方的也好,出家众也好,在家众也好,好多是一种名义上头的,名义上说“我要亲近善知识,我要依止善知识,要对善知识所有的教授教诫无违,”这说说好听而已。 就有如我们每天发四宏誓愿一样,“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顺口溜的嘛。 那实际上面你要度几个呢?屈指可数的,可能一个都没度。你一生能够度几个?不容易度的事情。你要度他,他不让你度,这是不容易的事情。怎么去度呢?

  所以在经论当中,为什么那么强调呢?因为实际上面不容易做到的事情,所以他才要强调说依止善知识。因为没有外在的善知识作为我们修行所依止的对象,就很不容易修。“内缘暇满,外缘知识”,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慢心不能降伏,我们的我相不能得到破斥,就是我们内在当中对佛法的理解的那种执着去不掉,所以它必须靠外在更强的力量,才有办法把我们内心当中的我执、法执去掉。

  2、种因结缘寻师长•至心求法忏前愆

  那么我们又怎么样能够亲近依止善知识来成办所有佛法的义利呢?那么这也就是究竟成就与否的关键。

  也就是为什么有些人修了有成就,他有些人为什么修了慢慢就修不下去,他绝非偶然的,也是不会说无缘无故的。不会无缘无故我们这些人就坐在这里,那不可能的事情。两年前、三年前,我们都是很难想象,这个房子还没有的时候,我们很难想象之后我们会坐在这里,这都是有很多的因缘在里头。这种因缘它在很久很久以前就有了,所以才会有今天。反过来说,我们以后会有很大的成就,那我们今天就要种因,今天就要结缘、广结善缘,那我们的明天未来才会有更大的收获跟成就。

  但是我们常常会想,我们要去找一位大法师专门跟他修行,时刻不离,这是不切合实际的事情。如果一位大法师,他下面的弟子非常多,几百几千几万。你去了,他在外面的把门的侍者都不让你进,那肯定的,他侍者好几个都不让你进,他要休息,法师要休息,也没有时间,客人很多,他根本不理睬你。这不可能是一厢情愿的事情。

  不要说什么大法师,你们要来找我的话,我这个时间都不够,都接待是不可能的事情,进来的话会影响到很多很多我的工作,要做的事情做不了。到一定的时候,他是根据上面的人来取舍的,不是根据我们来取舍的。这是很难的事情,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但是我们要不断这样来作意,不断来造这种业,不断来种这种因,那么慢慢慢慢才会感果。

  “善者我师,不善者吾资”,你顺境的话,就是我的老师;不顺境,逆境就是自己积资粮的机会。那如果说我们心里觉得这世间上面没有什么人能够当我的老师,有条件当我老师的人他又不肯来教我,这样子自然而然就成独觉了。 因为你安立了这样的一个宗:能够教你的人也不可能来教你,不配教你的人,不够教你的人,这种人你也不会跟他学。最后,就只有自己学。就是自己立了一个错误的宗。那如果每个人都这样作意的话,那佛教岂不完啦?这和你在学校里面上课一样,你觉得这老师都不行,还怎么上课呢,怎么学习呢,成绩怎么能好,最后怎么能够毕业呢?那不可能的事情。

  这只能不断来创造这些因缘,你真正有这种求法的心,那就是不同,那就也许你能够遇得到。 就是把求法的心、学法的心、闻法的心,作为我们生命当中最重要的部分。慧可大师断臂求法,他为什么要断臂呢?他表示诚心。当然我们现在人不能去学了,这样就麻烦了,马上要送医院去。

  就是我们内心当中有没有真正觉得这个佛法是最重要的,或者说,我们一生当中以佛法作为我们要成就的目标、目的。这就是一开始、从小就要去培养,很小很小的时候就要去培养。那我们岁数大了,本身就是打了很大的折扣。我们成年人,本身已经定型了,木已成舟,已经就这模样了,再改的话,也很难大改,只能小改,大改都很难。岁数小就很容易了,他很多的习性还没有形成,性格、心智都没有形成,熏习就比较容易。那我们岁数大了,本身要把脑筋当中的那些垃圾清理掉,你都要花多少年的时间都清不掉,并且要下很大的工夫。

  这污垢太深重,去不掉。他执著太严重,很不容易的,就是要想改,也很难改,它形成了。那怎么办呢?我们只有忏悔,忏悔业障。如果我们没有忏悔的心,那这种业障不仅去不掉,还会越来越严重。那越来越严重时候,就会成为垢器了。 你垢器的话,佛法的甘露就装不进去,装进去的也变成毒药,也不能吃,也不能用。

  3、恭敬依止善加行•亲近承事重意乐

  所以我们怎么样子来学佛法?那么这些在经论当中,本身都是有非常清楚明了的要求的。

  《不可思议秘密经》当中有谈到,“若善男子或善女人,应极恭敬依止亲近承事尊重。若如是者,闻善法故成善意乐,及由彼故成善加行,由是因缘,造作善业,转趣善行。能令善友,爱乐欢喜。由是不作恶业,作纯善故,能令自他不起忧恼。由能随顺护自他故,能满无上菩提之道,故能利益趣向恶道诸有情类。是故菩萨应依尊重,圆满一切功德资粮。”

  这里边讲得也非常的清楚。“应极恭敬依止亲近承事尊重”,这些都是我们学佛法所应该要具有的心情:恭敬心、依止心、亲近承事心,对善知识应该有的这些心理。

  我们透过对法师的恭敬、依止、亲近、承事,来表明我们对佛法的重视,来说明我们对佛菩萨的恭敬,对佛菩萨的一种祈求。 如果这样做的话,因为都是善法,所以它就成了善的意乐,通过依止亲近善知识来培养自己善法的意乐。因为你有意乐,才会去依止、亲近、承事;因为你依止、亲近、承事,所以就成了自己善法的加行。 因为有了这种加行,久而久之就会成善业,就造了善业,善的行为。那因为我们有善业,有善行,就会令善友,令我们的同行爱乐欢喜。因为我们造的都是纯粹善业,对别人也不会起忧恼,不会损伤,并且对其它类的有情、对恶道的有情还能够利益,给它讲佛法。“是故菩萨应依尊重,圆满一切功德资粮”,菩萨都要如此,就是菩萨通过这样子来圆满佛果。

  我们建立尊师重道的心,建立依止亲近承事善知识的心,不是说外在哪一个法师他需要我们去恭敬、依止、承事,不是那么一回事。如果一个法师下面几百几千弟子每天都是恭敬、依止、亲近、承事,那还了得,那就路都走不开,那都搞得佛教不正常了。

  它这个是告诉我们修行用心的一种法门,而不是外面做一些形式了,如果说你作一个样子的话,那就很不好。 所以我们要去理解它的意思,就是我们需要有形式的时候,有形式。它不需要有形式的时候,它更多的是在我们人的一种意乐。

  就像我们拜佛一样,我们拜佛,它有时间段,什么时间来拜佛,有共修有自修。那你如果一整天拜佛,当然也可以。如果每一个人一整天都来拜佛的话,那你什么也不要管了,是不是?人家客人来了怎么办,居士来怎么办?要不要接待等等,都一一会有很多的问题。

标签:
分享到:

佛教万年历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