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修指导
72. 作为出家人,如何处理学习与弘法的关系?
现阶段,你们应好好静下心来学习,闭关修行。我们古德闭关,起码要静修五六年,把藏经读完,才能出来弘法。所以你们现在不要急着去讲经说法、弘法利生,最好是踏踏实实地埋头苦学,学它个若干年,把藏经读完,有了正见那才是起步。再与实践相结合,持戒修定,身心要受磨练,《金刚经》讲“调伏其心、降伏其心”。内心不调和、不降伏,没有受用,佛法的真理你就悟不到。所以佛法不是光说、光写,一定要有真实的体悟,否则不解决问题。
73. 作为出家人,如何去对待世俗方面的学问及处理世俗方面的事情?
世俗的事情看你以怎样的心去对待?要善用其心,你假如心随境转,那就没有办法,随世俗转了。在世俗中,心不随境转,不随世俗转,那就没关系了。但是世俗的许多事情呢,戒里规定你不应该做的事情你就不要去做,比如世俗上讲应酬啊、吃喝啊、跳舞啊、唱歌啊、娱乐啊,你就不要去搞那一套,当然居士可以,但出家人绝对不能搞。
至于世俗方面的学问,那是学知识,你只要把你的三个特点保持住:素食、僧装、独身,并坚定信仰三宝,信仰因果,坚持基本戒,就不用害怕。这和修行也不是脱离的。要遍学五明,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一样,什么都要去学习,学习别人的长处,在现实生活中,增长知识、学问,清净身心,将来才能更好地弘法度生。
74. 我们刚出家,还未具备正见,应如何去选择书本呢?
应该先读初级的书、基础的书。比如学戒,你要先把三皈五戒、沙弥戒等戒律搞清楚。学沙弥尼戒,就要把那个戒先记住,记住以后再进一步去理解,什么叫戒体?什么叫戒相?什么叫戒法?什么叫戒行?一步步来,从初级到中级。
再比如学唯识,你起码要把《八识规矩颂》、《百法明门论》、《五蕴论》背熟,从最基础的开始,读最基础的书,从初级到中级,一步步来,想一步登天是不可能的,最重要的是要有兴趣。有兴趣,就会自己想办法去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过去我们读书的方法是:先背,背熟再解释名相,名相解了再贯通意义,不但要求记住,还要写到本子上,经常温习,才不会忘记。
75. 作为出家人,讲经要注意些什么问题?
老少都可以讲,只是不要乱讲,不要乱发挥,不能脱离释迦牟尼佛的本怀,这点很重要。你们年轻,要好好学习,教学相长,边教边学,继续提高。特别要学修并重,修是不能脱离的,不然没有实际受用。如果能够有机会闭关三年到五年,专门读藏经,修禅定,出来以后就不同了。太虚大师在普陀闭关时两次开悟,读《大般若经》、《华严经》,修禅定,出来就完全不同。
太虚大师原来行为也是有些散漫,后来在普陀山闭关以后,出来就不同了,讲究威仪,讲究戒律,智慧如泉涌,说写都行。所以闭关很重要,修学并重。不学不修,学而不修,是经不起风吹雨打的,想八风吹不动?办不到!别说八风,一点点风就把你吹动了。若是真修,八风就真可以吹不动。
我从新中国成立以后的1954年开始,一直到1980年,共坐了近27年的监狱。这种事情对于人生来说本来是个苦事情,对我来说却是个好事情,什么原因呢?锻炼。每天不忘佛法,每天都在修,等于闭关了,那个志愿就更坚定。清定上师在监狱里18年,梦参老和尚在监狱里待了33年,贡唐仓活佛25年。这都等于实际锻炼,闭关。那个生活很苦啊,一般人过不出来的,是不容易的,所以一定要实修磨炼,不磨炼不行。
76. 学习时应如何去看书?
学习的时候要用心,心要专注在书本上。一是看,二是问,看得懂就看下去,看不懂就要问。问的方法很多,问老师、问同学、翻字典,都是问。学问学问,学而不问就不能学。这个就需要自己用心,你看《遗教经》讲:“置心一处,无事不办。”意思是说我们置心在一处,集中精神,没有哪样事情不能办。中国有句古话:“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精诚心到了,把金石都打得开,心的力量就有这么大,就看你用不用。
我在龟山书院、汉藏教理学院读书的时候,看书首先就要求背诵,像《唯识三字经》、《佛教三字经》、《八识规矩颂》、《二十唯识颂》等经典,统统必须会背。接下来才是解,把每个名相的意思弄清楚,比如说什么叫心王、什么叫心所等。背了名相,理解了意思以后,再来贯穿整个意义,抓住纲要。而且在学的时候,做到眼睛看书、耳朵听讲、心里记三结合,这是一个学习方法。我们在读书的时候,老师边讲,我们边记,记下来以后把它整理出来,交给老师,不懂,再改,这样就上进了。所以学习一要用心,二要有正确的方法。
77. 我大学毕业后开了个公司,现在不想开了,准备出家,好不好呢?
还是要把公司开好,把工作做好,有力量有财源就能多做好事,多做利益众生的事。在行菩萨道时,心地清净,心地光明,没有杂念,没有污秽的东西,这就是在家的出家。懂不懂?不一定是穿和尚衣服才叫出家。
现在出家修行呢,情况不同,时代不同,也不是你所想的那么简单。过去说出家修行,就是清净念佛、拜佛、诵经;现在就不太可能,日常事务很多。而且出家责任相当大啊,不但自己要修行解脱,还要准备资粮度众生,要担起更重要的任务。这些事情都要想好,想好就不后悔!
78. 学佛后对世间的很多事情看得淡,以致觉得没意思,又没有出家的缘分,该怎么调节?
对很多事情觉得没有意思,想出家又没有出家的缘分,该怎样调节呢?那就应该了解出家和不出家的真实意义。出家是什么呢?出家有出世俗家、出烦恼家(出生死家),出烦恼家才是真正的出家。只是出世俗家,穿一件出家的衣服,没出烦恼家,没出生死家,就不是真正的出家。在家是照样可以修行的,你身在家而心出家就是一样的修行。所以身在尘世,心在山林,内心保持清净,等于出家一样。这是可以调节的。
79. 我们受了菩萨戒,若犯戒怎么办?心里很害怕,是不是罪过很深?
那就要看情况,菩萨戒有重戒、轻戒。在家菩萨戒是六条重戒、二十八条轻戒。犯了重戒就要重新受,轻戒就忏悔,要在佛菩萨的面前,当着三师以上忏悔。假如是故意犯,明知故犯,犯了还不以为耻,认为这是个乐趣,而且累犯不改、不忏悔,那就很严重了。
至于罪过的轻重,就要分别情况。菩萨戒是心戒,假若你心里面对众生有悲心,不起嗔恨,就不犯戒。假如你没有悲心起嗔恨,那就根本犯戒。有些戒犯了没有罪,有些戒犯了很轻,有些戒犯了很重,情况不同,不是一概都很重。
受菩萨戒、学菩萨是好事情,不要怕,要有决心,要勇敢。学菩萨就是要有悲心,要救苦救难,悲心是根本!有什么好怕的?当菩萨是最好的事情,救别人的苦难,帮助别人,只有当菩萨才做得到。不当菩萨就只管自己,各人自扫门前雪,这种私心杂念的人,品格不高,不值得学啊!
80. 犯了五逆重罪能受菩萨戒吗?
五逆重罪指杀父、杀母、出佛身血、杀阿罗汉、破和合僧,那是堕无间地狱的罪,犯了这种罪的人严格来说都是不能受戒的,他恶得很嘛!制定这一条就是让你不要犯这个戒,是这个意思。如果真正犯了五逆重罪的话,若能有善根或者是转念之间能够忏悔,真心悔改,一样可以受戒,这是灵活变通的,并不是铁板一块。
81. 经上说,诵二十一天《法华经》就可以见普贤菩萨,我发誓每天诵一遍,但是因为工作太忙,诵一遍又需要五个小时,就中断了,怎么办呢?怎样诵读加持力才大呢?
你不一定要见到普贤菩萨,你只要安心诵,与普贤菩萨的愿望相应,普贤菩萨必然会在暗中保护你。
你工作忙,日常事务又多,就不要勉强,否则身体受不了,有身体就可以长远诵。学佛修行,不要急,也不要缓,要适当。就像弹琴一样,弹得过急,弦要断,过缓又不出音调,一定要平和、适当。你不一定每天要念完一遍,可以念一半或者三分之一都可以。
比如我读《大般若经》,《大般若经》共六百卷,一天怎么念得完呢?一般十天都念不完,我就按计划,一天念五卷,慢慢积累下去,到了半年六百卷就念完了,而且还有好处。我读的许多大经都是按照这个方法读完的。像你那么急,怎么行呢?那个要不得,过于急了不行。
《法华经》共二十八品,你可按照计划,第一天念九品,第二天念九品,第三天念十品,这样三天就轻轻松松地念完了,也不觉得劳累,日常生活工作都兼顾了,收益还很大。你要是想一天读完,又没有那么多的时间,精神就受不了,其他的工作也干不好。而且你那个是囫囵吞枣啊,猪八戒吃人参果嘛,尝不到味道。对不对?要慢慢来,边读边思维,这样才有好处,把你急躁的病也治了,对身体也有好处,心理状态也就正常。从现在开始,就按我说的这个方法,照着做,保证不错。
至于说加持力的大小,就看你的心了。心要诚,心要远大,心要对佛菩萨恭敬,心要对众生悲悯,有这个心,哪怕你读一卷,念一句佛号,那个力量都大得很。懂么?不是数量越多力量就越大,如果心不到,哪怕你念得再多,也不起作用。就像有些老人念佛,不懂方法,心不诚,没有大心,一天到晚念,念得唇疲舌焦,也起不到多大作用。所以关键是心要诚,心要大,缓缓地念下去,那个力量很大,念一句顶一百句,顶一万句!
82. 小孩看书可以过目不忘,长大些后就丧失了这个功能,这是什么原因?
孩童时期,具有童真,灵性还在,慢慢长大就与世间相关系了,涉猎深后,就牵扯到社会各方面。他的思想一开展,感情一冲动,烦恼加重,理智受蒙蔽,就把灵性掩盖了,当然就要迟钝得多,世间都是这样子的。
83. 最近我觉得我的记忆力非常好,有些书的内容看一遍就记住了,这是何道理呢?
这有两方面关系,一是思维活动,经常用到它就灵活,就像水一样,池塘的水容易腐朽,溪里的水、河里的水是活动的,就要灵活得多,流水不腐嘛;另外就是佛家讲修行,慢慢定力增加了,智慧增长了,就会有所不同。
84. 念经是快点好,还是慢一点好啊?
念经要不快不慢,要合适。念快了来不及喘气,念慢了速度又不够,同修行一样,跑快了易摔倒,走慢了又没有进展。不要在表面上求快,最重要就是心诚,心要诚恳,要专一、安静,到这个境界,才有功效。若太快了,把字念掉了、念错了,反而不好。太慢了呢,心又容易散乱,打妄想。所以要不快不慢。
85. 什么时候才能知道自己学佛修行已经积累到一定程度了呢?
开口吃饭,到吃一半,最后吃完,只有自己最清楚。开口吃的滋味比较浅,慢慢吃到一半,就深入了,吃完以后啊,身心轻快,肚子吃饱了,境界就不同了,这个只有自己才知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啊!有个譬喻,佛在世时有个痴人,有天饿了吃饼子,吃一个不饱,两个也不饱,吃了第七个就饱了,他说,早知道我就只吃这一个就好了!哈哈,他不晓得渐次和积累的道理!
86. 修习戒定慧后,具体效果体现在哪些方面?
“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是佛教最基本的修行方法。持戒就是自己受了什么戒,就要守,比如说受了三皈五戒,就要修十善业。修定就是静坐,“若人静坐一须臾,胜造七宝微妙塔,宝塔顷刻化为尘,一念静心成正觉”,说明修定的功德很大啊!修慧就要读经典,学习经典。除此以外,还要多做功德事情,培功德,积福报,福慧双修。修行,要脚踏实地,不要求快,也不能慢,慢就懒惰了,欲速则不达,要不缓不慢,适中,一步步走。
至于这个效果就是要看经过修持,一天两天三天慢慢延续下去,看你的习气断没断?以前有傲慢的习气,经过修持以后,谦虚和蔼,心平气和,就得了受用了。以前贪心重,贪权贪财贪色贪名贪利,什么都想贪,经过修行以后,对于一切物质境界,能够看得淡,就说明进步了,有受用。过去爱发嗔恨,动不动就骂人打人,说粗恶语,经过修行以后,心平气和,而且对人很慈悲平和,就得到受用了。现在得到受用,积累下去就是成佛的因,这是不可思议的。
87. 我和我媳妇志不同道不合,她想让我一天到晚围着她转,而我又得干事业,她就老和我吵架,是不是应该去改变她的世界观呢?
那你就要心胸宽广点,态度温和点,她要吵,你就让她吵,你不要理她,她吵一会儿也就不吵了。在言行上,不要抗拒她,慢慢改变她的内心,就好了。假若你把眼睛瞪起,尽管你不说话,也表示你内心对她不满,也是在抗拒她,就相当于火上浇油。
解决这件事情的主动权在你,你一定要耐心点,要尊重她,平等对待她,多关心她,跟她讲道理,让她理解你,人心都是肉长的,时间长了,就会被感化的。
你想用你的世界观来改变她的世界观,那得看你是什么世界观?以正确的来改变不正确的是可以的,假如是不正确的,你怎么改变别人?当然,清官难断家务事,无论如何,还是自己来解决,两个人来解决。
88. 成佛之道,有没有一条又快又好的捷径?像坐飞机一样呢?
最快最好就是发大乘心,发坚固菩提心。你说是发了心马上就成佛也不可能,还必须有一个修行的阶梯,踏踏实实地把成佛的资粮准备好。就像你要坐飞机,必须要先把飞机造好,把起飞前的一切安全事项精心准备完毕。飞机的造价高啊!很多个亿!每一个螺丝都不能出问题,而且要求飞行员技术过硬,还要看天气状况,否则飞到半空中掉下来,机毁人亡。所以不能盲目图快。
修学菩萨行就是如此,必须发心,必须踏踏实实地修学,必须要有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每个菩萨都有愿,普贤菩萨十大愿,文殊菩萨一百四十一愿,阿弥陀佛四十八愿,观音菩萨有十二大愿。
愿力不可缺,随着愿力,本着四无量心,修四摄六度,经过资粮位、加行位、见道位、修道位,最后到达成佛的究竟位,这是有阶梯的。《华严经》将菩萨修行成佛的路线图分为七个阶段: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其中又分为五位:十住、十行、十回向诸位菩萨,以福德智慧为助道资粮,名资粮位;由得福智资粮,加功用行,而入见道,住真如性,名加行位;初地菩萨,体会真如智照,于理得见中道,故名通达位或见道位;第二地至第十地菩萨,得见道已,为断除障而复修习根本之智,名修习位;经过等觉到妙觉,证入佛位,名究竟位。
从初地到十地依次圆成十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方便、愿、力、智,那就是一步一步地实修实证。
初地断掉分别二障,自利利他,广修布施,施而不执,三轮体空,圆成施度。
二地心性清净,具足清净见,在行动中远离烦恼污染,严持菩萨的三聚净戒,圆成戒度。
三地成就胜定即殊胜的禅定,证得微妙的法乐,生起慧光,心胸广大,忍辱柔和,圆成忍辱度。
四地在修行中精进努力,安住于菩提分法,除掉身见、边见、一切邪见,慧焰增胜,圆成精进度。
五地能够圆通真俗二谛,修行禅定,圆成静虑度。
六地般若智现前,了解缘起性空的道理,圆成般若度。
七地用力观一切诸法无相,加功用行,时间很长,圆成方便度。
八地观诸法无相,由勉强到自然,任运自如,修无相观,观我、法二空,一切内境外境现前,做到如如不动,不为无明烦恼所障,真正到了“八风吹不动”的境界。这时完成愿度。
九地成就殊胜微妙的智慧,具备四无碍解:法无碍解、辞无碍解、义无碍解、乐说无碍解。此时就能说法利生,完成力度。
十地具足众妙功德,断除一切烦恼障碍,证得法身后,智慧就像天空的云一样,布满天空,降大法雨,使众生得到滋润,大地得到清凉,完成智度。然后经过金刚道,彻底伏除烦恼障、所知障的现行和种子。
所以学佛就是悟真求实,来不得半点虚假,十地修行的次序就是分分断,分分证,断一分无明就证一分真如,这样就逐步积累起来。看起来困难,时间很长,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但你只要发了心,因中就有果,这个果是不可思议的。虽然说利根特别聪明,能够顿悟顿断。殊不知这个渐与顿是统一的,顿必须有渐,经过渐才有顿,今生悟得快、断得快、登果快,都是过去世累积修行的结果。比如说你现在是个博士,但你必须要经过幼稚生、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的这个次序,逐步学习,最后才能获得博士学位。
89. 超度死去的亲人,是自己如法修行回向的力量大呢,还是在寺院里做佛事作用大?
这个问题需要结合。自己的亲人、自己的母亲死了,作为儿女追荐母亲,读经、拜经、念佛号,比较诚恳,这个力量就大。自己如法修行并回向,这是一种力量。另外就是做佛事,靠三宝的威力来加持。这两种结合起来,功用就大。假如自己只是作个样子而已,不诚恳;做佛事呢光是请僧人来念一下,那就起不到什么太大的作用。
90. 人应该如何对待故去的亲人?
思念故去的亲人是自然的亲情。思念父母恩、思念师长恩、思念朋友的友情,这是人之常情,但是要化思念为行动,在佛法来讲,以种善、种功德来追念他,使他得到好处,这是正确的思念。
91. 我和妈妈朝夕相处几十年,现在她走了,我很难过,在家经都念不下去,也没有心情上班,内心都是空的,也不知道她究竟往生没有?我该怎么办呢?
你要保持安定,不要难过,不要悲伤。你给你母亲组织临终助念,她走的时候很安静,你超度了她,她已经往生了,你尽了大孝,还有什么可伤心的呢?平常有时间你就要多念佛,如果你过于伤心,让她担心你,就还要障碍她,因为她往生后,是有他心通的。
学佛人应与普通人有所不同,要明理,你光是那么悲伤,把工作荒废了,生活不安定,那就是摧残自己,要不得!你应该好好工作、好好生活,一方面把身体保持好、工作搞好,另外还要多做好事,这样对你母亲就有好处。你若能把这个心回向给广大的众生,就是尽大孝。就像地藏菩萨一样,心愿广大,由报母恩扩大为报众生恩。
92. 如何理解念佛法门的自力和他力?能知道自己往生到哪个品吗?
净土法门讲通过念佛往生西方阿弥陀佛的净土,需要自力和他力结合。自力是自己主观上的努力,他力就代表阿弥陀佛的愿力、加持力,二者是结合起来的。单纯靠自力不行,单纯靠他力也不行。
单纯靠自力的话,业障重,烦恼多,你要想一下子得解脱不可能。但是你不靠自力,纯粹靠他力,就像一两岁的小孩儿学走路一样,他要愿意走才能走,他要不愿意走的话,妈妈把他强拉着走,他怎么都不走,他要哭,根本不行。他妈妈就是他力。必须要靠他自己主观上愿意走,虽然走不稳当,妈妈拉着他,慢慢学走,自力、他力结合,就能学会走路。
为什么说完全靠自力不行呢?由于业障重、烦恼多,修行时间会很长,就必须要靠他力。净土法门的特点就是自力、他力结合,靠阿弥陀佛的愿力,带业往生。阿弥陀佛的愿力很大,你能够发那个“往生”的心,念佛,就在他的愿力加持之中,临命终就具备了往生的条件。
但是最重要的还要有自力,不能完全依靠他力。就像我刚才举的例子一样,小孩儿不走,你强拉他,他哭,在地上耍赖,就是不走,你有什么办法呀?所以这个自力很重要。
自力是什么?就是信、愿、行三结合,信仰要坚定,愿力要诚恳,再结合行持。同时,在主观上对于五浊恶世应该有厌离心,若你对五浊恶世没有厌离心,贪爱心重,欲望心重,你念佛也起不了作用。“念不一不生极乐,爱不断不离娑婆”,就说明这个道理,念不专一不行。如何专一呢?心、口、耳都不能乱,专一不散乱!
另外就是心中的愿力要大,以三心念佛,第一个正直心、诚恳心;第二个深善心,一切合乎善法;第三个广大心,要回向,将自己念佛的功德回向众生。这样子来念呢,就会起很大的作用,再加上阿弥陀佛的愿力,自力和他力两种结合起来,肯定往生,当然是带业往生。
至于往生以后的品呢,就看你平时的作为,看你的心力怎么样。你善念重,你修的人天法,你多念阿弥陀佛,起码是下品;你欲念减少了,三业清净,这样子念佛,再结合阿弥陀佛的愿力,就是中品;你发菩萨心,悲心重,愿度众生,以这种菩提心而念佛,起码是中品以上或上品。
93. 是不是自力越大,他力越大?
阿弥陀佛的愿力不是随你的自力大小决定的,你只要是起了心,与他的心就相应,就会感受到他的加持。自力越大,说明你心越诚恳,又修广大心,阿弥陀佛就随你的力量来加持你、接引你,你的感应就明显,好像他力很大似的。实际上,阿弥陀佛对每一个众生都是平等的,都是一样的悲心、悲愿,他的愿力是不可思议的,如果你主观上不努力,或者说只有一点点努力,所得到的感应和加持就小。不要以凡夫心来揣测佛心!
94. 怎样理解往生到西方净土?什么东西往生了?是灵魂往生了么?
佛教讲世界有五浊恶世,有西方净土。西方净土的存在是阿弥陀佛的愿力而感得。所谓净就是没有染污,是庄严清净的,不管正报和依报都庄严,称之为净土。净土是存在的,不能否定。
如何生净土就在于你的心,你的心能够经常念佛,经常存善念做好事、培功德,与阿弥陀佛的愿心相应,临终时,就可以即刻往生。这个生不是灵魂的生,是心灵的感应,这种境界不是可以想象得到的,但事实证明是有的。
那个念佛往生的人,他真正能够往生,一是他预知时至,一个月以前、半个月以前或者一个星期以前他就晓得;二是在往生的时候香气满室,异香满室;三是他的身体很柔软,发红光,与众不同,而且有些人虽然去了,但他身体还坐着不动。很多迹象证明往生是事实,不可疑惑。这个往生就不是什么灵魂不灵魂的了,这是一种净心、生命的力量。
95. 造了恶业的人受现世报,应怎样开导呢?
造了恶业的人受现世报,受别人的打击,工作不顺利,生活很痛苦。你就应该以安慰的态度、委婉的态度开导他,注意说话的方式方法,不要直接跟他说因果关系:你造了那个因,你该受那个报,那他当然接受不了啊!你只能说学佛人要随缘过生活,多学忍辱般若蜜,忍辱就是福,吃亏就是福,造业由自己,别人要打击你,那是他在造业,你就让他造业,等于是你自己在消业。你这样好好和他解释,他绝对不会生气,也比较容易接受。
作为一个学佛的人,去开导、劝解别人一定要有智慧,讲究方式方法。为什么佛有圆教、顿教,也有权教?权教就是方便,对哪种根基说哪种法。观世音菩萨现三十二应身,就是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为之说法。佛法不是呆板的,要灵活,以灵活的方法,千言万语说来说去,是要度他、接引他,使他走正道,中心是这个。
96. 我最近感觉在工作中、事业上,好多事情不太顺利、不太如愿,应该属于我的钱财、职务等,却得不到。这是为何呢?
要耐心等待,你不要急。在现有的状况下好好努力,肯定有机会,千万不要急躁,任何事情都不可能马上实现的。你在工作上会继续发展,这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何必急呢?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播下了种子,必然有果,这是个因果规律。
你要想在事业上获得成功,有两个方面要注意一下:
一、工作上要有表现,尽职尽责,做出成绩,就会得到大家的赞同、拥护。
二、自己态度方面尽量做到和蔼,与人相处忍耐、宽容。在佛教来讲,多同情别人,多修悲心,遇事不要专门为自己着想,多为别人着想,一心为别人,就把你的缺点改正了,改正了就是一帆风顺,事业就顺利。
97. 单位里面很复杂,有人看你太强,就想把你扳倒,而且明年是我的本命年,会不会有些坎坷?
你能力强,工作方面表现好,得到众人拥护,就不要怕个别人的力量!在佛家来讲,耕耘了,种了善因,人天拥护,人天欢喜,个别人要压是压不倒的,这是个因果规律。你要认清这一点。
至于说本命年,佛教是不讲究这套的,命由自己创造,命自我立,福自我求,不要去相信那些。主要在于自己,不要灰心,不要怕,最重要的是随时随地多培善因,不要管哪个年,什么难关都冲得过!
98. “没有般若的修行都是外道”这句到底对不对?禅定中出现景象应如何看待?到底是好还是坏?
外道不外道,就看有没有正见。有正见的修,也就是依据般若而修行作观察,般若主要就是讲“无我”,“我”是生死根本。注意这个问题,你不拔出生死根本,不“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拔除由我执产生的贪嗔痴,走的是什么道路?那就不是佛法的正道!
“我要求证神通,求得身体长生不死”,这都是心外求法。什么叫外道啊?心外求法,执著于形象就叫做外道。所以必须要有智,要具有智慧和正见才行。根本办法就是拔除烦恼,解决生死根本,因此必须要勤修戒定慧,才能熄灭贪嗔痴。
静中能够看到一些境界,是好还是坏?这就得看是什么相了,假如你是在静中、无执著中自然地现出光明和佛菩萨相,那是好的境界。假如以执著贪爱心,也会产生各种相:神相、鬼相、菩萨相、罗汉相等,都可以产生,那你就要注意,这不是好现象。那么在这种情况之下,你必须要无所执著,淡然冷静,不要贪恋,不要去追求那个相,否则,就要中邪,神经颠倒就会走火入魔。
99. 家庭中如何处理恶缘?
既然晓得有恶缘、善缘,作为学佛人就要善于对待,有个正确的观点。善缘当然很顺心,恶缘就有点不顺心,这就需要我们化冤为亲,做到冤亲平等。他本是冤你又跟他结新怨,冤冤相报何时了?冤冤不能化解,那是痛苦啊!长期的痛苦啊!所以冤家宜解不宜结。那么如何对待恶缘呢?做到冤亲平等才可以解冤,君子以德报怨。达摩祖师的“二入四行”,四行里第一个就是报怨行。儒家也讲,以理服人是不行的,要以德来感化他,才能把他同化过来。因此在家庭生活中遇到具体问题时,心胸宽大一点,学点忍辱波罗蜜就解决问题了。
100. 如何才能使家庭和睦?
在众生境界来讲,对一般众生来说,这是个难题,要得到和睦的家庭、幸福的家庭是不容易的。什么原因呢?对于家庭来说,清早开门七件事,油盐柴米酱醋茶,这个问题不解决啊,就要闹矛盾,要吵嘴,这是必然的。还有兴趣不相投等各种原因。那么如何达到和睦的家庭?就要真正根据佛家的精神,不管女方男方,都要慈悲仁爱,要容忍、谦和。有了这个精神,就可以使家庭能够在困难之中减少困难,在争吵之中大家互相容忍。若一方是钢,另一方也是钢,钢对钢必然起火。佛家讲慈悲,儒家讲仁爱,老子讲柔和,这个道理很真切、很了不起,要做到这个才行。至于说经济困难,只要做到勤劳刻苦,就可以克服、可以解决,而精神上的问题是最重要的。
101. 佛法要在生活中得到受用,如何真正做到世间和出世间的圆融?
佛法就是认识胜义谛的,认识出世的真如就在世间法上,“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并不是说离开现实,另外去找个佛法,你能够在现实中了解它是无常的、苦的、空的、无我的,你认识了这个道理,建立了正确的观点,它就是出世法,就是胜义谛的真实法,这就圆融起来了,不是说离开世间另外还有个出世法在。一般人办不到这点,他只看到一面,不能看到两面,他有执著嘛。他把苦当成乐,无常当成常,无我当成我,不干净认为是干净的,他只看到一边,就见不到出世法,见不到胜义谛,这是一方面。
另外一方面就是指讲法,讲的是出世法,但要运用世间法,这也是圆融,世出世间法要圆融无碍。譬如在五明之中,你通内明,其他的声明、工巧明、医方明、因明也通,你就可以利用世间法来解释佛法,真正把佛法解释清楚,这样也可以做到圆融,这是一种圆融方便。
102. 对人世间的恶,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
善恶是有一定分别的,善恶分明,不能混淆。在佛法里解释,善以利他为前提,恶以害他为前提。能够利他就能够自利、自他两利,那么对眼前和将来都有好处,这就是善。假如你以害他为前提,结果就把自己害了,自害害他,现在和将来都没有好结果,这叫恶。佛法来讲,必须要以善来转恶,学佛要坚持善法,发扬善法,以善法来转移恶,使他转变过来。而在唯识学来讲,尽管阿赖耶识里是恶种子,你能够多行善法,多亲近善知识,多闻经教,就把恶种子转过来了,就可以转化得过来。
103. 当我们心里没有主意的时候该怎么办?该往左走还是往右走?
那就是个正见问题了,应该把正见建立起来,就有主意了。没有标准没有正见,你就等于那个墙上的草,风吹两面倒,自己拿不定主意,别人说什么就跟着走。所以首先要有正见,正见是最要紧的。
怎样培养正见呢?需要先天、后天的结合。先天有善根,道根根基好,再加上后天的熏习,听师长讲,听善知识讲,多听经教,就可以慢慢培养起正见来。
104. 在行持当中,遇到昏沉或者休克怎么办?
在行持当中,假若是昏沉,就不妨起来,动一动,拜一下佛。要是休克状态,家里人就要把他扶起来,进行医疗,不能进入休克状态。
105. 怎么把教理与行持结合起来?
这是个人生观和宇宙观的问题。在认识论上,你认识到佛教教理可以解决人生的痛苦、可以净化心灵,那么你在行持上就要严守三皈、奉行五戒十善,这样子来结合。这种结合必须要实际,必须要恒常不断,必须要勇猛精进。这种人现在虽然不多,但以少数带动多数,就可以净化大家的心灵,这也是我们今天的责任。所以我们也不怕人少。
106. 作为大学生,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修持佛法?
你们作为大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内心的正念,以佛法思想为指导,在佛家来讲,生活与行持就完全可以结合起来。平常心就是道,生活就是道。你合乎真理来过生活,不管是学习呀、上课呀、休息呀、行动呀,都可以修持佛法。
107. 有病怎么办?
病,一种从业生起,一种从生理上起,还有一种是从心理上起。治病必须要佛法,佛陀就是大医王,佛法是阿伽陀药,阿伽陀药治身又治心。具体办法呢,一是医疗,二是修心,两种结合,其中还需要忏悔业障。
108. 生了病很痛苦,如何在苦痛中修习佛法?怎样才能治病?
佛法是阿伽陀药,佛就是大医王。什么叫阿伽陀药?就是无上妙药,无上妙药既能治众生身病,也能治众生心病,心病还需心来医。佛法的八万四千法门即能治八万四千烦恼,消灭八万四千的痛苦。就看你要不要吃这个“药”,你能够吃,就能够由治心病达到生理上的平衡,解决生理上的痛苦。这就必须建立信仰,达到在苦痛中难行能行、难忍能忍,才办得到。
109. 如何学习《菩提道次第广论》?
《菩提道次第广论》是宗喀巴大师写的。宗喀巴大师是黄教的祖师,他是西藏佛教的革新者,和我们的太虚大师一样,提倡整理制度,其中心就是严守戒律,所以这个《菩提道次第广论》是结合大乘经典写出来的。那么如何读?首先要把纲领找到,道前基础,就是要亲近善知识,念死殁无常,建立无常观。下士道主要是讲五戒十善,明因识果;中士道就是讲厌离心,有出离心,就能够持戒律、甘淡泊;上士道就是要发菩提心,修大悲大智大愿,要修止观。这是三士道的精神,首先要把这个精神掌握好。最好先读《菩提道次第略论》,把《菩提道次第略论》读通,再进一步学习《菩提道次第广论》,由浅入深,就可以领会。
110. 为什么人与人之间不能互相理解?
不能互相理解,一是不能平等对待,二是水平有差别。在别人不理解你的情况之下,你作为一个学佛人,就要理解别人、容纳别人、忍让别人!别人不理解你,你也不理解别人,就会形成是非争斗,这就不大好。
111. 为什么要学佛?达到佛的境界是个什么境界?
学佛,就是要发挥人心灵的价值。人与禽兽有别,就在于心灵,假如不发挥心灵的价值,做人就是一个愚痴的人、一个暴恶的人、一个烦恼的人、一个痛苦的人。净化心灵,发挥心灵的价值,这正是混乱的社会、混乱的人群需要的。
至于佛是以什么表现呢?达到佛的境界是个什么境界呢?我们经常讲涅槃,涅槃是佛证得的,是一种圆满解脱的境界、消灭了烦恼的境界,这种境界很清净,很解脱,很自在。这种境界,不一定是你死了以后、成了佛以后才有。
梁启超形容涅槃有四句话,说到了涅槃境界以后,心灵解脱,“绝对清凉无烦恼,绝对安定无破坏,绝对平等无差别,绝对自由无束缚”。梁启超学佛比较认真、切实,解释这个涅槃很中肯。你的心灵若是达到这个境界,就是涅槃境界,也就是佛的境界,不过是因位的境界;到了佛果的境界,那就是不可言说,假如可以言说,就不能代表佛法的精深博大,不能代表佛陀的崇高!
112. 什么法门才能够救世?
在佛教来讲,佛教所有法门都能救世,但是佛法有原则,有方便,具体来讲,就是要契理契机。契理就是符合佛教的原则,发扬佛教的优良传统;契机就是要适合时代,根据地方不同、人不同、环境不同、时代不同,而行方便法门,叫契理契机。过去太虚大师提出的人生佛教,现在赵朴初老居士提倡的人间佛教,都是以佛法精神做入世事业,达到二谛圆融,那么这个人生佛教以及人间佛教的具体内容,希望大家多学习,这是当今最契理最契机的法门。
113. 看《宗镜录》对自己有帮助么?
《宗镜录》是宋朝永明延寿禅师编著的,其主要内容就是:如何走正道?如何做人?如何过生活?如何在生活中有正确的观点?明白这些,在平常生活中就可以悟道。
114. 在八风之中如何修止观?
佛教中说的“八风”大家要晓得,不是外边吹的那个大风,而是指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称、讥、毁、誉、利、衰、苦、乐”八种境界,能影响人之情绪,故形容为风。这就像大海一样,大海平静时像一面镜子,可以照出宇宙的森罗万象;假若大风一起,波浪掀天,不能行船,也不能照出一切现象,这时就在八风之中。“八风”来了怎么办呢?你就必须以静止的心情、智慧的观察,保持高度冷静,锻炼自己,就可以对付八风。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就是佛的境界。
115. 请问人为什么总在一念之间徘徊?
“一念”在凡夫境界是很杂的,有善念有恶念,有染念有净念,它是交织在一起的。那么我们如何以修行方法,加强用功,熏习善的种子、净的种子,使这个恶种、染污种子逐步消灭,达到心灵的净化,就在一念之间。虽然说是一念,你能够保持下去念念相续,正念相续,慢慢就有定力。有定力后,八风是动不了你的,若没有定力别说八风,一股风甚至一丝丝风就把你动了。
116. 面对社会中的不公平,我们应该如何做?
对待社会中的不公平,我们应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分别公私,分别善恶,分别邪正,分别是非。要有分别心,有分别心就不会同流合污,就会保持纯净,那么在力量所及、条件够的地方我就可以加以改造,条件不够我就自己保持,稳坐泰山,过去讲“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就是这个意思。
117. 《地藏经》的重点是什么?
地藏经的重点一是尽孝、报恩;二是发愿,像地藏菩萨一样;三是修行的轨则,如供养、悬幡、供花、供水、修法等。
118. 如何学地藏菩萨发愿?
《地藏经》是一部报恩经,地藏菩萨发了一个很大的宏愿: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这个愿望没有私心杂念,是很了不起的。普通人的愿望都有私心杂念,为名、为利、为地位,全是为自己,结果就发生尔虞我诈、你争我斗,菩萨的愿就没有私心杂念。大智和大悲结合成大愿,悲愿结合是菩萨心胸。愿力不可思议,这种愿力得到了诸佛菩萨的护念,得到了龙天护持,就会有愿必成。
我们就要学习菩萨发愿,受了菩萨戒就更应该学,发了愿就要坚定。怎么坚定?各种困难挫折、艰难处境都无所谓,都要勇于面对、承担,遇魔坚百忍以支持,修行历千难而不退,要有这个精神。不怕冲关,要勇敢,要大雄大力,就与菩萨道相应,你们就要发这种菩提心。
119. 在晚上读《地藏经》时,感到有一些奇怪事情发生,如床莫名其妙地晃等,甚至会害怕,怎么办呢?
这是一种很自然的事情,不要执著,也不要害怕,要有平等对待的思想。你白天念佛,晚上念佛,这个念佛的思想一直要保持。保持住,你就不会惊,纵然有邪气,邪不胜正,他战胜不了你。最重要的要保持正念、正定,时时刻刻菩萨都在我的身旁,时时刻刻我的身旁都有光明。你做这种观想的话,一切邪魔、鬼怪、阴气都侵犯不了你。这个要注意啊,不然你就害怕,如果你怕了,阴气就战胜了正气。这个要用点功夫才行。
120. 睡着了经常会做各种各样的梦,“梦”是怎么形成的呢?
各种梦境是不同的。有幻想、理想构成的梦,如日有所思,夜有所想;有佛菩萨托梦;有由于身体的四大不调而引起的梦;还有鬼怪托的梦,如来压你一下等,心里就会产生恐惧……梦是各种各样的。佛法讲,智人无梦,圣人无梦,他为什么无梦呢,因为他消灭了颠倒妄想,保持了正念。梦多表示杂念多,实际上白天的妄念还是多,晚上就体现在梦上。这需要靠自己的努力。
121. 如何观如幻三昧?
万事万物各有因缘,互相资助,一体不能分开;因缘又是变化的,因果相续,法法相资。对万事万物作如此观察,就叫如幻三昧。《金刚经》讲:“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变化的就是梦幻泡影,由幻有到真空,由真空变幻有,空有不二。如何观空?诸法如幻,一切法当体即空,这并不是说另外有一个空,而是说一切法因缘生,如梦幻泡影,刹那刹那在变化。
当体即空就是佛在灵山会上给迦叶尊者传的心印,也就是心印法,这个很重要。为什么一般人不能空呢?得失、名利、爱憎太多了,空不了,空不了就有相,有相就有分别,有分别就有烦恼,有烦恼就造业,这是生死根本。要抛弃生死根本,达到当体即空必须修如幻三昧,这是佛教的心印,也与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相合。三法印的意思是了解无常、无我,最后就可达到涅槃境界。衡量佛经的真伪就用三法印来鉴别。若以普通的历史考证学、考据学来对待,是极端错误的,那样子等于有个时空观念,所谓时间、空间属第六意识的范围,而佛法超过寻思、超过第六意识,是一种内心境界、自证境界。
《华严经》有首偈子:“若人欲识佛境界,当净其意如虚空,远离妄想及诸取,令心所向皆无碍。”要识佛的境界,须把意识打扫干净,进入空观,当体即空,心胸很广大,那就超过第六意识的范围和第七末那识的范围,不再执我,这就是广大的佛心。有这个广大心,才有平等心、清净心、慈悲心,这就是佛心。禅宗又称佛心宗,直指明心,见性成佛。心不明怎么见性?所以心地要打扫,否则没办法见性。如何打扫?一是内功,修行禅定;二是外功,就是在行住坐卧间都保持正念,生活上处处利益别人,护法,弘法,作贡献。这样内功、外功结合起来,才能打扫心地,久而久之才能逐步明心,逐步见性。
总之,如幻三昧很重要,由如幻三昧而达到一切法当体即空,彻底消灭第六意识的杂念和第七末那识的我执,就可以进入佛的境界。那么在世俗方面就要看得淡,放得下。看淡,放下,才自在;看不淡,放不下,就不自在。这个就是实际修行的方法。
122. 打坐中如何观想?
在打坐中要做到三结合:念佛、观想、数息。你从一数到一百,心静下来之后你就做光明想,想佛。光明照到自己,照到自己的六亲眷属、大地众生,乃至三途:地狱、饿鬼、畜牲,光明遍照。光明遍照就是毗卢遮那佛的境界了,这个境界大得很,也就是《华严经》讲的境界,在这中间,你不要着相,顺其自然,一直念下去,观想下去,久而久之心静下来了,心静就定,有定就有慧,有慧慢慢就悟了。但是不要求急,像弹琴一样,弹得过于急了就容易断,慢了就听不出声调,要缓缓的,平平和和的。你要是这样用功啊,对身体很好,心里也越来越安静,功夫慢慢就加深,这是个很简单的办法。
念佛结合观想,做慈悲观、光明观,两个结合起来,力量很强大。内心念佛,观想佛像,而且不要自私,不要只是我个人要求生西方,那就要不得,要想到你的六亲眷属,想到你的朋友师长,想到一切众生,甚至想到三恶道的众生,心胸广大,这就是菩提心嘛,也叫广大心,有这个广大心,这个功德就大得很。《金刚经》讲:不着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不执相而修广大心,这个福德就不可思量。
如是观想时,心里散乱,或者疲倦了,可下座休息一下或者进行礼拜。动与静结合起来,久而久之动中就有静,哪怕你在众人中、闹市中,都能保持静态。动中有静,这就是禅定功夫,任何外境都动不了,也就有了定力。
123. 念佛时如何观光?
念佛作光明想,佛的光与我的光相融。见了这个佛就见了十方诸佛,佛佛同体。这就是《华严经》的法界观。佛与念佛者感应道交,光光相融,就像母亲念儿子,儿子念母亲,心就融合在一起了,就有一种吸引力,纵然母亲念儿子,儿子忤逆不孝不念母亲,就说不上感应道交,这种爱就结合不起来,一样的道理。
124. 如何以念佛来对治杂念?
一心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把这个念头抓紧,就能对治杂念。这是念佛的好处。念一句阿弥陀佛,就是以正念代替邪念,以清净念代替染污念,分分秒秒都用这个功夫,世俗念就死了,法身就活了。“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名利、得失、地位、输赢、荣辱、爱憎等世俗念死了,真正的法性就恢复了。禅宗有三观:第一观,打破生死观;第二观,见真如、本性;第三观,反过来把世俗看得清清楚楚,是是非非、森罗万象,都搞得清清楚楚的。这样子就可以随缘不变。
人都有杂念的,你不要怕杂念起来。你只要坚持正念、坚持圣人的念头、坚持念佛,那些染污的杂念就慢慢消灭了。正生邪灭,邪不胜正。如果你害怕,它就会乘势攻击,你就会被它战胜。我们生活在正邪相融、凡圣交叉的世间,当杂念起时,你不要怕,要有勇气去战胜。遇魔坚百忍以支持,修行历千难而不退,就是要精进。精就是纯粹不杂,保持纯粹的信仰;进就是不退堕。学道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们只能进不能退。
百忍就是忍辱。有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谛察法忍。耐怨害忍,即以德感化敌人,化敌为友;安受苦忍,就是哪怕天灾人祸,环境再苦,我能安受,不怨天尤人,遇事随缘;谛察法忍,就是坚定相信菩提涅槃真理,坚持无漏法,深信佛法。
坚持正念,杂念就慢慢消灭了,这就要学习菩萨行,救苦救难。你看佛菩萨手持莲花,足踏莲花,头顶莲花,这个寓意很深远,莲花行就是大悲大智的菩萨行,也是佛行。由缘起生大悲,由空、无我生大智。大悲大智才有大愿大行,也才有大勇大力,修行就要用这个功夫,这样才能保持正念。
125. 日常生活中如何修止观?
在日常生活中,我觉得大家应该把这个心锻炼一下。如何锻炼呢?就要修止观。如何修止观?采用一定的方式,每天可以逐步来练习,从五分钟到十分钟,从十分钟到一刻钟,从一刻钟到半个小时,从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逐步提高。那么最重要的条件是要调饮食、调睡眠、调呼吸、调心,这几种调相当重要,把这个资粮修好了,就可以静得下来。关于这个问题,可以参考“修止观次第”。
126. 何为禅净双修?
禅与净本是分开的,禅是静坐,念佛有动有静,但真的来讲不能分开。禅净兼修,禅净双修。参禅的目的是要达到悟的境界,达到人我双忘、人法双忘的悟的境界,到这个境界就叫见道位,见了道就是悟了。念佛念好了,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内心把自己人我都忘了,不是我在念,不作念什么,内心专一,也就达到领悟的境界。所以禅与净这两种,是二而一不能分开的。参禅最高的境界是开悟,念佛最高的境界也是悟。有个偈子:“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什么是不退菩萨呢?到了这个境界就是初地菩萨了,证三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
众生境界有时遇到逆缘,生活不如意呀,在某种条件下他就不坚持了,就有断,甚至退堕;真正到了开悟的境界,到了花开见佛的境界他就不会退。这与唯识学的道理是一样的,在凡夫境界对唯识学还有一点怀疑,到了初地菩萨以上就亲证唯识学所讲的道理,相信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就不会退转了。
127. 如何参禅打坐?
参禅打坐,是佛教的止观法门,一是必须要有善知识指导,要有正确的方法;二是要实际体验。
128. 禅修里参禅功夫具体应该怎么做?
参禅就是修止观。禅宗就是止观,禅在印度叫禅那,翻译成中文就是静虑。静中思虑,也就是先静而后观,先止后观,达到止观双运。不过传到中国以后,就有了各种方式,但基本功夫就是止观。你不经过修止观的阶段,你入不了禅的功夫。也就是说不能由定生慧,不能开悟。
129. 止观和参话头有什么关系?
参话头是止观,念佛也是止观。你参话头,你念佛,你是哪一个?你本来面目是什么?你就得静想嘛,弄懂了你就开悟了。以这样来参话头,定到一句话来想,念佛的是谁啊?父母未生我之前我是谁啊?我本来面目怎么样啊?……不停地想、思维这些话,久而久之就可以开悟。这是种止观的方式,其他止观方式还很多。
130. 怎么样参话头?
你就要咬住、着意于一句话,比如说念佛是什么人念?你本来面目怎么样?我的心在何处?都可以参嘛。参透了就了解了,但就这方面来讲你得懂些教理,你不懂教理乱参也不行啊,通宗要通教,通教要通宗,宗就代表禅,教就代表教理讲的内容。“通宗不通教,开口胡乱道”,说不出理由来,难免盲修瞎炼;“通教不通宗,好似独眼龙”,只能看到一边,不能看到全面,就是这个意思。
131. 禅宗、净土宗、律宗、密宗的哪种法门更好呢?
其实禅、净、律、密在八宗里边,都是讲行的,看你对哪一方面有信仰,就可以修哪方面。但是在我来看呢,最适宜我们大众的,比较方便可靠的还是净土宗。
132. 听经打坐在最初还可以,后来为什么昏沉而且很难控制?
这是业障。修定有两种障碍:一是昏沉;二是掉举。什么叫昏沉呢?昏昏沉沉的心不明朗,不能保持正念。什么叫掉举呢?心里妄想重,内心不平衡。这是修定的两个障碍。
打坐的时候,最初信念还很坚定,久而久之业障现前,或者魔来干扰,就要现这个现象,那就贵在坚持。保持正念贵在坚持,就可以逐步消除业障。一靠自力二靠他力,自力就是自己要坚持,他力就是佛菩萨三宝的加持力,不然这个关不好过。与念佛一样,自力与他力结合,就可以除业障。
业障是难免的,人人都有,就看你怎样对待,假如你不坚持就随业受报,坚持下去努力保持正念,再加上佛菩萨三宝力量,或者咒的力量,就可慢慢消灭业障。业障虽然像冰山一样坚不可催,但是佛力和自力结合起来,就像太阳光一出,冰山就开始溶化了。
133. 究竟什么是禅?平常生活中该怎样悟禅呢?
“禅”在印度语里叫禅那,在中国语叫静虑。“静虑”的静就是冷静下来的意思,就像那个水一样不动,波浪不起,这是静的境界,也就是止;“虑”是什么呢?正确的观察,正确的思维,叫作“虑”,这就是观。静中观察就是静虑,又叫止观,这是禅的意思。能够静中观察就有智慧发生,能够有智慧发生就可以到一定的境界,在平常生活中就可以开悟,可以见道。
你能够正确地生活,对待事情有正确的观察,时常保持定力,在生活中就可以见道。所以现在提倡什么安详禅、生活禅,实际上就是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保持静中观察,慢慢就有了定力。假若你们每天都能保持五分钟到十分钟或者一刻钟的静,那个时候你的功夫就必然不同,慢慢的八风就吹动不了你。
134. 怎样增加定力?
增加定力主要是保持正念。这个正念在佛法中包括六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布施、念第一义天。念念之中保持这个念叫正念相续,相续不断就会有定力。你若是在意念中起了恶念或邪念,八风就要动你了,你若是念念保持正念,它(指八风)能动你什么呢?一点都不会动的,关键看自己的功夫如何。
135. 作为一个普通人想学习了解佛法,有什么基本方法和学习的途径?
学习佛法要经过闻思修三个阶段。一是多闻、多听,由音声而入佛法,这是声教;第二就是思维,思维就是对佛理做正确的观察和思考,不要有邪思维、恶思维;第三,修就是实践,如何实践呢?要持戒、修定、修慧。闻思修是学佛的基本方法,这是一个正确的途径。至于现在学习佛学的地方很多,各个佛学院及函授部、佛教文化研究所,大家都可以去学。
136. 佛经上经常讲到光明,这个光明是何意?
《华严经》上讲:“种种眷属庄严放大光网,种种清净庄严佛剎随受化者,示现自在菩提法门,见诸如来,于大众中而狮子吼。善男子,我唯知此普门光明观察正念诸佛三昧。”这个光明讲的是什么呢?就是讲的般若,就是由般若智慧的光辉证得菩提。整个中观和三论宗都是讲这个内容。般若有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文字般若就是读经论,听闻正法,借语言文字传播正确的思想。进一步就是观照般若,观照一切现象、一切道理,在观照之中分清因果,明白什么是正、什么是邪、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在止观中生起智慧,就是观照般若。经过文字般若和观照般若以后,就可以了解宇宙人生的真实相,证得绝对真理,这叫实相般若。必须要以般若因才能证得菩提果。
137. 请问什么是开光?
开光是现在时兴的这么个仪式,是佛教里面的一个讲法,是用于佛菩萨身上,哪个像塑好了,不管是佛像啊、菩萨像啊、罗汉像啊,修好了要开个光。殊不知这个光作为佛、作为菩萨、作为罗汉,它本身就有,用不着你开!这只是一种形式、一种俗传、一种习惯,一般人认为这样开了光,佛菩萨就灵了。殊不知你不开光,你虔诚礼拜,一样的灵!一样的感应!
其实我们开光啊,要开自己的光,光是由心里发射出来的,你心存慈悲,在科学的试验里,你就有红光就有白光,如果你心存善良,光辉也有所不同。假若你是邪恶的心,那就不是光,周围是黑气,就与一切邪鬼恶神相应!这个道理很好解释,现在的科学已经证明力可以发光,心力是很强大的,静中的力量更大,可以发光。
138. 为什么不存好心的人,反而能叱咤商场数十载不倒?而好心人却遭到了惨败?
那些不存好心的人,反而还得到好处,好心人却遭到了惨败,对于这些现象,就要用三世因果、长远的眼光来看待。农工商政军界,都应该以德来指导,以德指导就是正道、正业,尽管暂时的失败将来必然成功,后面就有一种大福在等着你。那种狡猾的人,不以德来指导,尽管逍遥一时,得意一时,但当果报来临的时候,倾家荡产,就不好了。
139. 如何修布施?
佛教不但在理论上博大精深,而且具体表现在实践上,是学修结合、解行并重的。要行,布施是万行之首!布施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消除贪心,消除我执。在实际行动中,能够舍弃我自己的一切,虽然有舍就有得,但也不要执著于得。布施分为三种: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
财布施就是周济贫穷,别人经济困难、生活困难、医药困难,就资助他钱财,帮助他解决困难。
法布施就是对于不懂佛法的人、不明因果的人,以佛法真理来摄受他,使他内心能够净化;内心净化后,身心就可得到解脱。法布施比财布施重要。一切布施中,法布施第一。为什么?法布施能够解决他身心性命问题、修养问题。
无畏布施就是说以你的力量,使他得到安全,使他不感到恐怖。比如说某个地方有盗贼、土匪,本来他正往那里走,你跟他说不要去,另外找条路。或者他遭了人害,你就想方设法使他避免恐惧、避免生命危险,这就是无畏布施。
你们学佛以后,就要认真学习佛教的基本知识,最重要的是应该知道三宝的功德,相信因果,相信戒杀放生。你去宣传三宝功德,宣传因果道理,宣传戒杀放生的道理,使别人得到好处,就是在修法布施;使别人相信真理,净化心灵,消灭烦恼,得到解脱,能够这样做,就是在修法布施。所以你们要好好学习佛法,以佛法来解脱自己,解脱他人,使他人觉悟,走光明正道。这个功德很大。
虽然修了布施,但是不要执著,不要执著我是能施者,你是受施者,我施了这个得什么果报,这就是三轮体空的布施。这样子才能真正达到胸怀广大,没有私心杂念。就好像太虚空一样,乌云散了,太阳出来,万里无云万里天,心就有那么广大,智慧就有那么广大。修布施就要这样子来修。
140. 为什么要皈依?
皈依就是指皈依三宝:佛宝、法宝、僧宝。
皈依佛宝就要念佛的功德。佛在修因过程中,为了众生舍弃一切,甚至舍弃生命;成佛以后,就以悲心现化身来解救众生,所以佛有大悲大智大愿大力,功德很大。佛是觉悟的意思,皈依佛,就必须由迷转觉,恢复觉性。不要像普通人一样,一辈子忙忙碌碌、浑浑噩噩地过日子。
皈依法宝,法宝是经律论三藏。学习经律论三藏,使我们得智慧、走正道、懂因果、懂教理,就可以由邪转正。
皈依僧宝,僧宝以戒为主,讲究道德,就可以由恶转善,由染转净。
所以必须皈依三宝,三宝功德很大,难以形容。总体来讲,皈依三宝使我们自性恢复觉性、恢复智慧、恢复德行,恢复自性的觉正净是最终目的,叫自性三宝。并不是说皈依三宝就只有三宝才是唯一独尊的,而是以三宝为榜样使我们自心恢复觉性、恢复智慧、恢复德性,要达到这个目的。所以这条道路,是理智的道路、光明的道路,是人生历程的一个里程碑,而不是拜神盲从迷信,一定要明确这点。
141. 儒家讲建功立业的内圣外王之道,佛教讲修心,一个人怎样用佛教的修心来做儒家的外王之道?
“内圣外王”是儒家提出来的,“内圣”就是指内心讲究圣贤之德,“外王”就是外表体现出来的政治手段。“王道”是什么道呢?中国古语解释,就是仁义之道。内心是圣贤境界,外表用政治手段,行仁义之道,就叫内圣外王,这是中国儒家提出来的。
佛家的“内圣外王”就是内秘声闻乘、外现菩萨身,但是仅限于在家菩萨。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如印度的阿育王,中国的梁武帝、唐太宗、明太祖等,还有许多朝廷官员如王安石、苏东坡等等,他们所行的都是佛家的“内圣外王”之道。
出家菩萨是专门修行、弘扬教法的,他就不能现“内圣外王”身。但作为果位菩萨,他有神通可以现这些身,像观音菩萨一样现宰官身。而凡夫的出家菩萨就没有那个能力,只有好好具备资粮,好好修行,这就有所不同。
142. 女人比男人修行要困难吗?
佛教本身来讲,不分男人女人,佛性平等。作为女性来说,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生理上的原因,烦恼比较多,痛苦比较多,这是客观事实。但是不要自卑,不要以为女人这样子,就低人一等,不是那回事。佛教里面是很尊重女性的,法华会上,龙女八岁就能成佛。观世音菩萨现女身,说明佛菩萨慈悲,因女性痛苦多,在这方面生同情、悲悯之心而现女身,以此鼓励女性不要自卑。
佛性平等,在佛教里面,没有说女性比男性低下。《维摩诘经》里面的散花天女,辩才无碍,有些菩萨还辩不过她,还有和文殊菩萨的问答,都是不二法门的内容。所以女性并不低,关键是自己要自尊、要努力,消灭烦恼,改变自己,一样可以修行成佛!
143. 怎样放生才是如理如法的?
真正放生,随时随地都可以放生,而不在形式上。假如你要放生,叫别人预先准备,那就完全错误了。为了你放生,有人专门预先给你准备,去捉一些或者买一些,比如雀鸟这些,你拿去放了又飞回去了,那等于没有放生!这种方法要不得。放生是自然而然的,随时随地可以放生,千万不要造作。
144. 亲戚中有人是从事养鸡卖鸡行业的,应如何办呢?
从事养鸡、养鸭、养猪这种行业,那是迫于生计、不得已的职业。最好找到正确的、不杀生的职业,然后转业。你转了业嘛,一样可以维持生活,不一定要靠养鸡、养鸭、养猪来维持生活,最好是转业。佛法第一个是戒杀生,你这个职业等于是助长别人杀生嘛,你成了杀生的增上缘、助缘了,有罪过的哟。
145. 当今社会赌博问题越来越严重,通过佛法如何帮人戒赌呢?
赌的中心是什么?贪,贪心。有贪心就要损人利己。通过弘扬佛法的道理,使人们都能把生活看得淡泊一点,实现少欲知足,不损人利己,能够使人受到这个教育,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就可以戒赌。不然你戒不了赌。
146. 最近南方一带普遍遭受了巨大的雨雪冰冻灾害,用佛法的观点如何解释这一现象?
在佛法来讲,这个叫共业,符合佛法的因果律:自作自受,共作共受,先作后受,不作不受,任何事情都在因果之内。共业,大家所造的业。造的什么业呢?杀业!杀业重,杀气就重,怨气就重。就像前几年曾经发生过的那个海啸一样,海啸一来,几十里范围内都跑不掉,要被淹,被漂流,受灾害。什么原因?你若干年来要吃海里的动物,那么今天缘法成熟了,动物就要吃你,这就是因果。
147. 面对刚刚发生的汶川地震灾难,作为佛子应该怎么做?
面对这次地震灾难,作为佛子更应该增加悲心,自己在行持修行的时候,第一回向灾区死者得到超度;第二回向生者得到安居乐业;第三希望国家安定不要有灾难,各种灾难,水灾、火灾、刀兵灾、瘟疫灾等都不要发生。
在实际行动上呢,就要随力随能多做好事、作贡献。六度中的布施其实就是贡献,过去叫布施,现在叫贡献。普遍作各种贡献,施医、施药、施帐篷,有能力进行心灵关怀、心理辅导,都是贡献。除此以外宣传因果,宣传戒杀也是贡献。这个灾难不是一朝一夕之故,非一日之寒,怎么来的?杀业带来的。
我们知道,在抗战时死了许多人。日本飞机从广州一直炸到重庆,在南京屠杀了许多人,这些被杀人的怨气都没有消灭。在这个杀业之上,一些人又不断增加新的杀业,从现在饮食上来说,除了吃鸡、羊、牛、猪之外,还大量吃野生动物,吃得稀奇古怪的。很多疾病是从吃野生动物吃出来的,这都是有因果的。杀业重,杀业不消,灾难不会停止。
所以,你们居士在家里招待客人不要杀生。杀生的确可怕,动物被杀时的怨气很大,怨气重了就是灾难,是不祥之气,这一点作为一名佛教徒,特别是受了五戒、菩萨戒的要多宣传多教育,以身作责,起码从自己的家庭做起,才能影响社会。
面对灾难,我们更要增加慈悲心、出离心,这就是道念、正念。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儒家提倡仁爱,老子也提倡爱,中国过去的宇宙观是天人相结合,天人合一。人心顺于天心,万物运行才合乎规矩、合乎道理。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万物就茂盛。假若人心背于天心,人心不仁,违反天心,万物运行就不顺,灾难就会发生。这是中国最古老的哲学《易经》所讲,讲得很彻底,人心要顺于天心。天就是阴阳,地就是刚柔,人就是仁义。阴阳、刚柔、仁义是结合起来的。天、地、人,以人为中心,上天下地中间是人,人就是天地之间的枢纽、变化的枢纽。人心顺于仁就顺于天心,万物皆吉祥,人心背于仁就违反天心,就有灾难。中国原来的哲学就是这个道理,也和佛教思想相吻合。
现在的人心是什么呢?从“文化大革命”以后,不讲道德,不讲伦理,旧的文化传统失掉,内心倾向物质,只重物欲。想方设法地战胜自然界,把自然界开发出来,把财产掌握在自己手里,于是就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地质、水源、山林都被破坏了。内心倾向物质,贪图享受,由这种内心的污染导致自然的污染、环境的污染,各种灾难因此而发生,大家要警醒,这都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啊!
佛法讲世间上没有无果之因,也没有无因之果,万事万物都有因果在其中。出现了灾难,怨天、怨地都没有用,归根结底还是自己造成的。明了这些道理就要净化心灵,去除贪欲心。佛法的中心就是慈悲和合,现在有些人就违反了这个真理,发展贪、嗔、痴。贪就是贪心重,什么都要据为己有,贪图感官刺激、物质享受;杀害就是嗔心重,嗔恨别人就起害他之心;痴就是不明真理,愚痴,什么都不相信,因果不相信,佛法僧三宝不相信,只重眼前不管过去和未来。贪、嗔、痴三毒充满这个世界,就会有灾难,假如人心像这样发展下去很危险,很可怕。反过来,若是人心向善,人心顺于天心,慈悲仁爱,这些灾难就可以逐步消灭,人间净土就会实现。
现在各个寺院佛教徒集会,做法会进行消灾免难,这是好的行动。不仅仅是做法会,还要在日常生活中行动起来,使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人明因识果,止恶行善,这种力量强大了,正气战胜邪气,就可避免灾难。
148. 弘扬佛法的方式方法有哪些?哪些方法是最契合当今社会的?
弘扬佛法的方式方法,就是要随机。佛陀教导我们,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机制宜。时间不同,地方不同,根机不同,那么就寻找一种既具体,又不违背原则,又有时代性、灵活性的方法。
那么这个方法在今天来说,就是既能赶上时代,也适合人群,上契诸佛理,下应众生机。比如说,藏传佛教有一套办法,南传佛教有一套办法,汉传佛教又有一套办法,都是因时、因地、因机而制宜的。
149. 佛法与相似佛法尤如一对孪生姐妹,外表相似甚至一模一样,凡夫的我们如何区分?
佛法与相似佛法,仿佛相同,实际上有区别的。区别的方法就是:以四谛、八正道、三法印来区别。这样一对比,就像用那个镜子一样来照:他那个教义是不是合乎四谛八正道?合不合乎三法印?合不合乎缘起性空?合不合乎真如法?合乎,则是佛法,否则就是相似佛法。
150. 历史上经常有这样的情况,一个人很正确、很善良,却不能善终或得善果,如岳飞被杀头,如何用佛法的观点来看待这些问题?
这个在佛法观点来讲呢,要看三世因果,从三世因果来看。善良的人之所以没有好报,是因为他过去的恶因没有消灭完,善因在成长中,善法还不具足,善缘还不具足,所以结不到善果;而恶因先成熟,那么就得恶果。尽管这样子呢,他受了这个恶果以后啊,等于还了恶因的报,以后就不再受。从三世因果来看,就能想清楚了。
151. 您开示听经要存三种心:寂灭心、恭敬心、广大心,请问寂灭的是什么?
寂灭是什么呢?寂灭就是一种清净心,没有染污的心,没有虚妄分别的心,就叫寂灭心。听经啊,没有这三种心是不行的,对经不恭敬,听起来也不诚恳,也不专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