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
152. 国学究竟包含哪几方面的内容,是否有糟粕,精华又是什么?
国学就是以儒释道为主的中华传统文化。一般来讲佛家讲究修心,道家讲究养生,儒家讲究治国。国学也包括五行学说、军事家、法家、阴阳家等诸子百家。其中,精华方面就是提倡道德。糟粕呢?就是盲目地、没根据地把那些鬼神、神仙吹得虚无缥缈的,这都应该纠正。光是讲些神仙之术、讲些鬼神、讲隐遁、讲神秘,那是要不得的。这就是糟粕。
153. 《易经》是讲占卜、八卦的吗?
《易经》是中国古代的哲学,道家哲学和儒家哲学都发源于《易经》。现在提倡和谐社会,实际上这个和谐的内容在《易经》里面相当丰富:天、地、人三才,事事运转叫和谐,讲生生之道叫和谐,但是这个和,这个天地之和,要以人为主,人是三才中最重要的因素,人是顶天立地的,天地的变化是以人心为转移的。
这是什么心呢?仁爱之心。仁爱之心与天地生长万物的心是相应的,仁爱之心发展,天地的阴阳才能调和,就可以风调雨顺、消灭灾难。反之,人的仁爱心变化,变得凶残、贪欲重,由于这种人为的关系,就可影响自然界、破坏自然界,天地阴阳失调,灾难就多。
中国古代这个《易经》讲仁爱是讲得相当好的,不要把它看做是专门占卜的东西,虽然八卦占卜有它的道理在里头,但指挥这些占卜技术的是三才中的人。人呢就是以人心为主,人心就是仁爱,仁爱才有德。在佛家来讲,慈悲才有德,没有慈悲就失掉德的根本。儒家讲,没有人心就失去了道德的根本、仁爱的根本,那就要乱,家庭要乱、社会要乱、国家要乱,你把这个道理拿来衡量过去和现在,就可以证明。这就有深刻的哲理在里面。
很多人不懂《易经》,认为占卜、八卦就叫《易经》,实际不是那回事,那只是片面的。《易经》很有哲理,讲的是做人的道理、治家治国的道理、与人相处的道理。《易经》中讲“与时谐行”,与时,就是说气象、时间要前进,日新又日新,要有与时俱进的思想。现在你看国外都在研究《易经》,外国人都很重视《易经》,就是因为它有道理在里面。
但在佛教来讲,它是世间法,讲的是变法。这个变化随着人心的变化使得气象环境都变化,以人心为主,而不变的方面它就没讲到,所以说还是属于有为法。
154. 佛家的慈悲有何特点?
中国的儒释道传统文化讲究为人处事要有道德,家庭、社会、国家都必须要有道德。儒家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庸之道,不偏之为中,不倚之为庸。道家讲清净无为,要少欲知足,过淡泊生活,属天人境界。诸葛亮讲“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就是道家思想,比较超脱。
但是佛家讲慈悲为怀,出世而入世,是一种大乘菩萨境界。慈悲是佛法的中心,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怎样才有慈悲?念众生苦,要救众生,这叫菩提心。菩提心必须要由慈悲来巩固,比如树根,必须要雨水滋润,才能发芽、开花、结果。大悲就像雨水一样,万事万物都离不开雨水,否则不能生长。只有大悲心的对象、空间、时间、目标才是广大的。
对象就是胎卵湿化,甚至包括一切飞潜动植物(飞的、潜藏的、动物的、植物的),植物里有生机,也是不能随意损害的。
空间很宽,指三千大千世界、无量无边世界,这么一个宽广的空间。我这个家、我这个集团、我这个民族、我这个国家,这个空间在佛教来说是很窄的,有“我”字在里面。
时间长,就是不但我现在要利益他,生生世世我都要利益他,都要救苦救难,时间很长。
目标远,什么目标远?使他不但得到衣食财物的解决,而且得到法身慧命,将来都成佛,入无余涅槃,证得菩提。
所以佛家的这一个慈悲啊,就不是一般的爱、一般的仁、一般的道德了,超过道家,超过儒家,超过一切宗教。《心经》的头一段:“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个“一切”包括得很宽,度一切苦厄到哪里去呢?到涅槃境界、菩提境界。这个境界很广大,佛心就是广大心、清净心、正直心、平等心、慈悲心。若没有这些心,就不能度众生。
155. 二元对立怎么解释?水和汽是二元对立吗?
二元对立,它是讲完全相反不相成。水火就是二元,在《易经》来讲,水火不相及就是对立,这是从相反方面来讲的。中国哲学讲相成,相反相成。水和汽,看起来是两种,实际上是一种,专门只看水或者汽呢,就是对立的,但是汽凝结成水,又是一元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