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林语堂与茶的不解之缘

2012年11月26日 16:44  新浪佛学

  林语堂,福建龙溪(现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坂仔镇)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笔名毛驴、宰予、岂青等,中国当代着名学者、文学家、语言学家。早年留学国外,回国后在北京大学等着名大学任教,1966年定居台湾,一生着述颇丰。

  林语堂以闲适、幽默、性灵、平和着称,他喜欢喝茶,他曾说:“我以为从人类文化和快乐的观点论起来,人类历史中的杰出新发明,其能直接有力的有助于我们的享受空闲、友谊、社交和谈天者,莫过于吸烟、饮酒、饮茶的发明。”对林语堂来说,茶已经不是纯粹的某种解渴的饮料,饮茶已经成为社交上一种不可少的制度。

  林语堂有一段喝茶"三泡"说非常风趣:"严格地论起来,茶在第二泡时为最妙。第一泡譬如一个十二三岁的幼女,第二泡为年龄恰当的十六岁女郎,而第三泡则是少妇了。"其实,明代许次纾早就有"三泡"之说。他在《荼趣》中说:"一壶之茶,只堪再巡,初巡鲜美,再则甘醇,三巡意欲尽矣。"林语堂的 "三泡"说,大概是受许次纾启发的。

  林语堂以为茶和烟、酒应该是同属于一个文化氛围的,他认为它们都有3个共同点:一是有助于人类社会;二是都不至于一吃就饱,可以随时吸饮,在吸饮同时聊天谈心;三是都是可凭嗅觉来享受的东西。由于有了这样的感受,林语堂就有了对品茗的讲究,他认为享受这三件东西也如享受雪月花草一般,须有适当的同伴,还须去找寻适当的环境,喝茶友伴不可多,环境宜静。“茶需静品,而酒则须热闹。茶之为物,性能引导我们进入一个默想人生的世界。”“如果此时身边时而有儿童在旁哭闹,或粗蠢妇人在旁大声说话,或自命通人者在旁高谈国是,即十分败兴,也正如在雨天或阴天去采茶一般的糟糕。”并且他认为“茶是凡间纯洁的象征,在采制烹煮的手续中,都须十分清洁。采摘烘焙,烹煮取饮之时,手上或杯壶中略有油腻不洁,便会使它丧失美味。所以也只有在眼前和心中毫无富丽繁华的景象和念头时,方能真正的享受它。”唯有在这种神清气爽,心气平静,知己满前的境地中,方真能领略到茶的滋味。他还经验老到,清楚“采茶必须天气清明的清早,当山上的空气极为清新,露水的芬芳尚留于叶上时,所采的茶叶方称上品。”

  为了让国外读者进一步了解茶叶知识,林语堂从贮藏到烹煮品饮,不厌其烦罗列出了他自己亲身实践的十条“茶经”:“第一,茶叶娇嫩,茶易败坏,所以整治时须十分清洁,须远离酒灯香类等一切有强味的事物,和身带这类气息的人;第二,茶叶须贮藏于冷燥之处,在潮湿的季节中,备用的茶叶须贮于小锡罐中,其余则另贮大罐,封固藏好,不取用时不可开启;第三,烹茶的艺术一半在于择水,山泉为上,河水次之,井水更次,水槽之水如来自堤堰,因为本属山泉,所以很可用得;第四,客不可多,且须文雅之人,方能鉴赏杯壶之美;第五,茶的正色是清中带微黄,过浓的红茶即不能不另加牛奶、柠檬、薄荷或他物以调和其苦味;第六,奶茶必有回味,大概在饮茶半分钟后,当其化学成分和津液发生作用时,即能觉出;第七,茶须现泡现饮,泡在壶中稍稍过候,即会失味;第八,泡茶必须用刚沸之水;第九,一切可以混杂真味的香料,须一概摒除,至多只可略加些桂皮或玳玳花,以合有些爱好者的口味而已;第十,茶味最上者,应如婴孩身上一般带着‘奶花香’。”十条之中,虽然里面有着在英国喝茶的经验知识,但大部分今天看来仍是行家的至理名言。

  林语堂爱茶,可见一斑。

标签:
分享到:

佛教万年历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