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喜舍,准备受苦

2012年12月21日 16:09  新浪佛学 微博

  有神论也好,相信轮回也好,只是告诉你说,要相信自己会继续。像现在我们谁都不愿意承认我明天不在,你怎么能确定你明天在?明天也许就是所谓的来世。所谓现在的这个我,没有一个实体,它的灵魂本身是没有过去,没有未来,它一直像现在这样下去,而我们现在认为自己长大了,变老了,是因为我们灵魂的外衣即身躯在一天天衰老。父母给我们的躯壳一直在变化,由此我们认为自己在从小变大,又从大变老,有这样一个过程。躯体之于栖息其中的灵魂,就像一座房子之于它的主人。就像我们买了一个房子,刚买的时候很欢喜,是新房子,过了几年变成了老房子,慢慢就变成旧房子。所以,相信住在里面的我们,这个房子老了以后还有机会换一个新房子的概念,要确信自己的灵魂还会一直延续下去。我们需要有这样的方式让自己相信“我”是在的,因为你是有思想的。没人从外面看你思想到底长得怎么一回事,我们只能用外表看,看你眨眼睛的动作,看你讲出来的语言,那么思想上的活跃只有自己最清楚,所以你是存在的,就是西方人笛卡尔说的“我思故我在”。当我们死亡的那个时候也会像我们做梦一样,外面的壳已经停顿在那儿,但里面还有一个活跃的思想乱蹦乱跳,想到哪儿就飘到哪儿。如果要问我,人死了以后灵魂会怎么样,我感觉就好像做梦一样。

  那么,有了这样的心态、这样一个灵魂,它的好以及它的坏从哪里产生出来?当然就像我们刚刚比喻的房子一样,房子的好坏需要我们去呵护,呵护得好就可以永久使用,而它也可能很容易坏掉。我们对自己的壳都是很珍惜的,佛教里称为我执,我们也不太认为它会变化,但它一直变化,我们没有感觉,这种变化叫做无常。在这种变化无常当中,很多时候我们希望生命永恒,可谁都不太可能,因为我们投胎来这个娑婆世界就是要历经苦难。生下来不哭的小孩,几十万里只有一两个,大部分都是哭着来的。哭着来这辈子就是这样,受苦受难。人们永远都是想抓一个事情、抓一个东西让自己有点安全感。如果只是想我要给我快乐,我要快乐活下去,那会造很多的自私出来,所以怨天怨地认为别人负于他。这种越爱自己的人是越自负的。

  佛教里为什么提倡慈悲心呢?你对人慈悲,别人就会对你慈悲,长久下来最有福报了,我们要先尊重自己的生命,要让众生对自己好,要让自己在这个世界上越来越有福报。你先要想到你为别人做了什么,多想点这个很重要。佛教一开始教导我们“先看看你自己的心灵吧”,然后再看看你到底为别人做了什么。这样你才有权问别人给你做了什么。大部分时候我们都在问别人给了我们什么,不会问自己给了别人什么,所以对社会常有埋怨不完的事。因此先要从自己的心灵开始做起。

  珍惜任何一个做慈善事业的机会,哪怕你身体做不了那么多,言语做不了那么多,天下的好事不可能让你全部去做,天下的好语言不可能都让你去讲,而人的思想是无边的,可以由你自由发挥的,没有人阻碍你的思想所付出的东西。

  你讲给别人听,别人要不要听是一回事;你要帮助别人,人家要不要你帮又是一回事。你随时随刻都可以发善心,希望自己所做所讲的任何一件事情都是为了帮助其他众生。有了这样一个慈悲的心,我们听闻佛法才有真正的功德。释迦牟尼佛时代有个故事,说浊世来临,一个国王做了一个梦,沙漠里有口井,里面满满的水,在一个人后面追;那人口渴不得了在沙漠里找水,四处跑,后面的井追着他说“你喝了我吧”。国王醒来后觉得这个梦很奇怪,就去问释迦牟尼佛。佛祖说,浊世众生都是这样的,他需要佛法,需要信仰,但他不会自己去找,而且需要用还不愿意用;所以修行人就像井一样在后面追,你喝了我吧,我把佛法拿来了你好好修吧,苦口婆心去劝解。

  当然,寻找井就更重要了。有些井一开始就被沙漠的灰尘染成浑浊的了,一些变成毒水了,一些还保持清澈。凡夫俗子最怕就是从众心态,大家都说好,就一股脑全上,渐渐地就惨了,好东西都被用完了,剩下全都是不好的那一面,到时候后悔来不及了。多用自己的耳朵去听,听过还不是真的,多用眼睛去看,看过还不是真的,然后多用心去想,先看这些上师们讲了什么,他自己讲的有没有做,他做了什么,所做的事对社会有没有贡献,各方面去观察衡量。高僧大德们在寻找上师时讲的第一个条件就是具备完整的慈悲心。

  如果一个上师有完全的慈悲心,那么其他的功德自然而然就有,有火必然可以做饭,也可以煮水,由火产生热量那是正常的。哪怕他不会讲经,不会说法,我们能不能听懂他的心语?如果语言沟通不了,还可以用心去感应心。比如我们宁玛巴有个大师,跟他的师父中间隔了两百多年,他到师父从前闭关的山洞里,坐在那儿天天念经祈祷,师父就出现在他面前,两百多年前的师傅跟两百年后的弟子用“心”教佛法。现代人用科学道理想觉得是不可能的:天下还有这种怪事,两百年前的人怎么还会出现?但这个弟子出来后讲的佛法跟师父一样好,这就是证明。


分享到:

猜你喜欢

换一换
给本文挑错 电话:010-62675595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