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有故彼有 此无故彼无

2013年01月29日 17:24  新浪佛学 微博

  生命就像那支香

  前三个概念“我”、“人”、“众生”是从空间的角度提出来的,第四个概念“寿者”是从时间的角度提出来的。出生以前,你存在吗?有“我”吗?你从什么时候开始有“我”的?

  从怀孕之时起吗?分别之剑将现实切成两段——你不存在的时期和你开始存在的时期。你会怎样继续下去?你死后会重新变成什么都不是吗?这是一个所有的人都会深思的令人恐惧的问题。我死后会发生什么?当我们听到“无我”的时候,我们感到更加害怕。而说“我存在”则是令人宽慰的,所以我们问:“我死后会发生什么?”我们试图抓住一个令我们心安的“我”的概念:“这是世界。这是我。我将继续存在。 ”

  关于事物的存在,佛陀曾做过一个简短的陈述:“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每一件事物的存在都依赖于所有其他事物。我们要理解佛陀所说的“存在(有)”的意思。我们关于“存在(有)”的观念或许与佛陀的不相同。我们不能说佛陀肯定“存在(有)”而否定“不存在(无) ”,如果这样理解,那就将像抓住了蛇的尾巴一样。当他说“以此有故彼有”的时候,佛陀不是在试图建立一个否定“不存在(无)”的存在理论,那是与他的本意相反的。

  在西方哲学中,“自在 ”这个术语与佛教名词“真如(suchness)”——事物的本来面目,不受名相束缚,不能以意识理解,是非常相近的。你不能以意识理解它,因为用名相概念去理解实相就如同以网捕虚空,因此诀窍是停止使用名相概念,以非名相立即契入实相。佛陀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清除名相概念、直接体味实相的工具。如果你仍然执著于哪怕是佛教的名相概念,你也会错失机会。你是在把筏扛在肩上。不要成为任何教条或意识形态的囚徒,即使是佛教的。

  佛陀所描述的关于存在的方式就在实相的核心。它不是我们通常为自己建立的那种观念。我们的存在观念是二元的,是“非存在”这个概念的对立面。佛陀所试图传达的存在的实相不是“非存在”的对立面。他使用的语言与我们是不同的。当他说“我”的时候,这个我并不是任何事物的对立面。佛陀非常清醒地认识到我是由非我的因素构成的,那才是我们真正的自我。

  为了体验真正的存在我们能够放弃有关存在和非存在的观念吗?当然能够。否则修行有什么用?在大乘佛教中,我们使用相反的概念来帮助我们清除既有的概念。如果你被“存在”的概念束缚住了,就会有“空”这个概念来拯救你。但是如果你忘记了真空中充满了妙有,你将会执著于“空”的概念而被蛇咬伤。《宝积经》 10(Ratnakuta Sutra)中讲,宁可执著“有”,不可执著“空”。所有其他的观念都可以用“空”的观念来破除,然而,当你被“空”这个观念束缚住时,那就无可救药了。

分享到:

猜你喜欢

换一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给本文挑错 电话:4006900000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