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向涅槃的唯一道路

2013年03月08日 15:19  佛教导航 微博

  西元二○○○年四月四日,在内人及小女的联络安排之下,偕同二十几位法友,前往礼敬正在主持第三届帕奥禅修营的帕奥禅师,并求受三皈五戒,另提“四念处禅修法与《清净道论》”等问题,承蒙 禅师慈悲,牺牲休息,不辞劳苦,详细解说,去疑释惑,获益良多,法喜充满,至为感谢!为让更多有缘人分享,谨根据录影带及笔记整理成文字,为求真实,尽量保持中文口译原貌,希望对真正有志趣向涅槃的修行人,有所助益。

  本篇文字尚未送呈 禅师及中文口译的寻法比丘过目审订,若有疏漏错误之处,自当由笔者负责,并向 禅师及寻法比丘忏悔致歉。

  有关文字及缮校部分,尚请有缘读者大德,不吝赐教指正。

  蔡清山 2000 / 05 / 25于台北内湖

  问1:《相应部》第47相应第1经、18经、43经……及《长部》第22经《大念处经》、《中部》第10经《念处经》都说:“……此有一乘道,能令众生清净、超愁悲、灭苦忧、证得正理、现证涅槃,谓四念处是……。”又“四念处”居三十七菩提分法之首,佛陀一再鼓励弟子修习“四念处”,可见“四念处”的重要性。

  而大禅师所授禅法,系依《清净道论》中三学、七清净、十六阶智之次第修学,以达“智见清净”道阶,得证涅槃。

  唯《清净道论》似乎不大重视“四念处”,并未专章讲授“四念处”的修法,只在“身至念”、“安般念”、“四界差别观”……中,个别的、分散的、零星的讲到“四念处”的名相与内容。有关本项,问题如下:

  问1-A:觉音尊者为什么不专章讲论“四念处”?是否将“四念处”分散在“定学”、“慧学”相关章节中论述?若是,则《清净道论》的“定学”、“慧学”部分就是《大念处经》精详微细的解说了?但《清净道论》主要是以“坐禅”为主,甚少提到其他威仪(姿势)的禅修方法。然而《大念处经》是行、住、坐、卧四种姿势,任何时地,任何动静,都要注意念住观察,并不仅仅注重“坐禅”而已;所以《清净道论》与《大念处经》似乎不完全一致?

  答:《大念处经》所教的四念处,分做两个部分,有止禅的部分,跟观禅的部分。

  止禅的部分,在这部经里面,有谈到三个部分:一、安那般那念,二、九种不净观,三、三十二身分。而修不净观最主要是修到厌离相、厌恶相,你要看到他的色身跟你的自己的色身的过患,这些包括在身念处部分。

  观禅的四念处:第一项是身念处,“身”的意思是一组,一整组,所以有三种身:一、出入息身,二、色身,三、名身。

  第一种出入息身,是指我们的呼吸,呼吸包括它的四大(地、水、火、风),观到最后我们会看到出入息只是色聚组成的,我们分析色聚可以看到究竟的色法,这是第一种色法。

  第二种色身:是四种色法:一、业生色法:是由于我们过去世所造的业成熟后所产生的色法。

  二、心生色法:是依靠我们心所依处而生起的心产生的色法。

  三、时节(火大)生色法:在色聚里面有很多种究竟色法,其中一个就是火大,火大能够产生新的色聚,新的色法。

  四、食生色法:每一个色聚里面都有食素,通常这个食素受到我们吃下去的食物消化过后,所产生的食生食素的资助,会再产生新的色法,这些新的色法就叫做食生色。这四种色法就组成色身。

  第三种是名身:是指心跟心所,在《大念处经》里面,是把它放在心念处、受念处跟法念处。

  在《大念处经》里面,有关止禅部分,佛陀教安般念,通过修止禅安般念可以证到四禅;在《大念处经》里面,佛陀只是简短的介绍安般念;而在《清净道论》里面,有非常详细的解释如何修安般念证到第四禅。在《大念处经》里面,佛陀讲到身至念,就是三十二身分,佛陀只是教我们怎样观到它(三十二身分)的不净;在《清净道论》里面有更详细的讲到我们通过修三十二身分如何证到初禅。

  在其他经里面,佛陀教我们如何透过分析三十二身分,然后再进一步的修色遍,借助身体的某一部分的颜色,然后修色遍;在《清净道论》里面有简短的讲到这一点。

  在《大念处经》“身念处”的部分,佛陀有简要的讲到如何修四界差别观;在《清净道论》里面,则比较详细的讲如何修四界差别观。

  在《大念处经》里面,佛陀也简短的讲到如何修九种不净观;在《清净道论》有比较详细的讲到如何修九种不净观。

  还有其他的止禅的禅修方法,佛陀在其他经里面有教;在《清净道论》就把这些方法收集在里面。

  关于观禅部分,在《大念处经》里面,佛陀有讲到说我们要观内在的身、受、心、法,也要观外在的身、受、心、法;色(身)就是究竟色法,受、心、法(某些法)是属于名法,法有时候还包括色法,就是五蕴法,修五蕴法是属于法随观的,五蕴法又包括了色蕴,在法随念它是用不同的方式观的。

  关于如何观照究竟名色法,就是刚才讲的四种(四念处),就包括了四种究竟名色法,或者是观照五蕴法,因为名色法跟五蕴法是一样的,身、受、心、法是四念处修法(跟五蕴的修法一样的)。那要怎样修呢?在《清净道论》里面有很详细的解释,它有分做几个部分,几个不同的详细解释,比如在五蕴法部分有解释,在十二处、十八界、二十二根那些部分,有详细的解释。

  在《大念处经》里面,佛陀有说我们要观内在的名色法,也要观外在的名色法,所以不单是观内在的名色法;在《清净道论》里面,也有讲到这一点,就是在蕴处品这一篇,有讲到我们要观内在的名色法和外在的名色法。

  在《大念处经》里面,佛陀有教授我们怎么观身,搜寻身体,去找它们的原因,为什么它们会生起,就是观他们的因,也就是修缘起,观那些因果关系;《清净道论》解释这一部分是放在“缘起品”。

  在《大念处经》里面,佛陀教我们要观身、受、心、法为什么会生起?而且还指导我们一定要观这些身、受、心、法,为什么会坏灭、灭尽?

  关于这个“灭”,有两种灭,一种是无生之灭,灭后不会再生起,就是说你证得阿罗汉道果的时候,你的烦恼灭了,不会再生起,而这个在般涅槃过后,你的名色法灭了,不会再生起。

  第二种是有生之灭(刹那灭);刹那灭,是我们的名色法在生、住过后,它会灭,名色法在生过后一定会坏灭,刹那刹那的坏灭,刹那刹那的坏灭,这叫有生之灭,因为它灭后,还有其他的名色法再生起;这在《清净道论》里面也有很详细的解释。

  在《大念处经》里面,佛陀有讲过要观究竟名色法,观究竟名色法的生起,之后,观它们的坏灭,之后,同时观它们的生起和坏灭,之后,观它们为无常、苦、无我。刚刚所讲的观生、灭、无常、苦、无我,在《清净道论》里面,是在“思惟智”和“生灭随观智”部分解释。

  在《大念处经》里面,佛陀有更进一步指导我们必需要观它们的坏灭,如何观坏灭?在“生灭随观智”部分,我们看到生灭,再从“坏灭随观智”,我们只是看到坏灭而已,在“坏灭随观智”比较成熟的时候,就不会再看到身体,只是看到坏灭,看到名色法的坏灭,所以我们不会再看到色聚,因为色聚是你必需要看他的身体,所以在“坏灭随观智”阶段只是纯粹看到究竟名色法的坏灭、坏灭、坏灭;《清净道论》在解释这一部分是在“坏灭随观智”到“行舍智”的阶段。

  在《清净道论》有解释当我们的观智成就的时候,我们就会证到道智,在某个道智,断某种烦恼,我们如何在不同的层次,断不同的烦恼。在《大念处经》有讲到什么智断什么烦恼,在《清净道论》也讲到这一点。

  在此做个简短的结论:就是《大念处经》跟《清净道论》的教法是一样的。

  只是《大念处经》是用简短的方法讲如何修行,《清净道论》是用比较详细的方法来解释如何修行。

  佛陀在讲《大念处经》的时候,是依照听众的能力来讲的,那时候听佛陀讲法的比丘,有一些已经修四念处修到某个程度,有些已经透彻的修四念处,所以佛陀只是很简要的跟他们讲,他们就能够明白佛陀的教法;那时候听这部经的比丘,他们都明白佛陀讲的,比如佛陀讲身念处,他们知道修身念处怎样观色法,观二十八种色法,他们懂得怎样去分析那二十八种色法,佛陀也就不需要再详细说明怎样观二十八种色法,

  但是现在的人,你跟他讲观色法,他们不明白,所以《清净道论》要从最基本的地方解释二十八种色法。

  在《大念处经》里面,佛陀教我们要观照色法,这是它(色法)的因,这是它的坏灭,然后这是色蕴,这是受蕴、这是想蕴、这是行蕴、这是识蕴,观照五蕴和它们的坏灭,那时候的比丘都明白什么是色、受、想、行、识五蕴,知道什么是它们的因,什么是它们的灭尽。

  但是现代人,如果你跟他们讲色、受、想、行、识 ,他们不明白这是什么,所以《清净道论》要很详细的解释什么是色蕴,什么是受蕴………一个一个解释。

  比如色蕴是什么?很多人不明白,所以《清净道论》就很详细的解释色蕴是二十八种色法;解释受蕴有五种受;想蕴主要有六种想;行蕴是五十种心所,很多人不懂,所以《清净道论》就逐一的、很详细的解释五十种心所;识蕴主要是指六种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但是关于这六种识的内容,比如意识又分很多种,有八十九种心识,所以在《清净道论》很详细的解释意识。

  在这里必须澄清一下,觉音尊者不是《清净道论》的作者,他只是一个翻译员,他只是根据巴利圣典(指经、律、论三藏)已有的注释书,翻译编成这部《清净道论》,他是从不同的论、不同的注释书里面翻译编集出来。

  比如有关色蕴部分,觉音尊者是拫据巴利圣典(经、律、论),然后再根据《殊胜义注》(《法聚论》的注释书)来解释二十八种色法。

  同样的,关于五蕴的分法,觉音尊者还是根据巴利圣典,然后再引用《殊胜义注》以及《迷惑冰消》(《分别论》的注释书)来解释五蕴。在《清净道论》里面有很多是讲五蕴的意思,第一是讲缘起的义释,有好几个义释,这几个意思觉音尊者在编《清净道论》的时候,是从《迷惑冰消》里面翻译过来的,如果你们去查的话,会看到是一样的。

  如果你们研究《迷惑冰消》解释缘起的部分,你们会看到《迷惑冰消》解释缘起和《清净道论》解释缘起是完全相同的,没有一字的差别。

  《大念处经》四念处的修行法跟《清净道论》的修行法都是一样的,没有分别。

  由于坐的姿势,我们才会获得深的定,比较能够分析修四念处,比较能够分析修究竟名色法,所以在《清净道论》里面,讲如何修行时,主要是讲坐姿时候的修行,当然在走著、站著、躺著时也用同样方法修行,在 《清净道论》里面只是简单这样讲,因为修法是一样的。

  关于在各种姿势里面修四念处,或者是分析名色法的方法,在《长部》《大念处经》的注释、《中部》《念处经》的注释,以及《迷惑冰消》,讲解禅那分别部分,我们走路时怎么修,坐著时、站著时、躺著时怎么修,都有详细的解释。

  但是觉音尊者不能够把所有这些详细的解释,全部收集在一本书里面,但他在其他书里面,有把它翻译出来,那些详细解释在其他注释里有翻译出来。

  问1-B、大禅师所教授之禅法是否就是“四念处”?如果是,则为何只强调“坐禅”修止观,似乎很少(或没有)提到行禅、立禅、卧禅,及动中(工作中、生活中)如何持续、绵密不断的修行四念处或止禅、观禅?如果此禅法与“四念处”不完全相同,而此禅法只注重“坐禅”,那离开坐禅时,在行、立、卧、及工作中如何持续不断修行?

  答:一向以来,我教导禅修者在每一个姿势里面,都要专注的修同样的业处。

  比如修安般念的话,我教每一个禅修者,不但在坐著时专注出入息,在走路、站著、躺著,在其他任何姿势里面,都要专注呼吸。但是有些禅修者有听从这个指示去修;有些禅修者就没有听从。

  对于修四界分别观的禅修者,我也同样教导他们,不但在坐姿时修四界分别观,在走著、站著、躺著,在一切任何姿势当中,也都要专注观这四大(四界分别观),无论任何时刻都要观四大。同样的,有些禅修者有做到,有些禅修者没有做到。

  对于修观禅的禅修者,我同样教他们在一切姿势中修观禅。

  而我所教的方法,跟《清净道论》和《大念处经》的教法,也是一样的。

  问:有些教四念处的禅师,教导禅修者如果是修安般念的,在走路时,要专注走路的脚步,不要注意呼吸,与禅师所教不同。

  答:根据《大念处经》的注释,有四种明觉(正知)(sampajabba),一、有益明觉,二、适宜明觉,三、行处明觉,四、无痴明觉。

  有益明觉(satthaka sampajabba):是说我们能够知道这是有益的或是无益的,我们能分辨清楚。这不是真正禅修,只是能够分辨这是有益,那是无益而已。

  适宜明觉(sappaya sampajabba):只是能够分辨这是适合我们的,那是不适合我们的。这也不是止禅业处的禅修。

  行处明觉(gocara sampajabba):是指在我们任何姿势里面,我们都要专注在我们所修的业处。比如说我们所修的是止禅的业处,注释里面有讲到,在三十八种业处或四十种业处里面,选择一种业处,作为你修行止禅的方法,在任何姿势里面,你都专注修这种止禅业处。

  如果你的禅修业处是五蕴或十二处,也就是修名色法,修观禅,那你就要同样在每一个任何姿势里面专注观察你的观禅业处,比如你正在修分析究竟名色法,那你在走路等任何姿势里面,你都要专注分析观察究竟名色法。

  如果你是在修分析它(究竟名色法)的因,也就是修缘起,那你就要在走路等任何姿势里面,都修缘起。

  如果你是在观察究竟名色法及他们的因(缘起法)为无常、苦、无我,那你在一切姿势当中,都要继续修这个观禅。

  在这个部分,行处明觉(行处正知)是说我们必需在任何姿势里面,持续不断的修我们的业处,修到成功为止。(这才是真正的禅修)。

  无痴明觉(asammoha sampajabba):以观智清楚地了解究竟名色法,这是观禅。

  (关于“四种明觉”请参阅《菩提资粮》162-163页;《去尘除垢》57-70页)

  如果在走路的时候,只注意脚步动作,那是比较粗浅的修法。

  问1-C:证悟涅槃时的姿势,一般是以“坐禅”中证悟为常态,除了阿难尊者是在往床斜躺,尚未著床的过程中证得阿罗汉果,最为奇特;及《清净道论》也曾提到一位尊者(大帝须长老),在路上行走,遇到一位妇女向他露齿而笑,他只看到对方的牙齿(修白骨观)而证阿罗汉果位,也是特殊的证果方式之外,有没有以其他姿势(如站立、躺卧、行走)证悟涅槃的?

  对于很少有时间打坐,或很难证到四禅(甚至近行定都很难证得)的修行者,是否可以藉由勤修四念处(以动中禅为主修)证悟涅槃?

  答:关于阿难尊者修行证悟过程的情况:阿难尊者在出家后的第一个雨季,他已经很有系统的修行而证得了须陀洹果;他是听富楼那尊者开示五蕴法,修行五蕴法而证得须陀洹果。而且阿难尊者也能够修习缘起法,这在《大缘经》(《长部》第十五经)里面,我们看到阿难跟佛陀说他能够修缘起法,佛陀就跟他解释怎样修缘起法。

  他出家第一年就能够透彻观照五蕴和缘起法,观五蕴法,他能够观十一种五蕴法,就是内、外、过去、现在、未来、粗、细、胜、劣、远、近等十一种五蕴,并且能够观到它们(十一种五蕴法)为无常、苦、无我。

  阿难尊者也能够透彻的修三十二身分,他用两种方式修三十二身分,一种是止禅,一种是观禅。止禅方式:他能够观三十二身分,观到证入初禅。

  观禅方式:他能够取三十二身分每一部分的四大为对象,然后修色业处,他能够观到每一个身分里面的究竟色法,比如头发(发根处)里面有四十四种的色法,这四十四种色法,是从不同的因(有两种:即由时节生的地大及由业生的地大)产生的色法来分的。阿难尊者并观这些究竟色法为无常、苦、无我。

  阿难尊者修止禅,是属于身念处,然后,他能够观究竟色法,这都属于身念处。

  在他听了富楼那尊者开示,他也能够修其他四蕴,他除了观色蕴之外,还能够观受、想、行、识蕴,在其他四蕴当中,受蕴是属于受念处,他在观受蕴的时候,他是在修受念处,他在观识蕴的时候,他是在修心念处,他在观其他两蕴(想蕴及行蕴)时,他是在修法念处,除此之外,他还把这五个蕴组合在一起,成为法念处,五蕴是属于法念处。

  所以阿难尊者很透彻的观五蕴,而且这样观了四十五年。

  对于那些已经很透彻而且不断重复的观五蕴、观五蕴的无常、苦、无我的三相,观到“行舍智”,他们不断这样修,修到观五蕴到达“行舍智”的人,他们在观智成熟的时候,他们可以在“行舍智”的阶段,观其中一个蕴,比如色蕴或受、想、行、识蕴任何一个蕴,观他们为无常,或者是苦,或者是无我,然后就能证得道果。但是在这之前,他们必须所有的蕴(五蕴)都要观过。

  阿难尊者在第一次结集开始的前一个晚上,他花了整晚上的时间,都在修身念处,主要他是在修行禅(走路)身念处。由于他的精进力太强,所以不能够获得更高的道果智,然后,他想休息,他躺下去,在躺下去的过程里,他的精进力平衡起来,在那个时候,他也是观身随念处,观他们为无常、苦、无我,而证得了道果。

  在此特别澄清一点,阿难尊者那个时候,并不是在注意身体的动作证得道果。而是在那个姿势里,修身随念处(观色蕴及其因,为无常、苦、无我)而证得了阿罗汉果。

  关于大帝须长老证果过程:大帝须长老平时都修白骨观,到证得初禅,修白骨观修了很多年,然后透过修白骨观所产生初禅的定力,再修观禅,分析名色法,和分析名色法的因,就是修缘起,观这些名色法和它们的因为无常、苦、无我;他很透彻的修观禅,修了很多年。

  然后,他看到那位女人的牙齿,他就立刻取牙齿为对象,修白骨观,他看到那女人只是看到骨头而已,他观外在的骨头修不净观,能够达到近行定。

  那个时候,他观那个女人的骨头后,转过来观自己的骨头修不净观,证得了初禅,在那个时候,他以不净观初禅的力量,转修观禅。我不确定大帝须长老这时候是观什么行法(名色法──任何一种名色法),因为他之前已修观禅修了好几年,所以那时候,他只要修任何一种行法,都能够证得道果。

  我也不确定有多少位大长老,在坐禅姿势之外的其他姿势里证得了道果,只记得有一位周利槃陀伽,他是在站著时,在用一块布,擦灰尘,在擦的时修,心念著:“沾染灰尘,沾染灰尘”(这块布会变成污染),他就在站著擦拭的观禅中证得了道果。

  问1-D、请大禅师慈悲,利用这个难得的机会,为我们这些忙碌无法长期密集修习帕奥禅法的在家居士,教授简要的生活(动)中的禅修(四念处)方法,可以在工作中、生活中修习。

  答:趣向涅槃的方法、趣向涅槃的道路只有一条,没有很多条,没有很简单,也没有很复杂的,只有一条道路。如果你要证入涅槃,你就要很有次第的修八正道。

  首先,你必须要具备戒清净,就是你要修正语、正业、正命。

  以戒清净做为基础,进入心清净:修正精进、正念、正定,这是属于定学。

  根据佛陀的教法,能够观到究竟名色法,是观禅的初步阶段。修观禅,我们要看到究竟名色法,比如色法是以整组、一组的形态生起,一组是一个色聚,一个色聚是一个微小的粒子,可能比原子还小,如果能够分析、看到这种色聚,分析色聚里面的四大和其他的色法,就能看到究竟的色法。

  我们要能够看到色聚,能够分析色聚里面的色法,我们要有够强的光,这个光是由够强的定产生的。 所以我们必须要有够强的定力。

  如果我们定力不够强的话,我们必须修止禅,止禅的业处,佛陀教法有四十种,我们可以先选择其中的一种来修。

  如果你们还没有足够强的定力,你们可以从四十种止禅业处当中,选修一种,可以先选修安那般那念(出入息念),先从出入息念修起。

  如果你们是修安般念的话,要在一切姿势里面,在所有的行、住、坐、卧、任何姿势里面修安般念,直到你们能够证入第四禅。

  第四禅过后,如果你们要转修观禅的话,可以修四大,也要在一切姿势里面专注观四大,直到你们能够看到色聚,能够分析究竟色。

  当你们在分析究竟色法的时候,也同样要在一切姿势里面分析究竟色法。

  分析究竟色法以后,你们可以更进一步分析究竟名法。同样的在每一个姿势里面分析究竟名法。

  然后,分析完究竟名色法之后,你可以修缘起法。同样的,在一切姿势里面能够修(分析)缘起法。

  如果你是修观禅,观行法,也就是观名色法和缘起法,及它们为无常、苦、无我,同样的在一切姿势中观行法为无常、苦、无我。

  这是简单的修行方法。

  问2:依据经典所载,佛陀于菩提树下,专精禅思具足第四禅后,证得三明、十二缘起法而成佛,大禅师教授的禅法,与佛陀证悟涅槃的禅法、内容,是否相同?

  答:(问:你们明白什么是“三明”吗? 答:宿命明、天眼明、漏尽明)

  当佛陀(我们的菩萨)在证悟那一天,他是在还没有开悟之前,白天的时候,他吃了奶粥以后,他去尼连禅河冲凉,之后,他去娑罗树林打坐,那时候还是白天,那时候他是修安般念,从安般念入门,修到证入四禅,然后,再修十遍净的四禅八定,过后,他再修宿命通和天眼通,这是白天的修行。

  在晚上,佛陀去一棵树下的地方,在金刚座上(坐禅),在初夜的时候,他再修宿命通,宿命通的对象有四种:一、五蕴,二、名称,三、跟五蕴有关的周围环境,四、概念,那时候,佛陀早就在观五蕴,五蕴是什么?,色蕴是色法,受想行识这四蕴是名法,佛陀早就在观名色法,所以佛陀在初夜就证得了“名色分别智”。

  我们的菩萨,在中夜的时候,再修天眼通,天眼通他取的对象,其中一种就是可以观到众生由于造了什么业,而投生到那里去,就是他的果,能够看到他的业力跟果报。

  他可以看到什么有情,造了什么善业,由于什么善业的业力成熟,而投生到善趣。他也能够看到什么有情,造了什么恶业,由于什么恶业的业力成熟,而投生到恶趣。这是一种修缘起的方法;中夜的时候,佛陀就获得了第二种智慧──“缘起智”。

  在后夜的时候,我们的菩萨,就观这些名色法跟缘起智,为无常、苦、无我,他重复的观照,观内外的缘起智,为无常、苦、无我,他证得了涅槃。

  我们的菩萨观智是很强的,他能够取一千亿个世界的众生的一切名色法为对象来观照。至于声闻弟子,他们就不能像佛陀很全面的观到完一切的名色法为目标,对内,声闻弟子只能取部分的名色法而已,对外,也只能取部分的名色法。

  举例来说,声闻弟子观自己的身体里面的四大,成功后,可以看到色聚,色聚到底有多少?它是数不尽的,太多了,所以声闻不能够数身体到底有多少色聚,是数不尽的,也不能观所有色聚里面的究竟色法。

  但是,声闻弟子还是必须要观照身体里面所有种类的色法,我们身体里面有二十八种色法,我们必须观这二十八种色法。

  再举一个例子,每一个色聚里面都有地大,如果他不能够观所有色聚里面的地大,他应该观不同种类色聚里面的地大,就是一部分色聚里面的地大。关于其他的色法,除了地大之外,还有二十七种色法,他也必须每一种色法都有观到,但是他不能够观尽所有的色法。

  关于究竟的名法,声闻也只能观到某部分而已,比如说,我们看到颜色,就会生起眼门的心路过程,在这一生当中,生起眼门的心路过程非常的多,非常的多,声闻不可能把一生中所有的眼门心路过程全部观到,但是必须要观某一部分,可以观一部分。同样的其他的如耳门心路过程,他也只能观到一部分而已。但是,佛陀就不一样,佛陀能够观一千亿个世界里面所有的名色法。

  关于修缘起,也是同样的情形,佛陀能够观到一千亿个世界里面所有的因(缘起智、因缘观、因果观),但是声闻弟子只能够观到某一部分的因(缘起智、因缘观、因果观)。

  同样的,修观禅的时候,观名色及观他们的因,即缘起智为无常、苦、无我,我们做声闻弟子,也只能观部分、观一小部分而已。

  但是佛陀可以观到一千亿个世界所有的名色法及他们的因(缘起)为无常、苦、无我。

  要成为一位佛陀或是成为一位声闻弟子的修法都是一样的,就是首先要培育足够强的定力。然后,以这个定力为基础,再观究竟的名色法。再观究竟名色法的因,也就是修缘起。接下来再观这究竟名色法及他们的因,为无常、苦、无我。只是差别在于声闻弟子只能观到局部而已,佛陀就能够观到全部。

  问3-1:目前南传上座部佛教(如缅甸、泰国)的一些大德,也在教授所谓“四念处”禅修法,但他们所教的方法与内容,似乎有些偏颇,不够完整,也很难在经论中找到依据,修行他们这种禅法,能够证得涅槃吗?

  答:在《大念处经》里面,佛陀说:“四念处是唯一趣向证入涅槃的道路”,所以真正想要证入涅槃话,就只有走这条道路,没有第二条道路。

  如果禅修者能够依四念处修行的话,他就能够证入涅槃。如果不能够依四念处修行的话,他就不能够证入涅槃。

  修行是没有两条行道的,不能说有易行道或难行道,没有难、易行道的分别,只有一条道路。如果他们没有依照《大念处经》以及它们的注解的教法修四念处的话,他们就不能够证入涅槃。

  问3-2:据知,有些禅修者,因为很难修成“帕奥禅法”,引生挫拆感,对这个法门产生排斥,而改修其他法门,觉得很好(因为较为浅显易学)有成就感,这应与个人根机有关吧。而很多修“帕奥禅法”半途而废的人,大都认为此法门相当难修,不是人人可以修上去的。

  因此,请问:修此法门有何特别资质、条件?

  答:首先,我要澄清一点:没有“帕奥禅法”,因为我只是根据《大念处经》及它的注释来教禅而已;刚才也解释说《大念处经》和它的注释书,跟《清净道论》的解释是一样的,我所教的也是符合《清净道论》的教法。再一次澄清,没有“帕奥禅法”,而且刚才也说到:没有易行道、难行道,只有一行道,不能再创另一条道路。

  其次,如果改修其他的方法,那要看他所学的那种方法,是否符合《大念处经》及注解所讲的。如果符合的话,他们就能够证得涅槃。如果不符合的话,他们就不能够证得涅槃。

  问4:依上座部的戒律,曾受三皈五戒的优婆塞(夷),如不小心犯戒,如何才能忏悔清净?

  答:指鬘尊者(鸯掘摩罗),他杀了很多人,当他遇到佛陀的时候,他就向佛陀忏悔,说他造过的恶行,然后,他向佛陀请求出家成为弟子,佛陀也接受了,他出家成为比丘之后,就不曾再犯过任何的恶行,那个时候,他因 不再犯恶行,心是清净的,此后,他精进修行,证得了阿罗汉果。

  如果优婆塞或优婆夷犯了戒,只要在一位比丘面前或一位值得尊敬的人的面前忏悔,然后下定决心,从此以后,不再犯同样的戒。

  根据缅甸雷迪长老的意见,你要再戒行清净,要看自己的心,想起自己曾犯过的戒,即刻下定决心不再犯这个戒,此刻戒就再次清净了。

  问5:曾犯根本大戒的人,深切忏悔后,精进修行,今生有望证到道智、果智吗?

  答:根据南传佛教的教法,犯了(五逆重罪的)杀父、母、阿罗汉这三者中的一种,在今生这一世不可能证果,如阿阇世王杀死父王,他死后下阿鼻地狱,无法证得道果。如果是杀其他的人,可以忏悔,他还是可以修行,也有可能证得道果,如指鬘尊者就是个例子。

  五逆罪(五重罪)还有两种:恶意出佛身血,导至僧团分裂(破和合僧),犯这二个重罪的其中之一,一定堕阿鼻地狱,如提婆达多,他恶意伤害出佛身血(也导至僧团分裂),死后就堕阿鼻地狱。

  还有第六重罪,是很顽固的邪见,比如说现在自由思想派,不信因果业报。如果在死之前,还不放弃顽强的邪见、恶见,他就不能忏悔清净,而无法修行。但是在他还没有死之前舍弃这种邪见、皈依三宝,他还是可以修行的。

  问6:有一些佛教徒对所学的佛法,“知道,但做不到”,当顺、逆境现前,身、口恶行随之而起。请指导我们“简要、具体”的禅修方法,使生活与禅法溶为一体,在生活中修行,在生活中提升。

  答:如果那些人能够舍弃身、口恶行,如指鬘尊者舍弃一切恶行,就没有问题。如果他不舍恶行,一犯再犯,那就有问题。真正想要证得涅槃的修行者,必须舍掉身、口恶行,得戒清净;戒清净之后,修止禅,再观究竟名色法及它们的因为无常、苦、无我。

  在禅修中,要专心禅修,其他事缘要放下,过去的(未来的)事要放下。在修止禅的时候,要在一切姿势当中,修止禅的业处。同样,在修观禅的时候,也要在一切姿势当中修观禅的业处。

  在家人生活很繁忙,不能全心全力禅修,但要在生活中尽力而为,依照佛陀在拘罗国所讲的《大念处经》的教法,修四念处,从修止业处开始,可以选修出入息念,再观名色法,究竟名色法。

  在生活中专修安般念,修四界分别观,是很好的,很适合你们修,但很多人易学,难成功,要非常的精进努力。

  修安般念的初步方法:把注意力专注在出入息通过人中接触点上的息。

  如果不能专注,就用数息法,帮助专注,半小时后,心专注了,可以放下数息,专注观出入息。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给本文挑错 电话:4006900000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