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贤飞:再现敦煌艺术的精神语境

2013年04月09日 17:15  中华佛光文化网  微博
敦煌行者杨贤飞作品《敦煌菩萨》敦煌行者杨贤飞作品《敦煌菩萨》

  敦煌西方人称之为的“东方卢浮宫”,是希腊文化、伊斯兰文化、印度文化和中国文化的交汇重地。敦煌石窟中的壁画故事内含诸多民族文化元素,既有中原文化又有西域文化,敦煌的佛教文化带着浓厚的中国文化特色,敦煌学包罗万象。敦煌艺术的博大精深曾令张大千、常书鸣、董希文、关山月,赵望云、潘洁兹、段文杰、樊锦诗等无数的艺术家为之倾倒。

  我在敦煌工作、学习、生活多年,对敦煌石窟艺术和壁画进行学习和研究,它的艺术形式丰富多彩,给我提供了很大的创作空间。我在创作中运用了壁画的色彩元素和中国的意象精神表现手法,运用西方的油画艺术语言来表现中国的传统文化内涵,实现了古典主义向现代主义的转换过程。

  古典写实绘画语言,需要用现代的观念来推动。敦煌学提供的形象资料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艺术等诸多方面的历史,有其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当年敦煌的艺术匠师创造了辉煌的敦煌艺术,给后人留下了丰厚的精神粮食,我们从中探索人文、自然、宗教、美学的文化内涵。

  在创作中我运用了大量的黑、白、赫色,用色彩和笔触来强化作品的艺术语言,这些色彩既有原始的朴拙,又有现代新的艺术形式。《大敦煌》、《西出阳关》、《飞天系列》、《大漠语境》和《敦煌之门》等作品借鉴了敦煌壁画中的色彩和表现手法,在思考和创作过程中融汇了我对生命和大自然的体验。

  文化艺术的多元化,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需要,艺术需要想象力和创造力,优秀的文化艺术,不再使用单一的语言形式,当艺术回到母体时,其作品才能得到净化。我们在千佛洞石窟里看到,无论是一块壁画,一块色彩,一根纸条亦或足一堵残破的墙壁都能给人们强烈的震撼。我创作“飞天系列”运用传统的中国画线描与西画中的块面相结合,采用北魏、西魏、北周、汉、唐等不同时期色彩和造形,使画面真诚、豪放。在创作《敦煌之门》作品时,力求表现形式的统一,用灰色调,加强画面气度,大开大合使画面产生神秘感和历史感。在创作《大漠语境》时运用大面积的土黄色,画面处理壁画残留的痕迹,用厚画法,黄调子,有浑厚的沧桑感,色彩变化丰富。《大敦煌》、《西出阳关》在创作中的不同感受,留下我对敦煌、丝路古道西部难忘的印象。

  塞尚曾说过“引笔,就必须释放你的灵魂,并尽力尝试将我们个人所有的天赋表达……此外,时间与沉思将会一比重一毫地逐渐改变我们的视野,终于我们了解……”(《塞尚艺术手笺》)。我有敦煌新表现艺术空间行走,面对世界文化的多元化,探索走大文化、大艺术道路,以象征的诗意手法,展现我心中的那片净土。敦煌给予我艺术生命,敦煌的艺术精神,使我从中领悟到了艺术真谛。我带着梦想在古老的敦煌艺术宝库中吸收营养,寻找灵感,内心充满希望。

  敦煌学者、美国哈佛大学研究员宁强先生在《敦煌石窟与当代中国美术》一文中写到:“敦煌艺术是正宗的中国传统艺术,只有了解敦煌艺术,学习敦煌艺术,才能创造出中国风格的当代美术作品”。

  敦煌是我们永恒的精神家园。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给本文挑错 电话:4006900000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