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时,有位无着禅师,是永嘉董氏之子。从幼小时即天资聪颖才学出众,和大家相比,有如鹤立鸡群,显得特别出色,到了十二岁,皈投在本州龙泉寺猗律师那儿,披剃出了家,每天念诵大乘经典,达数万偈之多。
天宝八年,因为道业甚优,那一年刚好二十一岁,剃度师便把衣钵传给了他,由他担负起寺务暨度化的工作。
他既精于戒律,因为仰慕金陵牛头山慧忠禅师的德名,于是前往参访求学,在慧忠禅师那儿学习禅宗心要,用功得片刻光阴也不肯空过。
但是慧忠禅师却这样对他说:
“人家唯恐不够聪明,而你却是聪明太过,才不能通达禅理,如果不是过份的聪明,心地早就通快淋漓了。要知三世诸佛,于众生心外,无有一法可得,心里的幻象如果消除,那幺虚空原本净无一物,就毫无可执的了!”
无着在慧忠禅师一言之下,顿然开了法眼,证得心要。
从此他倦游五湖四海,一心一意的在山林泉水的天然环境里,到处参访着,这对他本身的道业,有着极大的益处。
大历二年的夏天,抵达清凉山,就在华严寺内挂单,并在藏经楼前结跏趺而坐,禅寂三日以后,于后半夜见到一道白光从东北方直射而来,照耀在他的头顶上面,很久很久才消失不见。
经过了这道白光的洗礼,身心觉得清凉自在,得到很大的法喜。第二天凌晨,他回忆白光来处,就向东北而行,到了楼观谷口,心里想着圣境,就顶礼数百拜,然后跏趺坐着养息。
这时忽然传来有人叱喝牛群之声,一惊而醒,见到一位老人衣着朴素,牵着牛走着,来到无着的面前,无着向他礼拜问道:
“长者是从什幺地方来的?”
“我是从山中来的。”老人回答。
“您家住在什幺地方?”
“就这山谷里面啊!”
老人接着反问他:
“你呢?你准备到什幺地方去呢?”
“想到金刚窟去,可是找不到路径。”
“那幺,何妨到敝舍休息片刻,喝一点茶?”
无着就跟着老人走,北行五十步左右就到了,老人向门内唤了一声,应声而走出一个童子,打开了门从老人手中接过牛牵了进去。老人就请无着进屋内,但见这房间的地十分平整,呈琉璃色,厅堂卧室、摆设都不像世间人所使用的样子。
坐定之后,老人再问无着:
“你从何方来的?”
“南方。”
“你有没有好的念珠呢?”
“祇有粗糙一点的念珠罢了。”
“请拿出来给老朽看看吧!”
无着就拿出念珠给老人看。
“要把属于你自己的拿给我看才是啊!”
“这分明是属于我的啊!”
“如果说是属于你的,怎幺是从南方来的?”
两人对谈的当时,童子捧来两个玻璃杯子,杯里盛满了酥蜜,一杯敬奉无着,一杯呈给老人。
老人举起杯子问:
“南方有这个吗?”
无着看了看这个杯子很精致,样式也很特别,就回答老人说:
“南方并没有这种杯子啊!”
“既然没有这个,用什幺来吃茶?”
无着也不知该怎样应对才好。
老人便再问他:
“你南方的佛法,是怎幺样宣扬的?把情形说给我听吧!”
“很可惜,末法时代,比丘们奉持戒律的很少。”
“有多少人受持戒律?”
“大致有三百五百人左右。”
无着答了以后,接着反问:
“这边呢?这边的佛法,是怎幺个宏扬的情形?”
“龙蛇混杂,凡圣交参。”
“有多少的学佛人?”
“前三三与后三三。”
无着沉默了下来。老人又问他:
“你经常作些什幺事?”
“以般若熏心,可是却自感不得要领。”
“你所说不得要领即是得到要领啊!”
老人又问下去:“你最初出家,志求什幺事啊?”
“欲期证得佛果啊!”
“这很好!只要能维持初发心就必然能证得佛果的。”
再问:“你今年几岁?”
“我三十一岁了。”无着答道。
“到了你三十八岁的时候,自然就会有福气降到你的身上了,现在你僈僈的前行,不要自己忧伤感到不满足,我疲乏得很,想要睡了,你请便吧!”
无着说:
“天气已经相当晚了,能否让我在这里留宿一晚呢?”
老人却拒绝说:
“你有两位伴侣,这是你执着留恋之处,所以你不应留宿。”
“我本来并无伴侣,而且也没有什幺留恋执着啊!我不明白您的话。”
老人便说:
“你既然心中没有留恋的念头,又何必要求住在这里?既然有了留恋和需求,不是等于身边有了两个伴了幺?”
这一说,无着不知要说什幺好了。
老人再问:
“你有没有随身带着衣钵之类呢?”
“自从受具足戒以来,我平常都带着的。”
不料老人却不以为然地说:
“沙门并无难事,应知能舍即舍,连衣钵都不舍,你好走了。”
临拜别时无着诚恳的要求:
“我现在心中还有疑问,敢乞大德垂示,五浊恶世的众生,实在少有善根,应当怎幺样的做法,才能使他们得到解脱呢?”
老人于是为他说了一偈:
“若人静坐一须臾,胜造恒沙七宝塔;宝塔毕竟化为尘,一念静心成正觉。”
意思是:如果人能够静静地禅坐,哪怕是一刻间的功夫,胜过造那恒河沙的七层宝塔啊!要知道宝塔究竟有一天也会化为尘土的,然而我人心中诚挚的一念为基础,却可以使自己日后完成正觉的大道。
说完这首偈之后就叫童子送无着出门。
无着趁机问童子说:
“刚才主人说的前三三与后三三,是多少数目呢?”
童子回答他:
“金刚背后的。”
无着心中惘然,还是不清楚。
又再问童子:
“请问你,金刚窟在什幺地方呢?”
孩童忽然用手指指背后:“这个是般若寺。”
当无着回头看的时候,童子与房舍都消失了,祇见山色苍苍,密密的林木郁郁的样子,一时悲伤、怅惘、留恋、钦慕,种种情绪涌上心头。
仿徨久久,忽然看见天空中祥云密布,云层上现出了圆光,像镜子似的悬挂着,仿佛有很多菩萨的影子隐隐约约的映现在圆光之内,并且映现出藻瓶锡杖、莲花师子的形状,这时他真是悲喜交集,不能自制。
过一回儿,一切又恢复了原状,无着心里感慨得很,就很自然地写了一首偈语:
“廓周沙界显伽蓝,满目文殊接对谈;言下不知开何印,回头祇见旧山岩。”
说完了偈语,寻路回到大华严寺,对寺众提起遇见菩萨这件事的前后经过。无着禅师最终在金刚窟前立化了。
后来雪窦禅师作了首偈颂道:“千峰盘曲色如蓝,谁谓文殊是对谈;堪笑清凉多少众,前三三与后三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