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金光照,是渑池县李氏的儿子,他到了十三岁的那年,在宝云山灵粲法师座下披剃出了家。十九岁时,进入洪阳山,在迦叶和尚门下服侍,整整三年光阴,为了服侍和尚,睡觉时不曾安稳的睡在床位上,衣服也未曾松下离身,一直非常勤勉地做着和尚的侍者。而对刈草舂米之类的杂役,更是没有一件不是尽心尽力去做的。
他就这样的做着一些苦役,有一天他叩问迦叶和尚道:
“上人,我想请教一个问题,出家人到底应当做些什么事呢?”
“‘无为’是出家人应当做的事,记住!‘无为’。”
“既然叫做‘无为’,不就是没有什么作为、作用的意思吗?”他不解地问。
“你如果不去做,又怎么能达到‘无为’的境界?”和尚的回答真令人玄虚莫测。
“要想无为,又怎么生有为?”
“你难道没有见到圆觉经上面说:‘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这就是无为的入手方法,懂了吗?”
他进一步问道:
“有为与无为,到底是一,还是异(有分别)的呢?”
和尚郑重的回答:
“对于具有般若智能的人来说,可譬喻为:得到了光明,如同用金子来铸造各色各样的器物,从金子的本身来说,不是本来就有各种形状的东西,金子毕竟还是金子。但是用已经由金子制造成形的东西看起来,外形和金子的本质已浑然成一体,像是同一件物而无差别。这个道理就是说,金子经常不是他物,但离金子的本质并无他物可得。金子好比是无为,用金子打造成各种形式的东西如金环、金镯、金戒就是有为。那么我现在反问你:金子和金子所打造成的东西,到底是同一还是有差异呢?所以经上又说:‘于有为界,示无为法,而不坏灭有为之相;于无为界,示有为法,而不分别无为之性。’所以道是无为而无不为;佛是无应而无不应。虽然有恒河沙那么多不同的名称,到后来毕竟还是真如一实,感应固然因人有不同,但隐显毕竟也是同体的,你明白了吗?”
光照听了和尚一番指示后,就生起在山林间终老其生,趣于无为之旨。由于听人家说起清凉山的胜境,非常欢欣的要进入山内参访,但因西北有战事,道路难行,所以祇好到了姑射山,在超禅师座下求教,经过超禅师稍加启迪,豁然悟得“三界一心,了无别法”的道理。在大历二年时,才如愿来到了五台山,于是在北台金刚窟前的菩萨顶安住下来。有一次禅定入寂,见金色光,自北台飞下,在中台涌现了金莲华及诸佛化身,诸佛的金光流灌照顶,化佛舒臂摩着他的头顶说:
“善哉男子!你现在善入金刚三昧,从现在起,你名金光照,应当用般若的水来洗涤你的心房,千万不要堕入玄虚一途,生出什么窠臼来。”
光照便问:
“诸佛之身,是有为呢?还是无为呢?是有生呢?还是无生呢?”
化佛回答他:
“善男子,诸佛之身,离诸言说,永绝心路,如大火聚,中不容他。像你这么样分别这分别那,还是属于戏论哪。”
说完便隐去不见,从这次入定时所现的不可思议感应开始,光照在四威仪中,即行住坐卧常住于金光三昧。一直到了七十二岁那年才舍报圆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