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佛的仪式开始于印度,是从求福灭罪的一种宗教要求传衍而来的。佛教以外,婆罗门教早有一种浴像的风俗,起源于印度宗教崇尚通过一定的形象生动的宗教仪式,促使人们精神纯洁净化的传统。《大宝积经》卷一百记述了这样一则故事︰舍卫城波斯匿王的女儿无垢施,于二月八日和五百婆罗门一道,持满瓶水,出至城外,欲洗浴天像。这时许多婆罗门见诸比丘在门外立,认为不吉祥,其中一个长者要求无垢施回到城内,但遭到她的拒绝。于是展开辩论,无垢施终于感化五百婆罗门皈依了佛陀。
根据唐·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卷四〈灌沐尊仪章〉的说法,浴佛在印度并不固定在哪一天,可半月、一月一次,也可每天举行。在其所译的《浴佛功德经》中也只是说,日日澡沐尊仪,可以获大利益,并未说专在佛生日举行。中国浴佛的日期,古来有几种不同的记载,一是二月八日,一是四月八日,还有一种是十二月八日。现在通行的浴佛时间一般是在农历的四月八日。
关于浴佛的方法,宝思惟译的《浴像功德经》所说最为清楚︰“若欲沐像,应以牛头旃檀、紫檀、多摩罗香、甘松、芎藭、白檀、郁金、龙脑、沉香、麝香、丁香,以如是等种种妙香,随所得者以为汤水,置净器中。先作方坛,敷妙床座,于上置佛。以诸香水次第浴之。用诸香水周遍讫已;复以净水于上淋洗。其浴像者,各取少许洗像之水置自头上,烧种种香以为供养。初于像上下水之时,应诵以偈︰我今灌沐诸如来,净智功德庄严聚;五浊众生令离垢,愿证如来净法身”。
中国丛林的浴佛,多依元代《敕修百丈清规》所定的仪式。《敕修百丈清规》卷二〈报本章〉的佛降诞条,具体地规定浴佛的仪式说︰“至日,库司严设花亭,中置佛降生像,于香汤盆内,安二小杓。佛前敷陈供养毕,住持上堂祝香云︰佛诞令辰,某寺住持(中略)虔爇宝香,供养本师释迦如来大和尚,上酬慈荫。所冀法界众生,念念诸佛出现于世。(中略)次说法竟,白云︰下座。领众同到殿上。向佛排立定,住持上香三拜(中略)。维那白佛云︰一月在天,影涵众水;一佛出世,各坐一华。白毫舒而三界明,甘露洒而四生润。宣疏毕,举唱浴佛偈(偈见《浴像功德经》)”。一面反覆地唱偈言,一面让僧众进行浴佛。最后并以浴佛的功德,回向于无上的佛果菩提。
浴佛法会仪轨
(1)、恭迎佛像。法会开始前,先在大殿内摆设香汤盆,放两把小勺。太子像则供奉在另一个地方。敲钟打板之后,僧众、居士等搭衣持具,齐集大殿,按平时上殿时的次序站好。闻磬声向上顶礼三拜。
(2)、然后僧值、悦众二人,以引磬引路,执事六人随后。二僧托香花盘行于主法者前,侍者随侍于主法者身后,口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前往供佛像处迎请。
(3)、到达之后,按序分班站立,大众同唱“稽首皈依大觉尊无上能仁观见众生受苦辛下兜率天宫皇宫降降迹雪岭修因鹊巢顶三层垒六年苦行若人皈依大觉尊不堕沉沦若人皈依大觉尊不堕沉沦”赞,主法者拈香,侍者为其展具,顶礼三拜后,请出太子像,大众口唱“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回到大殿。
(4)、安座沐浴。大殿内钟鼓齐鸣,迎像队伍到达后,主法者将太子像安放在香汤盆内,钟鼓、佛号停止。
(5)、维那举腔唱“炉香赞”,主法者拈香礼佛。
(6)、南无般若会上佛菩萨(三称)、心经一遍、摩诃般若波罗密多(三称)
(7)、维那举腔唱“菩萨下云中降生净梵王宫右胁娩金童天月奏长空目顾四方周七步指天指地尊雄九龙吐水沐慈容万法得正宗九龙吐水沐慈容万法得正宗”,并念诵“唵底沙底沙僧伽娑婆呵”,主法者于佛号声中开始浴佛。用小勺舀香汤三勺灌沐太子像。主法浴佛后,大众分两班依次照例进行。
(8)、用毛巾揩干佛像身上的水迹。
(9)、回向皈依。浴佛完毕,大众仍旧归位,念诵《回向文》及《三皈依》,然后礼佛而退。浴佛仪式圆满结束。回向文:“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普愿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
(10)圆满礼佛。浴佛功德殊胜行……转身向上,顶礼三拜一问讯毕。
按照中国佛教的传统习惯,浴佛之后,还应有“行像”仪式。
所谓行像,是指用宝车载着佛像巡行城市街衢,以供人瞻仰的一种宗教仪式。赞宁的《大宋僧史略》卷上说︰“行像者,自佛泥洹,王臣多恨不亲睹佛,由是立佛降生像,或作太子巡城像”。这是佛教“行像”的起源。
五世纪初,法显旅行印度时,在西域和印度都曾亲见行像的仪式。据《法显传》描述︰“(住于阗瞿摩帝寺时)法显等欲观行像,停三月日,其国中十四大僧伽蓝,不数小者,从四月一日,城里便扫洒道路庄严巷陌。其城门上张大帏幕,事事严饰。王及夫人采女皆住其中。瞿摩帝僧是大乘学,王所敬重,最先行像。离城三四里作四轮像车,高三丈余,状如行殿,七宝庄校,悬缯幡盖,像立车中,二菩萨侍,作诸天侍从,皆以金银雕莹,悬于虚空,像去门百步,王脱天冠,易着新衣,徒跣持花香,翼从出城迎像,头面礼足,散花烧香。像入城时,门楼上夫人采女遥散众华,纷纷而下,如是庄严供具,车车各异,一僧伽蓝则一日行像,自月一日为始,至十四日行像乃讫。行像讫,王及夫人乃还宫耳”。
大约在公元四世纪,行像的仪式开始自西域传入我国。据《魏书·释老志》说,世祖初即位(424),亦遵太祖太宗之业,于四月八日,舆诸寺佛像,行于广衢,帝亲御门楼临观散华,以致礼敬。至孝文帝时于太和二十一年(497),诏迎洛京诸寺佛像于阊阖宫中,受皇帝散华礼敬,岁以为常例。又,《洛阳伽蓝记》卷三“城南景明寺”条说︰“景明寺,(中略)景明年中立,因以为名。(中略)四月七日京师诸像皆来此寺。尚书祠部曹录像凡有一千余躯,至八日节,以次入宣阳门,向阊阖宫前,受皇帝散华。于时金华映日,宝盖浮云,旛幢若林,香烟似雾,梵乐法音,聒动天地;百戏腾骧,所在骈比;名僧德众,负锡为群,信徒法侣,持花成薮;车骑填咽,繁衍相倾。时有西域胡沙门见此,唱言佛国。”可见当时的行像仪式是何等盛大和壮观。
自南北朝至于唐、宋,行像的风气渐次推广,四川、湖广、西夏各地都见流行。宋代以后,行像活动多行于北方。元、明以来,行像活动少有记录。但近世西藏和五台山等处,每年仍有行像的仪式。至于大江南北行像的风俗则逐渐为浴佛的仪式所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