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子有财

2013年05月28日 14:35  新浪佛学 微博

  有子有财,愚惟汲汲;我且非我,何忧子财。──法句经卷上。愚闇品

  许多人有了子孙、有了财富,整天还是汲汲营营放不下;其实,这个“我”都不是永久属於自己的了,又何必为子孙、财富忧虑?这种情况大概是很多人想不通的。

  这四句话所表示的,跟一般人所追求的,所认为最可靠的东西,正好形成对比。“养儿防老,积谷防饥”是传统中国人的观念,希望老了有儿女奉养,死了有儿孙祭祀,并且传宗接代,香火不绝。财产则是生活的保障、安全的倚靠,俗语说有钱能使鬼推磨,有了财富即有权势,因此,不仅今天要有财产过日子,明天也要有财产过日子;不但自己活着要财富,儿孙也要靠财富活下去。尤其是有吃有穿有房子住仍不够,还要吃得精细、穿得漂亮、住得豪华。所以“多子多孙多发财”的吉祥话,人人爱听。

  但儿孙是不是可靠?财产是不是有用?所谓“富贵不过三代”,财产多了,虽让後代子孙,无冻馁之虞、无後顾之忧,却往往养成挥霍无度、懈怠放逸的习性,把财产用来做糟蹋自己又无益於他人的坏事,成为败家子。

  若从整体社会的观点看,人的财产应该积蓄在众人群中,也就是能为大众做贡献谋福利。中国古人主张,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了阴德,後代子孙也可受益。祖上积德在人群之中,世世代代的後人,都会感怀追念,一般人对其子孙也会起感谢、尊敬之心。佛法相信永远的三世因果,若将财产做布施功德,便成无尽。所以积财不是只为自己的房屋、土地、存款、股票,汲汲营营,而是要尽自己之所能所有,积蓄在社会大众的公益公德之中。子孙及财富,生不曾带来,死无法带走,虽有功德,无人争夺,无法破坏。

  “我且非我”是指“我”的存在,不出於生命现象所拥有的价值观念,当你一旦面临生离死别之时,便会发现这个自我是非常虚幻的,生命及财产都不属於永恒的自我,儿孙亦非属於自我的支配,既然终究无法支配,那又何必为了财富及儿孙担忧!

  不是不要财富,财富经营得当,能够庄严福德;不是不要儿女,儿女教养得当,能使父母成长。善於理财者不为财累,优於育子者不为子苦。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给本文挑错 电话:4006900000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