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的住世

2013年06月03日 17:17  新浪佛学 微博

  请佛住世,为普贤菩萨的第七大愿。

  “言请佛住世者”,即请求佛陀不离娑婆,常住世间。只有佛陀常住这个世间,我们才能有机缘听闻正法,依法起修,依法解脱。

  诸佛出世是非常难得的。有诸佛出世,才有佛法在世间的流传。或许有人会提出:前面已经说过,法是客观存在的真理,有佛无佛,法尔如是。既然法不会因为佛陀是否住世而存在或消失,大可不必非要请佛住世了。那么这样行吗?答案是否定的。原因是什么?法虽然亘古不变,虽是客观存在的真理,不会因佛陀是否出世而产生变化。但我们要知道,如果没有佛陀出世说法,为我们指示修行之道,众生就没有能力认识真理,也无法认识佛法对于改造生命的意义。那样,即使法永远存在,又与不存在有什么区别呢?唯有佛陀住世说法,我们才能由闻法而修法,得到佛法的真正受用。

  佛陀的住世,直接关系到众生能否出离三界,能否解脱生死。对于娑婆世界的众生来说,佛陀就像穿透黑暗的灿烂阳光,为我们带来光明,带来温暖。若是没有阳光,整个世界将是一片黑暗,一片凄凉,乃至任何生命都无法生存。如果说,万物生长都是依靠阳光哺育,那么,众生解脱也必须依靠佛陀的指引和加被。

  佛陀的一生,度化无量无边的众生。但在他的境界中,却没有一个众生是他所度化的。正如《金刚经》所说:“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或许有人不能理解:既然度了,就是度了;既然没度,就是没度。为什么说,度化无量众生又实无众生得灭度者,那不是自相矛盾吗?须知,佛陀具足悲智二德,因对众生具有无限悲心,才能永不厌倦地度化无量众生;同时,又能以智慧观照,了达蕴、处、界无自性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谓“智不住三有,悲不住涅槃”。正是因为佛菩萨所具有的悲智二德,才能在度化众生的过程中,通达众生了不可得,从而不住于众生相。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如来,将欲示现般涅槃者。”既然佛陀住世有那么大的作用,那他老人家为什么又要在说法四十九年后就灭度呢?一方面,佛陀是以此示现无常。否则,众生由于懈怠,就会产生依赖心理,觉得反正佛陀在世,早修晚修都是一样。故佛陀待化缘已尽,便在双树林入般涅槃。涅槃为梵语,又译灭度、寂灭、不生、无为、安乐、解脱等。灭,是断除烦恼相续、寂然常住的清净状态,也是超越时空的真如境界。另一方面,因为佛陀的色身是随缘化现的,同样离不开生住异灭的过程。正因为如此,我们也可通过发愿和劝请,来创造令诸佛住世的因缘。

  学佛主要是向佛学习,佛是最高的榜样和楷模。

  “及诸菩萨、声闻、缘觉、有学、无学乃至一切诸善知识,我悉劝请莫入涅槃。经于一切佛刹极微尘数劫,为欲利乐一切众生。”当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将入涅槃时,我们为了众生的利益,当殷勤劝请佛陀常住世间,莫入涅槃。我们不仅要请求诸佛住世,而且要劝请一切菩萨、声闻、缘觉、有学、无学及善知识们长久住世。我们劝请诸佛住世的目的,就是为了利益人天,利益一切众生。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给本文挑错 电话:4006900000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