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众生不能成佛

2013年06月03日 17:23  新浪佛学 微博

  何以故?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为什么说,尊重众生就是尊重如来,令众生欢喜就是令如来欢喜呢?这是因为,诸佛如来是以大悲心为体,因为大悲心而圆满佛果。而对大悲心的生起乃至成就来说,众生又是不可或缺的前提。因为世间有众生,众生有苦难,佛菩萨才能因此生起悲心。把众生的痛苦看做自己的痛苦,把众生的困难看做自己的困难,把众生的需要看做自己的需要,把众生的生死看做自己的生死。具有这份大悲心,才能生起真正的菩提心。又因对菩提心的实践,乃能成就无上正等正觉。我们要想成佛,就不能离开众生,否则就是空话。

  从这段层层递进的因果,我们可以看到,慈悲,正是成就佛果的关键所在。或许有人会觉得,慈悲似乎很平常,为什么有那么大的作用呢?生活中,我们也时常会对他人生起慈悲心,为什么不能成就佛果呢?这是因为,我们的慈悲,与佛菩萨的慈悲有着天壤之别。我们的慈悲,是建立在有限的凡夫心之上,佛菩萨的慈悲,则是建立在无限、平等、觉悟的心行之上。

  通常,人们只会慈悲自己的家人或亲朋好友,即使在这些有限的对象中,还会因为关系的亲疏、执著的深浅而产生不同程度的慈悲。当自己的独子病了,作为母亲,恨不能以身代受;当普通朋友病了,我们虽然也会关心,程度却大不相同,更少有人愿意代之受苦了。如果是冤家仇敌病了,就更是无动于衷了,甚至还可能幸灾乐祸,暗自高兴。

  而对佛菩萨来说,一切众生都是他们慈悲的对象。佛菩萨慈悲孩子,也慈悲老人;慈悲善良的人,也慈悲残暴的人;慈悲所有人类,也慈悲所有动物。虽然,慈悲的方式可能根据不同对象而有区别,但这颗慈悲的心,是一味平等,毫无分别的。就像阳光,平等、普遍地照耀世间。这样的慈悲,就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一方面,是不分亲疏、不计条件;一方面,是将自已和众生血脉相连,心心相印。

  作为一个学佛者,目前虽达不到佛菩萨那样的境界,但只要我们努力去做,将现有的慈悲逐渐扩展,从亲朋好友扩展到自己认识的所有人,再从目前认识的扩展到未曾相识的陌生人,从本国的同胞扩展到全人类,再从全人类扩展到所有生命。包括有情众生,也包括花草树木等无情众生。

  “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华果,悉皆繁茂。”此处,普贤菩萨用比喻来说明众生对于佛菩萨的重要性。就像在无人居住的旷野沙滩之中,有一棵高耸入云的参天巨树。只要大树的根系扎得深入,能够吸收水分,那么,它的枝、叶、花、果都能因此得到滋养,郁郁葱葱,苍翠茂盛。因为根部是整棵树的营养保障系统,也是基础建设系统。只有根扎得深,树叶才会茂盛,才会兴旺,所谓根深叶茂。

  “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何以故?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梵语,意为无上正等正觉,是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在流转六道的生死旷野之中,菩提树王的生长也是同样。一切众生的作用仿佛树根,诸佛菩萨的成就仿佛花果。如果以大悲水利益众生,度化众生,就能使树根得到滋养和灌溉,从而结出诸佛菩萨的智慧花果。所以说,佛菩萨与众生是紧紧相连的。如果没有树根,花果就无法生长。同样,如果没有众生,就不能成就无上菩提。为什么呢?诸佛菩萨只有以大悲心利益众生,才能成就无上菩提,功德圆满。

  “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经过以上比喻,普贤菩萨总结道:所以说,菩提属于众生。如果没有众生,所有菩萨都无法成就无上正觉。或许有人会说,佛菩萨是清净无染的,众生却是染污不净的。学佛就是要转染成净,为什么佛菩萨的成就反而离不开众生呢?就像莲花,不能离开淤泥而生长,不能离开淤泥提供的养分。同时,它又具有“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

  “善男子!汝于此义,应如是解。以于众生心平等故,则能成就圆满大悲。以大悲心随众生故,则能成就供养如来。”普贤菩萨再次谆谆告诫法会的听众,也告诫修学《行愿品》的我们:你们听闻以上所说,当能透彻菩萨行的深意,并依照本品讲述的修行方法运用实践。唯有平等对待一切众生,没有人我高下之分,才能使大悲心逐渐增长,逐渐圆满。能以大悲心随顺众生,利乐有情,就是对诸佛最殊胜的供养。

  “菩萨如是随顺众生,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顺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佛菩萨对众生的随顺,不是一朝一夕就结束的。不是做一件好事,甚至也不是做一辈子的好事,而要发愿尽未来际地做好事,永不厌倦,永不间断。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给本文挑错 电话:4006900000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