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又名有情、含识、含生、含情、含灵、群生、群萌、群类。《杂阿含经》说:“于色染着缠绵,名曰众生;于受、想、行、识染着缠绵,名曰众生。”《长阿含经》载,无男女尊卑上下,亦无异名,众共生于世,故称众生。《俱舍论光记》解释为受众多的生死,故称众生。《大智度论》、《大乘同性经》说,众生是以五蕴等众缘假合而生。因此,众生狭义的说,就是人;广义的说,一切众缘和合而生的,都称为众生,不但是一切动物,甚至一切植物,一切山河大地,都可称为众生。
所以,佛、菩萨也是众生之一,所谓“迷即众生,悟即佛”、“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众生与佛,只在一念的迷与悟。因此,众生不是我们心外的众生,正如佛性人人本具,不假外求。
我们如何把这世间上一切的众生都能认为是自己心内的众生呢?六祖大师即将圆寂前,弟子法海请示:“后代迷人,如何得见佛性?”六祖大师说:“若识众生,即是佛性。”意思是说,如果能认识自性里的众生,那就是佛性现前了。
“若不识众生,万劫觅佛难逢”。所以,《维摩经》说:“众生是我们的净土,众生是我们的佛道,我与众生平等,无二无别。”
六祖大师进一步阐示如何“识自性众生,见自心佛性”,大师说:“欲求见佛,但识众生,只为众生迷佛,非佛迷众生。自性若悟,众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众生。自性平等,众生是佛;自性邪险,佛是众生。汝等心若险曲,即佛在众生中;一念平直,即是众生成佛。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无佛心,何处求真佛?汝等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无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万种法。”
这一段话的意思是说,学佛应该反求诸己,切莫心外求法。佛教常讲“外道”,外道就是心外求道;心外求道,则离道日远。人为甚么会被迷,总是因为虚妄覆盖了真心,也就是不能认识自性众生。洞山良价禅师在他老师云岩禅师圆寂后,见到自己水中的影子而开悟,他的悟道偈云:“切忌随他觅,迢迢与我疏,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应须恁么会,方得契如如。”
心在万法上有现象,有差别,但是在本体上是无差别,无现象。宇宙山河、万亿众生,都是我自己的佛性而已。所以,我与众生无二无别,就是认识自心的众生;如果能认识自心的众生,一切众生都是我心中的心上人,是多亲多好,我何必去排斥一切众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