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能大师六祖坛经四

2013年11月06日 15:46  新浪佛学 微博

  顿渐品第八

  时祖师居曹溪宝林,神秀大师在荆南玉泉寺。于时两宗盛化,人皆称“南能北秀”,故有南北二宗顿渐之分,而学者莫知宗趣。师谓众曰:“法本一宗,人有南北;法即一种,见有迟疾。何名顿渐?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故名顿渐。”

  然秀之徒众,往往讥南宗祖师:“不识一字,有何所长?”秀曰:“他得无师之智1,深悟上乘,吾不如也。且吾师五祖,亲传衣法,岂徒然哉!吾恨不能远去亲近,虚受国恩。汝等诸人勿滞于此,可往曹溪参决2。”

  一日,命门人志诚曰:“汝聪明多智,可为吾到曹溪听法。若有所闻,尽心记取,还为吾说。”

  志诚禀命至曹溪,随众参请,不言来处。

  时祖师告众曰:“今有盗法之人,潜在此会。”

  志诚即出礼拜,具陈其事。

  师曰:“汝从玉泉来,应是细作3。”

  对曰:“不是。”

  师曰:“何得不是?”

  对曰:“未说即是,说了不是。”

  师曰:“汝师若为4示众?”

  对曰:“常指诲5大众,住心观净,长坐不卧。”

  师曰:“住心观净,是病非禅。常坐拘身,于理何益?听吾偈曰:

  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

  一具臭骨头,何为立功课?”

  志诚再拜曰:“弟子在秀大师处,学道九年,不得契悟。今闻和尚一说,便契本心。弟子生死事大,和尚大慈,更为教示。”

  师曰:“吾闻汝师教示学人戒定慧法,未审汝师说戒定慧行相如何?与吾说看。”

  诚曰:“秀大师说:‘诸恶莫作名为戒,诸善奉行名为慧,自净其意名为定。’彼说如此。未审和尚以何法诲人?”

  师曰:“吾若言有法与人,即为诳汝,但且随方解缚,假名三昧。如汝师所说戒定慧,实不可思议。吾所见戒定慧又别。”

  志诚曰:“戒定慧只合一种,如何更别?”

  师曰:“汝师戒定慧接大乘人,吾戒定慧接最上乘人。悟解不同,见有迟疾。汝听吾说,与彼同否?吾所说法,不离自性。离体说法,名为相说,自性常迷。须知一切万法皆从自性起用,是真戒定慧法。听吾偈曰:

  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疑自性慧,

  心地无乱自性定,不增不减自金刚,

  身去身来本三昧。”

  诚闻偈悔谢,乃呈一偈曰:

  “五蕴幻身,幻何究竟?

  回趣真如,法还不净。”

  师然之,复语诚曰:“汝师戒定慧,劝小根智人。吾戒定慧,劝大根智人。若悟自性,亦不立菩提涅槃,亦不立解脱知见。无一法可得,方能建立万法。若解此意,亦名佛身,亦名菩提涅槃,亦名解脱知见。见性之人,立亦得,不立亦得。去来自由,无滞无碍;应用随作,应语随答;普见6化身,不离自性,即得自在神通,游戏三昧;是名见性。”

  志诚再启师曰:“如何是不立义?”

  师曰:“自性无非、无痴、无乱,念念般若观照,常离法相,自由自在,纵横尽得,有何可立?自性自悟,顿悟顿修,亦无渐次,所以不立一切法。诸法寂灭,有何次第?”

  志诚礼拜,愿为执侍,朝夕不懈。

  僧志彻,江西人,本姓张,名行昌,少任侠7。自南北分化,二宗主虽亡彼我,而徒侣竞起爱憎。时北宗门人,自立秀师为第六祖,而忌祖师传衣为天下闻,乃嘱行昌来刺师。师心通,预知其事,即置金十两于座间。时夜暮,行昌入祖室,将欲加害,师舒8颈就之,行昌挥刃者三,悉无所损。

  师曰:“正剑不邪,邪剑不正。只负9汝金,不负汝命。”

  行昌惊仆,久而方苏,求哀悔过,即愿出家。

  师遂与金,言:“汝且去,恐徒众翻害于汝。汝可他日易形而来,吾当摄受。”

  行昌禀旨宵遁10。后投僧出家,具戒精进。

  一日,忆师之言,远来礼觐11。

  师曰:“吾久念汝,汝来何晚?”

  曰:“昨蒙和尚舍罪,今虽出家苦行,终难报德。其惟传法度生乎?弟子常览《涅槃经》,未晓常、无常义,乞和尚慈悲,略为解说。”

  师曰:“无常者,即佛性也;有常者,即一切善恶诸法分别心也。”

  曰:“和尚所说,大违经文。”

  师曰:“吾传佛心印,安敢违于佛经?”

  曰:“经说佛性是常,和尚却言无常;善恶诸法乃至菩提心,皆是无常,和尚却言是常。此即相违,令学人转加疑惑。”

  师曰:“《涅槃经》,吾昔听尼无尽藏读诵一遍,便为讲说,无一字一义不合经文。乃至为汝,终无二说。”

  曰:“学人识量浅昧,愿和尚委曲开示。”

  师曰:“汝知否?佛性若常,更说什么善恶诸法,乃至穷劫,无有一人发菩提心者,故吾说无常,正是佛说真常之道也。又,一切诸法若无常者,即物物皆有自性,容受生死,而真常性有不遍之处,故吾说常者,正是佛说真无常义。佛比为凡夫外道执于邪常,诸二乘人于常计无常,共成八倒,故于涅槃了义教中,破彼偏见,而显说真常、真乐、真我、真净。汝今依言背义,以断灭无常及确定死常,而错解佛之圆妙最后微言;纵览千遍,有何所益?”

  行昌忽然大悟,说偈曰:

  “因守无常心,佛说有常性;

  不知方便者,犹春池拾砾。

  我今不施功,佛性而现前;

  非师相授与,我亦无所得。”

  师曰:“汝今彻也,宜名志彻。”

  彻礼谢而退。

  有一童子,名神会,襄阳高氏子;年十三,自玉泉来参礼。

  师曰:“知识!远来艰辛!还将得本来否?若有本,则合识主,试说看。”

  会曰:“以无住为本,见即是主。”

  师曰:“这沙弥争合12取次13语!””

  会乃问曰:“和尚坐禅,还见不见?”

  师以柱杖打三下,云:“吾打汝,是痛不痛?”

  对曰:“亦痛亦不痛。”

  师曰:“吾亦见亦不见。”

  神会问:“如何是亦见亦不见?”

  师云:“吾之所见,常见自心过愆,不见他人是非好恶,是以亦见亦不见。汝言亦痛亦不痛如何?汝若不痛,同其木石;若痛,则同凡夫,即起恚恨。汝向前见不见是二边,痛不痛是生灭;汝自性且不见,敢尔弄人?”

  神会礼拜悔谢14。

  师又曰:“汝若心迷不见,问善知识觅路。汝若心悟,即自见性,依法修行。汝自迷不见自心,却来问吾见与不见。吾见自知,岂代汝迷?汝若自见,亦不代吾迷。何不自知自见,乃问吾见与不见?”

  神会再礼百余拜,求谢过愆;服勤给侍,不离左右。

  一日,师告众曰:“吾有一物,无头无尾,无名无字,无背无面,诸人还识否?”

  神会出曰:“是诸佛之本源,神会之佛性。”

  师曰:“向汝道无名无字,汝便唤作本源佛性。汝向去有把茅盖头15,也只成个知解宗徒。”

  祖师灭后,会入京洛,大弘曹溪顿教,著《显宗记》,盛行于世(是谓“荷泽禅师”)。

  师见诸宗难问,咸起恶心,多集座下,愍而谓曰:“学道之人,一切善念恶念,应当尽除。无名可名,名于自性;无二之性,是名实性。于实性上建立一切教门。言下便须自见。”

  诸人闻说,总皆作礼,请事为师。

  护法品第九16

  神龙元年17上元日,则天、中宗诏云:“朕请安、秀二师,宫中供养;万机18之暇,每究一乘。二师推让云:‘南方有能禅师,密授忍大师衣法,传佛心印,可请彼问。’今遣内侍薛简,驰诏迎请。愿师慈念,速赴上京。”

  师上表辞疾,愿终林麓。

  薛简曰:“京城禅德皆云,‘欲得会道,必须坐禅习定;若不因禅定而得解脱者,未之有也。’未审师所说法如何?”

  师曰:“道由心悟,岂在坐也?经云:若言如来若坐若卧,是行邪道。何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无生无灭,是如来清净禅;诸法空寂,是如来清净坐。究竟无证,岂况坐耶?”

  简曰:“弟子回京,主上必问;愿师慈悲,指示心要,传奏两宫及京城学道者。譬如一灯然19百千灯,冥者皆明,明明无尽。”

  师云:“道无明暗,明暗是代谢之义。明明无尽,亦是有尽,相待立名故。《净名经》云:法无有比,无相待故。”

  简曰:“明喻智慧,暗喻烦恼。修道之人,倘不以智慧照破烦恼,无始生死凭何出离?”

  师曰:“烦恼即是菩提,无二无别。若以智慧照破烦恼者,此是二乘见解,羊鹿等机。上智大根,悉不如是。”

  简曰:“如何是大乘见解?”

  师曰:“明与无明,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实性者,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在中间,及其内外。不生不灭,性相如如,常住不迁,名之曰道。”

  简曰:“师曰不生不灭,何异外道?”

  师曰:“外道所说不生不灭者,将灭止生,以生显灭;灭犹不灭,生说不生。我说不生不灭者,本自无生,今亦不灭,所以不同外道。汝若欲知心要,但一切善恶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净心体,湛然常寂,妙用恒沙。”

  简蒙指教,豁然大悟,礼辞归阙20,表奏师语。

  其年九月三日,有诏奖谕师曰:“师辞老疾,为朕修道,国之福田。师若净名,托疾毗耶,阐扬大乘,传诸佛心,谈不二法。薛简传师指授如来知见;朕积善余庆,宿种善根,值师出世,顿悟上乘。感荷师恩,顶戴无已,并奉磨衲袈裟及水晶钵,敕韶州刺史修饰寺宇,赐师旧居为国恩寺焉。”

  付嘱品第十

  师一日唤门人法海、志诚、法达、神会、智常、智通、智彻、志道、法珍、法如等,曰:“汝等不同余人,吾灭度后,各为一方师。吾今教汝说法,不失本宗。

  “先须举三科法门,动用三十六对,出没即离两边,说一切法,莫离自性。忽有人问汝法,出语尽双,皆取对法,来去相因。究竟二法尽除,更无去处。”

  “三科法门者,阴、界、入也。阴是五阴:色、受、想、行、识是也。入是十二入。外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内六门:眼、耳、鼻、舌、身、意是也。界是十八界:六尘、六门、六识是也。自性能含万法,名含藏识。若起思量,即是转识。生六识,出六门,见六尘;如是一十八界,皆从自性起用。”

  “自性若邪,起十八邪;自性若正,走十八正。若恶用,即众生用;善用,即佛用。用由何等?由自性有。”

  “对法,外境无情五对:天与地对,日与月对,明与暗对,阴与阳对,水与火对,此是五对也。”

  “法相语言十二对:语与法对,有与无对,有色与无色对,有相与无相对,有漏与无漏对,色与空对,动与静对,清与浊对,凡与圣对,僧与俗对,老与少对,大与小对,此是十二对也。”

  “自性起用十九对:长与短对,邪与正对,痴与慧对,愚与智对,乱与定对,慈与毒对,戒与非对,直与曲对,实与虚对,险与平对,烦恼与菩提对,常与无常对,悲与害对,喜与瞋对,舍与悭对,进与退对,生与灭对,法身与色身对,化身与报身对,此是十九对也。”

  师言:“此三十六对法,若解用,即道21贯一切经法,出入即离两边。自性动用,共人言语,外于相离相,内于空离空。若全著相,即长邪见;若全执空,即长无明。执空之人,有谤经,直言‘不用文字’。既云不用文字,人亦不合语言;只此语言,便是文字之相。”

  又云:“直道‘不立文字’,即此‘不立’两字,亦是文字。见人所说,便即谤他言‘著文字’。汝等须知,自迷犹可,又谤佛经。不要谤经,罪障无数。”

  “若著相于外,而作法求真,或广立道场,说有无之过患,如是之人,累劫不得见性。但听依法修行,又莫百物不思,而于道性窒碍。若听说不修,令人反生邪念。但依法修行,无住相法施。汝等若悟,依此说,依此用,依此行,依此作,即不失本宗。”

  “若有人问汝义,问有,将无对;问无,将有对;问凡,以圣对;问圣,以凡对。二道相因,生中道义。如一问一对,余问一依此作,即不失理也。设有人问:‘何名为暗?’答云:‘明是因,暗是缘;明没则暗,以明显暗,以暗显明;来去相因,成中道义。’余问悉皆如此。汝等于后传法,依此转相教授,勿失宗旨。”

  师于太极元年壬子22、延和23七月,命门人往新州国恩寺建塔,仍令促工。次年夏末落成。

  七月一日,集徒众曰:“吾至八月,欲离世间。汝等有疑,早须相问,为汝破疑,令汝迷尽。吾若去后,无人教汝。”

  法海等闻,悉皆涕泣;惟有神会神情不动,亦无涕泣。

  师云:‘神会小师,却得善不善等,毁誉不动,哀乐不生。余者不得。数年山中,竟修何道?汝今悲泣,为忧阿谁?若忧吾不知去处,吾自知去处;吾若不知去处,终不预报于汝。汝等悲泣,盖为不知吾去处;若知吾去处,即不合悲泣。法性本无生灭去来。汝等尽坐,吾与汝说一偈,名曰真假动静偈。汝等诵取此偈,与吾意同,依此修行,不失宗旨。”

  众僧作礼,请师作偈,偈曰:

  “一切无有真,不以见于真;

  若见于真者,是见尽非真。

  若能自有真,离假即心真;

  自心不离假,无真何处真。

  有情即解动,无情即不动;

  若修不动行,同无情不动。

  若觅真不动,动上有不动;

  不动是不动,无情无佛种。

  能善分别相,第一义不动;

  但作如此见,即是真如用。

  报诸学道人,努力须用意!

  莫于大乘门,却执生死智。

  若言下相应,即共论佛义;

  若实不相应,合掌令欢喜。

  此宗本无诤,诤即失道意;

  执逆诤法门,自性入生死。”

  时徒众闻说偈已,普皆作礼,并体师意,各各摄心,依法修行,更不敢诤。乃知大师不久住世,法海上座再拜问曰:“和尚入灭之后,衣法当付何人?”

  师曰:“吾于大梵寺说法,以至于今,钞录流行,目曰《法宝坛经》。汝等守护,递相传授,度诸群生;但依此说,是名正法。今为汝等说法,不付其衣。盖为汝等信根淳熟,决定无疑,堪任大事。然据先祖达磨大师付授偈意,衣不合传。偈曰:

  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

  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师复曰:“诸善知识!汝等各各净心,听吾说法。若欲成就种智24,须达一相三昧,一行三昧。若于一切处而不住相,于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若于一切处,行住坐卧,纯一直心,不动道场,其成净土,此名一行三昧。若人具二三昧,如地有种,含藏长养,成熟其实。一相一行,亦复如是。我今说法,犹如时雨,普润大地;汝等佛性,譬诸种子,遇兹霑25洽,悉皆发生。承吾旨者,决获菩提;依吾行者,定证妙果。听吾偈曰:

  心地含诸种,普雨悉皆萌,

  顿悟花情已,菩提果自成。”

  师说偈已,曰:“其法无二,其心亦然。其道清净,亦无诸相。汝等慎勿观静26及空其心;此心本净,无可取舍。各自努力,随缘好去。”

  尔时,徒众作礼而退。

  大师七月八日,忽谓门人曰:“吾欲归新州,汝等速理舟楫。”

  大众哀留甚坚。

  师曰:“诸佛出现,犹示涅槃,有来必去,理亦常然。吾此形骸,归必有所。”

  众曰:“师从此去,早晚可回?”

  师曰:“叶落归根,来时无口。”

  又问曰:“正法眼藏,传付何人?”

  师曰:“有道者得,无心者通。”

  又问:“后莫有难否?”

  师曰:“吾灭后五六年,当有一人来取吾首。听吾记27曰:

  头上养亲,口里须餐;

  遇满之难,杨柳为官28。”

  又云:“吾去七十年,有二菩萨从东方来,一出家,一在家,同时兴化,建立吾宗,缔缉伽蓝,昌隆法嗣。”

  问曰:“未知从上佛祖应现已来,传授几代?愿垂开示。”

  师云:“古佛应世,已无数量,不可计也。今以七佛为始:过去庄严劫29,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今贤劫30,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文佛;是为七佛。释迦文佛首传摩诃迦叶尊者,第二阿难尊者,第三商那和修尊者,第四优波毱31多尊者,第五提多迦尊者,第六弥遮迦尊者,第七婆须蜜多尊者,第八佛驮难提尊者,第九伏驮蜜多尊者,第十胁尊者,十一富那夜奢尊者,十二马鸣大士,十三迦毗摩罗尊者,十四龙树大士,十五迦那提婆尊者,十六罗睺罗多尊者,十七僧伽难提尊者,十八伽耶舍多尊者,十九鸠摩罗多尊者,二十阇耶多尊者,二十一婆修盘头尊者,二十二摩拏罗尊者,二十三鹤勒那尊者,二十四师子尊者,二十五婆舍斯多尊者,二十六不如蜜多尊者,二十七般若多罗尊者,二十八菩提达磨尊者,二十九慧可大师,三十僧璨大师,三十一道信大师,三十二弘忍大师,惠能是为三十三祖。从上诸祖,各有禀承。汝等向后,递代流传,毋令乖误32。”

  大师先天二年癸丑岁,八月初三日,于国恩寺斋罢,谓诸徒众曰:“汝等各依位坐,吾与汝别。”

  法海白言:“和尚留何教法,令后代迷人得见佛性?”

  师言:“汝等谛听!后代迷人,若识众生,即是佛性;若不识众生,万劫觅佛难逢。吾今教汝识自心众生,见自心佛性。欲求见佛,但识众生;只为众生迷佛,非是佛迷众生。自性若悟,众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众生。自性平等,众生是佛;自性邪险,佛是众生。汝等心若险曲33,即佛在众生中;一念平直,即是众生成佛。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无佛心,何处求真佛?汝等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无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万种法。故经云: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吾今留一偈,与汝等别,名自性真佛偈。后代之人,识此偈意,自见本心,自成佛道。偈曰:

  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见三毒是魔王;

  邪迷之时魔在舍,正见之时佛在堂。

  性中邪见三毒生,即是魔王来住舍;

  正见自除三毒心,魔变成佛真无假。

  法身报身及化身,三身本来是一身;

  若向性中能自见,即是成佛菩提因。

  本从化身生净性,净性常在化身中;

  性使化身行正道,当来圆满真无穷。

  淫性本是净性因,除淫即是净性身;

  性中各自离五欲,见性刹那即是真。

  今生若遇顿教门,忽悟自性见世尊;

  若欲修行觅作佛,不知何处拟求真?

  若能心中自见真,有真即是成佛因;

  不见自性外觅佛,起心总是大痴人。

  顿教法门今已留,救度世人须自修;

  报汝当来学道者,不作此见大悠悠34。”

  师说偈已,告曰:“汝等好住,吾灭度后,莫作世情悲泣雨泪,受人吊问,身著孝服,非吾弟子,亦非正法。但识自本心,见自本性,无动无静,无生无灭,无去无来,无是无非,无住无往。恐汝等心迷,不会吾意,今再嘱汝,令汝见性。吾灭度后,依此修行,如吾在日。若违吾教,纵吾在世,亦无有益。”

  复说偈曰:

  “兀兀35不修善,腾腾36不造恶,

  寂寂37断见闻,荡荡38心无著。”

  师说偈已,端坐至三更,忽谓门人曰:“吾行矣!”奄然迁化。于时,异香满室,白虹属39地,林木变白,禽兽哀鸣。

  十一月,广韶新三郡官僚洎40门人僧俗,争迎真身,莫决所之。乃焚香祷曰:“香烟指处,师所归焉。”时,香烟直贯曹溪。

  十一月十三日,迁神龛并所传衣钵而回。次年七月二十五日出龛,弟子方辩以香泥上之。门人忆念取首之记,遂先以铁叶、漆布41,固护师颈入塔。忽于塔内白光出现,直上冲天,三日始散。韶州奏闻,奉敕42立碑,纪43师道行。

  师春秋七十有六,年二十四传衣,三十九祝发44,说法利生三十七载。得旨嗣法者四十三人,悟道超凡者莫知其数。达磨所传信衣,中宗赐磨衲宝钵,及方辩塑师真相并道具等,主塔侍者尸45之,永镇宝林道场。流传《坛经》,以显宗旨,兴隆三宝,普利群生者——

  〖注解〗

  1.无师之智:非藉他力,不待他人教而自然成就之智慧。与“自然智”为同义语。

  2.参决:参学决疑。

  3.细作:间谍,密探。

  4.若为:如何,怎样。

  5.指悔:指导教诲。

  6.见,同“现”。

  7.任侠:好勇武,负气仗义,好抱不平。

  8.舒:伸展。

  9.负:亏欠。

  10.宵遁:连夜逃离。

  11.礼觐:拜会。觐,音jìn,会见。

  12.争合:岂可、怎敢。

  13.取次:随便,轻率,草草。

  14.悔谢:忏悔谢罪。

  15.汝向去有把茅盖头:你以后住庵传法。有把茅盖头,卓个茅庵住着。

  16.宗宝本作“宣诏第九”,曹溪本、明版正统本均作“唐朝征诏第八”,据清代真朴重梓本改。

  17.神龙元年:西元705年。神龙,唐中宗李显之年号。

  18.万机:指繁杂的国家事务。

  19.然:同“燃”。

  20.阙:皇宫。

  21.道,坊间本有作“通”字,今从宗宝、曹溪、明版正统本,作“道”。

  22、23.太极,唐睿宗李旦之年号;太极元年壬子,即西元712年。同年改元,称延和。

  24.种智:为一切种智之略称。即佛有了知一切种种法之智慧。据《大智度论》卷二十七载,唯佛有一切种智,声闻、缘觉等仅有一切智。

  25.霑:音zhān,润泽。

  26.静,坊间流通本有作“净”,今从宗宝、曹溪、明版正统本,作“静”。

  27.记:悬记,预言未来之事。

  28.据《传法正宗记》记载,开元十年壬戌(722)八月三日子夜,新罗国僧金大悲,欲取六祖之首回新罗供养(正应“头上养亲”),遂以二十千钱雇用汝州梁县人张净满(张净满因为口腹之累才受雇做偷取之事,正应“口里须餐”、“遇满之难”),潜来取六祖之首级,因六祖生前有悬记,徒众早有防备,故未成功。当时,参与查处此事的韶州刺史柳无忝,曲江县令名杨侃(正应“杨柳为官”)。张净满虽遭捕,后被释放不究。

  29、30.庄严劫、贤劫:过去、现在、未来等三世之三大劫中,过去之住劫,称庄严劫;未来之住劫,名为星宿劫;现在之住劫,名为贤劫。在现在贤劫之前,由一大劫所成,一大劫中总有成、住、坏、空之八十增减小劫,于其“住劫”中,以华光佛为首,至毗舍浮佛,共有千佛出世,庄严其劫,故称庄严劫。现在之住劫二十增减中,有千佛出世,故称赞之为贤劫,亦名善劫。

  31.毱:音jū。

  32.乖误:谬误,错误。

  33.险曲:邪恶不正。险,邪恶。

  34.大悠悠:无所事事,虚度光阴。大,同“太”。

  35.兀兀:静止貌。

  36.腾腾:刚健奋进貌。

  37.寂寂:安静的样子。

  38.荡荡:动荡不止的样子。

  39.属:音zhǔ,连接。

  40.洎:同“暨”,及。

  41.原作“仍以铁叶漆布”,据曹溪本改。

  42.奉敕:奉皇帝之诏令。

  43.纪:通“记”,记载。

  44.祝发:落发、剃发。祝,断。

  45.尸:主管,负责保管。

  《禅宗六代祖师传灯法本》净慧长老编著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给本文挑错 电话:4006900000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