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礼观立信二

2013年11月19日 15:55  新浪佛学 

  文/大安法师

  三种真信

  所谓真信者,第一要信得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我是未成之佛,弥陀是已成之佛,觉性无二。我虽昏迷倒惑,觉性未曾失;我虽积劫轮转,觉性未曾动。故曰莫轻未悟,一念回光便同本得也。次要信我是理性佛、名字佛,弥陀是究竟佛,性虽无二,位乃天渊。若不专念彼佛,求生彼国,必至随业流转,受苦无量。所谓法身流转五道,不名为佛,名为众生矣。次要信得我虽障深业重,久居苦域,是弥陀心内之众生;弥陀虽万德庄严,远在十万亿刹之外,是我心内之佛。既是心性无二,自然感应道交。我之苦切,必能感佛之慈悲,必能应如磁石吸铁,无可疑者。

  ——截流《净土警语》

  译 文

  怎样才算是真信呢?第一要信得心、佛、众生三者平等无有差别。我是未成就的佛,阿弥陀佛是已经成就的佛,我与阿弥陀佛的觉性平等无二。我虽然昏迷、颠倒、迷惑,但觉性没有失掉;我虽然多劫生死轮转,觉性未曾动摇。所以说,不要轻视未开悟的心性,一念回转心光,便如同本得。其次要信我是理性即佛、名字即佛,阿弥陀佛是究竟即佛,性德觉性虽然平等无二,但修德阶位却有天渊之别。倘若不专心持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必定会随着业力流转生死,受苦无穷。所谓清净法身流转五道(天、人、畜生、饿鬼、地狱)就不叫佛,而叫做众生。再次要相信我虽然业障深重,长久以来居住在痛苦的娑婆世界,但我仍是阿弥陀佛心内的众生;阿弥陀佛虽然万德庄严,远在十万亿佛土之外,但仍是我心内的佛。既然众生与佛心性同体无二,自然会感应道交。我苦切念佛,必定能够感通阿弥陀佛的慈悲,必定能够得到磁石吸铁般的回应,这是无可怀疑的事情。

  缘如来本愿力

  问曰:有何因缘,言速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答曰:论言修五门行①,以自利利他成就故。然核求其本,阿弥陀如来为增上缘。他利之与利他,谈有左右。若自佛而言,宜言利他;自众生而言,宜言他利。今将谈佛力,是故以利他言之,当知此意也。凡是生彼净土及彼菩萨人天所起诸行,皆缘阿弥陀如来本愿力故。

  ——昙鸾《往生论注》

  注 释

  ①五门行:天亲菩萨于《往生论》中所示,即: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

  译 文

  问:众生有何等因缘,言能够疾速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答:天亲菩萨《往生论》中讲到修持五念门,能成就自己往生,并成就一切众生往生故。然推究二利成就的根本,乃是以阿弥陀如来为增上缘。他力利益与利益他人,讨论起来有角度的不同。如果就佛的立场而言,应该表述为利他(利益众生);如果就众生角度而言,则应表述为他利(佛予众生以利益)。现在将讨论的是佛力,所以便表述为利他,净业行人应当明了这个道理。凡是往生到极乐国土以及彼国中的菩萨、天人所作的上求下化诸修行,都是由于阿弥陀如来本愿力加持所成就的。

  【按】

  往生及修行成佛全过程,皆缘阿弥陀佛本愿力故。这个判言,彰显“他力本愿”的净宗立场,上承龙树、天亲净土思想之遗响,下启道绰、善导净土思想之先河。对净土宗在震旦的推行弘传,功绩甚巨。

  深感佛恩应念佛

  今且知佛以大慈大悲,于念念中忆念摄化于我,则我今者深感佛恩,故应念佛;一向长劫枉受众苦,欲求脱苦,故应念佛;已造之业,无可如何,未来之业,可更造乎?生惭愧心,故应念佛;同体心性,既曰本有,即今岂无?只欠悟证耳,求悟以性,故应念佛。以求悟心念佛,念佛必切;以惭愧心念佛,念佛必切;以畏苦心念佛,念佛必切;以感恩心念佛,念佛必切。我不念佛,佛尚念我,我今恳切念佛,佛必转更念我矣。

  ——彻悟《彻悟禅师语录》

  译 文

  现在我已然知道了阿弥陀佛以大慈大悲,于念念中忆念摄受教化我,则我现今深切地感受到阿弥陀佛的恩德,所以应该念佛;一向长远劫来冤枉遭受众多的剧苦,欲求脱离苦厄,所以应该念佛;往昔已造的恶业,无可追悔,未来的恶业,何敢再造?由此生惭愧心,所以应该念佛;与佛同体的心性,既然本自具有,现今岂能没有?只是欠悟证的功夫罢了,为求悟明心性,所以应该念佛。以求悟之心念佛,念佛必定恳切;以惭愧之心念佛,念佛必定恳切;以畏恶道苦之心念佛,念佛必定恳切;以感恩之心念佛,念佛必定恳切。我不念佛时,阿弥陀佛尚且怜念于我,我现今恳切念佛,阿弥陀佛必定更加怜念于我。

  佛祖诚言可凭

  至于修行净土,有决定不疑之理,何必要问他人之效验?纵举世之人皆无效验,亦不生一念疑心,以佛祖诚言可凭故。若问他人效验,便是信佛言未极。而以人言为实,便是偷心,便不济事。英烈汉子,断不至舍佛言而取信人言。自己中心无主,专欲以效验、人言为前途导师,可不哀哉!

  ——印光《印光法师文钞》

  译 文

  至于修行净土法门,有决定不可怀疑的道理,何必要问别人念佛修行的有否效验呢?纵然举世之人念佛都没有效验,也不生一念怀疑净土之心,因为诸佛与祖师的诚实法语足以依凭。如果总是问他人念佛是否有效验,便是对佛的法语未能生起决定的信心。而以他人的话为真实,这便是偷心,以偷心修行念佛法门,便不能成就。英明决烈的男子汉,断断不至于舍弃佛言而取信于人言。如果自己心中没有主见,专门想要以修行效验、他人的言语作为自己修行路上的导师,前景堪忧,可不哀哉!

  如彼香树改臭树林

  佛告父王:诸佛果德,有无量深妙境界,神通解脱,非是凡夫所行境界,故劝父王行念佛三昧。父王白佛:念佛之功,其状云何?佛告父王:如伊兰林①,方四十由旬,有一棵牛头栴檀②,虽有根芽,犹未出土。其伊兰林,唯臭无香,若有噉其华果,发狂而死。后时栴檀根芽渐渐生长,才欲成树③,香气昌盛,遂能改变此林,普皆香美。众生见者,皆生希有心。佛告父王:一切众生在生死中,念佛之心,亦复如是。但能系念不止,定生佛前。一得往生,即能改变一切诸恶,成大慈悲,如彼香树改伊兰林。

  ——《观佛三昧经》

  注 释

  ①伊兰林:伊兰,树名,华可爱,气味甚恶,其恶臭飘及四十里。伊兰林比喻众生无边的烦恼。

  ②牛头栴檀:又称赤栴檀。栴檀为香树名,出自牛头山,故名牛头栴檀。栴檀比喻众生念佛之心。 

  ③才欲成树:比喻一切众生,但能念佛不间断,道业自然成就。

  译 文

  释迦牟尼佛告诉父王净饭王:“诸佛果地上的功德,有无量无边的深远奥妙境界,种种神通解脱,不是凡夫的心量所行的境界,所以劝父王修行念佛三昧。”父王禀白佛陀:“念佛的功德,是什么样的相状呢?”佛告诉父王:“比如伊兰林,方圆有一千六百里,树林中有一棵牛头栴檀,虽然有根芽,但尚未破土而出。这伊兰林唯有恶臭,没有香味,如果有人食了树上的华果,便会发狂而死。后来,栴檀的根芽渐渐生长出来,长到快成树时,香气浓烈,于是便能转变伊兰林的恶臭,令此树林全都芳香美好。众生目睹这个情景,都生起稀有难逢之心。”佛告诉父王:“一切众生在生死流转中,念佛的心也是这样。只要能系心念佛不间断,决定能生到佛前。一旦往生到佛土,就能改变一切恶业,成就大慈悲心,如同那栴檀树的香气改变伊兰林的恶臭一样。”

  【按】

  于众生烦恼心中安置一佛号,不断持念,便如同牛头旃檀的香气,改变伊兰林的恶臭。便可往生净土,此乃点石成金之妙法。

  此间念佛,彼土七宝池生莲华一朵

  或者疑之云:人此间念佛,西方七宝池中如何便生莲华一朵?予告云:此不难知也。譬如大明镜,凡有物来便现其影,镜何尝容心哉?以其明而自然耳。阿弥陀佛国中,清净明洁,自然照见十方世界,犹如明镜睹其面像。是故此间念佛,西方七宝池自然生莲华一朵,无足疑也。

  ——王日休《龙舒净土文》

  译 文

  有人怀疑说:“人在这娑婆世界念佛,西方极乐世界的七宝池中,为何便生出莲华一朵呢?”我告诉他说:“这并不难明白。譬如一面大明镜,凡是有物到来便映现其影,明镜何尝有迎接之心呢?只是由于镜子明亮,自然可以显现事物而已。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中,清净明洁,自然照见十方世界,犹如明镜中睹见其面像。所以,在这个世界念佛,西方极乐世界七宝池中自然出生莲华一朵,是无足怀疑的。”

  【按】

  西方净土与我等心性交融互摄,故信愿持名,极乐世界七宝池便萌生一朵标上念佛人名字的莲华,荣枯大小,取决于行人的念佛功夫。故古德云:一念相应一念生,念念相应念念生,妙因妙果,难议难思,唯有大智,方能谛信。

  何谓多善根福德因缘

  佛以大愿作众生多善根之因,以大行作众生多福德之缘,令信愿持名者,念念成就如是功德,而皆是已成,非今非当。此则以阿弥陀佛种种庄严作增上本质,带起众生自心种种庄严。全佛即生,全他即自,故曰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蕅益《阿弥陀经要解》

  译 文

  阿弥陀佛以四十八大愿作众生多善根之因,以无数劫的菩萨六度大行作众生多福德之缘,令信愿持名者,念念成就如此多善根福德,而都是已成就,不是现今方成就,不是将来才成就。这是以阿弥陀佛极乐国土种种庄严作增上本质境,带动起众生自心本具的种种庄严。全体的佛功德即是众生的功德,全体的佛果觉即是自性本觉,所以经云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按】

  对阿弥陀经所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土,”净业行人大多不甚了了,常以自力修行功夫来理解,不得真诠,细味蕅祖这段独具慧眼的诠释,自当豁然。

  念佛者心印不坏

  譬有贫人,依豪贵衣食。时有王子出游,执大宝瓶,瓶内藏王宝印。贫者诈来亲附,拿宝瓶逃走。王子觉之,使六大兵乘六黑象追之。持瓶人走入空野泽中,毒蛇自四面来欲啮。持瓶者惶惧而东西驰走,见空泽中有一大树蓊郁,头戴宝瓶,攀树而上。时六兵疾驰至树下,贫人见而吞王宝,以手覆面。六黑象以鼻绞树倒之,贫人堕地,身体散坏,唯金印在宝瓶放光,毒蛇见光四散。佛告阿难:住于念佛者,心印不坏,亦复如是。

  ——《观佛三昧经》

  译 文

  譬如有一个穷人,依投豪贵家谋衣食。有一天,王子外出游玩,带着大宝瓶,宝瓶内藏了国王的宝印。这个穷人假装侍从亲近侍奉王子,伺机拿起宝瓶逃跑。王子发现后,命令六个健兵骑六头黑象追赶盗瓶人。持瓶人跑入空旷野外的沼泽中,有许多毒蛇从四面八方围拢来,企图吞噬他。这个持瓶人见状极为惊恐,便东奔西走地逃命,看见空旷的沼泽中有一棵繁茂苍翠的大树,便头顶宝瓶,攀树而上。这时,骑黑象的六个健兵飞快地奔到了大树下,这个穷人看见情况危急,便将国王的宝印吞到肚里,惊恐地以双手遮面。六头黑象用长鼻将大树绞倒,这穷人随即掉到地上,身体摔得散架了,而唯有金印在宝瓶中放光,毒蛇见到光明便四处逃散。佛告阿难:“安住于念佛的众生,心印不坏,也像金印放光一样。”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给本文挑错 电话:4006900000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