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世尊的慈训

2014年01月24日 17:06  弘化社  微博

  世尊释迦牟尼佛大慈大悲教诲我们,怎样的自利,怎样的利他,千言万语,真是无微不至的。所以修习佛法是人生最高无上的修养。我们佛教徒幸而有缘遇到了这种最高无上的修养法门,应该发愿振兴佛教。各就其岗位,贡献个人所有的智慧、体力和财力,向一个目标努力奋斗。这目标就是推广佛教,要推广佛教,须先把自己的心身根据佛的训言加以修养,免得以身谤法,报恩反成报怨,现在把佛经里节录出:一、《法句经》。二、《优婆塞戒经》。三、《大宝积经》。四、《戒度经》。五、《阿弥陀经》。以供学佛的兄弟姐妹们的精进修养。

  《法句经》节录

  吴天竺沙门维祇难等译

  如何驶流,往而不返。人命如是,逝者不还。

  是日已过,命则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

  敏学摄身,常慎思言。非务勿学,是务宜行。

  若人寿百岁,邪学志不善,

  不如生一日,精进受正法。

  能行说之可,不能勿空语。

  虚伪无诚信,智者所屏弃,

  稊裨害禾,多欲妨学。耘除众恶,收成必多、

  虑而后言,辞不强梁。法说义说,言而莫违。

  若多少有闻,自大以骄人,

  是如盲执烛,照彼不自明。

  察友在为谋,别伴在急时。

  观妻在房乐,欲知智在说。

  持戒者安,令身无恼,夜卧恬淡,寤则常欢。

  修戒布施,作福为福,从是适彼,常到安处。

  夫人得善利,乃来自归佛。

  是故当昼夜,常念佛法众。

  已知自觉意,是为佛弟子。

  常当昼夜念,佛与法及僧。

  见怒能忍,至诚安徐。口无粗言,不害众生。

  履仁行慈,博爱济众。福常随身,卧安觉安。

  假令尽寿命,勤事天下神。

  象马以祠天,不如行一慈。

  恶言骂詈,骄陋蔑人。兴起是行,疾怨滋生。

  逊言顺辞,尊敬于人。弃结忍恶,疾怨自灭。

  夫士之生,斧在口中。所以斩身,由其恶言。

  愠于怨者,未尝无怨。不愠自除,是道可宗。

  不好责彼,务自省身。如有知此,永灭无患。

  以真为伪,以伪为真。是为邪计,不得真利。

  知真为真,见伪知伪。是为正计,必得真利。

  盖屋不密,天雨则漏。意不惟行,淫泆为穿。

  盖屋善密,雨则不漏。摄意惟行,淫泆不生。

  鄙夫染人,如近臭物。渐迷习非,不觉成恶。

  贤夫染人,如附香熏。进智习善,行成洁芳。

  有身不久,皆当归土。形坏神去,寄住何贪。

  不寐夜长,疲倦道长。愚生死长,莫知正法。

  愚人施行,为身招患。快心作恶,自致重殃。

  过罪未熟,愚以恬惔。至其熟时,自受大罪。

  愚所望处,不谓适苦。临堕危地,乃知不善。

  深观善恶,心知畏忌。畏而不犯,终吉无忧。

  虽诵千言,句义不正。不如一要,闻可灭意。

  虽诵千意,不义何益。不如一义,闻行可度。

  虽多诵经,不解何意。解一法句,行可得道。

  千千为敌,一夫胜之。未若自胜,为战中上。

  自胜最贤,故曰人雄。护意调身,自损至终。

  虽曰尊天,神魔梵释。皆莫能胜,自胜之人。

  月千返祠,终身不辍。不如须臾,一心念法。

  一念造福,胜彼终身。虽终百岁,奉事火祠。

  奉事神祠,不及一念造福于众生。

  祭神以求福,从后望其报。

  四分未望一,不如礼贤者。

  能善行礼节,常敬长老者。

  四福自然增,色、力、寿而安。

  若人生百岁,不知大道义。

  不如生一日,学惟佛法要。

  妖孽见福,其恶未熟。

  至其恶熟,自受罪酷。

  祯祥见祸,其善未熟。

  至其善熟,必受其福。

  击人得击,行怨得怨。骂人得骂,施怒得怒。

  世人无闻,不知正法。此生寿少,何宜为恶。

  莫轻小恶,以为无殃。水滴虽微,渐盈大器。

  凡罪充满,从小积成。莫轻小善,以为无福。

  水滴虽微,渐盈大器。凡福充满,从纤纤积。

  一切皆惧死,莫不畏杖痛。

  悟己可为譬,勿杀勿行杖。

  能常安群生,不加诸楚痛,

  现世不逢害,后世常安稳。

  不当粗言,言当畏报。恶往祸来,刀杖归躯。

  出言以善,如叩众磬。身无议论,度世则易。

  枉杖良善,妄谗无罪。其殃十倍,灾仇无赦。

  身为第一,常自勉学。利乃诲人,不倦则智。

  学先自正,然后正人。调身入慧,必迁为上。

  身不能利,安能利人。心调体正,何愿不至。

  人不持戒,滋蔓如藤。逞情极欲,恶行日增。

  恶行危身,愚以为易。善最安身,愚以为难。

  行恶得恶,如种苦种。恶自受罪,善自受福。

  亦各须熟,彼不相代。习善得善,亦如种甜。

  自利利人,益而不费。敬乐闻法,当念佛教。

  明人导世,度脱邪众。世皆有死,三界无安。

  诸天虽乐,福尽亦丧。观诸世间,无生不终。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如有自归,佛法圣众。道德四谛,必见正慧。

  生死极苦,四谛得度。度世八道,斯除众苦。

  自归三尊,最吉最上。唯独有是,度一切苦。

  士如中正,志道不悭。利哉斯人,自归佛者。

  诸佛兴快,说经道快。众聚和快,和则常安。

  我生已安,不愠于怨。众人有怨,我行无怨。

  胜则生怨,负则自鄙。去胜负心,无诤自安。

  忿怒不见法,忿怒不知道。

  能除忿怒者,福喜常随身。

  除身恶行,进修德行。常守慎言,以护瞋恚。

  除口恶言,诵习法言。常守慎心,以护瞋恚。

  除意恶行,思惟念道。节身慎言,守摄其心。

  恶生于心,还自坏形。如铁生垢,反食其身。

  不诵为言垢,不勤为家垢。

  不严为色垢,放逸为事垢。

  悭为惠施垢,不善为行垢。

  今世及后世,恶法为常垢。

  若信布施,欲扬名誉。贪人虚饰,非入净定。

  常敏好学,正心以行。拥怀宝慧,是谓为道。

  所谓智者,不必辩言。无恐无惧,守善为智。

  虽素少闻,身依法行。守道不忘,可谓奉法。

  所谓端正,非色如花,悭嫉虚饰,言行有违。

  谓能舍恶,根原已断,慧而无恚,是谓端正。

  所谓沙门,非必除发,妄语贪取,有欲如凡。

  谓能正恶,恢廓弘道,息心灭意,是为沙门。

  施劳于人,而欲望佑,殃咎归身,自遘广怨。

  为佛弟子,常悟自觉。昼夜念佛,惟法思众。

  人当有念意,每食知自少。

  则是痛欲薄,节消而保寿。

  人家有母乐,有父斯亦乐。

  世有沙门乐,天下有道乐。

  嫉先创己,然后创人。击人得击,是不得除。

  学当守口,寡言安徐。法义为定,言必柔软。

  乐法欲法,思惟安法。爱敬佛教,求善师友。

  非剃为沙门,称吉为梵志。

  谓能舍众恶,是则为道人。

  出恶为梵志,入正为沙门。

  弃我众秽行,是则为舍家。

  命如花果熟,常恐会零落。

  已生皆有苦,孰能致不死。

  从初乐爱欲,依淫入胎影。

  受形命如电,昼夜流难止。

  是身为死物,精神无形法。

  作令死复生,罪福不败亡。

  终始非一世,从痴爱长久。

  自此受苦乐,身死神不丧。

  处安不忘危,虑明福转厚。

  福德之反报,不问尊以卑。

  若不从天人,希望求侥幸,

  亦不祷祠神,是为最吉祥。

  友贤择善居,常先为福德。

  勑身从真正,是为最吉祥。

  居孝事父母,治家养妻子。

  不为空之行,是为最吉祥。

  不慢不自大,知足念反复。

  以时诵习经,是为最吉祥。

  《优婆塞戒经》节录

  北凉三藏法师昙无谶译

  善男子,夫菩提者,有四种子:一者、不贪财物。二者、不惜身命。三者、修行忍辱。四者、怜悯众生。善男子,增长如是菩提种子,复有五事:一者、于己身中,不生轻想,言我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二者、自身受苦,心不厌悔。三者、勤行精进,不休不息。四者、救济众生,无量苦恼。五者、常赞三宝微妙功德。——有智之人,修菩提时,常常修集如是五事。增长炽然菩提种子。

  众生若以恶心打骂毁辱我身,愿我因是更增慈心,不生恶念。

  利众生时,莫求恩报。常乐受持十二部经。既受持已,转教他人。

  善男子,菩萨具足三事,则得名为法财长者。一者、心不甘乐外道典籍。二者、心不贪著生死之乐。三者、常乐供养佛法僧宝。

  复有三事:一者、自省己过。二者、善覆他罪。三者、乐修慈心。

  善男子,菩萨有二种: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萨立如是愿,是不为难。在家菩萨立如是愿,是乃为难。何以故?在家菩萨多恶因缘所缠绕故。

  善男子,若沙门、婆罗门、长者男女、或大众中有诸过失,菩萨见已,先随其意,然后说法,令得调伏。如其不能先随其意,便为说法,是则名为下品菩萨。

  若欲为众生说法界深义,先当为说世间之法,然后乃说甚深法界。何以故?为易化故。

  先自除恶,后教人除。若不自除,能教他除,无有是处。是故菩萨,先应自施,持戒知足,勤行精进,然后化人。菩萨若不自行法行,则不能得教化众生。菩萨具足如是等法,虽复在家,不异出家。

  善男子,菩萨若闻讥毁,心能堪忍。若闻赞叹,反生惭愧。修行道时,欢喜自庆,不生骄慢。

  扬人善事,隐他过咎。人所惭耻,终不宣说。闻他秘事,不向余说。

  少恩加己,思欲大报。于己怨者,恒生善心。

  恶来加己,以善报之。自受乐时,不轻他人。见他受苦,不生欢喜。

  世间之事,虽无利益,为众生故,而亦学之。

  菩萨具足二法,能自他庄严。一者福德,二者智慧。菩萨修集六波罗蜜,便得如是二种庄严。施、戒、精进,名福庄严。忍、定、智慧,名智庄严。

  菩萨虽知世间之乐虚妄非真。而亦能造世乐因缘。何以故?为欲利益诸众生故。

  善男子,菩萨具足二种庄严则有七相。何等为七?一者、自知罪过。二者、不说他过。三者、乐瞻病人。四者、乐施贫人。五者、护菩提心。六者、心不放逸。七者、一切时中常至心修六波罗蜜。

  善男子,复有七相。何等为七?一者、乐化怨雠。二者、化时不厌。三者、要令成熟解脱。四者、尽己所知世语世事,以化众生,心不贪著。五者、能忍一切恶事。六者、终不宣说他人所不喜事。七者、见破戒者,及弊恶人,心不瞋恚,常生怜悯。——善男子,菩萨摩诃萨知是七相,则能自利及利益他。

  出家菩萨有二弟子:一者出家,二者在家。在家菩萨有一弟子,所谓在家。

  善男子,在家菩萨若畜在家弟子,当先教不放逸法。不放逸者,供养父母师长、和上耆旧有德,复当供给兄弟妻子亲友眷属,欲行之人,及远至者。所有僮仆作使之人,先给饮食,然后自用。又复教令信向三宝,苦乐共俱,终不偏独,随时赏赐,不令饥寒,终不打骂鞭挞苦楚,应当软言敦谕教诏。设有病者,应当瞻疗,随所乏少,当为求索。世间之事,悉以教之,婚姻求对,无求(品格)卑下(者),教以如来经典。若求财物商贾农作奉事王者(事王者,指服务军政两界),常当至心如法而作。既得财已,如法守护,乐为福德。见他作时,心生欢喜。是则名为不放逸法。在家菩萨若能教诲如是事者,是师弟子二人,俱得无量利益。

  若有人能供给妻子:衣服、饮食、卧具、汤药、璎珞、服饰、严身之具。妻子复以十四事报之:一者、所作尽心营之。二者、常作终不懈慢。三者、所作必令终竟。四者、疾作不令失时。五者、常为瞻视宾客。六者、净其房舍卧具。七者、爱敬,言则柔软。八者、童使,软言教诏。九者、善能守护财物。十者、晨起夜寐。十一者、能设净食。十二者、能忍教诲。十三者、能覆恶事。十四者、能瞻病苦。

  善男子,若归佛已,宁舍身命,终不依于自在天等。若归法已,宁舍身命,终不依于外道典籍。若归僧已,宁舍身命,终不依于外道邪众。

  善男子,受优婆塞戒(受过三皈依的男子名优婆塞,女子名优婆夷),先学世事。既学通达,如法求财。应供养父母、己身、妻子眷属。应作如法贩转。

  善生言:世尊,有人受持如是戒已,云何当令是戒净耶?佛言:善男子,有三法能净是戒:一者、信佛法僧。二者、深信因果。三者、解心。

  复有三法:

  一者、为诸众生受大苦恼。

  二者、次第受之。

  三者、中间不息。虽受是苦,心终不悔。

  复有三法:

  一者、善知方便,能教众生远离恶法。

  二者、知善方便,能教众生令修善法。

  三者、化众生时,心无疲悔。

  复有三法:

  一者、自舍己事,先营他事。

  二者、营他事时,不择时节。

  三者、终不顾虑辛苦忧恼。

  复有三法:

  一者、心无妒嫉。

  二者、见他受乐,心生欢喜。

  三者、善心相续,无间断绝。

  复有三法:

  一者、见他少善,心初不忘。

  二者、毫末之惠,辄思多报。

  三者、于无量世受无量苦,其心坚固,无退转想。

  复有三法:

  一者、深知生死多诸过咎,犹故不舍一切作业。

  二者、见诸众生无皈依者,为作皈依。

  三者、见恶众生心生怜悯,不责其过。

  复有三法:

  一者、亲近善友。

  二者、闻法无厌。

  三者、至心谘受善知识教。

  第一布施度 善男子,若人乐施一切怨仇,悉生亲想。施有二种:一者法施,二者财施。法施则得财法二报。财施唯还得财宝报。

  善男子,菩萨布施远离五法:一者、施时不选有德无德。二者、施时不说善恶。三者、施时不择种姓。四者、施时不轻求者。五者、施时不恶口骂。复有三事,施已不得胜妙果报:一者、先多发心,后则少与。二者、择选恶物,持以施人。三者、既行施已,心生悔恨。善男子,复有八事,施已不得成就上果:一者、施已见受者过。二者、施时心不平施。三者、施已求受者作(为利用他人,而行布施)。四者、施已喜自赞叹。五者、说无,后乃与之。六者、施已恶口骂詈。七者、施已求还二倍。八者、施已生于疑心。如是施主则不能得亲近诸佛贤圣之人。

  善男子,无财之人,自说无财,是义不然。何以故?一切水草,人无不有。虽是国主,不必(定)能(布)施。虽是贫穷,非(必)不能(布)施。何以故?天下之人谁有贫穷而无身者?如其有身,见他作福,身应往助,欢喜无厌,亦名施主,亦得福德。或时有分,或有与等,或有胜者。以是因缘我受波斯匿王食时,亦咒愿王及贫穷人所得福德等无差别。善男子,如人买香、涂香、抹香、散香、烧香,如是四香,有人触者、买者、量者,等闻无异。而是诸香,不失毫厘。修施之德,亦复如是。若多若少,若尘若细,若随喜心,身往佐助,若遥见闻,心生欢喜,其心等故,所得果报,无有差别。

  善男子,若无财物,见他施已,心不喜信,疑于福田,是名贫穷。若多财宝,自在无碍,有良福田,内无信心,不能奉施,亦名贫穷。是故智者,随有多少,任力施与。是故我于《契经》中说:智者自观余一揣食,自食则生,施他则死,犹应施与,况复多耶?善男子,智者当观财是无常,是无常故,于无量世,失坏耗减,不得利益;虽是无常,而能施作无量利益。云何悭惜,不布施也。

  若给妻子奴婢衣食,恒以怜悯欢喜心与,未来则得无量福德。

  若人施已,生于悔心;若劫他物,持以布施,是人未来虽得财物,常耗不集。若恼眷属,得物以施,是人未来虽得大报,身常病苦。若先不能供养父母,恼其妻子,奴婢困苦,而布施者,是名假施,不名义施,如是施者,名无怜悯,不知恩报。是人未来,虽得财宝,常失不集,不能出用,身多病苦。

  若有不以如法财施,是人未来虽得果报,恒赖他得,他若丧没,寻便贫穷,有智之人,深观人天转轮王乐,虽复胜妙,皆是无常,是故施时,不为(求)人天(福报)。

  善男子,施有二种。一者财施,二者法施。财施名下,法施名上。云何法施?若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能教他人俱信戒施,多闻智慧,若以纸墨令人书写,若自书写如来正典,然后施人,令得读诵,是名法施。如是施者,未来无量世得好上色。何以故?众生闻法断除瞋心,以是因缘,施主未来无量世中得成上色。众生闻法,慈心不杀,以是因缘,施主未来无量世中得寿命长。众生闻法,不盗他财,以是因缘,施主未来无量世中多饶财宝。众生闻已,开心乐施,以是因缘,施主未来无量世中身得大力。众生闻法,断诸放逸,以是因缘,施主未来无量世中身得安乐。众生闻法,断除痴心,以是因缘,施主未来无量世中得无碍辩。

  若人得财,贪惜不施,当知即是未来世中贫穷种子。

  善男子,施已生悔,因于三事:一者、于财贪爱。二者、咨承邪见。三者、见受者过。

  见贫穷者,先当语言:汝能皈依三宝否?若言能者,先授三归,后则施物。若能如是,先教后施,名大施主。

  善男子,智者若有财宝物时,应当如是修行布施。如其无财,复当转教余有财者,令作是施,若余施主先知此法不须教者,应以身力往佐助之。若穷无物,应诵医方种种咒术求钱汤药,须者施之。至心瞻病将养疗治,劝有财者和合诸药,若丸若散,若种种汤,既了医方,遍行看病,案方诊视,知病所在,随其病处,而为疗治。疗治病时,善知方便,虽处不净,不生厌心。病增知增,损时知损。复能善知如是食药能增病苦,如是食药能除病苦。病者若求增病食药,应当方便随宜谕语,不得言无。若言无者,或增苦剧。若知定死,亦不言死。但当教令皈依三宝,念佛法僧勤修供养。为说病苦,皆是往世不善因缘,获是苦报,今当忏悔。病者闻已,或生瞋恚恶口骂詈,默不报之,亦不舍弃。虽复赡养,慎无责恩。瘥已犹看,恐后劳复。若见平复,如本健时,心应生喜,不求恩报。如其死已,当为殡葬,说法慰喻知识眷属。无以增病食药施人。若能如是赡养治病,当知是人是大施主,真求无上菩提之道。

  善男子,有智之人求菩提时,设多财宝,亦当读诵如是医方,作瞻病舍,具病所须,饮食汤药,以供给之。道路凹窄平治令宽,除去刺石,粪秽不净。险处所须,若板若梯,若椽若索,悉皆施之,旷路作井,种果树林,修治泉潢。无树木处,为畜竖柱。担负息处,作为基埵,造立客舍,具诸所须,瓶盆烛灯,床卧敷具。臭秽流处,为作桥磴。津济渡头,施桥船筏。不能渡者,自往渡之。老小羸瘦,无筋力者,自手携将,而令得过。路次作塔,种华果树。见怖畏者,辄为救藏。以物善语,诱喻捕者。若见行者,次至险处,辄前扶接令得过险。若见失土破亡之人,随宜给与,善言慰喻。远行疲极,当为沐浴,施与床座。热时以扇,衣裳作荫。寒时施火,衣服温暖,若自为之,若教人为,贩卖市易,教令依平(要公平交易)。无贪小利,共相中欺。

  若见盲者,自前捉手,施杖示道。若见有苦,亡失财物,父母丧殁,当以财给。善语说法,慰喻劝谏,善说烦恼福德二果。善男子,若能修集如是施者,名净施主。

  第二持戒度 是菩提道,初根本地,名之为戒。如是戒者,亦名一切功德根本,亦名福田。以是因缘,智者应当受持不毁。戒有二果:一诸天乐,二菩提乐。智者应当求菩提乐,不求天乐。

  若受戒已,所不应作而故作之,所不应思而故思惟,懈怠懒惰,乐于睡眠,念恶觉观,邪命恶愿,是名污戒。若受戒已,心生悔恨,求人天乐,多诸放逸,不生怜悯,是名污戒。若畏贫穷,若为恐怖,若为失财,若畏作役,若为身命,若为利养,若为爱心,而受禁戒;既受戒已,心生疑惑,是名污戒。

  善男子,若人不乐久处生死,深见过罪,观人天乐,阿鼻狱苦,平等无差,怜悯众生,具足正念,为欲利益无量众生,使得成道,为具无上菩提道故,为如法行故,受持是戒,心不放逸。能观过去未来现在身口意业,知轻知重。凡所做事,先当系心,修不放逸。作已作时,亦复如是,修不放逸。若先不知,作已得罪,若失念心,亦得犯罪。若容烦恼,时暂起者,亦得犯罪。若小放逸,亦得犯罪。是人常观犯轻如重,观已生悔,及惭愧心,怖畏愁恼,心不乐之,至心忏悔。既忏悔已,心生欢喜,慎护受持,更不敢犯,是名净戒。

  若在家,若出家,若三归,若八斋,若五戒,若具足,若不具足,若一日一夜,若一时一念,若尽形寿至心受持,当知是人得大福德。

  第三忍辱度 佛言:善男子,忍有二种:一者世忍,二者出世忍。能忍饥渴寒热苦乐,是名世忍,能忍信戒施闻智慧,正见无谬,忍佛法僧,骂詈挝打,恶口恶事,贪瞋痴等,悉能忍之,能忍难忍,难施难作(难施能施,难作能作),名出世忍。善男子,菩萨若值他人打骂轻贱毁訾恶口骂詈,是时内心,无加报想。菩萨虽作如是忍事,不为现在,但为后利。有善报之,恶则不反。

  有智之人若遇恶骂,当作是念:世间骂者有二种:一者实,二者虚。若说实者,实何所瞋;若说虚者,虚自得骂,无豫我事,我何缘瞋。若我瞋者,我自作恶。何以故?因瞋恚故,生三恶道。是故说言,一切善恶,皆因我身。

  若人软言净身口业,和颜悦色,先意问讯,能观一切苦乐因缘,当知是人,能修忍辱。若能观诸众生,悉是无常受苦等想。被骂辱时,能观骂者,如狂如痴,稚小无智,当知是人,能修忍辱。

  智人当观胜我者骂,我不应瞋。何以故?我若瞋者,或夺我命。若不如者,瞋亦不应报。何以故?非畴匹故。我若报者,辱我身口。譬如有人,授毒与他,人无责者。如其自服,人则嗤笑。我亦如是,若瞋彼者,当于未来,受大苦恼,一切圣人悉当责我。以是因缘,我身若被截斫分离,不应生瞋。应当深观往业因缘,当修慈悲,怜悯一切。如是小事不能忍者,我当云何能调众生?忍辱即是菩萨正因,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是忍果。我若不种如是种子,云何获得如是正果?

  善男子,若有智人乐修忍辱,是人常得颜色和悦,好乐喜戏,人见欢喜,睹之无厌。

  智人见怨(者),以恶来加,当发善愿,愿彼怨者,未来之世,为我父母兄弟亲戚,莫于我所,生憎怨忿。复当观察,若人形残,颜色丑恶,诸根不具,乏于财物,当知皆从瞋因缘得。我今云何不修忍辱?以是因缘,智者应当深修忍德。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修忍辱时,常乐观察生死罪过,乐修法行,勤于精进。读诵书写如来正典。供养师长有德之人。能瞻病苦,修于慈悲,怜悯一切。宁舍身命,终不毁戒。舍己乐具,令众得乐。不念多恶,不忘少善。远离两舌。前后默然,不说彼短。他所不喜,不为说之。

  善男子,出家菩萨修净忍辱,是不为难;在家修忍,是乃为难。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恶因缘所缠绕故。

  第四精进度 若善男子善女人已生恶法,为欲坏之(应消除之)。未生恶法,为遮不起(应制止之)。未生善法,为令速生。已生善法,为令增广。勤修精进,是名精进。精进有二种:一正,二邪。菩萨远离邪精进已。修正精进。修信、施、戒、闻、慧、慈悲,名正精进。至心常作,三时无悔(昼三时为晨朝、日中、日没)。于善法所,不生知足。所学世法,及出世法,一切皆名正精进也。菩萨虽复不惜身命,然为护法,应当爱惜。修善法时,心无懈怠。失身命时,不舍如法。若能到于六事彼岸,悉是精进之因缘也。若自读诵、书写、思惟十二部经,名为自法勤行精进。若能以事转化众生,令调伏者,名为他法勤行精进。若为菩提修菩提道,布施、持戒、多闻、智慧,修学世法,供养父母、师长、有德之人,读诵、书写十二部经,复能远离贪恚痴等,名为菩提勤行精进。如是悉名为正精进。是名六波罗蜜之正因也。

  第五禅定度 禅定,持戒、慈、悲、喜、舍,远离诸结,修集善法,是名禅定。善男子,若离禅定,尚不能得一切世事,况出世事。是故应当至心修集。菩萨欲得禅波罗蜜,先当亲近真善知识,修集三昧方便之道。若离三昧,欲得世法,出世菩提,无有是处。善男子,一切三昧即是一切善法根本。以是因缘,应当摄心。如人执镜,则见一切善恶之事。是故三昧名菩提道之庄严也。受身心乐名为三昧,从初骨观乃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名三昧。是三昧有四种:一者从欲。二者从精进。三者从心。四者从慧,是四缘故,得无量福,增一切善。复有三种:一者从闻。二者从思。三者从修。从是三法渐渐而生。善男子,智者应当作如是观:一切烦恼,是我大怨。何以故?因是烦恼,能破自他。以是因缘,我当修集慈悲之心为欲利益诸众生故为得无量纯善法故。若有说言离于慈悲得善法者,无有是处。

  善男子,众生若能修集慈心,是人当得无量功德。修慈心时,若能先于怨中施安,是名修慈。善男子,一切众生凡有三聚:一者怨。二者亲。三者中。如是三聚名为慈缘。修慈之人,先从亲起,欲令受乐。此观既成,次及怨家。善男子,起慈心时,有因戒起,有因施起。若能观怨作子想者,是名得慈。善男子,慈唯能缘,不能救苦,悲则不尔,亦缘亦救。

  善男子,若能观怨(者),一毫之善,不见其恶,当知是人,名为习慈。若彼怨家,设遇病苦,能往问讯,瞻疗所患,给其所须,当知是人,能善修慈。善男子,若能修忍,当知即是修慈因缘。如是慈心,即是一切安乐因缘。若能修慈,当知是人,能破一切骄慢因缘,能行施、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如法修行。

  复作是念:一切众生身口意恶,未来若受苦恼报者,悉令我受;若我所有善果报者,悉令众生同我受之。如是缘者,悉名三昧。悲喜舍心,亦复如是。

  第六般若度 善生言:世尊!菩萨云何修净般若波罗蜜?善男子,若有菩萨,持戒、精进、多闻、正念,修于忍辱。怜悯众生,心多惭愧,远离嫉妒,真实了知诸善方便,为众受苦,不生悔恨,乐行惠施,能调众生,善知所犯轻重之罪,勤劝众生施作福业,知字知义,心无骄慢,亲近善友,能自利益,及利益他,恭敬三宝、诸师、和尚、长老有德,于身菩提,不生轻想,能观菩提,深妙功德,知善恶相,知世出世一切声论,知因知果,知初方便及以根本,当知是人,能得智慧。如是智慧有三种:一从闻生。二从思生。三从修生。从字得义,名从闻生。思惟得义,名从思生。从修得义,名从修生。能读如来十二部经,能除疑网,能读一切世论世事,能善分别邪正之道,是名智慧。

  《大宝积经》节录

  曹魏天竺三藏康僧铠译

  尔时,郁伽长者与五百眷属出舍卫大城,诣祇陀林。到已,顶礼佛足,合掌白佛言:世尊,欲有所问,愿垂听许。世尊告曰:恣汝所问。长者白佛言:世尊,若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护诸众生,安慰抚喻。我要当度于未度者,无安慰者,当安慰之。荷担一切,作大桥船。世尊,惟愿演说在家菩萨戒德行处。云何在家菩萨住在家地,如来所勑随顺修行?

  佛言:长者,在家菩萨应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复次,长者,在家菩萨见如来已,修于念佛,是名皈依佛。闻于法已,修于念法,是名皈依法。见于声闻僧,而不忘失菩提之心,是名皈依僧。

  复次,长者,在家菩萨如法集聚钱财,非不如法。平直正求,给事父母、妻子,给施亲友眷属知识,然后施法。复次,长者,在家菩萨荷负重担,发大精进。教化众生而无疲倦。自舍己乐,为众生故。利、衰、毁、誉、称、讥、苦、乐,而不倾动。财富无量而无骄逸。失利名称,无有忧戚。守护正行,除去轻躁。助成他务,无所希望。有所为作,而不中舍。知恩念恩,施贫封禄而慰谕之,除他忧箭。修善无足,多闻无厌,怨亲同等,等心众生。于诸欲乐,生无常想。观命如露,观于财物,如幻云想,增现善根。长者,是名在家菩萨修习善行。

  复次,长者,在家菩萨应受善戒。所谓五戒。彼应不杀,放舍刀杖。不杀一切诸众生等。不恼一切,常行慈心。彼应不盗,自财知足,于他财物,不生希望,乃至草叶,不与不取。离彼邪淫,夫妻自足,不希他人。应离妄语,如说如作。不诳于他,先思而行。随所见闻,如实而说。宁舍身命,终不妄语。彼应离酒,不醉不乱,不自轻躁,亦不嘲哗。长者,若在家菩萨以此受持五戒功德,回向菩提,善护五戒。又倍应离于两舌,若有诤讼,应当和合。离于恶言,出爱软语。先语问讯,不毁辱他,利益他语、法语、时语。不生贪痴,常修忍力。常应正见,不礼余天,令当供佛。

  复次,长者,在家菩萨若在村落、城邑、郡县,人众中住,随所住处,为众说法。不信众生,劝导令信。不孝众生,劝令孝顺。若少闻者,劝令多闻。悭者劝施。毁禁劝戒。瞋者劝忍。懒怠劝进。乱念劝定。无慧劝慧。贫者给财,病者施药。无护作护。无归作归。无依作依。彼人应随如是诸处,念行是法,不令一人堕于恶道。长者,如是菩萨一一劝导,乃至第七,欲令众生住于德行。如不能令住,而是菩萨于此众生,应生大悲。作如是言,我若不调是恶众生,我终不成无上正真道。

  长者,若菩萨在如是城邑村落中住,不教众生,令堕恶道,而是菩萨诸佛所呵。

  长者,是故菩萨应当如是庄严:我今应当修行是行,住在城邑村落郡县,不令一人堕于恶道。长者,犹如城邑有善明医,令一众生病毒而死,多众呵责。如是,长者,若是菩萨随所住处,不教众生,令堕恶道,而是菩萨则为诸佛之所呵责。长者,在家菩萨住在家地,如佛教行,得增胜法。

  佛告阿难:是经名郁伽长者所问。若有菩萨得闻是经,是大精进。是故欲自住于一切功德,欲劝他住,应听此经。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说修行。阿难,我以是法,付嘱于汝,受持读诵。何以故?阿难,此法具足一切功德。若有菩萨与是法相应,则与如来相应。阿难,若有菩萨离于是法,则为离佛。说是语已,大德阿难,郁伽长者,世间天人,阿修罗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节录郁伽长者会)

  《六度集经》节录

  昔者菩萨为清信士,所处之国,其王(实)行真(道),劝导臣民,令知三宝。黎庶巨细,见王尚贤,多伪善而潜行邪。王以佛戒,察观民操。有外善内秽,违佛清化。即权令而勅曰:敢有奉佛道者,罪至弃市。讹善之徒,靡不释真,恣心从其本邪。

  菩萨年耆,怀正真弘景之明。闻令惊曰:“(若欲吾)释真从邪,(即使)获为帝王,寿齐二仪,富贵无外,六乐由心,吾终不为也。

  “虽一餐之命,得睹三宝至真之化,吾欣奉之。

  “怀俗记籍,万亿之卷。身处天宫,极天之寿。而暗于三宝,不闻佛经,吾不愿也。

  “禀佛之言,即有戮死之患,吾甘心焉。

  “众生自投三涂,获人道难,生有道国难,与菩萨亲难,睹经信之难,贯奥解微难。吾宿功著,今睹佛经,获奉三宝,若值无道,俎醢之酷,汤火之厄,终不释正从彼妖蛊也。”

  王命有司,廉察违命者,戮之市朝。廉人见菩萨志固不转,奉事三宝,至意不亏,即执之以闻、王曰:“戮之于市。”阴使人寻听,察其(所)云。

  菩萨就死,诫其子曰:“乾坤始兴,有人以来,众生处世,以六情乱行,甚于狂醉,鲜睹三宝导清明化也。尔幸知法,慎无释之。夫舍佛法之行,而为鬼妖之伪者,国丧必矣。吾宁舍身,不去真也。王今悖误,尔无从焉。”

  廉者以闻。王知行真,即欣而请之。执手升殿曰:“卿真可谓佛弟子者矣。”拜为国相,委任治政。于是国境莫不尚善。

  佛告诸沙门:清信士者,吾身是也。菩萨执志持戒如是。

  佛说阿弥陀经

  原译者鸠摩罗什,语体衍译者胡寄尘

  有一天,释迦牟尼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里开一个说法大会。到会的有出家人一千二百五十人。这一千二百五十人都是大阿罗汉。他们高尚的德行,是众人都知道的。

  这许多人,就是: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叶、摩诃迦旃延、摩诃俱絺罗、离婆多、周利槃陀伽、难陀、阿难陀、罗睺罗、憍梵波提、宾头卢颇罗堕、迦留陀夷、摩诃劫宾那、薄拘罗、阿那楼驮等佛的大弟子;还有文殊师利菩萨、阿逸多菩萨、乾陀诃提菩萨、常精进菩萨等许多大菩萨;更有天、人、神等一切众生都在场听佛说法。

  在这时候,佛告诉长老舍利弗道:在这世界的西面,经过十万亿佛土,有一个世界,叫做极乐。那个世界里有一尊佛,名叫阿弥陀,他现在正在那里说法。

  舍利弗,你知道那地方为什么叫极乐吗?因为那地方的人只有快乐,没有痛苦,所以叫做极乐。

  舍利弗,我再告诉你,极乐国地方的周围有七重栏楯,空中有七重罗网,地上有七重行树;四面八方都是珍宝围绕,所以叫做极乐。

  舍利弗,我再告诉你,极乐国里有七宝池。七宝池里有八功德水。这水是澄洁甘美,和别处的水不同。池底下满铺着金沙,金光灿然。池四边的阶道,都是用金银、琉璃、玻璃和各种宝物砌合而成。这上面还有楼阁,也都是金瓦银楣,玉阶琼壁,琉璃砗磲,赤珠玛瑙,宝殿瑶宫,有说不尽的庄严华丽。池中的荷花开得同车轮一般大,也有青的,也有黄的,也有红的,也有白的。花光、水光、日光相互荡漾,五色缤纷。更有微妙的清香,一阵阵随风四散。舍利弗啊,极乐国这地方岂不是十分庄严么?这庄严是阿弥陀佛的功德所成功的。

  舍利弗,我再告诉你,在极乐国里,空中时常发出天乐的声音,地上都是黄金铺饰的。不论昼夜,没有间断的,有一种极芬芳美丽的曼陀罗花,从天上落下来,缤纷满地。那国里的人每天早晨起来,用他们的衣襟,承着天花,送到十方,供养诸佛。到吃饭的时候,就回来。心里想到饭,饭便来了,用不着烹饪之劳。舍利弗啊,极乐国这地方,不是十分庄严么?

  舍利弗,我再告诉你,那边还有种种不同颜色的奇异的禽鸟:有白鹤,有孔雀,有鹦鹉,有春莺,有歌声清妙的迦陵频伽,有一身两首的共命鸟。这些禽鸟整日整夜地唱着和雅的歌声。从它们的鸣声中,演出种种微妙的道理来,使人听了,都会不期然而然的发起念佛的心。

  舍利弗,你不要以为这些禽鸟是恶人转世的。为什么不是呢?因为极乐国里是从来没有恶人的,更没有三种恶道,并且连恶道的名称也没有的。所以这些禽鸟并不是恶人转世,而是阿弥陀佛化身为鸟,日夜歌唱,用歌声来感化众人的。

  舍利弗,极乐国中,除了鸟声之外,还有一种清妙的声音。这声音是微风过处,吹动许多宝树和许多宝罗网所发出来的;叮叮当当的,敲金振玉般的,好像是千百种音乐在同时并作,使人听了,也会不期然而然的发出念佛之心的。舍利弗,极乐国这个地方,岂不是十分庄严么?

  舍利弗,你可知道那尊佛为什么叫做阿弥陀佛吗?我告诉你:那是因为他的光明无量,照遍十方毫无阻碍,所以叫阿弥陀;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他的寿命和极乐国里人民的寿命都是无量的永久,所以名叫阿弥陀。舍利弗啊,阿弥陀佛成佛以来,到现在已经过十劫了。

  舍利弗啊,阿弥陀佛有无量无边的弟子,都是阿罗汉和菩萨。你看,极乐国的地方,岂不是十分庄严么?

  舍利弗啊,生到极乐国的人,可以一直修上去,以至成佛,不会中途退转来的。在那面修成佛道的,多得不能用数字来计算,只能用无量无边的大数目来说明了。

  舍利弗,你们听到了以后,应该发愿到那里去。为什么呢?因为到了那边,可以和许多的善人同居一处啊!

  舍利弗啊,但是到极乐国去,也不是要去便能去的,必须要有善根和福德的因缘。假使有善男子或善女人听到了阿弥陀佛的名号,恳切地,无间断地在执持着念他,这样的:或一天,或二天,……或七天,一心不乱地念,等到寿命终了时,阿弥陀佛就会同其他圣众,现身在他们面前,带他们到极乐国去的。

  舍利弗啊,我因为看见那地方的快乐,所以把它告诉你们。假使有人听到我所说的话,就应该发愿到极乐国去。舍利弗啊,不只我在赞叹阿弥陀佛的不可思议的功德利益呢!此外东方有阿閦鞞佛、须弥相佛、大须弥佛、须弥光佛、妙音佛等,南方世界有日月灯佛、名闻光佛、大焰肩佛、须弥灯佛、无量精进佛等,西方世界有无量寿佛、无量相佛、无量幢佛、大光佛、大明佛、宝相佛、净光佛等,北方世界有焰肩佛、最胜音佛、难沮佛、日生佛、网明佛等,下方世界有师子佛、名闻佛、名光佛、达摩佛、法幢佛、持法佛等,上方世界有梵音佛、宿王佛、香上佛、香光佛、大焰肩佛、杂色宝华严身佛、娑罗树王佛、宝华德佛、见一切义佛、如须弥山佛等,各方面像恒河的沙一般多的佛,各在各的国里,也在真诚地告诉他们国里的人,要诚心相信极乐世界种种微妙庄严的功德,和一切佛所护念的这部经哩。

  舍利弗啊,你的意思以为怎样?为什么叫做一切诸佛所护念的经呢?我告诉你:若是善男子善女人们一听到这部经而去持念阿弥陀佛的名号,或者听到上面六方许多佛的名号的,就能得到一切佛的保护,而能不生退心,决定能得到无上的正觉。所以你们都应当听我和其他许多佛所说的话。

  舍利弗啊,假使有人已经发过愿,或是正在发愿,或是将要发愿,想生到极乐国去的,那人一定能得到无上的正觉。已发愿的必已到了极乐国,正发愿的今生必到极乐国;将来发愿的,那么将来可以生到极乐国。舍利弗啊,善男子善女人们相信有极乐国的,就应当发愿到极乐国去,不要迟疑啊!

  舍利弗啊,我现在在这里称赞这许多佛不可思议的功德,他们——这许多佛也各在那里称赞我不可思议的功德呢。他们说:释迦牟尼佛能做别人所不容易做的事情:在五浊世界中,得到无上的正觉;并且对众人宣说这种不容易相信的微妙的道理。

  舍利弗啊,你要知道我在这五浊世界之中,做这种不容易做的事,得到无上的正觉,并且对众人说这种微妙的道理,这事真难啊!

  释迦牟尼佛说法完了以后,听法的都很快乐。舍利弗以及一切天、人、神、鬼等,听了佛的话,都很欢喜,很相信,感谢佛指示他们往生极乐国的路径,对佛行礼而去。

分享到: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给本文挑错 电话:4006900000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