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北京香界寺(图)

2012年11月15日 16:08  新浪佛学

 

香界寺香界寺

  香界寺位於北京西山馀脉平坡山龙王堂西北,是八大处中面积最大的一座寺院,因这里山势平缓,又名“平坡寺”。该寺创建於唐乾元初年(758年),明洪熙元年(1425年)重建,改称“大圆通寺”。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再次重建,改称“圣感寺”。乾隆十三年(1748年)经重修改名为“香界寺”,意为“香林法界。”

  香界寺的建筑从山门到藏经楼,依山势顺坡而建,前後六个院落、五层殿堂,殿宇宏大、门户重重。一进寺门,有石台阶,长达数百级,拾级而上,就到大乘门。有副楹联:“一竿竹影敲明月,半榻松风卧白云”,把这里的幽静环境,雅洁风景一语道尽。寺的规模比其他七处大,过去是帝王游山时休息的地方。现在寺里还保存着清乾隆年间的“行宫”和“藏经楼”。

  现存建筑多马明清遗物,寺院以藏经楼为中心,以东西“弄楼”围成方形庭院,左右有钟鼓楼,东边是乾隆行宫。中为正殿,供奉大佛三尊,两旁有十八罗汉彩色塑像。行宫上层设皇帝宝座,对面大厅悬乾隆亲题“缘净平毕”匾额。

  藏经楼有三组,主楼内供有千手千眼观音,旁有高大藏经橱四个,内藏佛经756部。左楼为禅堂、厨库;右楼内供奉着历代住持传贤牌位百馀个。藏经楼前庭院宽敞,院内栽种了牡丹、芍药、丁香、木槿、樱桃、紫藤罗等珍奇花木。最为珍贵的是一棵明代所植玉蔺花,高与楼齐,花开时节,馥郁满庭。一般是暮春开放,芬香四溢,瓣洁白,蕊金黄,相传是明代所植,为八大处中仅有的一株。殿东乾隆的行宫,规制与寺院不同,规模宏壮,点缀极佳,前厅前面有眺远斋,游人到此,开门远眺,令人心胸豁然开朗,京西的峰峦、平原、绿树、云烟,尽收眼底,实绝妙游览处所。

  以山命名的“平坡寺”,始建於唐代。15世纪,明代翠微公主葬在这里,才改平坡山为“翠微山”。到l425年,平坡寺建设得已经有相当规模。古书记载,“殿前後凡三重,因山势为之,愈後则愈高,皆翼以长廊”(见明王直著《王文端集》。古籍记载,当时的香界寺“门户重重,殿宇巍巍,规模宏大,为本山诸寺冠”,殿堂依山而建,大小共176间。现存建筑多是明、清两朝兴建的。香界寺的五层殿堂是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悲殿、藏经楼。造里自建寺以来即为历代帝王登山野游休憩之所,明成祖朱棣的重臣,也曾是出家人的姚广孝说:“平坡最幽胜,真学佛者所宜处,好游之士所必也。”所以,他在《题平坡寺》诗中赞叹:“平坡杳杳挹西湖,径断樵行败叶铺。泉落石河涤愈急,云归沙树远疑无。夜堂风静纾帷幔,晓井霜寒响辘轳。但得馀生辞世纲,卷衣来此曰跏趺。”香界寺内还有一珍贵文物,即在大殿院内左右各有一通石碑,左侧碑两面分别刻清康熙帝和乾隆帝书写的寺史碑文;右侧碑石正面刻的是康熙书写的“敬佛”两个大字;碑阴侧是一幅“大悲菩萨自在真像”的线刻,菩萨的面部雕着胡须。据《法华经》说,观世音本系男性,他是印度一位圣王的长子,名叫不珣。不珣和他的父亲、弟弟都跟随释迦牟尼出家修道。观世音又名“观自在”。观世音表明他“大悲”,观自在表明他“大智”。菩萨有很多化身,能化现各种身相以“救苦救难”,化做女相祗只是其中一种。观音卧女相出现,大约始自南北朝时代。中国佛教在隋唐时达至鼎盛,广大女性信徒需要一位接引女性的菩萨;封建社会,女性闺房中总不能挂罗汉像,当然以胸垂璎珞,发髻披霰,秀丽慈祥的女菩萨为适宜。有人认为,女相观音的出现,说明大乘佛教不再认为“女身污垢”而排斥女性。还有种说法,认为男女之相乃凡夫见解,证到罗汉、菩萨位後,纯为金刚体,已无所喟男女之别。如此依佛法而论,香界寺碑的留须观音线刻像也就虽特而不奇了。

标签:
分享到:

相关链接

佛教万年历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