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佛光寺(组图)
[历史沿革]
佛光寺位于五台山县城东北32公里的佛光山山腰,距离台怀镇30多千米。据史料记载,北魏孝文帝在位期间(471-499年)曾路过这里,看到一团 佛光,于是下令鼎新寺院,名为“佛光寺”。到了唐代,武宗皇帝大灭佛教,佛光寺被毁为一片废墟。现存的东大殿,则是唐宣宗大中十年(856年)重建的。
[寺院胜景]
佛光寺内殿堂高大,层层相叠,而且布局疏郎,主次分明。东大殿踞于高台上,外观简朴大方,门、窗、墙壁、 斗拱、柱、额等全用朱色涂刷。东大殿内的佛坛上,有唐代彩塑的35尊。释迦牟尼佛端坐于佛坛正中,阿弥陀佛居右,弥勒佛居左,左右是普贤,文殊二位菩萨。 这和一般寺院不同,一般寺院都是文殊菩萨在左,普贤在右,因为中国古代的座位次排列以左为上;而在佛光寺和尚山所有的寺院中,却都将文殊塑在佛祖的右边, 普贤塑在佛祖的左边,右智左理,这是表示理智涉入之胎藏界曼荼罗的。殿内的胁侍菩萨和供养菩萨都是女儿身,弯弯的娥眉中间还有一点朱点,显得颇具风韵。
围绕着佛坛的殿内墙壁前,排列着五百罗汉,为明代塑造,是身材差不多大小的“小品”。值得注意的是佛座背面的一幅唐代壁画,此画长80厘米,高30 厘米,上画天王降伏妖魔鬼怪的故事,中间站着一个头戴花冠、神情恐慌的女子。这幅画虽历千余年,但仍色泽犹新。还有一幅绘于北宋宣和四年(1122年)的 壁画,也颇具特色。画上有七个圆光,每个圆光中有10尊佛像,圆光下的方框内还写着各尊佛的名号。最左一格题:“佛光庄信佛弟子的刘太知……宣和四年三月 初……”这些壁画,连同佛像,梁下面的一些黑迹及东大殿建筑,被人们誉为佛光寺的“四绝”。
文殊殿在前院的北面,于金代天会十五年(1137年)建成。此殿用“人”字梁柁架,建筑结构的独特,是中 国古代木建筑中仅有的形式,具有辽、金时代的建筑特征。 殿内佛坛上,有文殊菩萨和侍从像七尊。这些塑像装饰富丽,面目接近真人,具有金代塑像的风格,为国内现存最早的文殊七尊像。
佛光寺内还有两座唐代石幢端立在院中,4座唐塔分布在寺内寺外。东大殿南侧屹立着一座祖师塔。塔的平面呈六角形,塔座由逐级收分的六层青砖砌筑,第 六层上再起台阶三层。上置六角形塔身,正面开有扁平的拱卷门,顶上饰以莲瓣形的火焰,室内供有禅宗的无名、慧明两位祖师塑像。第一层塔檐是由一层叠涩、一 层砖砌斗拱,再一层叠涩和三层密檐是由一层叠涩,一层砖砌斗拱,再一层叠涩和三层密排着的莲瓣及三层叠涩构成,檐顶再用反叠涩逐层收进,整个塔檐显得深远 重厚,十分精彩。其上置有下面为四层叠涩和九瓣覆莲,上面为三重莲瓣。中间为仿胡床式的束腰须弥座,承托着仿木结构的六角形的小阁。小阁开有火焰形的假券 门,门扇相错,犹似半开之状;小阁上还开有直棂窗,并绘有木结构的额枋、短柱和补间辅作;小阁四角柱的上、中、下饰以捆束莲花。整个小阁的装饰带有印度风 格和南北朝的遗风,充分表现了我们的祖先对外来文化的吸引,运用和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塔刹的下部是两层仰莲承托着六瓣形的宝珠,宝珠上又覆莲瓣两 层,顶端再冠以宝珠。该塔造型殊异,风格独特,是我国唐代古塔中的精品,也是我国现存楼阁式古塔中的佼佼者。
[交通通讯]
地址:山西省五台山台怀镇佛光寺
邮编:035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