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佛教艺术品之唐卡

2013年05月21日 14:12  中国唐卡网 微博

  关于唐卡

  唐卡(Thang-ga),系藏文音译,指用彩缎装裱后悬挂供奉的宗教卷轴画。“唐”的含意与空间有关,表示广袤无边。一块布上,既可画几百甚至上千尊佛,也可只画一尊佛。“卡”类似魔术,指空白被填补。

  唐卡中最常见的是佛像,一般是在中心位置描绘主要人物,围绕着中心位置,按顺时针方向与中心人物有关的人物、情节、故事布满一周。每幅唐卡一般描绘一个较完整的故事。画面的景物随故事情节的需要而变化,不受历史、时间、空间的限制。画面人物不受远近透视关系的影响,整个画面统一在大的基调上,使构图很完整。有的唐卡面积可达几十甚至上百平米,十分壮观。

  唐卡的收藏

  唐卡是在松赞干布时期兴起的绘画艺术。公元九世纪中叶,吐蕃王朝灭亡以后,西藏地区长期陷于分裂割据的局面,文化发展十分迟缓,宋元时期的唐卡十分罕见,许多这个时期的唐卡流入了西方博物馆。

  明代的唐卡精品也非常少见。1994年纽约嘉士德拍卖会上,一幅明永乐御制的“刺绣红夜魔唐卡”以100万美元的价格成交,2002年香港嘉士德拍卖会上再度以3067万港元成交,创下唐卡成交价最高纪录。可见,明代以前的唐卡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清代的唐卡数量相对较多。当时的中央政府加强了对西藏地区的统治,对西藏社会的安定和文化的发展都较为有利,唐卡艺术也随之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对于藏传佛教僧尼和信徒们来说,唐卡是修行中必不可少的用具,因此当代唐卡的存世量是最多的。一些当代唐卡艺术大师的作品深受收藏者的青睐,其作品动辄十几万元,精品价格甚至高达上百万元,同样具有不菲的收藏价值。

  唐卡传奇

  相传宗喀巴大师在西藏学法期间,母亲非常想念他,便从遥远的青海家中(今塔尔寺)寄了一束白发给儿子。宗喀巴双手捧着母亲的白发,感慨万分,为了安慰母亲,他用自己的鲜血掺和其它颜色,绘制了一幅自己肖像的唐卡,托人回寄给母亲。

  在金刚院,入院的上座师受比丘戒后,必须在学戒堂修习五年;五年学戒圆满及格,方可升加行堂,实修实证,这个过程必须十年,即十年不离依止。十年加行后,有了长足进展的,方可升金刚院成为上座师。上座师终日学修,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自画“本尊”唐卡。画的过程也是修的过程,这样更易起“观”。

  据说西藏第一幅唐卡,是吐蕃王松赞干布用自己的鲜血绘制的护法女神白拉姆。西藏每个受过传统训练的画师,都说得出这个典故。

  还有人深信,唐卡早在更为久远的象雄古国便已出现,其形式与游牧部族的生活经历有关,唐卡一如流动的庙宇,无论走到哪里,只要把唐卡系挂在帐篷里,哪怕是一根树枝上,就可用来祈祷、礼拜、观想,或保佑去世的亲人。最小的唐卡仅有巴掌般大小,画在纸上、布上或羊皮上;而大的唐卡可达几十至上百平米,每年择吉日向广大信众示现,有的展开后能遮住整整一面山坡(晒佛)。

  唐卡的内容

  唐卡所描绘的可能是佛菩萨的画像、大师的生平事迹、佛居住的净土世界、佛陀或高僧大德的本生故事、六道轮回图(天道、修罗道、人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八吉祥图(宝伞、金鱼、宝瓶、妙莲、右旋海螺、吉祥结、腾幢、金轮)、对生死的认识、对人与宇宙关系的认知等等。

  唐卡的绘制

  对绘制者的要求、禁忌和仪轨。绘制者必须经过系统的学习。最初要在一特制的长方形灰盘上学习5种佛像的绘画技巧,姿势有坐立盘走打,神态有悲喜怒思静。绘制唐卡时,有许多必须遵守的仪轨。比如每天开工之前,先要清洁自身,佛龛前点灯熏香,院子里煨桑祈祷,并念诵祷告。晚上收工前,还要再念谒文。

  如果画的是密宗本尊和护法神,还要根据本尊和护法神的习性,进行入密修炼,通过观修,得到该本尊或护法神的许可后,方可进行绘制。绘画期间忌食葱、蒜,不近女色,不可酗酒吸烟。

  唐卡的色彩

  唐卡在施色方面有独特的讲究,重彩底色分为红、黑、蓝、金、银五种。红唐卡多绘佛本生故事,风格富丽。黑唐卡多绘护法神、金刚一类镇妖降魔的内容,并施金色勾线,画面威严庄重。蓝唐卡则多绘欢喜佛、胜乐金刚一类题材,有吉祥喜庆之意。金、银唐卡,画面富贵典雅,色调辉煌。有时画面底色还随“地界”至“天界”的内容变化而变化,如地狱画了护法神降魔,底色则以红色为主;随着中间菩萨的出现,色彩逐渐变蓝;到了天界,便是一片湛蓝。此外,白于色彩被作为表现神佛容貌、性格的手段,因此常以白色表现平静、和善;红色和深蓝色表现强悍、凶猛(愤怒相);金色表现的,则是神圣、高贵。

  唐卡的鉴别

  首先应在内容上筛选。对于唐卡收藏新手,初期应尽量选择市场认知度较高的题材,比如释迦牟尼、观音、莲花生、白绿度母、黄财神等。

  画师的正宗与否,对判定唐卡的价值至关重要。唐卡是圣物,绘制唐卡自古便是修行者实修实证的方式之一。所以最初的唐卡画师主要是寺院中净、静、敬、境兼备的喇嘛,他们技法独特、不惜耗费时间和精力(通常一幅唐卡要耗时3~6个月,甚至一年以上)。所以,由喇嘛画师绘制的唐卡是最正宗的。

  另一部分优秀的画师属于唐卡世家,或是有严格师承的艺人。对于他们,绘制时间长、画工精细的唐卡,价格自然就高。一幅唐卡的主体可由徒弟绘制,但像眼睛、指甲、手印、人物身上的装饰与法器等最见功力的地方,大都由师父亲绘。

  唐卡的供奉

  教派不同,供奉的主佛也各不相同:宁玛派供奉的主佛是“莲花生大师”,噶当派是“阿底峡”,噶举派是“米拉日巴”,萨迦派是“萨迦班智达”,格鲁派是“宗喀巴”,觉囊派是“多罗那塔”,苯教是“敦巴辛绕”。

  主佛两侧分别是无量光佛、度母、观音、文殊及各种极乐世界图,殿堂门庭通常供奉四大天王、梵天、帝释天及护法神。

  唐卡佛像,在供奉前一般要进行装藏——在背面书写“嗡”、“啊”、“哞”等梵文,再经过上师加持、开光后,即可供奉瞻拜。

  经典唐卡——莲花生大师(GuruRinpochePadmasambhava)

  藏名音译“白玛郡乃”(PadmaJungne),藏人尊称“咕噜仁波切”(GuruRinpoche)。莲花生大师是藏密的开基祖,亦是宁玛派(红教)的传承祖师,为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释迦牟尼如来等“身、口、意”三密之金刚化现。

  莲花生大师出生于印度西方邬丈那国(今巴基斯坦),得国王因扎菩提(KingIndrabhuti)抚育为太子。因其化生于湖中莲花,故名“莲花生”。长大后,赴孟加拉从巴尔巴哈帝论师出家,号“释迦狮子”。从八大持明受八部修行密乘,从师利僧哈受以大圆满为主的众多显密经教。云游孟加拉及邬丈那等地,教化有缘皈依佛门,人称“莲花王”。

  公元755年,吐蕃赞普(即吐蕃王)赤松德赞笃信佛教,派专使去印度请莲花生入藏,翻译经论,宣扬佛法,并建成具有藏、汉、印三种风格的桑耶寺。于赤松德赞及王妃依喜措嘉等有缘者,传授无上密乘八法、普巴金刚等教法。创建显乘经院及密乘道场,奠定西藏密乘之基。西藏历史上把赤松德赞、莲花生、静命大师(寂护)三人尊称为“师君三尊”。

  经典唐卡——黄财神(Yellow Jambhala)

  黄财神即“黄布禄金刚”,藏名为:“藏巴拉 些玻”,为五姓财神之一,主司财富,能使一切众生脱于贫困,财源广进。当初释迦牟尼佛于灵鹫山宣说大般若经时,诸魔鬼神等皆前来障碍,令高山崩塌,大众惊恐,此时黄财神现身庇护,后来世尊嘱黄财神,当于未来世助益一切贫困众生,为大护法。

  本尊形象为肚大身小,双手有力,肤色金黄,右手持摩尼宝珠,左手轻抓口吐珠宝的吐宝鼠。头戴五佛宝冠,身着天衣,蓝色莲花及珠宝璎珞作配饰。胸前挂乌巴拉念珠,以如意坐左脚曲,右脚轻踩海螺宝,安坐于莲花月轮上。

  诚心持诵黄财神心咒(嗡 藏母巴拉 扎联扎耶 梭哈),可获其庇佑、财源广进,能免除穷困以及一切经济窘困。如能发无上菩提心,发愿救度一切众生于贫困,则福德更不可限量。

  经典唐卡——文殊菩萨(Manjushri)

  藏名译音:蒋木巴尔扬,是八大随佛弟子之一,是集诸佛智慧于一身的菩萨。文殊菩萨,梵名“曼殊师利”,译为妙吉祥、妙音、普首、敬首等,显教中常与普贤菩萨成对,随侍释迦牟尼佛左右,专掌智慧门。在诸菩萨中,号称智慧第一。

  依“大佛顶首楞严经”所载,文殊师利菩萨是过去“龙种上尊王佛”,故亦称为“文殊佛”,密号吉祥金刚或般若金刚。

  藏密极为尊崇文殊菩萨,本体名阿热巴札(ArapachanaManjushri),文殊师利菩萨之变化相极多,有孺童文殊、语狮子文殊、语王文殊、白文殊、黑文殊、桔红文殊等。

  文殊师利,身桔红,如旭日初升,头戴五佛冠,表示五方佛的五种智能,头顶作成五个发髻,表示内心已经证得五智,右手高举般若焰剑,可断一切无明、愚昧、昏暗。左手当胸作转法轮印,并拈青莲花梗,延手臂而上。花开齐于耳际,莲瓣上平放着般若波罗密多梵匣,表般若智能浩瀚如经典。珠宝璎珞表其报身圆满,以金刚双咖趺姿势安住于莲花日轮上。

  修持文殊法,可增长智能,辩才无碍,口演妙法,了知诸法真实义,消除愚痴、暗哑及语业诸障。持诵文殊菩萨真言天德,能够开发智能、坚固记忆,破除无明黑暗。

  经典唐卡——四臂观音(4 hands Avalokiteshvara)

  四臂观音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之一。四臂观音是雪域高原的守护神,其咒语为:“嗡嘛呢呗咪吽”,即“六字真言”或称“六字大明咒”。

  藏传佛教认为,持六字大明咒,可消除病苦、刑罚、非时死之恐惧,寿命增加,财富充盈。

  四臂观音一面四臂,慈悲善良,头戴五佛冠,身穿轻柔天衣,坦胸露腹,戴着珍宝耳环、珍宝项链、珍宝璎珞,第一双手之右手持水晶念珠,左手持八瓣莲花;第二双手当胸合掌,双足跏趺于莲花宝座中央。身后有光环、祥云、远山。

  唐卡——绿度母(Green Tara)和白度母(White Tara)

  度母,梵名Tara,全称圣救度佛母,我国古代称多罗菩萨、多罗观音,共有二十一尊,皆为观世音菩萨之化身。绿度母即二十一尊度母之一,此尊现少女相,全身绿色,一面二臂,现慈悲相。头戴五佛宝冠,身佩各种珠宝,着各色天衣,下身重裙,以示庄严;坐菩萨座于莲花月轮上,右足呈蹍踏状,左足踡屈。右手向外置于右膝上,作施愿印,持乌巴拉花,左手置于胸前,亦持乌巴拉花。修持此尊密法,能断生死轮回,消除一切魔障、业障、病苦等,并能消灾、增福、延寿、广开智慧,命终可往生极乐世界。

  绿度母是一位救世大菩萨,她坐在白色的莲花座上,依其本誓,是观世音菩萨因慈悲天下众生,伤心时掉下眼泪的变化身,所以是最慈悲的。

  据说,白度母和绿度母是观音菩萨的两滴眼泪所化现。《度母本源记》记载:观音菩萨在无量劫前,已普救了无数众生,可是有一天,菩萨用她的慧眼观察六道,发现受苦的众生并未减少,顿生忧悲,双眼流出眼泪,眼泪变成了莲花,莲花又变成了绿度母,接着又变出了二十一尊度母。《绿度母颂》:二十一度母是绿度母的不同事业所化现的佛母,绿度母则是二十一度母所有功德的总摄聚集。

  藏密二十一度母依次为:奋迅度母、威猛度母、金颜度母、顶髻尊胜度母、吽音叱度母、胜三界度母、破敌度母、破魔军度母、供奉三宝度母、伏魔度母、解厄度母、吉祥度母、烈焰度母、笙眉度母、大寂静度母、明心吽音度母、胜三界度母、消毒度母、消苦度母、消疫度母、赐成就度母。二十一位度母有白、红、蓝、黄、绿、黑六种不同的身体颜色。

  绿度母为藏密中最慈悲美丽的菩萨,亦是观音菩萨之另一殊胜示现。她的法相一头二臂,双手各持莲花和结印,身体是玉青色,纤细而庄严。左手持盛开的莲花,莲花上又有两朵莲花,一朵未开,一朵半开,意味着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均依止佛法而行。绿度母头戴小五佛冠,脚向下伸,意味着随时应机去救度众生,右手放在右膝上,掌心向外,是将莲花施与天下的意愿。

  白度母藏音译卓玛嘎尔姆,藏密常以长寿佛、白度母及尊胜佛母合称为“长寿三尊”。她身色洁白,面目端庄祥和,双手双足各生一眼,头上有三眼,因而又被称为七眼佛母。相传额上一目观十方无量佛土,其余六母观六道众生。形象为头戴花蔓冠,高耸发髻,双耳坠大环,穿丽质天衣,上身袒露,挂珠宝璎珞,斜披珞腋。双脚盘坐在盛开的莲座上。左手当胸以三宝印抚乌巴拉花,右手膝前施接引印,表示愿助人解难。

  相传白度母是阿弥陀佛左眼所化。最受尊敬、寺庙中最常见的是白度母。她温柔善良,非常聪明,没有能瞒过她的秘密,人们总爱求助于她。修持白度母法,能消除病因灾劫,能增长寿命及福慧,斩断轮回之根,免除魔障瘟疫,凡有所求无不如愿。无子息者,求男得男,求女得女,求财得财,长寿富贵,皆能遂愿,其功德利益无量。过去在印度及西藏修此法门之成就者及得到祥瑞征兆之例子甚多,至今仍广为流传。

  白度母心咒:“嗡达咧都达咧都咧玛玛阿优布涅嘉那布真咕噜梭哈”

  绿度母心咒:“嗡达咧度达咧度咧苏哈”

  经典唐卡——释迦牟尼(BuddhaShakyamuni)

  释迦牟尼被公推为佛教的创始人。本姓乔达摩,名悉达多。释迦是其种族名,意思是能;牟尼意思是“仁”、“儒”、“忍”、“寂”。释迦牟尼合起来就是“能仁”、“能儒”、“能忍”、“能寂”等,也即是“释迦族的圣人”的意思。

  释迦牟尼生于公元前565年,卒于公元前486年,大约与孔子同时代。他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属刹帝利种姓。父亲是迦毗罗卫的国王,名首图驮那,汉译净饭王。母亲名摩诃摩耶,是与迦毗罗卫城隔河相对的天臂城善觉王的长女。根据当时的风俗,摩耶夫人回母家分娩,途经蓝毗尼花园,即今尼泊尔南部波陀利耶村的罗美德寺院处,生下了释迦牟尼。摩耶夫人在释迦牟尼出生后的第七天去世。幼年时代的释迦牟尼是由他的姨母波阇波提养育的。他从小学习当时教养王族应具备的一切学问和技艺(即五明)。

  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29岁时,有感于人世间生、老、病、死等诸多苦恼,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35岁时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随即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带向世人说法。80岁时在拘尸那迦城圆寂。

  经典唐卡——香格里拉,Shambhala

  香格里拉,一个令世人无限猜测和遐想的神秘世界。

  “香格里拉”是古代天竺国的梵语,意为和平、安乐,在藏语中叫“香巴拉”——被世人日夜向往和追寻的“世外桃源”。

  相传香巴拉国的地势为圆形,四周雪山环绕,状如八瓣莲花盛开,花叶之间河水周匝。南边有马拉亚森林,东方有涅错湖,西方有白莲湖,其中心首府是迦拉波城。

  传说香巴拉国的首领是金刚手恰那多杰的化身,从绕登?加贝智巴(妙吉祥称)算起共有二十五代国王,他们掌管着九百六十万个域帮组成的幸福王国。

  这里没有贫穷,也没有困苦;没有疾病,也没有死亡;没有嫉恨与仇杀,也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这里鲜花常开,湖水常绿,甜蜜的果实总挂在枝头,这里遍地是黄金,满山是宝石,人的寿命以千年来计算。

  有人会问:“德瓦坚”也是藏传佛教理想的殊胜境界,香巴拉和“德瓦坚”有什么不同?佛经记载,“德瓦坚”离我们很远,要修到“德瓦坚”,要轮回好几辈,只有死后修成菩萨,才能进入此界。而香巴拉则不同,她就在我们雪山冰峰附近的某个神秘地方,只要密宗瑜伽功夫到家,此生此世就可游览一番。

  在西藏有很多关于香巴拉的传说,有的传说在布达拉宫的地下有通往香巴拉的秘密入口;有的传说在西藏日喀则扎什伦布寺后的晒经墙下有一处神门,凡是想去香巴拉的人们,必须在扎什伦布寺领取“路条”;还有的传说班禅喇嘛到过香巴拉,因为历代班禅大师大多是解说时轮教义的大师,又是无量光佛的化身,而无量光佛又是香巴拉的座主。尤其是六世班禅罗桑巴丹益西经常向僧众讲授《香巴拉净上誓愿》,他还撰写了《香巴拉道路指南》,也许这就是传说他到过香巴拉国的原因。去香巴拉国的“路条”由班禅大师驻锡的寺院签发,甚至大师本人授予,一路上当然通行无阻了。

  在西藏拉萨的罗布林卡西侧的齐美措吉颇章内,有一幅很大的壁画,成百上千的人神在画面上搏杀,这就是“香巴拉大战图”。佛经预言,释迦牟尼时代经历若干千年后,世界将陷入一片混乱,地球上将出现一种极矮小的人,却像蝗虫一样贪婪,他们不满足我们这个星球上的财富,不断的向香巴拉发起挑战。

  在六世班禅大师所著的《香巴拉净上誓愿》中描写了这场战争的场面,香巴拉国的最后一位国王绕登?扎宝库罗坚,他将于24世纪初,打开通向地球的所有神门,率领神马九万、神象四十万和无数士兵与矮人们进行了一场激烈的大决战。同时,威猛雄武的帝释天、梵天等诸神也打败了爱好战争、与天为敌的阿修罗(非天),最后战争结束,世界正式进入了弥勒佛时代,也就是人们常念道的“强巴”佛时代。那时候人类重新变得高大、修美、聪慧、正直,整个地球上的生活在香巴拉一样欢乐美好、繁荣昌盛。

  关于香巴拉的各种经书、佛画以及神话传说,像谜一样吸引着千千万万的信徒香客,世人不断攀越雪域的冰山雪岭,寻找着这片神秘而陌生的世界。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给本文挑错 电话:4006900000保存  |  打印  |  关闭